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市主城区交通出行特征与发展对策

2014-01-09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4年9期
关键词:主城区组团小汽车

杨 斌

(重庆市设计院交通研究中心,重庆市 400015)

1 交通出行特征

1.1 交通出行受地理环境制约

(1)城市空间

重庆主城为一城三片、两江四山的城市空间特征,由于江河与山脉的分割,土地利用呈条带状,高密度建筑依山谷河槽而建、城市功能大多临江聚集,形成居民出行集中的走廊带。

(2)规划布局

由于地形限制,主城区城市规划布局为组团式。中心组团经济活动频繁,联系紧密,组团之间出行内部与外部相当,相邻组团机动出行量较大;距核心区较远的外围老组团内部出行大于外部出行;新规划建设的组团出行特征为外部为主,远大于内部。

(3)土地利用

城市用地扩展受到地形制约,老组团之间跨江、新老组团之间穿山交通需求量激增;主要交通走廊带出行集中。中心城区用地呈南北向长条状,出行南北方向为主要方向、东西方向为次主要方向。

1.2 机动化交通出行特征

机动化出行中小汽车分担率持续增长,公交分担率呈现下降趋势。道路交通压力加大,高峰时段拥堵严重,拥堵路段增加,时间呈扩大和延长趋势;市中心拥堵范围和中心组团经济活动频繁,联系紧密,组团出行内部与外部相当,相邻组团机动出行量较大。东西主要交通走廊流量分布。

1.2.1 私人小汽车持续高速增长

2013年主城区汽车拥有量年增长17.6%,其中私人小汽车增长率达21.4%。汽车进入家庭加快,四轮代替两轮明显;私人小汽车年增长近10万辆,拥有量达到56.3 万辆,摩托车拥有量为18.6万辆,首次出现下降(见图1),反映近年来私人小汽车增长情况。

图1 主城区私人小汽车拥有量年增长图

1.2.2 公交交通分担率下降

2013年主城区公交交通出行总量约500 万人次,占机动化出行总量的57.1%,对比09年下降了9.6%;其中轨道交通增加8.3%,地面公交下降17.9%;而小汽车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增长较快,2013年主城区小汽车分担率达到31.7%,对比09年上升了11.2%,同时出租车分担率一直较高,为11.2%。

总体上公共交通发展较慢,地面公交服务水平不高,在居民总出行的分担率仅为30%左右,并且随着私人小汽车的高速增长,小汽车出行逐年增长,公共交通分担率呈逐年降低趋势,导致高峰时段拥堵加剧,见表1。

表1 主城区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情况表

1.2.3 道路交通压力加大

城市核心区路网交通量全面饱和,跨江和穿山通道拥堵严重;干道高峰时段的平均车速24.5 km/h,几个商业区的平均车速更低于20 km/h,长期处于拥堵状态;跨越两江的大桥成为路网体系的关键节点,交通需求巨大,其与更为稀缺穿山隧道共同形成交通瓶颈,大部分的通道全天的拥堵时间在5~8 h 以上,见图2。

图2 主城区主要道路高峰小时流量发布示意图

1.2.4 路网结构性较差

城市路网体系脆弱,快速路网尚未建成,主、次干道断头路较多,支路的联通性不强,部分交通节点与路段功能匹配性差,造成路网交通量不均衡,导致设施运行效率较低;

1.2.5 轨道交通分担率有限

按照主城轨道“九线一环”线网规划,到2030年主城将形成总长513 km 的10 条轨道线路,串起2 737 km2的主城面积,形成1 000 万人次的日客运量。目前轨道建设处于大建设期,系统性尚未建立。虽然轨道交通客流总体强度低,但高峰客流拥挤,运能不足现象突出;换乘站负荷较大,有的换乘站设施能力不足,换乘不便,换乘客流已超过预测量。

