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2013-12-20李月臣刘春霞王才军

生态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区县面积重要性

李月臣,刘春霞 ,闵 婕,王才军,张 虹,汪 洋

(1.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GIS应用研究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47;2.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重庆 401147;3.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重庆 40007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所形成与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效用[1-6]。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食品、医药及其他生产生活原料,更重要的是维持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统,维持了生命物质的生物地化循环与水文循环和生物物种与遗传多样性[7]。因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备受关注,成为生态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研究。Holdren[8]与Ehrlich[9]论述了生态系统在土壤肥力与基因库维持中的作用,并系统地讨论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将会怎样影响生态服务功能。1997年Costanza等[10]研究了全球生态系统服务的自然资本的价值估算,有力地推动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评价研究。此后,很多学者应用Costanza等方法对不同地区的不同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进行了研究[11-13]。同期,我国学者针对全国陆地生态系统综合服务功能[14-15];以及森林[16-21],草地[22-24],农田[25-27],湿地[28-29]、河流[30]、城市[31]等单一生态系统类型服务功能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工作。目前,建立复杂环境条件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方法;揭示景观和区域尺度生态系统服务的表征、相互作用和时空变异规律;评估重点地区生态系统重要生态服务功能成为生态服务功能研究的重要研究内容[5,32]。上述研究提高了人们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的认识与理解,但同时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局限:(1)多集中在对单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研究较少;(2)多限于利用单位面积价值对总量的静态估算,而对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研究缺乏;(3)对生态系统类型、质量状况的时空差异缺乏考虑,缺少如三峡库区等典型生态系统敏感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综合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具有空间异质性,不同生态系统的空间差异性导致了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差异性,同一生态系统在不同区域也会提供不同的生态服务功能[32]。

三峡库区(重庆段)位于长江上游的末端,是长江流域生态屏障的咽喉,复杂的自然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特征决定了其重要的生态地理位置。本区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为特殊的生态功能区之一,也是关系到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全国性生态屏障地区。显见,这一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鉴于此,本文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研究区,借助RS与GIS技术,对本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进行综合研究,针对区域生态系统,分析其提供的不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域分异规律,明确各种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区域。目的在于丰富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问题研究,为区域生态系统管理、确定生态保护关键区、制定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三峡库区(重庆段)位于长江上游末端,地理范围在北纬 28°31'—31°44'、东经105°49'—110°12'之间。东南、东北与鄂西交界,西南与川黔接壤,西北与川陕相邻,包括重庆市22个区、县,幅员面积46158.53km2,约占整个三峡库区面积的80%。2009年末户籍总人口为1923.5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43.24万人。2009年重庆三峡库区农村各业总产值485874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52元(含重庆市主城区)[33]。研究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5—18°C,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秋迟的特点。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50.26mm,雨量充沛但空间分布不均匀。区内日照少,雾日多。三峡库区(重庆段)地跨大巴山断褶带、川东褶皱带和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三大构造单元,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全区土壤类型主要有紫色土(紫色湿润雏形土)、黄壤(铁质常湿淋溶土)、黄棕壤(铁质湿润淋溶土)、棕壤(简育湿润雏形土)、石灰(岩)土(钙质湿润淋溶土)、潮土(淡色湿润雏形土)、水稻土(水耕人为土)、粗骨土(石质湿润正常新成土)、新积土(新成土)、山地草甸土(暗色湿润雏形土)等[34]。区域植被类型丰富,地带性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性针叶林为主,森林覆盖率为22.3%。在植物地理区划上本区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由于本区地势较低,第四纪大陆冰期气候对本区的影响甚微,成为珍贵动植物的避难所,物种资源丰富,区内共有植物6000余种,脊椎动物450余种,属于中国17个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区内水系发育,属长江水系。大部分河流具有降水丰沛且多暴雨、河谷切割深、谷坡陡峻、天然落差大、滩多水急、陡涨陡落等山区河流的特点,是区内产生坡面侵蚀和重力侵蚀等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受降雨的年内分配和暴雨历时短与强度大等特点的影响,区内地表径流和泥沙多集中在5—9月份,随各月降雨量的不同,其在年内和年际的变化与降雨量的年内年际分布基本一致,体现出时间分布不均匀的特点。

