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桥 守住岁月的执着

2014-01-16

中国国家旅游 2014年1期
关键词:长木寿宁平桥

闽东北寿宁县,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所在,溪流河川密布,山不高地却险。密集的山峦像把小山城卡在内里,只余下狭小的河谷平地让山城微微扩展。山是最顽强的屏障,重山交叠中的寿宁至今不通铁路,400公里的路程,省道上的车子从天亮开到天黑。

六十多年前,桥梁专家唐寰澄从浙江寻廊桥一路往南,他爬进廊桥的内里,在根根错落的长木间发现了廊桥造桥工艺的秘密。它与《清明上河图》中消失的汴桥一脉相承,这一应和,是九百年的时光。

宋代的风韵在廊桥上似是而非,更多的是当地匠人对它的改进。在地僻人难到的寿宁, 十九座廊桥保存至今,它们飞跃两岸,稳当当的,不知“摆渡”了多少过河人。

廊桥在哪里?

找到河,你就找到桥。

在寿宁,廊桥是最稀松平常的。《寿宁待志》载,寿宁曾有廊桥上百座,县城内有廊桥八座,如今留有四座。来来去去都从上头经过,廊桥于寿宁人就像脚下走的路一样不可或缺。从主街穿过狭小的过道,前夜下过的雨让这里显得幽暗而潮湿,走到头,蟾溪横流,眼前开朗,昇平桥桥头已在眼前。这座寿宁现存最古老的木拱廊桥,始建于明天顺元年(1457年),几经火灾、洪灾与重修而保存至今。桥头的老城门已然面目全非,残留的弧形拱顶模样依稀。

要看老桥全貌,至少该从侧面看。桥长25.4米,宽6米,拱跨23.4米。一条条古旧的木板被刷上蓝、绿色的漆,齐整整地铺陈出老桥古迈的身躯。昇平桥同寿宁的其他廊桥一样,廊屋为封闭型,木板细密的保护下桥内的人方才风雨无惧。桥顶为歇山顶,翘起的檐下几只银龙跃跃欲飞。走进廊桥,时隔百年的桥面依然稳固,桥内雕梁画栋,彩绘精美。桥正中奉观音像,台上摆满香烛、水果,空气里缭绕香火味。头顶正中,绘有八仙过海的藻井在微光下金灿灿地反着光,四边梁木上的墨迹记载了桥梁的次次重生。

从桥上的窗孔向外望,暮色中一点落日霞光照在水面,桥下的水坝处蟾溪水哗哗流淌,而近人家的溪畔,一群红鲤鱼挤在一处,与这霞光互为辉映。“自昇平桥至永清桥(今蟾溪桥),溪水有鱼,或青或红,水清可数,名曰‘神鱼’。人不敢取,取之致疾。每淘米,群鱼趋食,全不畏人。”《寿宁待志》里冯梦龙的记载让人对明崇祯年间的昇平桥景象可以遥想,也让寿宁人对老县令冯梦龙有了故友般的亲切。

冯梦龙,《三言二拍》中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编著者,年近六旬在寿宁做县令,修水坝、禁溺女,做了一番好事。他的身影也许在廊桥上停驻过,目光所及处,该是这番微凉暮色。

城里的老廊桥是最具人间烟火的桥。一头枕着岁月年深,一头望向人间繁华。人家在这里拜佛,在这里休憩,也会在廊桥里摆开方桌搓麻将。放学的孩子蹲在桥头地上打纸片,来往的行人穿过廊桥回家做饭。暮晚中飘散的做饭香气把老桥熏得暧昧,而此刻仙宫桥光彩照人,八角攒尖的顶下是灯火通明的廊屋,打麻将的人正谈笑风生。

城里的老桥看人间,而山里的廊桥就像闽浙“茶盐古道”的驿站。廊桥连接两山的古道,在没有公路的年代,古道与廊桥都是闽浙两地不可或缺的必经之路。人走到廊桥,就像到驿站,歇一歇,闲聊几句,或就地做买卖,热闹足可想见。百年来廊桥充当着“天堑变通途”的重要作用,也给物质往来打开一条便捷的通道。这些廊桥中,有杨梅州桥、红军桥、寿春桥、大宝桥等,都是极重要的要道。其中杨梅州桥位于山高谷深的杨梅岭,此地“水媚山辉,风光月清”,曾有“江南小九寨”的称誉。

去杨梅州桥先经寿宁南阳、犀溪镇,过李家山村后盘山公路换成了沙石遍布的小道,路较颠簸。视野所及是层叠的山峦延伸,渐渐消失在云雾中;一条碧水弯绕在山间,画面开阔安宁。与这画同行半个多小时后,我们走古道寻访廊桥。

