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寒山地体能训练研究

2014-01-11薛国平李波涛周江

军事体育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低氧山地耐力

薛国平,李波涛,周江

(1.特种作战学院军事基础教研室,广东广州 510500;2.南昌陆军学院军事共同科目教研室,江西南昌 330103)

高寒山地体能训练研究

薛国平1,李波涛2,周江1

(1.特种作战学院军事基础教研室,广东广州 510500;2.南昌陆军学院军事共同科目教研室,江西南昌 330103)

地理环境对军人体能训练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立足在平原地区进行针对性军事体能训练达到高寒山地环境对军人的体能需求,通过分析高寒山地环境特征对军人身心的影响,针对如何设置训练内容、创新训练模式等问题,提出建议,旨在提高训练效果,给山地部队开展体能训练提供参考。

高寒山地;体能训练;环境;战斗力

在高寒山地环境中进行军事体能训练,是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提高部队战斗力的现实要求,也是打赢未来特殊环境下局部战争的根本保证,而高寒山地环境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山地部队体能训练和战斗力的生成。如何克服高寒山地环境对军人身心的影响,创新训练模式,科学组训,提高训练效果,是重要而现实的课题。

1 高寒山地环境对军人身心的影响

高寒山地多指海拔在3700 m以上的地区,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复杂,气压低,氧分压低,环境恶劣等必将给军人的身体、行动能力和心理带来负面影响,官兵会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适应不全症。

1.1 对军人身体机能的影响

一是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对缺氧极为敏感,轻度缺氧者会出现头痛、失眠等;进入较高海拔后,出现嗜睡、反应迟钝等症状。同时低温环境会影响神经传导速度,使肌肉收缩速度减慢,动作灵活性和协调性降低,并容易发生运动损伤。

二是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缺氧刺激了主动脉周围的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加大,从而影响呼吸系统的正常功能。呼吸系统机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机体摄取氧的能力,进而影响到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

三是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心率加快是进入高原后最早出现的症状,在平原,安静心率一般为70次/min,在高原4500 m处,安静心率可增加到105 次/min[1]。

1.2 对军人生理的影响

高寒山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受缺氧、严寒和复杂地形、太阳辐射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员表现出相当程度的不适应,容易出现生理机能紊乱,体能下降,导致行动能力和生理适应能力下降,严重者会丧失战斗能力。

1.3 对军人心理的影响

驻边守防的官兵,常年担负抢险救灾、处突维稳等急难险重任务,许多青年官兵因精神紧张、压力过大及严酷的自然环境等因素,机体长期处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应激状态,可能出现焦虑、精神疲劳、脾气急燥、意志力下降等诸多心理疾患。

2 高寒山地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

2.1 耐缺氧训练

耐缺氧训练就是人体在低压缺氧环境下,利用缺氧和运动的双重刺激,使个体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满足高寒山地体能需求的训练。

2.1.1 间歇性低氧训练

间歇性低氧训练包括交替进行两项内容训练:一是吸入低浓度 (9%~20%)氧气,二是吸入正常浓度 (20.9%)的氧气。由于人体不能始终吸入低氧,而是与正常呼吸相交替,故将其称作“间歇性低氧训练”[1],此方法有可能成为“高原训练的替代方法”[2]。

2.1.2 戴阻氧嘴训练

阻氧嘴是主要用于低海拔地区,为提高人体抗高原缺氧能力的适应性体能训练模拟器材,其工作原理是通过阻止通气量,模拟不同程度的缺氧环境,从而提高人体抗缺氧能力。

2.1.3 低压氧舱训练

使用低压氧舱进行训练是指在封闭的空间内,通过人为制造低浓度氧气,通过调控舱内的气压和氧分压,模拟不同海拔高寒山地的条件特征,引起机体被动产生各种适应性变化,从而逐步增强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1.4 抗缺氧操训练

