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淡水活鱼流通标准成本确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14-01-16齐天光王刚毅

关键词:活鱼淡水流通

齐天光 王刚毅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淡水活鱼流通标准成本确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齐天光 王刚毅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在不同组织模式的淡水活鱼流通成本调研基础上,运用文献查阅法、历史数据法、专家访谈法等,重点对不同组织模式的淡水活鱼流通标准成本进行研究,具体包括淡水活鱼流通标准成本的内涵及分类、确定方式与方法流程、影响因素分析,旨在为构建成本管控策略提供依据。

淡水活鱼;流通标准成本;影响因素;组织流程

淡水活鱼流通组织是由相关主体参与到淡水活鱼流通起鱼、运输、暂养、装卸环节中形成,各主体联结方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组织模式[1]。近年来,农产品流通成本过高,导致我国农产品价格“贱卖贵买”现象突出,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流通成本过高问题[2]。要从根本上控制流通成本,农产品流通组织主体必须重视成本控制。本文以成本管理的需求目标、成本控制的组织机制、成本节约的条件策略为逻辑主线,在界定淡水活鱼流通标准成本内涵和分类的基础上,研究淡水活鱼流通标准成本确定的方式与流程,分析淡水活鱼流通标准成本确定的影响因素,为促进淡水活鱼成本管控提升提供依据。

一、流通标准成本的系统认识

流通标准成本是成本管控的重要依据,淡水活鱼流通成本管控是指流通组织主体(包括运输商、运销商、经销商、经纪人)预先制定一个标准成本作为成本控制的标准[3],将实际发生的流通成本控制在标准之内,通过判断成本产生的差异,分析形成的原因,及时采取措施,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组织经济效益,其流程框架如图1所示。

淡水活鱼流通成本管控过程是实现成本管理目标的过程,要求根据流通成本情况,使成本管控主体(成本费用的实施者)、成本管控对象(受控制的成本、费用项目)、成本管控目标(控制指标具体要求)之间的关系得到妥善处理,使得成本管控方式的选择和实施更有效。

淡水活鱼流通成本管控的四要素包括成本管控主体、成本管控对象、成本管控目标和成本管控方式[4]。成本管控主体:指由谁控制成本,负责实施流通各项成本控制措施的人是成本管控的主体,根据不同的组织结构层面,可以把成本管控主体分成决策主体、组织主体、执行主体三类,其中决策主体是选择流通成本决策方案的主体,组织主体是对成本管控要求进行落实的主体,执行主体是指控制流通各环节发生成本的主体(武生均,2010)。不同层次的成本控制主体及其职责如图2所示。通过对江西、安徽、河北、北京等地的实地调研发现,在松散的组织中,淡水活鱼流通成本的决策主体、组织主体和执行主体为同一主体,组织结构越紧密,决策主体、组织主体、执行主体的责任分工越清晰。

成本管控对象:解决各成本控制主体管控对象的问题。成本管控对象是淡水活鱼流通主体实施成本控制的具体范围和内容[5]。不同主体承担不同的责任,其控制和影响流通成本发生与否、发生方式、发生多少等问题的程度也不同;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控制主体的积极性,实现最佳控制效果,必须在不同主体间细化成本管控对象的具体内容,并建立对应关系,必须有机结合主体的控制责任、控制能力和控制利益[6];同时,界定成本管控对象决定成本管控效果。随着全面战略成本管理思想的发展,以及成本竞争的加剧,相关主体由控制生产环节的成本,延伸到控制流通环节成本,促使流通主体科学对待成本和收益关系,为了满足流通主体长期保持成本领先优势的需求,应当从对流通环节成本控制进一步延伸到战略成本控制层面。

图1 淡水活鱼流通成本控制示意图

图2 不同层次的成本控制主体及其基本职责

成本管控目标:解决成本控制水平问题。成本管控目标不同,催生出的成本管控机制不同,产生的成本管控效果不同,形成不同的成本效益关系;适当的淡水活鱼流通成本管控目标,应当符合实际,流通主体通过努力能够实现,促使流通主体围绕成本管控目标展开成本控制,促使成本效益关系优化,依据成本管控目标可以判断流通成本管控效果。

成本管控方式:解决如何实施成本控制问题。成本管控主体、对象、目标的不同组合形成不同的成本管控方式。界定不同淡水活鱼流通成本管控主体,落实成本管控目标的方式不同,产生不同的成本管控效果[7];不同的成本管控对象范围大小,不同的成本管控思路,造成不同的成本管控目标和效果;不同的成本管控主体和对象关系,产生不同的成本管控效果。淡水活鱼流通成本管控目标的确定、落实方式和管控效果由成本管控主体、成本管控对象的关系决定。

