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活动的内涵、特点与设计原则

2014-01-14邵志豪王向东

地理教学 2014年23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内容活动

邵志豪王向东

(1.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吉林长春 130021; 2. 东北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1)

地理活动的内涵、特点与设计原则

邵志豪1王向东2

(1.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吉林长春 130021; 2. 东北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1)

地理活动具有活动的一般特点,更具有学科特点。笔者从活动的内涵、地理活动的内涵、特点与设计原则等角度进行了梳理与评述。特别从地理活动的立意、内涵、形式等本质特征出发,试图从地理课程标准、过程与方法目标、地理科学方法等方面探讨地理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对地理活动与地理活动设计进行了基础理论的阐释。

地理活动;内涵;特点;设计原则

在体现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和科学素养的培养上,地理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出“活动建议”,使知识与其获得的背景与活动结合起来,为学生的实践、经历、体验提供机会。地理活动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地理学习活动和学生在课堂外进行的地理学习活动,地理活动除具有活动的一般特点,更具有学科特点。深入和系统地研究地理活动的内涵、特点与设计原则,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地理素养。

一、活动的内涵

活动的内涵是理解地理活动的基础。因此,对活动内涵本身的认识将决定着地理教师对地理活动的基本内涵、价值、组织形式等方面的认知。关于活动内涵的研究,多见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研究成果。

活动的英语表达是activity,是由拉丁文中agere演变来的。拉丁文中agere的本意是指与人的生命运动相关的或相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的表现。从中文意义上看,活动有运动、动摇、不稳定、灵活、不固定、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行动等意思。[1]从这样解释来看,活动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活动是个体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而作用于环境或自我的行为总和,它联结、调整和控制着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而狭义地说,活动是个体或群体为满足其需要而主动与客观事物或他人相互作用的实践探索和研讨反思的过程。[2]

活动学习理论认为,哲学意义上的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活动是心理和行为的统一体,活动不仅包括内部心理活动和外部实践活动,而且包括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就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既让主体获得两种经验的增长和主体意识的增强,也使主体的认知图式获得变化和发展。

从教育学意义来讲,活动可以理解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联系实际问题,通过动手实践去主动获得直接经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过程与方式。

无论是哲学、心理学,还是教育学中的活动,其共性均是指主客体之间内在心理活动和外在行为动作的融合统一。活动在外部表现上伴随着行为和动作的出现,但并不是任何行为和动作都能纳入活动的范畴,活动是积极主动的动作和行为。但是,仅有动作和行为的形式还不够,活动的其他外部形式还有讨论、观察、参观等方式。更为重要的,活动不只是包括个体或群体的外显动作,更包括个体或群体在头脑或心理中的各种反省、思考、分析、体验等活动,这是外部活动必然导致的结果。活动既是由外到内,也是由内及外的一种转化过程,完整的活动由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两个部分组成。

本文研究的活动,是狭义的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教师和学生共同选择、设计和实施的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的总和。

二、地理活动的内涵

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建议”由标准和活动建议等部分组成。标准是学生学习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方式陈述;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可根据条件选择,也可自行设计。[3]

学生参与地理活动,在地理活动中学习、体验、发现和探究,从而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地理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体验的机会,不仅是改变学生地理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地理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

地理活动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地理学习活动和学生在课堂外进行的地理学习活动。课堂上进行的地理活动,主要是指学生除了被动听课以外的各种有助于地理学习的活动,包括阅读地图、阅读图表资料、阅读地理景观照片,观看视频、课件,读图、填图、描图、绘图,讨论、辩论、演讲,实验、表演、制作等。课堂外进行的地理活动,主要包括地理观测、地理课外阅读和写作、乡土地理调查、地理竞技、地理参观、地理旅游等活动,这些活动集中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色,对于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探索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地理课程目标有重要的意义。[4]

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活动是教材的辅助栏目,是教材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材编写者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而设计的,侧重对问题的分析过程,以启迪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大部分属于课堂上进行的地理学习活动,要求利用课堂时间,运用本课学到的知识,联系实际,分析并尝试解决问题。

三、地理活动的特点

1.活动内容体现地理学科文理兼融、综合性特点

地理活动是地理教师为了使学科教学顺利进行而设计的活动,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内容要符合地理学科知识的逻辑,活动功能为服务于地理教学的需要,即加深加宽认识,归纳演绎知识,巩固验证知识。

地理学科文理兼融、综合性的特点使得地理活动的内容丰富多样。地理活动设计的内容提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表述详细,除为学生提出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外,还提供包括景观图、地图、表格和素描等图像内容,引导学生阅读地理图像,从地理图像上获取信息,进而分析问题、比较归纳。

地理活动内容和教科书内容应该融为一体,结合教科书内容,开展概念阐述、原理引证、实践应用和内容拓展等活动,活动内容呈现出“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或“以项目研究为中心的学习”。这样的地理活动在问题或项目的牵动下形成了一个综合的学习活动系统,适合开展探究式学习。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去感知、体验,并进行充分的交流,从认知和情感等方面进行内化,形成一组内容综合性强、功能逐步累积与放大的活动系列。

