APP下载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疗效分析

2014-01-22伍继光杨明善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4年2期
关键词:翼状胬肉羊膜

伍继光 杨明善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疗效分析

伍继光 杨明善

翼状胬肉是常见的眼表疾病,组织学上表现为结膜上皮下结缔组织增厚和弹性改变,上皮衬着的变性结膜组织越过角膜缘浸润入角膜,可有异物感、流泪症状,甚至视力改变。本研究回顾分析我院采用翼状胬肉单纯切除、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羊膜移植3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资料,并比较3组的术后复发率,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收集2011年3月~2012年9月我院门诊和住院的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91例(104眼),其中男性52例(57眼)、女性39例(47眼);汉族28例(31眼)、维吾尔族55例(65眼)、塔吉克族5例(5眼)、柯尔克孜族2例(2眼)、回族1例(1眼);年龄24~75岁,平均61岁。根据胬肉侵入角膜缘深度分成A、B、C 3组:A组<2 mm,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 23例(27眼);B组≤4 mm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 31例(35眼);C组>4 mm行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 37例(42眼)。术前常规检查排除角结膜急性炎症,对于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患者待病情稳定后再行手术治疗。

1.2 手术方法 术前2~3 d抗生素滴眼液及皮质类固醇滴眼液滴眼,所有手术均在显微镜下操作。

A组:翼状胬肉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麻醉翼状胬肉;沿翼状胬肉头部顶端往前约0.5 mm处用刀片划开角膜上皮层,剥离翼状胬肉与角膜融合区组织,分离至角巩膜缘;钝性分离巩膜上组织至半月皱襞,完全剪除增生组织,烧灼止血;用0.02 mg/mL丝裂霉素C稀释液棉片浸润巩膜暴露区3 min后,用100mL生理盐水连续冲洗。10-0缝线将球结膜与巩膜间断缝合。手术操作中切勿损伤眼外肌、巩膜及内阜组织。

B组: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翼状胬肉切除及丝裂霉素C使用同A组。取上方带角膜缘干细胞的薄层适宜大小的球结膜,干细胞缘对合植床角膜缘,球结膜与球结膜10-0缝线对合缝合。

C组: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翼状胬肉切除及丝裂霉素C使用同A组。裁剪生物羊膜,使其稍大于植床区。将生物羊膜与滤纸片用手术镊分离,保持羊膜平整;将羊膜基底面(即与滤纸接触面)贴附于结膜缺损面。10-0的显微尼龙缝线间断缝合羊膜球结膜。

1.3 术后处理 本组患者均在手术完毕后术眼涂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包扎。术后24 h后予以每日换药,观察患眼情况;局部滴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3次/d、重组人生长表皮因子滴眼液4次/d、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每晚1次。术后5~10 d拆线;门诊随访3~12个月。

1.4 疗效评定标准[1]痊愈:手术区光滑洁净,结膜平整、无充血;角膜创面上皮覆盖,无新生血管和胬肉组织增生。复发:结膜充血明显,局部增厚;角膜创面有新生血管及胬肉组织增生。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91例(104眼)术后出现不同程度轻度畏光、流泪、异物感等眼部刺激症状,经过局部滴眼治疗3~5 d后均消失。翼状胬肉复发主要为肉芽增生。全部患者无角巩膜溶解、眼球粘连、眼球活动受限等严重并发症。

由公式(2)计算各级理论储量Yi= K/Ri(Ri为相应的等级值)等级值取到116(等级值取116时,镍金属量为3万t,达到镍矿床最小可采规模),计算结果见表3。

本研究91例(104眼)翼状胬肉患者3组复发率比较:A组治愈16例(19眼)、复发7例(8眼),复发率29.63%。B组治愈30例(34眼)、复发1例(1眼),复发率2.86%,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0,P<0.01)。C组治愈35例(40眼)、复发2例(2眼),复发率4.76%,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0,P<0.01),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P>0.05)。