2 数据获取与处理

研究所用的数据主要由5部分组成:1)2005年重庆市植被类型图;2002年重庆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图;重庆市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物种和特有、珍惜、濒危物种分布图;重庆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其他关键生态区分布图。数据来源于重庆市环保局、重庆市林业局。2)重庆市河流、湖泊、水源地分布图。数据来源于重庆市水利局。3)研究区水土流失强度类型图(2005年;分级标准采用水利部发布的水土流失(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土地利用类型图(2005年)、DEM数据(1∶5万)、土壤类型数据。其中水土流失强度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均为重庆市水利局在2004年开展水土流失普查时与相关研究单位合作,通过TM遥感影像解译获得。这些数据均经过野外校验,并通过相关部门和专家的验收,数据精度符合要求。4)由重庆市气象局提供的研究区各气象站点各气象要素统计数据(1971—2007年)。5)以上数据派生的数据;以及一些相关的辅助数据,如行政区划图等。为了便于空间运算,所有数据均统一转换成Albers等积投影的栅格(grid)数据参与空间运算。

3 研究方法

本文借助RS与GIS技术,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三峡库区(重庆段)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实际情况,参照国家环保部颁发的《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①①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2,选择比较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和营养物质保持4个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建立评价模型与方法,对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进行综合研究,定量揭示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及其空间分布规律。

3.1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方法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就是评价区域内各地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规程》①要求根据物种数量来评价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各保护物种很难落实到确切的空间中,而物种多样性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特征。因此,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35-36],并征询专家意见,结合三峡库区实际情况,选择国家及省级重点保护物种和特有、珍稀、濒危物种分布带,结合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关键生态区范围进行划分,确定研究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等级(表1,图1)。

3.2 土壤保持重要性评价方法

土壤保持重要性的评价在考虑土壤侵蚀敏感性的基础上,分析其可能造成的对下游河流和水资源的危害程度。首先根据前期研究成果,利用降雨、土壤类型、DEM、土地利用等数据,运用通用水土流失通用方程的基本原理,选择了降雨侵蚀力、土壤可蚀性、坡长坡度因子以及地表植被覆盖因子,对研究区土壤侵蚀敏感性进行分析与评价[34],然后将河流、湖泊及水源地与土壤侵蚀敏感分布图进行叠加,最后根据表2的分级标准对研究区土壤保持重要性进行评价与分级(图1)。

表1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分级表Table 1 Assessment levels of importance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图1 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图Fig.1 The assessment on ecosystem services

表2 土壤保持重要性分级表Table 2 Assessment levels of soil conservation importance

3.3 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方法

水源涵养的生态重要性在于评价地区提供水资源保障及洪水调节作用。因此,可以根据评价地区在流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对整个流域水资源的贡献来评价。可根据不同气候类型下水资源保障及洪水调蓄的重要性进行分级。三峡库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按《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规程》评价方法,研究水源涵养重要性只包括极重要和一般重要两级,为区别区域内部差异,在考虑国家分级标准和研究区实际情况后,参考相关研究成果[37-40],加入湖泊、水库、水源集水区、各种水源涵养林,河流两侧水源涵养缓冲区等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价(表3,图1)。

表3 水源涵养重要性分级表Table 3 Assessment levels of importance for water conservation

3.4 营养物质保持重要性评价方法

依据《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规程》营养物质保持重要性评价方法,参考相关成果[41-42],主要从面源污染与湖泊湿地的富营养化问题的角度及区域生态系统类型或土地利用类型自身的营养物质保持功能两方面考虑。首先,根据评价地区N、P流失可能造成的富营养化后果与严重程度进行分析。若评价地区下游有重要的湖泊与水源地,该地区域的营养物质保持的重要性大。否则,重要性不大。先根据水系图,划分出重要湖泊湿地和一般湖泊湿地,然后利用DEM数据划出湖泊湿地的汇水区;然后根据湖泊湿地的重要性及其所在河流的级别、湖泊湿地在河流上的位置,确定湖泊湿地汇水区营养物质保持重要性级别(表4);其次,根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或土地利用类型本身营养物质保持功能性质,结合基于位置的营养物质保持重要性评价结果进行综合考虑(表4),最后形成营养物质保持重要性分布图(图1)。

3.5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综合评价方法

单因子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反映了生态系统某单一服务功能的重要性程度,没有将研究区生态系统综合服务功能的空间变异特征综合反映出来。根据各因子的分级及赋值,利用ArcGIS的空间叠加功能,将上述各单因子敏感性影响分布图进行叠加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ESIj为j空间单元生态系统综合服务功能重要性指数;ESi为i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等级值。然后采用自然分界法(Natural break,ArcGIS的这种分类方法是利用统计学的Jenk最优化法得出的分界点,能够使各级的内部方差之和最小)[43],将ESI分为4级,绘制出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综合评价图(图1)。

