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语教学中皮格马利翁效应作用机理模型的构建

2014-01-16齐彬

关键词:马利翁皮格外语教学

齐彬

(南开大学,天津 300071)

外语教学中皮格马利翁效应作用机理模型的构建

齐彬

(南开大学,天津 300071)

作为一种运用期待效应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方法,皮格马利翁效应近年来备受外语界关注。通过揭示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来源,分析外语教学中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必要性及其积极作用,尝试在外语教学中构建皮格马利翁效应作用机理模型,阐明皮格马利翁效应对我国大学外语教学的启示。

皮格马利翁效应;期待效应;外语教学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该效应体现了教育的平等性,以及教师对每个学生均发出合理期待的必要性,凸显出给予学生同等程度的尊重与重视的重要性。皮格马利翁效应以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思想为理论依据[1]。“全纳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它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2]随着“全纳教育”理念对教学实践的渗透,皮格马利翁效应随之引起外语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思考。外语教学中,为何教师对学生寄予美好的期望能够促成一些学生按照预期方向发展,而有些学生却与之相反,为何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实现教师期望?因此,剖析皮格马利翁效应作用机理,帮助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认清其教学实践意义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皮格马利翁效应来源为切入点,阐述在外语教学中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必要性,并在分析皮格马利翁效应积极作用基础上,尝试在教学中构建皮格马利翁效应作用机理模型,旨在为我国大学外语教学提供启示。

一、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来源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一种教育对象可能按照教育者期望方向发展的现象。这种现象可解释为,当教师对学生建构起期待后,学生将这种期待内化,其行为方式开始与教师期待的方式趋于一致,学习成绩向教师的预期转化。皮格马利翁效应在不同学科中的称法各异,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通常称其为期待效应(Expectation Effect)或罗森塔尔效应(Rosenthal Effect);经济学称其为戈莱姆效应(Golem Effect)。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历史渊源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43年,罗马诗人奥维德在其史诗巨作《变形记》中讲述了一个根据希腊神话故事改编的伟大爱情故事:雕刻家皮格马利翁塑造了一尊切合他心中理想对象标准的象牙雕像,他把这尊女像看作海中女神伽拉泰亚,并用深情的眼神注视着她,期望自己的爱能被她接受。维纳斯女神感于这位雕刻家真挚的爱,答应赐给这尊女像生命。这个传说后被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改编成富有批判现实主义的戏剧《皮格马利翁》(又译为《卖花女》)。这两个时代背景不同的作家都旨在通过作品向读者传递一个重要信息,即期待作用之强大在于其能够把梦想变为现实。出于对皮格马利翁效应能够带来神奇作用的关注,一些研究者开展了验证研究。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考查了在教学中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效果,这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教育领域中的首次运用[3]。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某小学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先对六个年级的学生进行“预测儿童未来发展的测试”,随后随机抽取几十名学生,并告诉任课教师,这些学生在智商与情商上均远远优于其他学生。近半年后,两人再次到学校对这六个年级的学生进行“预测儿童未来发展的测试”,测试结果是:那些被说成在智商与情商上更高的学生,其智商、情商与其他同学相比皆有显著提高。实验证明,教师对学生寄予美好的期望能够促使学生向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取得教师期望的进步。

近年来,皮格马利翁效应研究方兴未艾,从运用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的理论分析,扩展到在教育学和管理学中的实际运用,研究范围不断扩大。一些学者对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意义与内涵进行了理论分析。汪波、王爱玲探讨了教师期待效应的理论与实践意义[4]。卜鹏翠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发挥积极作用的润滑剂[5]。戴海崎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了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内涵,即教师通过对学生抱有期待,给予他们能够取得学习进步的心理暗示[6]。另一些学者开展了实践研究,重点分析如何在实际工作与教学中成功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贾金香探讨了在教学中发挥教师期待效应积极作用的方法[7]。Jie Chang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能够增强学生自信心与自尊心,使其朝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8]。许树沛提出了在企业管理中企业管理者发挥皮格马利翁效应积极作用的方法,如提高职工绩效、激励职工等[9]。目前,皮格马利翁效应作用机理的研究鲜见报道,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二、外语教学中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必要性