2.活动形式体现地理教学的双主体——教师与学生

根据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主体地位不同,地理活动可分为地理教学活动与地理课外活动。地理教学活动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的地理活动,具有明确的要求,活动的步骤比较规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地理活动。地理课外活动是在课堂外,由教师或学生负责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参加的地理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确定活动内容和方式,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义务教育地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中地理活动的分类为:交流型活动、实践型活动、探究型活动、竞赛型活动、展示型活动和辩论型活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中地理活动分为三类,即思考性活动、实践性活动、探究性活动。不同的地理活动都体现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主体性。

从地理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双主体入手,结合活动内容本身,可把地理活动分为辅助教学型、读图分析型、材料分析型、动手操作型、举例说明型、辩论研讨型、社会调查型、探究论文型等。

3.活动目标注重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

地理活动的设计针对性较强,从活动目标来看,为培养学生某些能力,在不同年级的地理教学中设计多层次的地理活动。地理活动在内容上图文并茂,通过读图分析型、材料分析型活动,培养学生通过活动增进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地理问题的探究能力和地理再学习的能力。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地理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这些认识和体验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础。

地理活动中学生围绕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原理,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以真实的个性和情感参与活动,讨论的过程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地理活动突出注重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突出注重地理科学方法教育。

四、地理活动的设计原则

1.基于课程标准要求设计地理活动类型

从地理活动内容与地理活动类型的设计上,严格按照地理课程标准要求的程度来安排,通过相关类型的地理活动达成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比如,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举例说明”,相应的地理活动设计应该是读图分析型活动、材料分析型活动或举例说明型活动。地理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地图分析、说明……”,相应的地理活动设计应该是读图分析型活动。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演示、绘制……”,相应的地理活动应该设计为动手操作型活动或读图分析型活动。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实验教科书(必修)中活动的设计特别体现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坚持依照课程标准要求设计活动类型。地理Ⅰ和地理Ⅱ中地理活动的类型设计与位置安排,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相应章节的内容中安排具体的地理活动。如表1、表2所示,地理Ⅰ和地理Ⅱ共11个单元32节内容44项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中,仅5项要求没有设计相应的地理活动,其余各项地理课程标准要求都设计了1~2项地理活动。

表1 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地理活动类型与课程标准要求

表2 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Ⅱ地理活动类型与课程标准要求

2.基于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地理活动内容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一条基本理念。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首先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基本地理观念。其次是不可或缺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并最终形成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能力。

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中,关于地理技能要求指出:“学会独立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内容标准中,指出:“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在乡村集市上对赶集人进行调查,粗略估计集市的服务范围”等,这些内容标准集中体现地理技能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中重点提到:

第一,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第二,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第三,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5]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基本由四个部分组成:前置限定、行为动词、主题内容、后置限定,以地理Ⅱ第二章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的地理课程标准“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为例,可以作以下的分解。

联系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差异前置限定行为动词主题内容后置限定

地理课程标准的前置限定规定学生学习行为产生的基本条件,包括学习方法的限定和学习程度的限定;行为动词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主题内容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对象;后置限定是学生学习活动动词对于主题内容做到什么程度的进一步限定,如差异、过程、特点、规律、影响等。

【案例1】 地理Ⅰ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地理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设计动手操作型活动:探究山前冲积扇形成的实验

材料:一杯大米或一杯细沙、一本书、一张白纸

实验步骤

(1)将白纸平铺在桌面上;

(2)将书本打开并倾斜放于桌面上;

(3)将大米或细沙从书本的中缝由高处向下缓缓倾倒;

(4)观察在白纸形成的堆积体的外形特点。

观察大米或细沙在书本前的堆积体外形上有什么特点?如果从上空俯视又成什么形状?由实验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为达成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过程与方法”目标,地理活动内容设计上,从第一项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出发,特别明确地理课程标准要求的具体内容,以前置限定安排地图、图像、资料等学习材料;以主题内容为核心;以行为动词和后置限定为设问关键词。设计与地理课程标准要求联系紧密的各项地理活动。

这些地理活动的设计,一方面,改变了教科书的文字叙述,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呈现,引导学生和教师灵活应用教材开展教与学,而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也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另一方面,活动内容紧扣主题内容,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社会实际,旨在提高学生思考、分析、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运用活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地理活动内容的选择与设计,还要特别注意《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学习方法的要求,许多条“标准”都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结合实例”和“运用有关资料”等学习方法。因此,在地理活动的设计与安排,需要就一个地理现象、地理事实或地理原理开展地理活动设计,进而引导学生探究。

因此,地理活动内容的设计,既为教学提供必要空间,同时体现“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基本理念。在活动内容设计中,不直接提供问题的结论,而是把活动设计成学生学习新内容的过程。地理活动内容设计来源于地理课程标准,又为达成地理课程标准服务。

