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媒:北京的反恐语言

2014-01-13

环球时报 2014-01-13
关键词:维族五国恐怖主义

美国詹姆斯顿基金会《中国简报》最新一期文章,原题:中国的反恐语言——外国、国内政策需兼顾 当代中国有关恐怖主义和类似恐怖主义袭击的官方语言,服务于不同的目的,面向的受众也不同。改革开放后,上世纪80年代新疆分裂暴力增加。但直到90年代晚期,北京才最终决定开始称其为恐怖主义。促成这种变化的背景是1996年上海五国成立后,中国试图主导中亚地区安全。有效的地区安全结构,可填补苏联解体留下的空白,为地区刚成立的国家提供美国霸权以外的选择。虽然实际的反恐合作进展缓慢,但北京迅速将“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组成的“三股势力”,列为上海五国及其后继的上海合作组织的反恐政策核心。中国将之前称为内部事务的问题重新界定为地区问题,这是北京表述上的一个重大转变。接着是2001年的“9·11”事件,中方谴责袭击,承诺与美合作打击恐怖主义。尽管如此,至少两年后,北京才发动上合组织第一次积极的反恐计划。由此看出,“9·11”事件并未起到推动中国反恐的效果。中国象征性地支持美国,似乎是出于两个关键外交目的:阻止国际上批评新疆问题;树立在中亚邻国的安全领导威信。近年来,汉族的袭击犯罪与日俱增,此类袭击有时是滥杀无辜。它们发生在远离动荡边陲的东部沿海城市,肇事者往往出于对腐败官员或司法制度的绝望。但它们具有“非政治”、非协作的特点,因而被排除在恐怖主义之外。而与维族或藏人相关的骚乱,可被称为“恐怖主义”。这是个微妙但重要的区分,在中国媒体的报道中有普遍反映。北京越来越多使用“恐怖主义”来称呼维族暴力袭击,同时,将之前一直坚持为国内事务的事情外部化或国际化。中国坦承境内存在恐怖主义,但认为恐怖主义背后的势力是中国少数民族所没有的,他们仅仅是被试图分裂中国的外国阴谋利用的卒子。1997年前,“恐怖主义”一词在中国属敏感词。那年北京承认境内有恐怖主义,此举可谓姗姗来迟,即便那时,也是出于外交需要。如今,恐怖主义一词已成为不二选择。▲(乔恒译)

猜你喜欢

维族五国恐怖主义
“恐怖主义”法律定义的合理程序
观点
新疆|跪着跳舞的维族女孩
维族婚姻制度和妇女福利
少数民族外出务工人员的社会关系、职业认同及城镇适应性
国家实施国际恐怖主义行为的界定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