现代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轴心,“囊括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建立和谐教育环境等思想内涵”[10]。其内核是全纳教育的基本思想,即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尊重知识与人才,还是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首先要保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鉴于此,我国外语教学实践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以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重点转向以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为重点,注重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关注其情感问题,重视交际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各项非语言能力的发展。其中,情感是外语教学中最重要而又最易忽略的因素之一。国内外语界学者对于外语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问题的重要性进行了多次探讨。王初明提出,情感是影响外语学习最主要的两大因素之一,针对学生情感因素的特点开展外语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11]。闫传海、张梅娟指出,外语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之一是充分重视情感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同时阐述了积极的情感介入对增强师生间的信任感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12]。郭书彩认为,之所以合作学习能为学生提供适合外语学习的情感环境,是因为它在关注积极情感方面有自身优势,如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与学习动机等[13]。

由此可见,当前国内外语学界普遍认为,外语教学中积极的情感介入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效果。换言之,学生的动机、兴趣、态度、自我概念等情感因素相互交织形成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学习行为与效果,积极的情感能够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反之消极情感影响学生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皮格马利翁效应是积极的情感因素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推动作用之佐证,教育领域通常视其为寓情于教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师通过心理暗示或行为暗示向学生传递高期望,使其增强自信,激发学习热情,从而促使其取得教师期望的进步。因此,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应把学生放在积极情感体验的中心,尽可能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积极作用,推动学生学习的发展。

三、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积极作用

课堂教学中,学生接受的期待主要来源于三方面:教师期待、同学期待与自我期待。教师期待指教师对学生目前或将来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成绩的期望。同学期待指同学间对课堂表现与学习能力的相互期望。自我期待指学生对自己目前或将来的课堂表现与学习能力的期望。同样,学生对教师、同学以及自身也发出期待。可见,学生的期待与被期待均来自多个方面,教师与学生既是期待发出者,也是期待接受者,因而教师与学生均是期待主客体。从这种意义上讲,皮格马利翁效应中的关键词——“期待效应”的内涵要相应扩展,不应只一味强调教师期待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同学期待与学生自我期待同样具有推动学生学习发展的功能。这两种期待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也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积极作用的一个重要表现。

自我期待、教师期待与同学期待,不同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学生学习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潜在能力能否转化成显性能力。潜在能力指还未得到外界认可的能力;显性能力指已被学生表现出来并被外界认可的能力。潜在能力可以转变成显性能力。比如,一名学生虽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但课堂没有提供充分展现这一能力的机会,在其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广泛认可前,只能称为潜在能力。当这名学生通过努力和争取,在课堂活动中展现自我并得到公认,其潜在的语言表达能力即转变成显性语言表达能力。自我期待在潜在语言表达能力转变成显性语言表达能力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学生的自我期待有助于激发其潜在能力,加快潜在能力向显性能力的转变。同时,显性能力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亦有助于其自我期待的提高。由此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反之,自我期待的降低会抑制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其失去自信,带来更低的显性能力,致使学生自我期待降低,继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状态。由是观之,学生的自我期待、潜在能力与显性能力之间具有单向循环的特点(见图1),这种循环状态关系到皮格马利翁效应作用的发挥。

图1 学生的自我期待、潜在能力与显性能力循环模式图

除自我期待外,教师期待与同学期待对学生学习发展的积极作用亦不可忽视。教师期待作用于学生,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其自我期待提高,最终使学生的潜在能力转变成显性能力。与此同时,同学间的相互期待、信任与尊重,促使他们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可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增强,成功的机会变大。他们更愿意为学习付出努力,从而取得更好成绩,反过来又促进学生自尊心与自信心的提高,上述过程构成一种良性循环状态。

