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错误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2014-01-12

化学教与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错误思维同学

张 华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江苏苏州215101)

巧用错误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张 华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江苏苏州215101)

文章从巧用错误资源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反思。

错误资源;教学效率;反思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也是一个错误不断产生、修正和完善的过程。错误既然是学习的必然产物,但又是教学的巨大资源。因此,学生在学习上的错误是正常的,老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防范与回避本身就是教学中的“错误”。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错误资源。给学生一些研究、争论的时间和空间;凭借教师的教学机智,挖掘“错误”中合理的成分,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一、预设错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平时要做足功课,对学生要有充分的了解,如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解题技能等方面可能发生的错误,要有大概的估计和判断,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题目,预设错误的生成,既能突破教学难点,又能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从而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大大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由于学生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出错是不可避免的。“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只要合理利用,也能较好地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具有特殊的作用。教师只要巧妙利用学生出现的错误,他们就会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而心情舒畅,情绪饱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学习,拥有快乐,宽松、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认知和创造具有极佳的激励作用。

二、宽容错误,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愿意去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在教学中应该提倡三个允许,错了允许重新回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想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学生没有因为答错题被老师责骂的忧虑,更没有被同学取笑的苦恼。学生思维变得高度兴奋,心情放松,思维敏捷,常会有奇思妙想,甚至忘乎所以,信口开河,此时“奇思妙想”。“信口开河”正是学生暴露错误的机会,正是激发学生潜能的好时机。所以,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千万不要视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或“快刀斩乱麻”,以一个“错”字堵上学生的嘴,接二连三提问学生,直至得出“正确答案”,或亲自“上阵”。

三、诱导错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良好的学习效果是能实现知识的举一反三,在正确的知识传授当中如此,而在错误的问题上,也应该做到这一点。单单改正一个错误并不能实现问题的解决,数学家波利亚说过;“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发现的不是纠错的方法”。在诱导错误中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知识缺陷,这样既可发现学生思维的薄弱环节,又能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错误根源,有利于学生自诊自治,增强对错误的免疫力。

[案例]Cu与浓H2SO4的反应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反应,对该反应现象的研究及有关文章也很多,在讲新课时,我提出三个问题:①Cu与稀H2SO4为什么不反应?②Cu与浓H2SO4能否反应,现象如何?③根据现象写出该反应的方程式?学生们自己在动手做实验时,并没有看到很多参考资料上所述试管中溶液变蓝色,看到大量白色固体生成,学生此时感觉困惑,甚至感觉错误,怎么没有见到蓝色溶液,这时老师要正确地引导,让同学们合作反思,试管中的白色固体是什么,如何使之变蓝,通同学间的合作努力,将试管中的产物冷却后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溶液立刻变蓝,这时同学们感觉到了成功的喜悦,原来化学是如此的神奇。

在中学化学中经常会遇到Zn与浓硫酸反应的计算题,一般认为:Zn先与浓H2SO4反应生成SO2,随着反应的进行,浓H2SO4变稀,发生Zn与稀H2SO4反应生成H2,老师也可以让学生做这个实验,发现该实验中并没有H2生成,同学们又会认为错误,老师通过引导,通过同学们间的合作反思,也不难得出为什么不会生成H2的结论,原因是Zn与浓H2SO4反应生成的少量H2O,会与ZnSO4结合生成ZnSO4·7H2O,使浓H2SO4不会变稀,也就不会发生生成H2的反应。

四、辩论错误,使学生学会合作反思

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并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开拓思维。老师若能突破以往的以“错例”为中心重点讲解的教学方式,而是给予学生充分的交流、探讨机会,让学生解释自己的想法,暴露错误的真正原因,从而帮助他们在交流与演示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这样长此以往,不仅能让学生明确错误产生的原因,知道改正的方向,避免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做到答题的规范[2]。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靳家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学生3+2=5的老师是差老师,教学生3+2=?的老师是合格老师,而教学生3+2=6的老师才是优秀老师!“显然靳老师的话表达了这样的一种教学思想:“正确”可能是一种告诉、一种模仿,而“错误”绝对是一种经历、一种学习。

[1]李燕.转化“前概念”实施有效教学[J].化学教与学,2012,(10):16-17

[2]鲜玉凤.巧用错误资源培养反思能力[J]文理导航,2012,(3):50

图1

四、结语

“教是为了不教”是新课程的目标之一,即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地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教给学生“带得走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正确地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加强新旧知识联系,注意“归纳”与“演绎”技能的融合,创设与应用情景相似的学习情境,选取合适的变式材料,合理安排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从而促进知识的良性消化,消除负迁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兴国.地理教学中“知识负迁移”现象探析[J].地理教学,2005,(2)

[2]陈玉乔.化学教学中知识负迁移的转变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10)

[3]华利平.化学学习过程中负迁移的起因与解决策略[J].教学月刊,2011,(5)

1008-0546(2014)01-0021-02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4.01.008

猜你喜欢

错误思维同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在错误中成长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不犯同样错误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
可爱的错误等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