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德职业教育的差异性对比

2013-12-31

文教资料 2013年34期
关键词:职业培训德国培训

毕 红

(上海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校,上海 200431)

目前在西方国家中,无论理论还是实践上,德国职业教育都领先于其他国家。其理论上的独创性与实践性的完美结合,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大量专业技能人才,成为推动德国经济腾飞,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强大动力,堪称教育史上最辉煌的成就。中国职业教育当前正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不可逾越的障碍。通过对中德两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进行对比,发现其差异性,可更好地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为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做好准备。

1.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1.1 更加重视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由于职业教育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而经济增长是国家的主要发展目标之一,因此政府干预职业教育就成为理所当然之事,德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促进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完善和落实国家联邦政府的《职业教育法》BBIG,德国《职业教育法》于1969年颁布,2005年进行修订,是指导各州实施职业教育的具体、可操作的职业教育法律。完善和强化各州《学校法》,定期修订《职业培训条例》,保持培训条例与企业、行业的要求高度结合,德国目前有350个职业,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培训条例,“条例”对培训职业的正式名称、职业培训年限、职业描述、培训框架计划、考试等作了具体规定。

国家和各州有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德国组建了国家级“职业教育创新团队”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指挥部,并建立了若干针对不同专题的“改革创新工作小组”,支持职业教育创新团队的工作,使我们深切体会到国家和州职业教育研究所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德国职业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职业教育研究所的地位、职责和保障,政府在经费和人员方面对“研究所”支持力度大,支持对职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和修订,课程开发,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研究工作。

德国校企合作成效显著,归结有如下几点:其一,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辨,德国人对科学、技术有着独特的理解,其“双元制”之所以能够在德国实施,也基于一种历史传统和一些理所当然的做法,这一点对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非常重要;其二,政府主导和企业的需要,德国以法律的形式对教育企业、教育学校和行会等在责、权、利等方面作出了规定,保证了企业、学校、行会成为教育的有机整体,也使双元制学生教育的70%在企业、30%在学校实施成为可能,也使德国工商联合会考试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IHK)在德国的350个行业成为公认的上岗证书。

1.2 完善实施对职业教师的培训要求。

在德国,职业教师的培养要求非常高,1973年州文化部长会议的决议中提出了联邦德国职校教师培养的指导意见。职校教师培养的典型方式是:中等教育II的毕业生,经过职业培训或者至少6个月的实践工作,进入大学学习,学制4年,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后,进入职校聘担任职教师资工作。(见图表)

近两年,德国的职业教师培训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总体目标没有变化,对职业学校教师的要求也更加严格。正是基于这种严格的培训机制,职业学校的教师与企业的联系没有出现脱节现象,便于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培训学生的过程中,学校与企业的培养计划统一协调。这也是德国双元制体系比较完善的一个保证。

1.3 企业与职业学校的合作关系密切。

德国很重视产品的质量,认为产品的质量最终是由在生产第一线的工人保证的,因此必须重视对工人的职业培训。培训不仅是生产技能的培训,更重要的是培养质量意识和严格认真的工作精神。这种职业培训需要企业和学校合作进行。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就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职业培训,在学校学习文化理论课,在企业进行实践训练,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在企业接受实训的时间多于在学校学理论的时间,企业在职业培训中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双元制较好地发挥了企业在职业培训中的主导作用。根据企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制订培训计划,培训目的明确,专业技术训练面较宽,要求严格。学习期间要完成上岗的训练,毕业后就可以上岗工作,成为熟练的劳动者。双元制职业教育为企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使德国产品的质量较高,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同生产紧密结合。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

企业的广泛参与。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近年来,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

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这种考核办法,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

1.4 更加重视学生社会能力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的培养。

基于动态的职业发展观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并对职业能力按照纵向性质结构和横向的内容结构进行分解。

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过程中,德国的职业教育更加重视对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而社会能力分成基本社会能力和关键社会能力两个层面。基本社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动能力,是劳动者赖以生存的本领,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环境意识;关键社会能力是指基本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是学生获得为完成今后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任务而获得的跨专业、多功能和不受时间限制的一种能力,包括社会责任感、群众工作的协调仲裁、宽容、心理承受力、参与意识、自信心、成功欲、积极性、主动性、灵活性、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等。

在双元制教育中,实施社会能力培养课程化。德国有350个企业,在双元制培养中,同一个职业的社会能力的课程设置、内容和要求基本统一。在德国培训中,我们参观了IT高级职教中心、AVT跨企业培训等培训学校,了解到每个学校或培训机构,对学生的课程设置都包括:法律法规、经济方面的基础知识、互相交流、沟通的基础知识、经济法规的基础知识、社会能力等课程。在很大的一个空间环境里,让学生了充分了解社会。