主要利用人体体位变化和血液的压力作用,造成脑部充血,模拟高原缺氧时脑部血管的自主调节性扩张而形成的颅内压增高、头痛、头胀等症状。通过运动增加肌体每分钟的耗氧量和在运动中的憋气效应,造成体内严重缺氧症状和感受,从而提高机体耐缺氧的能力。带防毒面具训练、水中憋气、屏息练习等也能有效提高人体的耐缺氧能力。

2.2 耐力训练

在基础训练阶段,提高官兵的有氧和无氧耐力是高寒山地体能训练的重要基础。如进行3000 m跑、5000 m跑以及5 km武装越野跑训练等,采用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和重复训练法等方法进行训练。一是在组织形式上突出变速跑:无论是3000 m跑、5000 m跑、还是5 km武装越野跑,应经常以变速跑的形式进行;二是在训练安排上采取大运动负荷,使机体产生应激的适应,在反复刺激下提高受训者有氧和无氧耐力。

2.3 专项体能训练

一是开展爬山训练,提高高寒山地环境的行动能力。爬山对于高寒山地体能训练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爬山练习,不仅可以训练官兵的体能,而且对提高高寒山地作战环境对人体的适应能力和综合发展官兵在高寒山地环境下的生存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是进行高寒山地500 m障碍训练,发展人体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和协调等基础身体素质,增强攀、爬、跨、越、钻的能力,以满足山地作战的特殊需要。

2.4 耐寒冷训练

耐寒冷训练不仅可以强健体魄,增强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而且还可以有效培养官兵的意志品质。利用个体可接受的冷刺激量来激发人体各系统功能向有利于自身健康方向转化。研究表明,冷应激可引发神经系统指挥一切生命重要系统活跃起来,可提高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能量转化系统以及体内抗氧化的功能。耐寒训练要做到循序渐进和坚持不懈,才会激发出与寒冷搏击的斗志和必胜的勇气,冲过“耐寒缓冲期”,从而提高耐寒能力。如冷水浴、冬泳等都有比较好的训练效果。

2.5 心理调适训练

心理训练着力从培养官兵敢打必胜的信念、坚强稳定的情绪、遇险不惊不乱的意志品质、面对恶劣自然环境无所畏惧的心理素质等方面入手。心理调适的方法有:自我调控训练法、仿真模拟训练法、心态调整训练法、冒险评估训练法、结合渗透训练法等。

高寒山地体能训练内容还有5 km武装越野、冲刺跑、背沙袋跑、戴阻氧嘴跑、戴防毒面具跑、蛇行跑、攀登、昼夜极限拉练等。通过训练使人体反复出现生理极限,充分感受高原缺氧的刺激,提高受训者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功能水平,增强肌肉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使机体储存更多能量,能够耐受较高乳酸、延迟疲劳出现,从而增强人员耐缺氧能力和耐持久能力,达到高寒山地作战“预适应”的效果。

3 高寒山地体能训练应把握的关键

3.1 树立正确的训练指导思想

高寒山地体能训练的指导思想,要做到“三个紧贴”:紧贴参训人员任务的行动特点,紧贴恶劣的特殊战场环境,紧贴地区部队的现实训练实际;围绕“三个目标”:围绕“高海拔问题,低海拔解决”,围绕提高官兵“三耐” (耐缺氧、耐寒冷、耐持久)能力,围绕体能训练与战术训练的有机结合;实现“三个转变”:由注重培养身体能力向培养战斗力提高转变;由注重操场训练向注重野战条件下训练转变;由注重单一技能训练向注重全面身体适应能力转变[3]。