3 讨论

翼状胬肉又称结膜变性疾病,是一种增生性、侵袭性,角膜缘因过度受紫外线辐射而受损的结膜变性组织[2]。各种紫外线照射、风沙刺激、角膜微环境改变、角膜缘干细胞缺失等理化因素是翼状胬肉发生的原因[3]。我国新疆南疆地区因海拔高、日照时间长、紫外线强、风沙大,故翼状胬肉属于眼科高发疾病。翼状胬肉的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方法主要包括单纯切除、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和羊膜移植术。术中同时使用丝裂霉素C可杀灭术区成纤维细胞和其他炎性细胞,有效降低翼状胬肉复发。丝裂霉素C是一种抗代谢药物,可以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降低胬肉术后的复发,但在使用中应注意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冲洗彻底[4]。良好的显微手术技术是手术成功的保障,术中操作应仔细,彻底清除病变组织,避免术后肉芽组织增生,积极控制感染,可有效降低翼状胬肉复发[5]。

复发率的高低是评价手术成功的关键指标,传统的翼状胬

肉单纯切除手术复发率较高。本研究对翼状胬肉患者行单纯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复发率为29.63%。角膜缘干细胞是位于角膜缘基底上皮层的特殊细胞,能有效阻止结膜上皮的血管向角膜侵入,有效阻止翼状胬肉复发[6]。本研究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手术的复发率为2.86%,较单纯切除明显降低。术中操作应注意自体结膜瓣取材要适当、菲薄,干细胞缘与角膜缘贴附。生物羊膜为钴60辐射灭菌,有滤纸型的江西瑞济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主要结构为人类胎盘的基底膜胶原组织。生物羊膜使用方便、快捷、省时,具有抗纤维化、抗新生血管、抗感染、无抗原性、基底膜作用,促进眼表上皮愈合,减轻局部炎性反应和血管及瘢痕增生,不出现免疫排斥反应[7-8]。本研究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复发率为4.76%,术前将生物羊膜生理盐水复苏15~30 min,术中应注意羊膜的正反面,基底面应与植片区相贴。

翼状胬肉患者一般为户外工作者,农牧民居多,就诊时往往翼状胬肉大而厚。根据本科几年来对翼状胬肉手术方式的临床研究证明,单纯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复发率高;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需在患者另一区域取材,采取时其厚薄程度、移植片区的损伤等对眼表可能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对于独眼及角结膜欠健康的患者属于禁忌[9];羊膜移植材质现成、操作简便,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但会相应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总之,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和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手术均能明显降低翼状胬肉的复发率,疗效相近,相对于单纯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复发率明显降低,均是治疗翼状胬肉手术的理想手术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应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同时积极研究原发性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寻求更加安全、高治愈率、低复发率的手术方式。

[1]李明桂,张发梁,梁惠文.前弹力层撕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0,10(2):100-101.

[2]孙静辉,叶娟,叶云晏.两种手术方式对翼状胬肉的疗效[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1,11(9):305-306.

[4]朱大强,张霞.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翼状胬肉[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1,33(10):774-776.

[5]陈建英,包兴旺,陆滨.两种术式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对比[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0,10(4):240.

[6]吴敏,赵秀琴,王慧.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睑球粘连[J].国际眼科杂志,2007,7(1):240-242.

[7]郭青,周朝晖,皮裕琍,等.羊膜和角膜干细胞治疗眼表疾病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6,24(12):1247-1249.

[8]王智彪,张晓承.羊膜移植在角膜溃疡的临床应用[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1,33(10):772-774.

[9]郭涛,柳林,曹晓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或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临床应用研究[J].临床眼科杂志,2007,15(3):233-235.

2013-03-05)

(本文编辑 诸静英)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医院眼科 喀什 844000

伍继光(Email:wujiguang74@163.com)

猜你喜欢

翼状胬肉羊膜
产前超声诊断羊膜带综合征2例
刨根问底之翼状胬肉
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在翼状胬肉逆行撕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应用
产前诊断羊膜腔穿刺术改期的原因分析
翼状胬肉的治疗及其并发症
飞入眼睛里的“翅膀”
眼睛长胬肉要不要治
翼状胬肉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后口服中药治疗60例临床观察
眼翼状胬肉治疗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