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研员的“代课”札记——嘴上的、心中的、小处着眼的“大道理”

2014-01-17刘长江绘图王赈阳

中国西部 2014年33期
关键词:代课大道理爸爸

文/刘长江 绘图/王赈阳

教研员的“代课”札记
——嘴上的、心中的、小处着眼的“大道理”

文/刘长江 绘图/王赈阳

为何“害羞”

我在一所高中兼职教学时遇到过两件事。一件是一位班主任教师(在这里我就暂且叫他H老师吧)大发感慨:“现在买车真的有点不好办啊!其实五六万、七八万的车完全可以把我安全快捷地从A送到B了。可是拿不出手啊,买十万以下的车太没面子,好羞人哦!”我对他说:“从今天开始,你不要再对你班的学生谈理性消费、人文消费、不可攀比的问题了。”他问:“为什么?什么意思?明天我就要搞一个有关中学生消费的主题班会呢。”我用手示意他回头看,他的身后就有四五个被他叫来的学生在补做作业,那几个学生正交头接耳地议论H老师的买车“高论”。他赶紧闭了嘴,对我扮了个怪相。等学生走了以后,我说:“你刚才已经把你内心的真实观点不经意地告诉给你班上的几个学生了,如果我没有估计错的话,他们会立刻将他们班主任(也就是你)有关消费的理念通报给全班同学。”他脸一红说:“坏了坏了!不该让他们听到,我忘了他们几个在这儿补作业了。”

该怎么办呢?此话一经传出,第二天他要组织的一个以“高中生该怎样对待消费”为话题的班会该如何进行呢?

H老师一脸的沮丧,犹如一直以洁净儒雅著称的帅男内心的粗鄙被自己的崇拜者窥见了一般。

“有什么办法补救一下?”H老师急切地问。我想了想,说:“这件事未必有那么糟,兴许会是个机会呢。”

我的看法是:H老师为有学生在场时发出不当言论感到后悔,但这并不是主要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并非圣人,我们同样食人间烟火有七情六欲,也可能爱慕虚荣而讲究所谓的面子,当然也同样会犯许多错误。在消费问题上我们也有从众的可能,我们正确的价值观和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我们当着学生的面所讲的“大道理”,有多少是我们内心真正认可的呢?恐怕更多的时候都是因为“教师”这个职业、“班主任”这个工作岗位的要求,我们只能说正确的“大道理”罢了。这也正是我们每天对学生讲的都是正确的“大道理”,但效果并不理想的原因所在。只有教师自己内心对“大道理”越认可,认识越深刻、透彻,才越能有办法从小处说、越有办法让学生认识到大道理的“大”其实就是指深刻,就是指影响力,就是指意义的深远。大道理是指矛盾的普遍性,事物的共性,但普遍性与共性都是通过特殊性和个性体现出来的,即是说,大道理其实不“大”,“大道理”无处不在,都可以通过每一个人(无论学生还是教师)生活学习中的点点滴滴表现出来。

我把我的看法和H老师进行了交流,但并没有告诉他接下来的班会课到底该怎么办。因为我相信他是有办法的,只要他想明白想透彻了就会想出好办法来的。

第二天晚饭的时候他很兴奋地告诉我说,他一夜都没有睡踏实,总在想那个问题,虽然感觉疲倦,但他的班会课却办得很成功。他说他想明白了,学生表现出来的在消费上爱攀比、顾面子,其实主要是受成人社会浸染造成的,其中也包括他这个班主任老师。因此班会课上,他也发了言,承认了自己好面子爱慕虚荣的缺点。想明白了,心里就轻松了,在学生面前也坦然了。学生非但没有觉得他“假”,反而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严于解剖自己并不断追求人格完善的老师。

我们当着学生的面所讲的“大道理”,有多少是我们内心真正认可的呢?恐怕更多的时候都是因为“教师”这个职业、“班主任”这个工作岗位的要求,我们只能说正确的“大道理”罢了。

和谁比,比什么?

学校所在的那个镇子以家具产业发达著称,学校里很有一些家具商的子弟,即当地的“富二代”学生。一天下午课后,高二某班的班主任Z老师气冲冲地向我诉说了他班上一学生对他“出言不逊”之事,大意是Z老师劝告某家具商的儿子上课不要玩手机,而那家具商的儿子顶撞Z老师时讽刺他揣着大学文凭当教师一年才挣四五万,而自己的父亲小学只读了三年级就拥有了七千多万的家产,一年可以挣几百万。Z老师面对这样的“嘲讽”无言以对,他回到高三那间硕大的办公室,一副自惭形秽的样子,说:“我今天倒霉,居然被学生奚落了一顿。说不起话呀,谁叫我们中学老师钱挣得少呢!”在座的老师们大多表示深有同感。

我认为问题表现在学生身上,但问题的根却扎在教师们心上。我想了一下,对这位同行说:“你把那个学生叫来我跟他谈谈吧。”