1.3 交通拥堵的主要因素

1.3.1 社会经济发展

交通拥堵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经济(GDP)增长、交通出行增长;新的设施>产生新的需求>城市功能聚集>拥堵加剧;交通拥堵也会影响或制约经济发展。主城区人口增长与全市经济的发展状况(见表2)城市用地扩大、人口增长、经济(GDP)增长、交通出行增长;交通拥堵加剧。

表2 主城区人口与全市经济发展状况表

1.3.2 城市规模摊大饼

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大,职住之间出行距离不断加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居民出行量增大;交通基础设施扩容>拥堵>再扩容>再拥堵,需求与供给的矛盾突出。

1.3.3 交通政策抑制步行出行

交通发展导向偏差,导致步行设施不完善,可达性较差;重庆主城区人均人行道面积、路网密度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处于低水平;使步行出行占总出行曾高达50%~60%的比率呈逐年降低趋势,更多的居民选择小汽车出行。机动化程度逐年提高,公共交通的供给不足,使小汽车增长迅猛,造成道路交通压力巨大。

1.3.4 道路与汽车增长的非对称

主城区汽车增长随意性,不受限制。私人小汽车连续6 a 的年均增长率达27.6%;2013 一年净增加10 万辆私人小汽车。使主城区汽车保有量已达到100 万辆。而主城区道路增长的约束性很强:用地条件限制、拆迁难、资金等限制。道路长度增长有限,2011年增长率3.9%;2012年增长率2.4%;2012年增长率仅1.6%;不可能满足汽车持续增长需求。

1.3.5 土地高强度利用

主城区的核心区和主要的商业中心,土地高强度开发,容积率失控,导致交通分布极不均衡。例如市中心的内环快速路全长75 km,双向6 车道,不同断面交通流量分布极其不均衡,高峰流量最高可达1 0448 pcu/h,最低为2 179 pcu/h,相差近5 倍,见图3。

图3 土地高强度利用使交通拥堵

1.4 机动车增长将导致城市环境崩溃

1.4.1 全国机动车高速增长

2013年,汽车产销2 211.68 万辆和2 198.41万辆,同比增长14.76%和13.87%,增幅高于上年同期14.76 和13.87 个百分点。2013年,汽车产销双双超过2 000 万辆,再创全球产销最高纪录。已经连续五年世界第一。

1.4.2 机动车交通对城市环境的负面影响

(1)空气

环境保护部公布了2012年全国机动车污染排放状况。年报显示,机动车污染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是造成灰霾、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原因,机动车污染防治的紧迫性日益凸显。2012年,全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4 612.1 万t,其中氮氧化物(NOx)640.0 万 t,颗粒物(PM)62.2 万 t,碳氢化合物(HC)438.2 万 t,一氧化碳(CO)3 471.7 万 t。汽车是污染物总量的主要贡献者,其排放的NOx和PM 超过90%,HC 和CO 超过70%。

(2)水土

机动车对于水和土的污染主要是油污,机油、汽柴油渗漏对水体、土壤的破坏很难修复。

(3)居民生活

机动车对于居民生活的影响涉及更为广泛,对居民生活空间的挤占,包括步行空间、休闲空间、娱乐空间等。甚至对生命线通道的挤占;噪音也是影响居民日常生活主要方面,成为社区居民纠纷与冲突的主要因素。

2 发展对策

2.1 坚持规划引领

要解决好城市交通拥堵,必须坚持规划引领,控制好城市人口规模,严格设定城市发展的边界和极限;以职住基本平衡为目标,解决好产业和用地的规划布局,以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控制好城市空间形态,减少组团之间的交通出行;合理制定土地开发强度,使交通设施能够支撑其有效运作;在依法制定城市环境容量可支撑的前提下,提倡并鼓励绿色出行和理性出行,严格控制机动车拥有量和使用频率。