标准成本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是泰罗制与会计相结合的产物[8]。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管理会计的发展,在成本预算的控制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并发展成为包括标准成本制定、差异分析、差异处理等三个组成部分的完整成本控制系统。它以目标成本(标准成本)为基础,把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揭示出成本差异,并采取相应措施,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而标准成本是指在正常和高效率运转情况下制造产品成本,而不是指实际发生成本,是有效经营条件下发生的一种目标成本,也叫“应该成本”(颜君,2008)。综合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情况,淡水活鱼流通标准成本是指根据淡水活鱼流通历史成本资料和现有组织结构、技术装备、流体工艺等状况,通过调查、分析,预先制定的流通成本管控目标。可将流通标准成本分成理想标准成本、基本标准成本、现实标准成本三种类型:

(1)理想标准成本。理想标准成本是指淡水活鱼流通过程中组织模式、技术装备设施和流体工艺达到最佳匹配状态,该标准要求在流通过程中不存在任何无效成本包括装备设施折旧、流体损耗死亡等。理想标准成本是理论成本,要求往往比较严格,难以实现,一般不会采用。

(2)基本标准成本。基本标准成本又可以称为历史标准成本,是指根据某历史时期或连续多期淡水活鱼流通实际成本平均值确定的标准成本,基本标准成本制定后,便多年保持稳定,由于基本标准成本中包含浪费成分和无效成本,组织模式、技术装备设施、流体工艺和外界环境等条件不断发生变化,基本标准成本常常脱离实际,难以达到有效控制成本目的,因此基本标准成本也很少被采用。

(3)现实标准成本。现实标准成本是指在考虑现有组织模式、技术装备设施、流体工艺等充分利用基础上制定的标准成本[9]。现实标准成本既考虑了现有技术条件的有效利用,又允许装备设施折旧、流体损耗等无效成本的存在,因此最贴近实际,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具有先进性、合理性。

表1 淡水活鱼流通标准成本分类

二、流通标准成本确定的方式与流程

(一)流通标准成本确定的方式

依据《成本管理学》目标成本和标准成本相关理论,结合对江西省、安徽省、河北省、北京市等地的实地调研,总结得出淡水活鱼流通标准成本确定方式包括关键控制点法、历史数据法和目标成本法三种[10],具体内容如下:

1.关键控制点法。关键控制点法是指在淡水活鱼流通起鱼、运输、暂养和装卸各环节的成本要项中选择关键成本要项,使关键成本要项所含无效成本趋于最小化,经过统计、预测,最终确定流通标准成本。

2.历史数据法。历史数据法是指依据历史数据值求得淡水活鱼流通标准成本,具体可以通过长期统计获得的经验值或统计流通实际成本的平均值确定。

3.目标成本法。目标成本法是指通过确定流通组织目标成本,并按照流通成本发生环节或成本费用项目等将目标成本进行分解,作为流通标准成本。

表2 淡水活鱼流通标准成本确定方式的比较

(二)流通标准成本确定的流程

1.关键控制点法确定标准成本的流程。通过关键控制点法确定淡水活鱼流通标准成本,分析选择关键成本控制点,使关键成本要项中包含的无效成本趋于最小化,统计流通成本期望值,以流通成本期望值作为标准成本的基准值,在此基础上根据流通成本方差,预测可能发生的偏差,获得流通成本预测值,把基准值与预测值的和作为流通标准成本,通过关键控制点法确定流通标准成本,整体上分成分析、统计、预测三个步骤:

第一步,分析不同组织模式下淡水活鱼流通各成本要项中的关键控制点。根据成本控制难易程度、作用重要程度和控制潜力大小,在流通各成本要项中选择关键控制点。其中成本控制难易程度表示成本改变的难易,成本容易改变意味着改变需要付出的代价小,改变需要增加的条件少;作用重要程度是指成本要项的价值大小,成本要项的价值越大,表示成本要项的作用重要程度越高;控制潜力大小可以通过无效成本所占比重体现,无效成本所占比重越大表示控制潜力越大。

第二步,使关键成本控制点包含的无效成本最小化后,统计关键控制点的成本大小,将其作为淡水活鱼流通标准成本的基准值。在第一步分析选择流通成本控制点的基础上,通过实施成本管控策略使得成本控制点中包含的无效成本趋向最小化,设αi表示关键成本要项的作用重要程度,wci表示关键成本要项中包含的无效成本,fij(wci)表示改变成本所创造的新条件,sj表示现有组织提供的条件,在消除无效成本时,应当满足在现有组织能够提供改变成本所需条件的前提下,流通无效成本趋于最小化,运筹学方程如下:

