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十一夜·古陶之恋

2014-01-20马益群

中国收藏 2014年1期
关键词:陶器陶罐茶杯

马益群

我从1997年开始收藏内蒙古戈壁石,到2012年年底,终于画上了购买的句号。无论从市场还是在藏家手里,已经得不到好石头了。其实,这种危机感早在五六年前就意识到,于是,将收藏的目光转向人物画面水石。很快又发现,收藏精品人物画面石犹如大海里捞针,在市场上能相中的凤毛麟角。

收藏爱好由奇石转向陶器,冥冥中是一种自然的选择。

遇见古陶

陶和瓷,我选择了陶。触发我收藏陶器的缘由,是2013年年初,在北京某收藏品市场遇到了一件齐家的陶罐。这件高不过20厘米的双耳陶罐,带有明显的修补痕迹,但依然充满从远古袭来的强大气场。用手抚摸陶罐上粗糙的沙粒,犹如坚硬的戈壁石,它们是那么相像,气息相通。

陶源于土,土源于石,陶石同源。陶是人做,石是天造,人做似天造,天造似人做,皆为神品。这是我开始接触陶器时的感慨。这之后,我陆续收藏到半坡彩陶罐、马家窑尖嘴瓶、龙山文化黑陶罐、汉代灰陶罐、明代粗陶水壶,以及汉代陶羊、唐代陶俑、宋代陶砚等。

我曾经一度像着了魔,每次去古玩城,都会挨家寻找陶罐,却难觅踪影。也许是陶罐的存量太多,价格低廉,无利可图,古玩商不屑经营。据说,远古时,随葬的陶罐是以数量多少显示墓葬主人的身份贵贱,有的大墓埋藏了上万件陶罐。盗墓的人在搜寻宝物时,见到陶罐,嫌碍事,往往顺手摔碎;村民在干农活时,偶尔刨出陶罐,也会觉得丧气,用力敲碎。

与国人相比较,日本人却迷恋古陶温馨、柔和的情调。我特别喜欢日本粗陶的茶器,尤其是桃山时代以前的作品,类似树干、岩石、铁器般的肌理,比瓷器更质朴、自然,显示出天人合一的意趣。日本茶道注重修养和礼仪,讲究和、敬、清、寂。茶道是为了洁净人的灵魂,达到精神上的和谐。古朴、充满自然情趣的日本粗陶茶具,带来悠然闲适的美感。2013年我去日本旅游,特意寻找制陶的作坊,买了一些新做的粗陶茶具,留作纪念。

紫砂五美

我在收藏古陶初期就喜爱与水相关的陶器,而陶器收藏与日常生活发生直接联系,是从紫砂壶开始的。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北京老壶”宋双才先生。宋先生收藏有600余把老紫砂壶,他与一些“保管员”水平的藏家不同,对紫砂壶研究颇深,有独到的见解。他提出的紫砂壶“五美”说,激发了我收藏紫砂壶的兴趣。

宋双才先生的五美说,包括和之美、融之美、用之美、奇之美和隐之美。他认为,紫砂壶适合于各种茶,能冲泡出最好的效果。无论是高贵的普洱、龙井还是茉莉花茶,置于紫砂壶中,都可氤氲出最醇正的香气,流淌出最本真的色泽;紫砂壶融方圆刚柔,不仅造型上有方圆之分,壶身、壶把、壶嘴有不同的组合,壶上的线条更是有曲有直、刚柔相济。气质刚强似猛士,曲水流长处也自有侠骨柔肠;紫砂壶的美存在于使用当中,将沸水注入壶中,观壶色莹润如玉,听泉眼细流汩汩,茶香袅袅而来。拿来摩挲把玩,心中顿生愉悦亲近之感;紫砂材质特殊,这是一奇。它具有双重气孔结构,泡茶隔夜不馊。紫砂壶表现力强,又是一奇。每一把都有不同,变化多端,幻化无穷;紫砂壶虽然仅是一抔泥土,却能化高贵于其中。紫砂壶表面无釉色,不以浮华悦人而藏温润光泽于泥内,只有在不断使用当中才会越来越美。这种含蓄、深沉的姿态也是一种人生的启迪。