1.5 以行为导向为主体的教学,构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完整行为模式。

行为导向教学法以学生行为的积极改变为教学的最终目标,通过各种自主型的教学样式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样式塑造学生认知、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多维人格。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所采用教学技术的不同,教师的课堂组织的形式也有所不同,但是总的来说,他们的活动更多地表现为隐性的;而学生学的活动则跃然眼前,表现为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在行为导向教学法中,知识的教学不仅表现为系统性的、单学科的,而且要求教师、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各类知识处理。学习方法与学习目标相结合,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就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在学习体系中,4步骤教学法,教学过程分步骤、阶段、层次的规划,完善了教学过程,更加注重学习目标的实现,帮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内容。

2.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2.1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决策。

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尽管如此,职业教育的现状还很不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不论是体制、规模,还是质量都存在诸多不适应之处。近两年来职业教育无论是招生数还是在校生数,都有所下降,某些专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滑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职业教育还是传统的职业教育,没有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化。教育观念落后,管理体制僵化,办学形式封闭,不适应整个现代化的需求。因此,改变职业教育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目标、办学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教育的发展策略,实现由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数有的转变,使职业教育现代化,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加速实现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与德国职业教育相比较,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虽然在不断提高,但对整个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学历教育始终占据整个教育资源的前位,政策导向缺乏引导性,导致目前整个中国社会对职业的看法不够客观,盲目追求高社会保证的职业,对蓝领工人的重视程度缺乏。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是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通过行业协会的推进和实施,才得以发展到目前的状态。因此,政府的参与与扶持力度,直接影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WTO管理重点将逐步从边境措施转向国内立法与政策,政府应尽快转变职能,提高宏观调控能力,主要做好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和调控、提供经费、制定规则和标准、提供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加强宏观调控和社会服务功能,理顺内部职能,简政放权,克服管得过多、管得过死的弊端;创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良好的办学环境,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为学校创造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灵活空间;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大依法治教力度,增加管理透明度;政府行政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建立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融资体制相适应的多渠道筹资办学的教育资本投入机制,优化教育资源结构,实现办学主体社会化、多元化。

2.2对职业教师的职业培训要求。

2002年开始,教师资格证书开始作为教师的执业资格证书,教师执教的要求有了进一步保证,就业学历也开始要求硕士学历或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人员。但目前,职业教育的大多数从教者并未有企业培训的经验,很多职教教师都是直接大学学习完成后应聘到职教教学,缺乏企业实际经验,而真正有企业就业经验的人,或被学历挡在了职教的门外;而企业里有经验的师傅,因为没受过教育教学的培训,又无法完成讲台授课。这些都是困扰职业学校对人才引进的问题。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师的培训机制,是保障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也应该加强对职业教师的上岗培训,真正达到教师有企业学习或实习经验,能够将企业需要学校培养的学生要求贯彻实施。

2.3校企合作的发展与深度。

学校与企业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质量要求。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就是鱼水之间的需求,但随着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企业为追求效益,降低了对人才需求的门槛,流水线的工作不需要有高水平的技术工人。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学校培养的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为追求高效益、低成本放弃对职校学生的需求。这样的恶性循环只能造成更加恶劣的影响,使整个校企合作成为一种形式。目前,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眼高手低,不能吃苦,不愿吃苦也是企业不愿意招收职校学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又一个条件和要求。

2.4学生的能力培养是目前职校共同探索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开始从传统向现代化方向转变,实训中心的建设,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操作培训有了较好的保障,对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学校在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上也加快了步伐,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也成为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上,学校也根据自身的条件为学生进行辅导等工作,如我院的心理阳光室,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提高交往和沟通的能力。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也是目前各个学校成立的辅助机构,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关心他们的成长。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对学生将来走入社会有极大帮助,也可以间接地避免学生进入企业后,出现人际沟通、协同合作等问题的出现。

2.5教学方法的改进,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职业教育技术技能性,是由培养目标决定的。职业学校的学生可以继续升入到高一级学校深造,这种趋势还会发展,升学的人数还会增加,这是教育发展所必需的,但是和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学生相比较,直接升学的这部分学生毕竟还是少数。因此,只有让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掌握专业技术和熟练的技能,才能满足就业岗位需要。这也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

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正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新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支持学生自我能力开发,加强整体专业能力及跨专业能力培养,有效地完成课堂组织形式,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完整行为模式。

3.结语

通过对比中德职业教育的差距,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同时一定要结合中国实际,各地学习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经验也表明,只有和当地的实际结合,才能取得较大成效。

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经验并不影响我们学习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一切先进的、对我国有益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适应我国需要的职业教育制度。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R].

[2]周春晖.透视中国职业教育现状.

[3]邢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企业参与培训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5.

[4]潘晨光,娄伟,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我国职业教育状况的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07,21.

[5]蔡跃.德国职业教育那些事[M].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11.

[6]王明达.德国双元制教育历史与现状中国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网,2009.

猜你喜欢

职业培训德国培训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九成白领认为职业培训重要
请参加天津万里路职业培训学校的培训!
河南:推动职业培训步入法治轨道
先前学习在职业培训中的认证及启示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