在淡水活鱼流通关键成本要项中所包含无效成本趋于最小化后,统计流通关键成本要项的实际成本,初步计算实际成本的期望值,以之作为流通标准成本的基准值。

第三步,预测淡水活鱼流通关键成本要项可能发生的偏差,通过基准值与预测值相加,确定流通标准成本。在第二步统计流通成本期望值的基础上,对流通标准成本的基准值进行加权修订,统计流通成本的方差,预测期望值未来可能发生的偏差,从而获得流通成本预测值,通过基准值和预测值相加,确定流通标准成本。

2.历史数据法确定标准成本的流程。通过历史数据法确定淡水活鱼流通标准成本,是指依据流通成本实际值确定标准成本,整体上分成明确各环节单位鱼体承担成本、确定标准成本、校验标准成本三个步骤:

第一步,明确淡水活鱼流通各环节单位鱼体承担的成本。根据不同组织模式的流通实际成本分析结果,明确流通起鱼环节单位鱼体承担的成本、运输环节单位鱼体承担的成本、暂养环节单位鱼体承担的成本和装卸环节单位鱼体承担的成本。

第二步,计算淡水活鱼流通各环节单位鱼体承担成本的平均值,确定流通标准成本。运用平均值法分别计算流通环节实际成本(指单位鱼体承担的成本)的平均值,把它作为标准成本的基准值,分别求得市场交易型、联盟合作型和产运销一体化型三种组织模式下的流通标准成本。

第三步,校验淡水活鱼流通标准成本。运用专家评估法,对流通各环节标准成本值进行评估。流通标准成本的评估分成过高、略高、适中、略低、过低五个程度,选取多名专家,统计专家评估结果,选择流通标准成本过高、略高、适中、略低、过低的占比,依据统计结果对标准成本基准值进行校验。

3.目标成本法确定标准成本的流程。通过目标成本法确定淡水活鱼流通标准成本,主要是指将目标成本作为标准成本执行流通成本管控策略,整体上分成确定目标成本、分解目标成本两个步骤:

第一步,确定淡水活鱼流通目标成本。运用目标成本相关理论,目标成本为预期收入减去目标利润,其中预期收入由市场售价与销量相乘获得,确定流通链条目标成本一般经过四个阶段:(1)确定市场售价;(2)确定目标利润;(3)初定流通组织目标成本;(4)分析确定目标成本。

第二步,将淡水活鱼流通目标成本分解到流通各环节,作为流通标准成本。将目标成本进行分解,在此按照成本发生环节分解目标成本作为流通标准成本;按照成本发生环节分解流通组织目标成本,将成本控制与成本发生、形成过程相结合。

三、标准成本确定的影响因素

依据基于组织模式的淡水活鱼流通成本管控系统分析框架,在实地调研和借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围绕主体确定流通标准成本的动力、能力、环境和效果,归纳总结流通标准成本确定的影响因素包括需求因素、条件因素、环境因素和效果因素。

1.需求因素。影响淡水活鱼流通标准成本确定的需求因素包括流通主体对标准成本是否有需求、需求来源、需求强度等,需求能够为流通主体提供动力,影响主体是否对标准成本具有科学、深刻、系统的认识,成本控制的内容以及控制的程度,这三方面又会影响标准成本体系制定的准确度。其中控制内容包括对成本要项的控制、对流通环节成本的控制和对流通链条成本的控制;控制程度是指控制到什么程度,对流通成本是否进行精细化控制等。当流通组织呈高级形态时,流通主体对流通标准成本的需求小,导致流通主体制定标准成本的动力小,仅对流通成本要项进行粗略控制;当流通组织呈低级形态时,流通主体对流通标准成本的需求大,使得流通主体积极制定标准成本,并对流通链条成本实施精准化控制。

图3 按照成本发生环节分解目标成本

2.条件因素。影响淡水活鱼流通标准成本确定的条件因素包括流通主体是否具有制定标准成本的思路框架、方法流程、难点突破等。当流通组织呈低级形态时,流通主体不具备科学制定标准成本的方式方法,使用的是经验标准,方法较为简单;当流通组织呈高级形态时,流通主体具备科学制定标准成本的方式方法,使用利润法确定标准成本,利用预期收入减去目标利润等于目标成本,依据目标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等相关理论合理制定流通标准成本。