受宋先生的影响,我在收藏紫砂壶的起步阶段,就严格区分作品壶和商品壶。平时用的壶,选几百元一把的普品。有心收藏的壶,就格外挑剔,这是受收藏石头的影响,一定要掐尖,重质量不求数量。为了提高眼力,先后去了四趟宜兴,拜访了几位紫砂壶大师,受益匪浅。虽然阅壶无数,其中不乏天价壶,但收入囊中的却寥寥无几,主要原因是名家壶的市场价格已远远高出实际价值。另一个原因是,现在的制壶人普遍走入一个误区,把工艺的精细复杂做到极致,以求好的卖相。殊不知,壶不拙不成器,那些散发着浓重“机器味”的所谓手工壶,让人兴味索然。于是,我把收藏的目光投向老壶,收藏了一些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紫砂壶。前不久,得到一把清早期的紫砂壶,虽然其貌不扬,却古拙大气,壶身上留有明显的手工拍打的痕迹,抚摸品赏,浮想联翩。现代工艺师的壶我也收藏了十几把,完全凭个人喜好,看着顺眼,没考虑保值升值。虽然看得多买得少,但对紫砂壶还是兴趣浓厚,无论走到哪儿,只要见到紫砂壶的商店,就凑过去和卖家攀谈,增长见识。

陶杯可爱

有了泡茶的紫砂壶,茶杯也不能凑合,于是,下一个重点是找杯子,但执意要陶制的。在北京能买到茶杯的地方很多,首先想到北京马连道茶城。去了几次结果很失望,个性化的茶杯几乎见不到,偶尔碰到稍有新意的茶杯,还是瓷制的,且价格贵得离谱。其它的茶城也去了几家,均大失所望。南锣鼓巷和798艺术园区也去了,卖陶制的茶杯倒是有几家,但工艺简单,做工粗糙,只得陶艺的皮毛,毫无艺术美感可言。

柳岸花明,2013年9月份我因公出差来到景德镇。瓷都的确名不虚传,这里是瓷器的海洋。一连几天,逛了许多商场,甚至走访了几位工美大师工作室,都没有发现我需要的陶制茶杯。当地的朋友介绍陶瓷学院附近有个陶瓷夜市,是陶瓷学院师生创作的个性化作品,种类齐全。我半信半疑,晚上摸黑找到了那条街道。只见几十家店铺灯火辉煌,陈设的瓷器与众多商场的货物完全不同,带有明显的艺术气息,即使不买,逛逛也很惬意。在一家小店里,我惊喜地发现柴窑烧制的茶杯,朴拙的器型,古旧的颜色,拿在手里爱不释手。寻价,每只三四百元,没犹豫挑了几只。等交了钱才发现,这些茶杯不是陶的,是瓷器,只是做出陶器粗犷的模样。我安慰自己,貌似陶器已经很不错了,毕竟很有古陶的味道。

真正令我欢喜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在一位画家的推荐下,我走访了位于景德镇郊外的三宝陶艺村,并见到庄园的主人李见深先生。李先生是知名的陶瓷艺术家,他主张陶瓷是“用的艺术”,艺术要与环境和谐。他的工作室建在山坡上,小桥流水,泥瓦木屋,用老陶罐垒起的千年墙上闪耀着午后温暖的阳光。和李见深先生依窗而坐,茶几上堆满了各式陶制的茶具,杯子、盖碗、水盂,尤其是那些茶杯,肥厚的釉面色彩缤纷,握在手里温润轻柔,吸一口茶汤,山野的清香在杯中弥漫,令人陶醉。一边和李老师聊天,一边把玩茶杯,恍惚间,手里的茶杯变成了五光十色的戈壁玛瑙石。我闻到了熟悉的味道,一种来自原野的泥土气息。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苦苦寻找陶器。

回到北京,我的身边增添了十几只可爱的陶杯,天天喝茶时品赏把玩。见杯如见君,散淡、幽默、智慧的李见深先生,仿佛就坐在我的对面,用他做的粗陶碗大口喝从山上采的野生茶,他这种慢活的生活态度深深感染了我。我时常在想,如果古人也是物欲膨胀,无度挥霍,今天的地球上还能有水、石油、煤炭吗?鼓励倡导今人慢活的意义,道理其实很简单,仅仅是多给后代留下一点救命的资源,让人类生命的种子延续得更长久些。热爱自然的艺术,用艺术美化生活,这是我通过陶杯与李先生之间的默契。

2013年,我的收藏由古陶、紫砂壶到陶制茶杯,经历了三个阶段,涉及的门类看似各不相干,其实,缘是一样的,为了求得内心的安详平静。记得我在15年前收藏内蒙古戈壁石时,被许多人不理解,因为那时的广西大化石、彩陶石是收藏主流,买了就挣钱。如今,我收藏陶器和十几年前的感觉一样,瓷器是主流,陶器遭冷落。恰恰是不受众人青睐的戈壁石、陶器,在我眼里是至乐之物,它们以简洁、纯粹、自然营造了一种淡泊宁静的“语境”,成为我心灵的栖息地。

猜你喜欢

陶器陶罐茶杯
陶罐(外一首)
茶杯里的风波
开在茶杯上的花
陶器文物保护与修复
装在陶罐里的春天
老佛爷的茶碗
值钱
自制陶罐
“二力平衡”练习
“动”茶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