当然,教师期待和同学期待与学生的自我期待亦有密切关系。教师期待和同学期待,能够对学生的自我期待产生激励、推动或压抑作用。在课堂上,教师期待可以是对学生的一次提问,给予学生一次展现技能的机会,或者仅仅是一个微笑与肯定的眼神;同学期待可以是教师提问后,鼓励同学回答问题,或是在同学遇到问题时,向其提供帮助。同学期待是同学关系的重要体现之一。教师作为班级的管理者,需要有效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同学关系,促进同学关系和谐。这意味着教师应接纳每个学生,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尊重与关爱。值得强调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必须有一个合理定位。学生只有被赋予合理的期待才能获得被认同、被尊重的感觉,从而激发出更高的自我期待。此处的“合理”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既要一视同仁,又要有所区别。一视同仁,即教师应对班级全体同学抱有期待;有所区别,即教师的期待应因学生而异。比如,对于那些学习成绩较低的学生,教师同样要给予期待,并通过捕捉、利用其潜在的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期待并不是一味地对学生抱有高期待(也不能过低),因为过高(或过低)的教师期待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无益的。因此,教师期待必须是高于学生目前的实际学习水平而又是其经过努力可达至的。

此外,学生的课堂表现也影响教师期待与同学期待的高低。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和同学的期待值往往较高,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与同学的期待值则通常较低。事实上,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认识,也是通过其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显性能力进行确认。可以说,学生自身状态影响他人对自己的期待,影响外部环境的总体评价。学生显性能力的增强,能够提高外部环境的总体评价,使其得到相对较高的课堂期待,而学生显性能力的降低可能导致外部环境总体评价的降低,从而使学生获得相对较低的课堂期待。因此,就学生而言,正确处理自己在他人心中的期待尤为重要。

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积极作用,笔者尝试构建皮格马利翁效应作用机理模型(如图2所示)。在教学中,学生把课堂表现的改善与学习成绩的提高当作对教师期待的反馈,又如关注教师提问、专心听讲等。当教师接收到学生反应的印证后,通过反馈(如给予肯定)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正面强化,随即教师提高对学生的期待,教师期待值的增大反过来又会促使学生提高自我期待,激发其潜能的发挥。同样,同学间也相互给予期待。学生把课堂表现的改善与学习成绩的提高当作对同学期待的反馈,又如在课堂上表现出对同学的信任,鼓励其他同学回答提问等。当同学接收到被期待者反应的强化后,通过反馈(如夸奖被期待者等)对被期待者的表现进行正面强化,被期待者的自我期待由此在同学期待中得到提高。教学就是通过这样一个循环模式,不断挖掘学生潜力,促进学生个体进步,实现教学效果优化。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提出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作用机理模型是解释教师期待、同学期待与自我期待对学生学习发展影响机制的模型,能够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撑。为使该模型更有效地指导教学,有必要在今后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对其进行验证与优化。