表4 营养物质保持重要性分级表Table 4 Assessment levels of importance for nutrients conservation importance

4 结果分析

4.1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

4.1.1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的数量特征

从表5中可以看出,研究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类型以一般重要为主,面积为36588.87km2,面积比为79.27%;其次为高度重要地区,面积为4698.15 km2,比例为10.18%;极重要地区和中等重要地区的面积基本相当,分别为2445.66 km2和2425.85km2,面积比分别为5.30%和5.26%。虽然,研究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以一般重要地区占据优势地位,但是生物多样性保护高度重要以上地区的面积比也达到了15%以上。就各区县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的数量特征而言,巫溪、石柱、江津、巫山、开县生物多样性保护极重要区面积最大,基本都在200km2以上(其中,巫溪和石柱面积最大,分别为815.68km2和687.09 km2),面积比例也最高,基本都在10%以上。北碚虽然极重要区面积仅68.25km2,但其面积比也近10%。生物多样性保护高度重要区的面积比较大的区县主要有武隆、石柱、万州、丰都、渝北等区县,高度重要类型区面积都在450km2以上,面积比也都超过了20%;北碚、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大渡口等都市区内的区县虽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高度重要区面积不是很大,但比例较高,也都超过了20%,沙坪坝甚至接近35%。

表5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综合评价结果表Table 5 The assessment on ecosystem services

4.1.2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的空间特征

全区除一般重要地区由于面积较大,呈连片分布外,其他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类型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表现为条带形和斑块状分布。极重要地区主要呈斑块状分布在东北部、中部和东南部。高度重要性区基本呈条带状沿武陵山、方斗山、齐曜山、及都市区的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四山”的山脊分布(图1)。通过观察发现,高度以上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地区基本分布在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和珍惜、濒危动植物分布区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均位于重庆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内。这些地区植被覆盖良好,生态系统多样,物种丰富,生物多样性价值高,对维持区域生物多样性发挥着重要作用。

4.2 土壤保持重要性评价

4.2.1 土壤保持重要性的数量特征

研究区土壤保持重要性类型以极重要占据绝对优势地位,面积为31756.37km2,面积比为68.80%;其次为高度重要地区,面积和比例分别为12410.68km2和26.89%;中等重要和一般重要区面积较小,不足5%。总体上,全区土壤保持重要性从极重要到一般重要呈倒金字塔形分布(表5)。就各区县土壤保持重要性的数量特征而言,巫溪、奉节、开县、万州、巫山、丰都、武隆、石柱土壤保持极重要区无论是面积(均超过2000km2)和比例(均在80%以上)都远高于其他区县;土壤保持中等以下重要地区主要分布在都市区及周边区县,但面积比都在8%以下。

4.2.2 土壤保持重要性的空间特征

空间上,万州及其东北部地区基本上属于土壤保持重要区,主要类型以极重要为主(面积占研究区土壤保持极重要区面积的55%以上),少量高度重要地区仅分布在长江及主要支流河谷地带。涪陵-长寿至万州的中部地区主要为极重要-高度重要区,极重要区主要分布在忠县和丰都的大部分地区、石柱的西南部地区、武隆的乌江以东和以北地区;高度重要地区主要分布在石柱东南大部、长寿和涪陵大部,以及沿长江、乌江及各主要支流的河谷地区;此外,在长寿北部、涪陵南部以及石柱和丰都中部还有少量中等重要和一般重要地区分布。西部的都市区及周边区县为高度重要-极度重要地区,高度重要地区主要分布在平行岭谷的山谷和江河河谷地区;极度重要区主要分布在平行岭谷的山脊区;此外,研究区的中等重要以下地区主要分布在本区的南、北、西三个端点地区(图1)。

4.3 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

4.3.1 水源涵养重要性的数量特征

总体上研究区水源涵养重要性各类型区面积和比例呈“U”形,即两端类型面积和比例大,中间类型面积和比例小。区内水源涵养一般重要区面积最大,为21028.5 2 km2,面积比为45.56%;其次为极重要区,其面积和比例分别为13747.31 km2和29.78%;区内水源涵养高度重要以上地区面积占了近50%(表5)。各区县中,极重要区面积在700 km2以上的区县主要有涪陵、万州、开县、云阳、奉节、武隆、巴南、江津、巫溪、长寿、忠县、丰都和巫山13个区县,部分区县如渝北、江北、南岸等虽然面积相对较小,但比例较高,都在30%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了50%;高度重要地区面积比例较大的区县有石柱、奉节、巫溪、巫山、万州、丰都、武隆等区县,面积比都在20%以上。

