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脾氨肽降低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发病率的临床观察

2014-01-08付溥和雷招宝丰城市人民医院儿二科江西丰城331100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4年9期
关键词:毛细支气管炎外周血

付溥和,雷招宝(丰城市人民医院儿二科,江西 丰城 331100)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期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好发于2 岁以下,多发于冬春季节。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喘憋,肺部可闻及呼气性哮鸣音及湿啰音,严重者可并发急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婴幼儿患病后无远期、永久免疫,体内持续Th2 优势[1],有20%~90%的患儿容易发展成哮喘[2]。若在患儿首次患病后,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减少反复喘息的发生,可降低患儿最终发展成哮喘的几率[3]。脾氨肽是从新鲜的动物脾脏中提取的一种肽和核苷酸类的复合制剂,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影响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使白介素6(IL-6)和α-干扰素(IFN-α)明显增加[4]。脾氨肽在临床已广泛用于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及小儿哮喘等疾病。本文通过对166 例患毛细支气管炎的住院患儿进行随机分组对比,探讨脾氨肽对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的预防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取自2010 年5 月至2012 年10 月在丰城市人民医院儿科住院部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共166例,均符合《实用儿科学》(7版)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5],且排除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心脏疾病、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营养不良、佝偻病、结核感染及支气管异物等疾病。其中,男性101例,女性65例;年龄2~6个月者87例,6个月~1岁者61例,大于1 周岁者18 例,平均年龄(5.50±2.08)个月。所有研究对象住院期间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液体疗法、痰热清静滴抗感染、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及支气管扩张剂,必要时予鼻导管吸氧。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87例和对照组79例,均给予常规治疗,均未使用抗生素。两组患者的喘息/咳嗽平均终止时间、平均输液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年龄、性别、体质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痊愈出院后,每周随访1次,定期1年,期间不予药物预防治疗。干预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痊愈出院后,每周随访1 次,定期1 年;期间予药物预防治疗:出院后当天予脾氨肽冻干粉(浙江省仙琚制药有限公司,2 mg/支),用凉开水溶解,睡前口服,每次2 mg,隔天1次,连用2个月。

两组患儿于出院当天和临床观察结束时(出院后1 年)进行临床评估,抽取静脉血,进行外周血IE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检测外周血EOS 的绝对数),检测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IgE)的含量(采集静脉血,1 500 r/min离心取血清,-20 ℃保存,由检验科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总IgE含量)。

观察两组患儿哮喘的发病例数及药物不良反应。哮喘的判断标准:(1)监测期内反复性喘息≥3 次,发作时间>24 h;(2)发作时无法自行恢复,需就诊治疗,有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通过输液或雾化吸入治疗得以缓解;(3)排除心脏疾患、气道异物等引发的喘息和咳嗽[6]。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x ±s)表示。哮喘发病率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总IgE 水平与外周血EOS 计数采用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哮喘发病率比较

干预组患儿由毛细支气管炎发展成哮喘共10 例,发病率为11.49%;对照组患儿由毛细支气管炎发展成哮喘共27 例,发病率为34.17%。干预组哮喘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哮喘发病率比较Tab 1 Incidence of asthma in two groups

2.2 两组患儿血清总IgE水平比较

分别对两组患儿出院当天和临床观察结束时(出院后1年)的血清总IgE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血清总IgE水平比较(x ±s)Tab 2 Serum total IgE level in two groups(x±s)

2.3 两组患儿外周血EOS计数比较

分别对两组患儿出院当天和临床观察结束时(出院后1年)的外周血EOS计数进行比较,结果见表3。

2.4 不良反应

两组患儿于临床用药观察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是2岁以下婴幼儿、尤其是3~12个月婴儿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下呼吸道复杂疾病[7]。其病原体多为各种病毒,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等,少数为肺炎支原体。病变主要累及毛细支气管上皮细胞,造成毛细支气管管腔炎性损伤、狭窄,形成慢性变应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临床出现反复喘息、咳嗽等症状;如不及时干预,易发展成支气管哮喘,且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毛细支气管炎演变为支气管哮喘的高危因素主要是机体特应体质。研究表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性毛细支气管炎外周血血清总IgE 升高,Th2 功能亢进[8]。Th2 功能过度增强在哮喘及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9]。平衡Th1/Th2的细胞功能的药物,对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及预防日后演变为哮喘有重要意义[10]。

表3 两组患儿外周血EOS计数比较(x ±s)Tab 3 EOS count in two groups(x±s)

脾氨肽是从健康新鲜动物脾脏中提取的肽及核苷酸类复合物,平均分子质量为3 500 左右,含十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和多种免疫调解因子。它是一种新型的免疫调节剂,具有非特异的增强细胞免疫功能,能提高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与免疫球蛋白结合的能力,促进干扰素及淋巴因子的产生与释放,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同时能调节辅助性T细胞的功能,纠正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紊乱;使机体免疫细胞分泌白介素(IL-2、IL-6)和INF-α,诱导体内淋巴细胞转化,激活单核吞噬系统的活性;通过增强T淋巴细胞的杀伤效应、协同效应、增殖效应和复制效应,有效控制细菌、病毒感染[11]。脾氨肽有增强Th1 型反应的趋势,提高Th1/Th2 比值,Th2 受抑、IL-4 水平下降引起IgE 分泌减少、IgG 和IgA 水平升高。脾氨肽是通过调节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抗病毒、预防感染的作用。

本文结果表明,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在出院后予脾氨肽口服,能显著降低哮喘发病率,从而预防毛细支气管炎演变成支气管哮喘;与对照组比较,可显著减低IgE 水平以及外周血EOS 数量,从而调节过高的免疫反应性,起到免疫调节作用。但国内外未见脾氨肽用于预防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的报道,而本文的研究样本较小,有待进一步大样本研究。

[1] Wang SZ,Bao YZ,Rosenberger CL,et al.IL-12p40 and IL-18 modulate inflammatory and immune responses to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fection[J].Immunol,2004,173(6):4040-4049.

[2] 陈坤华.毛细支气管炎后吸入激素干预治疗与哮喘相关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03,21(8):506-507.

[3] 周小建,洪建国.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与哮喘的关系[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9,16(21):97-99.

[4] 葛文传,邵立鸿,陈亚萍.复可托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观察[J].中国综合临床,2004,20(1):12-13.

[5]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99-1201.

[6]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10):745-753.

[7] Law BJ,Carbonell-Estrany X,Simors EA.An update o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epidmiology:a developed country perspective[J].Respir Med,2002,96(Suppl B):S1-S7.

[8] 赵德育,田晏,陈荣华,等.吸入糖皮质激素预防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的临床观察[J].临床儿科杂志,2008,26(1):24-27.

[9] Kim CK,Kim SW,Park CS,et al.Bronchoalveolar lavagecytokine profiles in acute asthma and acute broncholitis[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3,112(1):64-71.

[10] 刘雅丽,杨锡强.免疫治疗对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发生的干预机制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6,11(9):1030-1034.

[11] 李金海.脾氨肽口服冻干粉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影响的观察[J].医学信息,2009,22(11):2426-2427.

猜你喜欢

毛细支气管炎外周血
外周血B细胞耗竭治疗在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进展
硫酸镁对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分析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治
宇航级平板式毛细泵环路热管研制成功
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辨证治疗体会
环路热管用双孔毛细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三种不同毛细芯的有效导热系数的实验研究
社区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护理干预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SIRT1 mRNA的表达及氨氯地平对其影响
CCL17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