图2 皮格马利翁效应作用机理模型

四、皮格马利翁效应对我国大学外语教学的启示

(一)教师期待的实质是促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情感状态

情感障碍是直接影响外语学习效果的第一阻力[14]。自信心、动机与焦虑被视为阻碍外语学习的三个主要情感因素[15]。外语教学中,教师期待的实质就是消除学生的情感障碍,从而使外语学习者进入积极的情感状态。首先,教师期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充满自信的学生能获得更加理想的外语学习效果。具体表现为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看法,相信学生有能力实现目标,使他们体验到成功,获得成就感。具体的外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布置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英语学习任务,促使他们熟悉不同类型的英语学习任务,搭建展现英语应用能力的平台,从而增强其自信心与满足感。其次,教师期待有助于学生明确外语学习动机。外语学习动机对外语学习态度有直接影响。学习动机不明确的学生缺乏外语学习目的性,外语学习成功可能性较小。相反,学习动机明确的学生具有正确的外语学习态度,目的明确,积极认真,有助于他们克服外语学习过程中所遇困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外语电影、指导学生阅读原版外语读物、鼓励他们与本族语者多接触、讲解外语语言文化,以及分享外语学习经验等行为,表现出对学生期待,从而增强其外语学习动机。第三,教师期待有助于学生摆脱焦虑。外语学习压力过大时,会使学生产生焦虑感。教学过程中,“学生一出错,教师就纠正”,会加重其焦虑感。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参与外语教学活动,这样不仅能够增加每个学生的口语练习机会,而且可强化师生、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更重要的是,在合作学习中,同学之间能够建立起一种相互依赖关系,这有助于形成融洽的同学关系,降低因同学关系不和谐给学生带来的焦虑感。

(二)被期待是师生实现各自角色的有效手段

外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被期待有助于其实现各自角色。一方面,教师获得被期待的感觉,促使其意识到实现自身角色的重要性。具体而言,学生对教师抱有期待,使教师意识到“教”的重要性;以独特的思维提出有关语言学习的问题,力促教师学习与研究;对教师的评价,促使教师改进外语教学技能;对教师寄予期望,激发教师潜能;对新知识的接受和掌握,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增添新内容。当教师领会到学生意图之后,能够明确自己应充当的角色,获得实现这个角色的信心,从而努力履行教学义务。另一方面,学生获得被期待的感觉,亦促其意识到实现自身角色的重要性。教师期待与同学期待,使学生意识到“学”的重要性。教师对学生抱有期待,体现在他们对学生行为的关注与对学生潜能的肯定。同学间的相互期待,主要表现为他们相互扶持与配合。当学生体会到教师与同学的期望是真诚的,领会教师与同学的意图后,亦能明确自己应充当的角色,获得信心,为回报教师与同学的期待,则会朝着教师与同学期待的方向行动,为最终实现期待效应而努力。

(三)期待是师生实现各自角色的过程

外语课堂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扮演的角色相互作用并发挥其功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给予期待。就教师而言,通过积极暗示、肯定与期望,激发学生的外语学习热情,给予每个学生展现外语水平的机会,公平地分配教育资源(如指导、答疑),使每个学生皆享有发言权,与学生平等交流与沟通;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关注个体差异;评估学生外语学习状态,助其确立学习目标,并随着学习目标的变化,相应调整对学生的期待。可以说,教师在这种对学生抱有期待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传授者与学习帮促者角色。就学生而言,积极参与外语课堂活动,踊跃回答教师提问;自主决定如何与教师和同学探讨外语学习问题;与其他同学形成合作关系,给予其他同学尊重与支持,共同讨论外语学习中所遇问题,如两个或多个同学形成协作伙伴,对英语词汇、句子、篇章进行讨论、相互反馈等。显然,学生在这种对教师、同学与自身皆抱有期待的过程中,完成了知识主动建构者、自主学习者与合作学习者角色。

