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支幸福做“房奴”

2013-12-21张岩

中国报道 2013年2期
关键词:房奴张维按揭

本刊实习记者 张岩

在城市,无论时代如何发展、观念如何革新,人们对于买房的执著却始终不变。这也意味着,永远都会有一批稳定的“房奴”群体在支撑着中国房地产的消费市场。

“如果你现在手头刚好有一笔钱,你想怎么花?”把这样的问题抛给身边的人,可能半数人会回答:“可以买房子,付个首付呀。”虽然这只是生活中一个小场景,但却真实地反映出了中国人的消费观:有钱就要拿来买房。住房是中国人心目中重要而又特殊的消费项目。

在中国,“房奴”一词兴起于2005年到2006年之间,意指按揭房贷超过月收入50%以上的家庭。而这个比例远高于国外“房奴”30%的警戒线。美国的银行就明确规定:每月偿还的按揭贷款以及与住房相关的税费,不得超过贷款人税前收入的28%。相比之下,中国“房奴”普遍月供负担更重,压力也更大。

中国现代“房奴”的主力军是以中青年为典型代表的消费群体。在任何一座城市工作和生活,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住房问题。不同于美国人愿意租房而不愿买房,中国人出于传统的“居者有其屋”思维,缺乏稳定感和安全感的租房生活仍然不能被大众所接受。想要成家立业,就面临着不可逃避的购房刚需。尤其是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有限的收入和相比之下高得越来越难以承受的房价,使当“房奴”几乎成为一些人的唯一选择。以北京为例,要在三环内购买一套50平方米的一居室至少要花150万元,若不贷款,一个月收入5000元的人需要整整25年不吃不喝。

“工资再怎么涨也永远追不上房价,越等越买不起。”32岁的张维是一名IT工程师,月收入9000元。2009年他在北京南三环看上一套60平方米、总价85万元的二手房。“当时犹豫了很久,还是打算再等等看房价能不能松动点。结果第二年那个房子每平方米从1.4万涨到了2.3万,我一咬牙还是贷款买了。”虽然6300元的月供使张维的日常生活幸福指数暴跌,“但我还是很庆幸自己买下来了。再等两年我估计连远郊区县的房都买不起了。”

在二三线城市,相比之下虽然房价没有一线城市那么高昂,但是“房奴”们的日子依然不好过。“儿子要结婚,女方家开出的第一个条件就是有房。”家住沈阳的何云女士刚为儿子的婚房交了21万元首付,这套位于西北二环边、面积98平方米的精装两居室总价62万元,为偿还十年期的40万商贷月供需5200多元。“儿子每个月工资还不到4000,全部用来交月供都不够,家里不帮忙根本不行。我现在每个月退休金也就3000多元,2700元都得‘交银行’。”即便是在沈阳这样房地产价格调控较好的城市,像何女士这样“帮儿还贷”的“幕后房奴”其实也不在少数。

沈阳市价格研究所所长丁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按揭房贷有没有达到家庭月收入的二分之一是判断是否成为‘房奴’的一条红线,当家庭月收入的一半甚至更多用于‘养房’,其他的正常合理消费必将被严重压缩,用于教育、保健、娱乐等直接影响生活品质的发展性消费和享受性消费就更无从满足了。”

“中国之所以拥有如此多的‘房奴’,其背后既反映了中国房价与收入比例的严重失调,也折射出普遍的消费理念问题。这个现象是带有中国消费特征的典型产物。执著于房产的消费,一方面折射出中国人投资渠道的匮乏,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的保障房体系尚未完善。在这种情况下,房子既是有保障的功能,又是一种安全稳定的象征。”丁辉补充说。

中国的“房奴”消费,其本质上就是一种“花一生的钱,圆今天的梦”式的透支消费。传统思想的影响,房租价格的飙升,迫使越来越多的人不惜透支自己未来黄金20年到30年的幸福生活作为交换条件去当“房奴”。而还有一些“房奴”,将自己一生的积蓄全部押宝在房子上,坚信这是“稳赚不赔”的投资。他们从没想过,一旦某天楼市崩溃,自己将瞬间倾家荡产。作为中国式消费的典型一族,“房奴”这个词,永远带着一丝无奈、些许辛酸和无数叹息。

猜你喜欢

房奴张维按揭
生肖虎
鹬蚌相争
孔融让梨
论我国房地产按揭法律制度
HIG PRICE TO DIE
High pRICE to die
房奴是个伪问题背后的真问题
婚前按揭房产分别所有制的法理反思——以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解释(三)第10条为对象
不做房奴,做霍比特人
英国不动产担保制度之历时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