图4 需求因素对流通标准成本确定的影响

3.环境因素。影响淡水活鱼流通标准成本确定的环境因素包括组织对流通标准成本的重视程度、组织对流通标准成本制定过程的投入、以及组织提供的可借鉴经验等。当流通组织呈低级形态时,单个主体不关注流通标准成本,在标准成本制定过程中主体投入不多,可借鉴的经验较少,完全是自组织经验的传播;当流通组织呈高级形态时,主体知识水平高,具有分工协作的团队,重视流通标准成本,专门针对标准成本的制定进行学习训练,可借鉴的创新突破较多。

4.效果因素。实施淡水活鱼流通标准成本后,可能会产生良好效果,有利于强化主体制定标准成本的动力,改善制定标准成本的环境和条件,形成基于效果的反馈激励机制。当流通组织呈低级形态时,制定流通标准成本的主体和受益主体为一体化,效果单一;当流通组织呈高级形态时,制定者和受益者是分开的,受益主体层次多样,反馈机制为多层次、多部门、多环节综合效果的反馈,效果的信息汇集后按照从上至下、从下至上、上下结合的方式传递给标准成本制定者,从而增强制定标准成本的动力等,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

当流通组织呈中间状态(即介于高级形态和低级形态之间)时,在需求、条件、环境和效果因素方面,分别存在相应的隶属度,具有在某个因素方面趋向高级组织形态,偏高形态、中间形态、偏低形态或者低级形态五种可能,如图5所示。

图5 流通组织的五种可能形态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需求因素、条件因素、环境因素和效果因素分别对流通标准成本确定的影响,如表3所示。

表3 流通标准成本确定的影响因素

四、结论

第一,本文界定了淡水活鱼流通标准成本的内涵和分类,流通标准成本是指预先制定的流通成本管控目标,是实施流通成本管控策略的前提,可以分成理想标准成本、基本标准成本和现实标准成本三类,理想标准成本接近于理论值,基本标准成本跟不上环境的变化,现实标准成本符合实际情况,在实际中,采用较多的是现实标准成本。

第二,本文研究了淡水活鱼流通标准成本确定的方式与方法流程,流通标准成本确定包括三种方式,一是关键控制点法,旨在通过使流通关键成本要项中的无效成本趋向最小化,通过统计实际成本值和预测可能的偏差值,得出流通标准成本;二是历史数据法,旨在根据企业长期统计的经验值或流通实际成本的平均值确定;三是目标成本法,旨在根据流通目标成本确定,将目标成本按照成本发生环节分解到流通各个环节,以此作为流通标准成本。

第三,本文分析了淡水活鱼流通标准成本确定的影响因素,分别是需求因素、条件因素、环境因素和效果因素,其中需求因素包括需求来源、需求强度等,主要影响主体确定流通标准成本的动力;条件因素包括确定标准成本的思路框架、方法流程和难点突破,主要影响主体确定流通标准成本的能力;环境因素包括组织对标准成本的重视程度、组织的投入以及可借鉴的经验,能够为主体确定流通标准成本的创造良好环境;效果因素主要是基于效果形成反馈激励机制,强化动力,改善环境和条件。

[1]李晓红,金兆国,卢凤君,等.我国鲜活水产品流通组织模式现状及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7).

[2]张浩,安玉发.农产品协议流通模式:基于系统流理论的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0(2).

[3]黄春铃.布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的途径和对策——基于市场结构理论和组织创新的成本收益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7(1).

[4]寇平均,卢凤君,沈泽红.构建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模式的战略性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2(8).

[5]王玉霞.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借鉴[J].商场现代化,2008(11).

[6]吴际萍,程君晖,王海霞,等.淡水活鱼运输现状及发展前景[J].农技服务,2008(3).

[7]邵晴芳.浅谈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J].当代经济,2011(23).

[8]孙侠,张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成本构成与利益分配——基于大连蔬菜流通的案例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2).

[9]罗纳德W·希尔顿,迈克尔W·马厄,弗兰克H·塞尔托.成本管理[M].罗飞,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10]武生均,聂会红,符容.成本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F326.34

A

1672-3805(2014)03-0008-06

2014-01-26

齐天光(1969-),男,中融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中级经济师,东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猜你喜欢

活鱼淡水流通
不简单!一口普通的淡水虾塘,他们竟能做到亩产2000多斤,获利3万多/亩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鲸豚趣多多之它们爱淡水
跳到海里喝淡水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巴西利亚买不到活鱼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模式化”报道背后捉“活鱼”——浅析如何从政务活动中挖掘有价值的新闻
当冷盐水遇见温淡水
The Japanese keiretsu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