3.基于地理科学方法设计“活动”过程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三维课程目标,其中“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过程”指的是让学生经历类似于科学研究的过程,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问题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目标中的“方法”就是鼓励学生在“过程”中理解、掌握科学方法,并在“过程”中加以运用与内化。[6]

地理活动过程的设计,使地理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更体现为在过程中掌握常用的地理科学方法。人们在探索和发现地理规律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研究地理的科学方法。在地理活动设计中,活动过程涉及到的地理科学方法主要有地理观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地理比较、地理分析与综合、地理归纳与演绎等方法。

(1)基于地理观察方法的地理活动设计

观察方法在地理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地理观察,详细描述地理位置、地理空间分布格局、地理事物的显著征象和标志、地理现象变化过程等内容,进而确定某地理现象得以发展的条件,科学地分析和说明所研究的对象,查明现象及其发展条件之间的关系。

【案例2】活动:通过月相的连续观察总结月相变化规律

要求:请同学们在连续一个月的时间内,每天上学和放学路上观察月相,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到表3的空格中。

表3 月相观察记录表

在整理、分析实际观测记录的基础上,总结出月相变化的一般规律。

(2)基于地理实验方法的地理活动设计

由于地理事物和现象不易控制条件,因而地理教学中实验型活动大多为演示性实验和模拟性实验。

【案例3】探索河流的流量与流水侵蚀强度之间的关系

材料:光滑清洁平板,两块体积形状质量相同的肥皂颗粒,自来水,计时器。

实验步骤:

(1)调整自来水的龙头,使其保持较小的流量并缓慢滴下,记录每分钟的滴数。

(2)将第一块肥皂颗粒放在水龙头下,观查30分钟后剩余肥皂颗粒的形状与大小。

(3)调整自来水的龙头,使其每分钟的滴数增加一倍。

(4)将第二块肥皂颗粒放在水龙头下,观查30分钟后剩余肥皂颗粒的形状与大小。

比较实验后两块肥皂的形状与大小,总结流量与侵蚀强度之间的关系。

(3)基于地理调查方法的地理活动设计

地理调查是地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也可以说是最有地理特征的研究方法。空间的广泛性决定了地理要把自然界当作天然的实验室进行研究,它能够获取第一手的资料,为正确地解决地理问题提供可能。基于地理调查方法的地理活动设计,主要内容包括:

选题阶段:选择可供调查研究的主题、陈述调查研究的问题、提出调查研究的假设、设计调查路线等;

准备阶段:确定调查内容、准备调查工具、选择调查对象;

调查阶段:包括收集资料、实施调查;分析阶段包括整理、统计、分析;

总结阶段:完成调查报告。

(4)基于地理比较方法的活动设计

区域比较法是地理学一切研究方法的基础,是地理学科比较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区域间的自然、人文要素的比较分析,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区域特点,从而为学习其他地理知识打下基础。区域比较法能够通过各要素的横向比较,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拓展思维空间,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案例4】结合图1,比较我国西部地区与美国西部地区,回答下列问题。

(1)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比较两个地区的主要特征。

(2)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源、资源等比较分析两个地区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3)按可持续发展观点,借鉴美国西部开发经验,你认为中国西部开发应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5)基于地理分析与综合方法的地理活动设计

分析与综合是把具体资料概括为理性认识,由事物表象到理性的思维形式。没有分析,要认识复杂事物无从下手;没有综合,对复杂事物就不能得到完整的认识。区域中各要素的复杂性决定了地理学科必须采用综合分析的研究方法。基于地理分析与综合方法的地理活动的一般步骤是:分解——分别考察分解出来的各部分或层次——比较各个部分或层次——排除或抽象。

(6)基于地理归纳与演绎方法的地理活动设计

归纳与演绎是暂时超脱具体资料,而以既有的理性认识为前提,进行由理论到理论的推理过程。其中,归纳推理是以极个别理性认识为前提,推论出一般的共同理性认识,由个别到一般;而演绎是以一般共同原理为前提,推论和判断对个别事物的认识,由一般到个别。归纳和演绎两者密切结合,是科研工作中重要的思维方法,在选题、安排实验、“研究”设计等方面均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地理归纳与演绎方法教育的活动过程,基本内容包括如下两方面:

第一方面,了解归纳法的作用、局限性及运用时所应遵循的基本逻辑规则。

第二方面,了解演绎法的作用、局限性及运用时所应遵循的基本逻辑规则。

高中地理教科书中“活动”过程的设计,为地理科学方法教育提供了具体内容与途径,教科书的这种编排方式可以使学生不仅知道科学家是怎么做的,而且自己也能学会如何去做。

[1] 新华词典编纂组.新华词典(1988年修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2][5] 但武刚.活动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黄昌顺.地理活动与地理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 邵志豪,袁孝亭.地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与方式[J].地理教学,2011,(9):4-6.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内容活动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主要内容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