那学生一开始显得心高气傲,当然全因为小学三年级学历的爹挣了七千万的缘故。我请他坐下,然后问他:“你爸爸确实是小学三年级之后再没有上学了吗?”他说:“那当然,我没有必要说谎。”我表示他在这点上很诚实,他似乎有点意外,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我。

我接着问:“你的老师(Z)是不是大学毕业?”他说是。再问:“你的老师(Z)一年是否只能挣到几万块钱?”他说听说是。我说你讲的都是大实话,所以我表扬你诚实是真心的。他有些不知所措,但表面上依然呈不以为然状。我继续问:“跟你爸爸同行的生意人有没有比你爸爸挣得更多的?”他说有,“多得很”。我说:“那些比你爸爸挣得多的老板可不可以瞧不起你的爸爸,甚至可以任意讽刺挖苦呢?”

他有点发懵,我继续说:“你的爸爸是商人,他的成功他的财富只有与同行商人才具有可比性。当然再怎么比,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只要奋斗过,竭尽全力在市场上拼搏过,只要是合法经营,即便失败也还是值得尊重和敬佩的。而Z老师并没有从事跟你爸爸一样的工作,没去承受市场巨大的风险,不用担心资金问题、销售问题甚至破产的问题,那凭什么能获取如你爸爸那样的利润收入呢?Z作为教师,把精力放在如何教育学生上,你可以鼓励你的老师与更优秀的老师比,但没有理由要求他与别的行业比。你应该懂得,同质的东西才具有可比性。拿你爸爸的收入与老师比,不仅没有任何可比性,反而可以反映出你的胆怯懦弱。你挣七千万的家具商爸爸应该敢于同挣七亿的同行比拼。你应该发奋读书,培养自己的意志品格,将来你能挣到的远不止七千万,既成就自己,更能很好地回报社会。”

他没有说话,我知道他多少有点儿触动了,又说:“想想看,倘若你爸爸当年是高中毕业或者大学毕业而非小学没有毕业,今天还只是七千万吗?创造更多财富的概率是不是更大些?”

他点了一下头。最后我对他说道:“想想看,一个身价百亿的商界大亨会不会去嘲讽一位科学家、一位教师或者一位环卫工人?比尔·盖茨会因为拥有天文数字般的金钱而看不起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师吗?马云会因为造就了网购‘帝国’而贬低一位恪尽职守的气象观测员吗?当然不会。如果他们那样做了,被贬低的、被嘲讽的恰恰就是他们自己。所以,金钱确实不能成为衡量价值大小的唯一尺度。”

他很久没有说话,他开始思考,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认识,这让我感到欣慰。学生离开后,Z老师问我:“你怎么想到这些的,我怎么就想不到呢?其实并不复杂啊!当时我就觉得我们当教师的收入低,说不起话。”

Z老师似乎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不同质的事物是不可比较的。没有操老板的心却偏要与老板比收入,没有冒市场的风险却又羡慕市场中的成功者。我想说,如果财富的多少就是衡量一个人的成败标准的话,那么辞职兴许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中学教师恐怕都不是一个能发财的职业吧。所以,没有真正的教育情怀,对教育没有深厚感情的人最好慎选做教师,就如想发财最好不要误入官场一样,尽管想发财才进入官场者不乏其人。

Z老师的第二个错误出在价值判断上。在眼下的中国社会,价值判断确确实实很混乱。价值判断的多元与价值判断的混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价值判断的多元至少还有一个底线,既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又要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而价值判断的混乱主要体现在没有一个起码的社会道德底线,没有一个基本的人文终极关怀的底线作为支撑,露骨的拜金和拜官弥漫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角落。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教育早已不再是世外桃源。当Z老师步入教室的讲台,面对学生谈到价值观的时候,学生一定不太情愿听,一定会认为他讲的只是早已听厌的大道理。Z老师之所以说服不了学生,是因为他不能首先说服自己,之所以在讲台上必须讲大道理,仅仅因为教师这个职业的要求罢了。连自己在内心都没有信服的“道理”怎么可能用来教育、感染别人呢?

这里面的逻辑关系大约是这样的:Z老师内心深处对人的价值判断标准还离不开金钱与地位。在他看来,非官即商曰成功,当老师自然不能归入成功之列了,所以面对学生所讲的大道理大多人云亦云泛泛而谈,很难触及到学生的灵魂。因此,学生的错误认识就不奇怪了。一个缺乏教育情怀的教师同样就会缺乏教育智慧,更缺乏文化力量,这样的教师做班主任,很难具有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带出来的班级自然也丧失了勃勃生机,了无文化氛围。(本文作者系成都市新都区中小学教研培中心研究员)

猜你喜欢

代课大道理爸爸
争吵时,收起你的大道理
代课老师
我和爸爸
爸爸
我国代课教师的现状、问题及策略研究
爸爸冷不冷
可怜的爸爸
代课
代课教师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