2.2 更新城市交通的观念

(1)构建多种出行方式

更新道路建设的观念。避免由汽车主导的道路设计。为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需要创造的生活场景和活动空间也不同,将地方特色体现在道路的空间设计中,以人为本,优先建设步行(自行车)系统、公交系统;合理发展机动车系统。城市街道的公共属性决定多种交通方式的和谐共处,有的街道虽然缺乏地标性,也不宏伟和靓丽,却是我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失的,既要满足公交和私家车出行,又要方便行人的通勤和休闲等日常生活需求。提供选择:满足不同阶层民众的出行需求,倡导绿色出行、低成本出行、健康出行;

(2)贯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大城市治堵要靠公交优先已经是共识。加快构建以大容量、快速度的轨道交通系统为主,其它公共交通工具为辅的城市机动化出行系统,同时改善步行、自行车出行条件,是快速分流人群,方便市民出行,减轻道路压力,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的最佳途径。

伦敦、巴黎、纽约等城市公交化均在70%左右,东京更高达87%;香港在全世界的公交基本都是亏损的情况下,奇迹般实现了盈利。香港公交出行分担率达89%,居世界之首。重庆市要以建设公交都市为抓手,引导出行方式转变,近期实现公交分担率65%。

(3)构建高品质的人行系统

高质量、高标准的城市公共人行通道,最能体现公平,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向与目标。重庆主城可充分利用地形,建设机动化的山地人行坡道(见图4),串联起山地城市不同标高与台地的社区,方便行人,鼓励步行,建设高品质的步行系统,提高组团内的步行出行率,提倡公交加步行的慢生活方式;

图4 香港中环的机动化步行道

(4)使用经济手段抑制小汽车使用

在中心城区以抑制小汽车的增长为交通政策导向,限制其在通勤时段的使用。逐年降低其在机动出行的分担率。从短期考虑,需要公平的交通需求管理,应更多使用经济手段治堵,如开征交通拥堵费,调整停车收费,提高小汽车出行成本,控制小汽车的过度使用。抽样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辆小汽车的使用频率是美国的5 倍多,而小汽车出行中在5 km 以下的占比超过40%。专题研究指出,有约30%以上的小汽车出行可以被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替代。

2.3 期望实现的交通发展目标

(1)效率-首要目标

需要制定更为有效的交通政策,使有限的道路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支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比如香港私家车比重庆多,但特区政府统计显示,90%的香港市民出行选用公交,公交车占了70%左右的道路资源。而我们正好相反。

(2)公平-主要目标

道路的功能要涵盖各种使用者的需求,保障各阶层居民的应有权益和公平性,为低收入人群提供较充足的出行机会;城市街道的公共属性决定多种交通方式的和谐共处,有的街道虽然普通,也不宏伟和靓丽,却是居民们日常生活必须的。道路建设既要满足公交和私家车出行,又要方便行人的通勤和休闲等日常生活需求。

(3)环境-长期目标

鼓励居民采用公共交通等集约化出行方式,逐步推动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设施优先,倡导环境友好的绿色出行。改善并保护城乡环境质量,保护好空气、水、土地和自然资源,支持城市健康发展。目前普遍存在的误区是认为骑自行车和坐公交车是身份低微的象征,可借公车改革、提倡节约等转变作风的时机,由各级党政机关的领导们作出表率给予纠正。

(4)健康-最终目标

减少小汽车的使用,培养居民健康的出行习惯,可以提升大众的健康水平。坚持步行,可以保护环境,减少废气污染,强健身体,提高身体免疫力;避免由汽车主导的道路建设,鼓励结合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的城市建设,以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让居民感到满意和舒适。

猜你喜欢

主城区组团小汽车
新时期单元控规动态维护探索实践——以龙岩主城区为例
“快递阿姨”组团送快递
喜欢组团捕猎的恐爪龙
浅析石家庄主城区岩土工程勘察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小汽车
我的玩具小汽车
拼一拼
福州市主城区园林绿化引进社会化管理改革研究
兵器组团“打雪仗”
组团给石界老前辈拜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