3.2 确立相适应的训练内容

3.2.1 充分认识高寒山地环境对训练的影响,增加高原习服训练

研究表明,进入海拔2000 m以上的高寒山地8~10天,生理指标和情绪状态会趋于稳定。这为适应极端缺氧环境和承受大运动量训练所需最短期限提供了依据,而心理适应期的时间目前尚未明确。从生理角度来看,高寒山地低氧环境下训练频率3天/次 (为期30天)和1天/次 (为期10天)的训练安排表现出相同的环境习服效果。因此,3天/次的环境训练适应是习服的一个最低频率。高寒山地低氧寒冷环境习服要控制好间歇性低氧训练与低氧环境训练的衔接和参训者机体核心温度的下降问题。习服训练时按照“预适应性—适应性—应用性”的程序组织训练。

3.2.2 围绕基础训练,突出针对性训练内容

基本的身体素质训练是高寒山地体能训练的基础,也是开展针对性训练的基本保障。在高寒山地体能训练中坚持基础体能训练,突出针对性的“三耐”训练,使得训练内容与体能需求相统一。

3.2.3 心理调适贯穿训练始终

对官兵进行心理调适既是适应性训练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官兵心理素质,充分发挥单兵战斗力的有效途径,在训练中应贯穿始终。

3.3 注重训练内容与训练方法有机结合

在力量训练时,结合各种障碍物,训练士兵的攀爬和翻越能力,进行针对性较强的专项力量训练;在速度训练时,强调反应速度和位移速度的训练,结合山地的上下坡进行训练;下坡练习时要注意坡度的选择,坡度过大对下肢负荷大,容易受伤,一般不超过30度。在耐力训练时,最好能结合山地进行长距离行军、爬山练习,可以加强心肺耐力、肌肉耐力以及无氧耐力,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在灵敏素质训练时,应将训练与卧倒、躲闪、滚进、跃进、转向等战术动作结合起来;在进行适应能力训练时,要把训练与环境因素结合起来。

3.4 重视训练安全,加强医务监督

一是必须做好缺氧寒冷伤害的预防教育工作;二是必须做好相关紧急救护的技能培训;三是必须做好紧急情况的应对方案;四是必须落实好相应的急救设施;五是必须加强训练中的医务监督。

训练的医务监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训练前对训练对象的身体情况应进行严格的检查 (如心率、血压);第二,在训练实施的整个过程应严密监控训练对象的生理变化 (如心率、面色、眼神等);第三,训练后及时准确监测训练对象的生理指标[4]。

[1]李泽清.模拟梯度海拔交替低氧训练对大鼠心肌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D].西北师范大学,2010.

[2]张薇,张鸽.浅谈模拟高原训练手段的应用[J].甘肃科技纵横,2003(6):79-80.

[3]于新彦,甘兴敏,万毅.浅析高寒山地体能训练体系 [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2,21(3):63-64.

[4]张联,吴涤,贾滨.军人高温高湿环境身心适应力训练初探[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2,31(2):93-96.

[5]林建棣.军事体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2.

Study on Alpine Mountain Physical Training

XUE Guo-ping1,LI Bo-tao2,ZHOU Jiang1
(1.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of Military Basic Course,Special Operations Academy,Guangzhou 510500;2.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of Military Common Course,Nanchang Military Academy Nanchang 330103,China)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military physical training from the plains to the alpine mountain environment,which demands different military physical training.By analyzing the influence of alpine mountain environment on military personnel,the paper proposes how to set up training content and innovate training model and other issues.The purpose is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effect,to provide troops with reference to mountain physical training.

alpine mountain;physical training;environment;combat capability

G87

A

1671-1300(2014)02-0017-03

2013-12-20

薛国平 (1971-),男,江苏盐城人,讲师。研究方向:军事基础教育。

猜你喜欢

低氧山地耐力
低氧阈刺激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
山地草甸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山地建筑竖向设计分析
保水剂在山地核桃园中的应用
p53在低氧调控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增殖与凋亡中的作用*
速度耐力训练的生物化学分析
多面好手 倍耐力全新Cinturato P6
低氧运动对SD大鼠骨骼肌超微结构与LPO水平的影响
如何在小场地上进行耐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