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炳华:我是检察官,我追查冤案

2014-01-02

南方周末 2014-01-02
关键词:高院老干部南方周末

◤刘炳华每月一次往上海市高院、上海市检察院、上海市一中院跑。身上穿的总是那件洗旧了的检察官制服。

南方周末记者 叶飙

固执的刘炳华有一张固执的时间表。2012年4月退休后,长达一年里,他坚持不向媒体公布案情,直到2013年4月才认定“给了纠错者足够时间”。

刘炳华家的客厅被“两梅案”材料占领了。过去一年里,装订材料的大文件夹从六七十个猛增到144个,从地上“爬”进了电视两侧的玻璃柜和沿墙而设的书架。书反被塞到了沙发底下。

62岁的退休高级检察官正进入追查“两梅案”的第8年,艰苦调查获取的证据令他坚信,这桩发生于1995年夏天的故意杀人案另有真凶;2013年,媒体介入、官方复查,翻案迎来转机,却远未成功。

尽管越来越多关注“两梅案”的人转向悲观,刘炳华却决定继续在他信仰的体制内努力。

2013年4月4日,南方周末以《退休检察官7年追“真凶”“铁案”疑藏“沪版佘祥林”》为题报道了“两梅案”内情:1995年,上海人梅吉祥被指与兄弟梅吉杨合谋杀害妻子顾敏黎,致其重伤,兄弟俩双双入狱;从已故知名律师郑传本,到前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长、律协会长王文正,再到刘炳华,先后介入调查,发现大量疑点,却始终未能翻案。

案件引发社会关注,上海市高级法院、上海市检察院挂出消息,称“高度重视”,已组织专门力量梳理、核查。

刘炳华又等了100天。确定没了声息,才开始每月一次往上海市高院、上海市检察院、上海市一中院跑。身上穿的总是那件洗旧了的检察官制服。

和过去一样,他努力调动起一切体制内的渠道。作为党员,几乎每次离退休老干部党组织活动中,“小字辈”刘炳华都郑重发言,希望取得党支部支持;老干部们没顾虑,他们的关注更激发了刘炳华的热情。

机会出现在9月。上海市检察院检察长陈旭当面向老干部通报当前检察工作。刘炳华早就暗自做好了准备,知道按惯例有机会提问,特意坐到了第一排,鼓足勇气举起手,“我要让老同志们看到我的力量和底气”。

主持人显然明白刘炳华的用意,要他等会议结束再说。一散会,刘炳华赶紧走到陈旭跟前提醒,“官网上挂出通知已经5个月了,再过几个月就要开人代会,媒体肯定会问,必须要有个结果了。”

两人曾是华东政法大学上海首届法律专业函授生同学,刘炳华给自己鼓气——共产党员没有职位高低,又接着说,“我写了十来封信,你一趟没回过我。我们算同班同学,你做检察长已经第二任了,一定要解决这件事啊。”

陈旭确认知晓“两梅案”,并提醒刘炳华要为反映的情况负责。

“有几分证据讲几分话”,背对围成一圈的老同志,刘炳华尤为自信。

这些体制内的努力到底能起多大作用?刘炳华与不少案件关注者的分歧越来越大。

2013年8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转批了一封梅氏兄弟父亲的信,转请市高院处理。有多年参与此案的律师认为,这是典型的“一转了事”,刘炳华则觉得,或许真的给予了重视。

11月初去高院、检察院那次,接待人员当面请求,再给一些时间,次日还致电梅父,称“正在认真查这个事”。有参与者对南方周末记者分析,这是维稳需要,刘炳华则劝他们,“不要先入为主”。

虽然始终乐观,刘炳华也在进一步深入的过程中注意到了更多不利因素:他曾寄予厚望的一位检察系统官员与当年的案件分管领导是同学;曾与他直接联系、重温农场知青旧情的一位高层领导亦有分管之责,可能也不会像他想象的那么积极。

很难说是性格使然,还是偶然传来的好消息,激励刘炳华继续在体制内努力。

原上海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石祝三的葬礼上,刘炳华跑去与石的家人握手,后者告诉他,“你的事情我父亲都知道,还说‘是错快点纠”;同样令刘炳华高兴的还包括一位上海市政府老领导的话:“上海政法系统怎么会有这种事?”

或许是这些闪烁的希望,令刘炳华坚持不让案件偏离轨道。有一回,见翻案久无进展,梅家人已经连横幅都准备好了,他急忙跑去阻拦,“只要我还在管这案子一天,就不许你们这么做,都要听我的,否则别人觉得我在指使。”

走到如今,刘炳华显然需要鼓励——同为退休检察官的张飚获政法系统肯定,是一种鼓励;同为华政校友的浙江高院院长齐奇支持纠错,是一种鼓励。他更无时无刻不鼓励自己。

“我坚持一天就加分一天,他们拖一天就责任重一点。”他对南方周末记者强调。

猜你喜欢

高院老干部南方周末
智媒时代高校美育活动的传播策略
一份来自南方周末的特别邀请
印江自治县全力做好老干部健康体检工作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多元化策略分析
天柱县委离退局赴州老干部活动中心取经
六枝特区离退局“志愿服务在行动”
新形势下农垦老干部工作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