(四)期待的基础是师生之间爱的倾注

师生相互期待是互爱的表现。期待是一种真情流露,如果为了期待而期待,抱有没有感情的期待,势必使被期待者产生一种不自在的感觉,进而影响外语教学效果。事实上,这种真切的期待源于师生发自心底的爱。因此,教学过程应成为师生体验爱的过程。就外语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对学生倾注爱心。同样,学生也要在课堂上表现出对教师的尊敬与关心。一方面,教师需要用爱来激发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渴求,把对学生的爱表现为眼神、语言与手势,利用师爱的力量推动学生进步。学生感受到教师期待,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乐观的学习与生活态度,而且有助于他们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换言之,学生感受到师爱之后,开始效仿教师,学会关心与尊重他人,从而萌发出爱同学、爱老师、爱祖国等积极情感。更重要的是,师爱的影响潜移默化,影响长远。真挚的师爱一旦感染学生,即在其心灵深处留下烙印,为他们日后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发现真挚的爱奠定基础。相反,教师若对学生表示反感与厌恶,以不公正的态度对待学生,则会让其感到学习压力,并把这种对立情感迁移到其他人际关系,不知不觉间在学生身上培养一种厌恶外语学习、不喜欢与人相处的负面情绪。另一方面,学生对教师抱有期待的前提是他们对教师表达真挚的爱。学生对教师给予尊重、信任与支持,对教师的信赖积极回应,能够激发教师潜能,使他们意识到对待学生的正确态度与方式,对工作有责任感,以及对教学进行自我反省,从而调整与校正外语教学行为。相反,如果学生对外语教师的教学工作不积极回应与支持,久而久之,则会让教师产生负面情绪,其外语教学工作态度也会受到影响。

(五)期待效应的基本过程是师生、学生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

教学从本质上讲,是师生、学生之间相互影响与作用的动态过程。外语教学中,一方面,师生相互作用过程是教师熟知学生学习背景与能力后,对其给予态度与行为的不同期待。这些态度和行为反作用于学生,学生感受到教师期待后,结合实际外语学习情况及对教师期待的不同理解,形成自我期待,推动自身向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教师接受到学生反应的印证后,给予学生更多关爱与更高期待,在教师期待中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学生相互作用过程是学生外语知识共享、相互讨论与启发。学生学习外语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在分享外语学习经验、解决外语学习问题与完成外语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由于不同学生的外语知识储备与思维方式有所不同,通过相互沟通与交流、共同讨论与合作完成外语学习任务,学生深化了对所学外语知识的理解,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这一过程构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五、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运用期待效应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外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期待与被期待在教师与学生实现各自角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期待效应彰显了学生的积极情感状态对外语学习的促进作用;师生、学生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正是期待效应发挥积极作用的集中体现。为此,外语教师与学生必须增强自身的期待主客体意识,注重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创造使皮格马利翁效应发挥积极作用的条件。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构建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作用机理模型,尚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验证和完善。

[1]李西顺.解读“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政策含义[J].现代教育论丛, 2009(2).

[2]黄志成.全纳教育展望——对全纳教育发展近10年的若干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3(5).

[3]Rosenthal R,Jacobson L.Pygmalion in the Classroom:Teacher Expectation and Pupils’Intellectual Development[M].New York: Holt,Rinehart&Winson,1968.

[4]汪波,王爱玲.教师期待效应的理论和实践意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2).

[5]卜鹏翠.师生沟通艺术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初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6]戴海崎.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心理学原理浅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5(4).

[7]贾金香.论教师的期待效应及其影响[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03(1).

[8]Jie Chang.A Case Study of the“Pygmalion Effect”:Teacher Expectations and Student Achievement[J].InternationalEducation Studies,2011(1).

[9]许树沛.论皮格马利翁效应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理论月刊,2003(7).

[10]邸凯辉,张雅楠.论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校教学观[J].教育探索,2007(9).

[11]王初明.影响外语学习的两大因素与外语教学[J].外语界,2001(6).

[12]闫传海,张梅娟.情感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介入[J].外语界, 2002(5).

[13]郭书彩.外语课堂合作学习中的情感与认知因素[J].国外外语教学,2002(2).

[14]吴丁娥.外语教学与外语习得中的“输入”及“情感障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6).

[15]Krashen S 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New York:Pergamon Press,1982.

H319

A

1672-3805(2014)03-0085-06

2014-03-11

齐彬(1981-),女,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二语习得。

猜你喜欢

马利翁皮格外语教学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因期待而成长——“皮格马利翁效应”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论皮格马利翁效应对盖茨比成败的影响
像侦探一样解读名画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创伤·延续的记忆·救赎——解读阿特·斯皮格曼的《鼠族》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
小猪皮格
拥有大爱之心的小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