杨梅州仅有人家30多户,沿途能看见田地、果树、老屋以及一座吴氏祠堂。脚下的石头路光滑依旧,古道越过杨梅州桥后将最终把旅人带往浙江的泰顺。

往前走,杨梅州桥从树林的掩映中露出身来。飞跨山间的杨梅州桥安宁伫立,风雨造就的灰黑木板与青山极相衬,静静地,仿佛百年来它从不曾改变。重叠的遮雨木板显出别致的层次美,廊屋屋顶线条轻妙。空山无人,桥下水清见底,阳光明亮,廊桥身影与山的翠色流动在水光里,当真“水媚山辉”。站在老桥里凉风阵阵,桥面走来相当平稳坚实。

“境类升仙,驰骤应多题柱客;地符圯上,往来讵鲜授书人”,杨梅州桥上的联句证明她不再是交通要道这样简单,她有才气——这联是用典,讲的是司马相如在桥上题词明志的故事。

桥走到尽头,立有一碑,碑文记载杨梅州桥桥长42.5米、宽4.2米,拱跨35.7米,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同治八年(1869年)两次重修,现桥为1939年重建。老廊桥要让多少现代桥梁汗颜,钢筋水泥的身子倒不比木头经风雨。

我们下到河滩,赤脚攀着岸边大石到桥底,伸手能摸到廊桥粗壮结实的长木。从这个角度可以清晰地看见廊桥的构架:桥的“脚”是削成榫的长木,榫穿插进两岸的砌石,二者紧密结合牢牢抓住河岸。以三段木头架起的梯形称为三节苗,如在梯形两条腰与上底的夹角处各斜加一段木头,则为五节苗,杨梅州桥便是五节苗的构造。这样的搭建方法是对力学与美学的巧妙运用,斜插的五节苗既可提高桥的承重,又比三节苗的廊桥看来更有柔美的线条。在五节苗构造的内部,另有两处交叉的长木形成“剪刀撑”,使桥平稳而不会左右摇摆。榫卯结合,每一根长木都是精准的穿插别压结构,非常牢靠。因此,廊桥拱跨不用支撑即可飞跃两岸,身姿如虹,这种木拱廊桥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品类”。这些知识为寿宁博物馆馆长龚健所授,他在讲解时还曾玩笑,“古代建桥真是一根木头不多,一根木头不少,刚刚好。”

造廊桥,这是旧时乡里人极重视的一件事。除红军桥外,寿宁大大小小的廊桥都源自民间募集。摄影师胡先生和他的学生在拍摄飞云桥时曾找到珍藏老廊桥部分构件的人,他同时祖传有当年重修廊桥的“董事会文件”。文件内容上可看出乡里人建廊桥的恭敬,可知建廊桥前先推举董事会,担任董事的人“不揣鄙陋”、“愿竭绵薄”,言辞间尽是文绉绉又谦虚恭谨的语句。廊桥是全村人的家什,除交通工具的实用性,它关系风水、涉及脸面,上通神灵,下连世俗,安放在哪,建成何样,董事会都要请最富经验的能工巧匠来完成。造桥时,四根坚实的长木分别绑上重石先行下水,斜插于水底,上头绑绳,连接到岸上可旋转的木装置。这是旧时的“起重机”,称水柱架,用以凌空运载木头。先造三节苗,再立将军柱(垂直水面的木头),雏形颇具时,在水边立一案,要敬香、摆上猪头祭河神。祭神结束才铺上桥面,盖廊屋,最后才是细部装饰。

走在回程的古道上,我们再次下到河滩。在与水平行的角度,廊桥倒映在青绿透亮的水里,与水上的廊桥相映成趣,恰应了那句“上下影摇波底月,往来人踏镜中天”。比这图景更像画卷的,是下党鸾峰桥:一条碧水270°绕过山头,山头一侧水流湍急,廊桥跨立,一侧村庄依山而建,屋檐层叠而上。廊桥是人烟聚散的物证,繁华与凋零,逝去与永恒,这些人为的命题仿佛从来与它无关,它的根立在青山绿水间,固守岁月,本来也就与世无争。

猜你喜欢

长木寿宁平桥
我真的很需要睡眠
平桥豆腐羹,淮扬菜系的“扛鼎之作”
“天下第一菜”平桥豆腐
飞蝶说
飞蝶说
乾隆皇帝与平桥豆腐
寿宁获评“中国木拱廊桥文化之乡”
华丽天成的寿宁石雕艺术
行走寿宁
聚焦寿宁 打造生态新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