4.3.2 水源涵养重要性的空间特征

研究区水源涵养重要性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表现为极重要区沿江河呈带状分布,少部分极重要区呈斑块状散布;高度重要区除石柱、丰都部分地区呈片状集中分布外,其余均主要分布在极重要区两侧沿江河呈环带状分布,以及东北部地区零星块状分布;中等重要地区主要沿江河呈环带状分布在高度重要区外侧;一般重要区由于面积较大,呈连片分布(图1)。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研究区水源涵养极重要和高度重要区基本分布在长江及其主要支流两侧第一层山脊线以内的库区生态屏障带内,对维持水库水质、减少泥沙淤积、雨水汇流、调蓄洪水等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4 营养物质保持重要性评价

4.4.1 营养物质保持重要性的数量特征

研究区营养物质保持数量上也基本呈“U”形分布,但比例相对均衡。一般重要区面积最大(12872.85km2),占了全区面积的27.89%;其次是极重要区(12433.41 km2),其比例为26.94%;中等重要和高度重要区面积分别为11011.71 km2和9840.56 km2,面积比为23.86%和21.32%。区内营养物质保持高度重要以上面积比占了研究区总面积的近50%多,可见本区营养物质保持的重要性。各区县中,巫溪、丰都、开县、奉节、万州、云阳、涪陵、石柱和武隆极重要区面积都超过了800km2,比例也基本都超过了25%。另外一些区县如忠县、巫山、长寿、北碚、江北等,虽然极重要区面积相对要小,但比例也基本都在25%以上。高度重要区中巫溪、奉节、江津、巫山、石柱、万州面积较大,也都在800km2以上,面积比也较大。本区内高度以上营养物质保持重要性比例超过50%的区县分别为巫溪、巫山、石柱、江北、涪陵、奉节、江津、丰都、万州,这些区域在营养物质保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4.2 营养物质保持重要性的空间特征

总体上,研究区内营养物质保持高度重要以上区域基本分布在植被覆盖较好的山脉、及江河两侧,尤其在长江及主要河流两岸的第一层分水岭的山地及山间盆地区,大多呈条带状和片状分布。高度以上重要性区在西部主要分布在平行岭谷的山脊及部分山间丘陵盆地区;中部和东北部主要山地分布区和长江及主要支流两岸地区。中等以下重要区主要分布在山间丘陵盆地,呈片状和团块状分布(图1)。

4.5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综合评价

4.5.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的数量特征

从表5可以看出,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和高度重要区的面积和比例分别为17009.23 km2,36.85%和5529.74 km2,11.98%。二者占了研究区总面积的近50%,由此可见本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中等重要区面积和比例是各类型区中最大的,分别为19382.79km2和41.99%。一般重要区面积和比例最小,为4236.77km2和9.18%。各区县中极重要区面积在1000 km2以上的区县有巫溪、万州、石柱、开县、奉节、巫山、云阳、丰都、武隆、涪陵。这些区县除涪陵外均分布在研究区的东北部和东南部,这些地区是三峡水库和武陵山区的核心地带,生物多样性高,属生境、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等较敏感的地区,这一地区对维持库区和武陵山区生态系统的稳定及其服务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另外一些区县,如江北、长寿、渝北、巴南、南岸、忠县、北碚、长寿等虽然极重要区面积相对较小,但在本区县的面积比也都超过了30%。各区县高度重要区面积和比例的数量特征与极重要区基本一致,也是东北部区县(万州、云阳、奉节、巫山、开县、丰都、巫溪等区县都在 250km2以上)和西部的江津(233.57 km2)、长寿(245.93 km2)、巴南(245.42 km2)、涪陵(422.49km2)和中南部的石柱(339.25 km2)、武隆(270.65km2)面积较大。

4.5.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的空间特征

空间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区基本是沿长江、乌江、小江、汤溪河、梅溪河、大宁河等主要江河及其他一些主要河流两侧第一层分水岭呈条带形分布;西部平行岭谷区的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等山体的山脊也呈带状分布着极重要区;此外,还有一部分极重要区呈团块状散布在东北部、中部和西南部地区,主要分布在开县的北部、巫溪的西北角和东北角、巫山的北端、石柱的西端、丰都-武隆-涪陵的交接处、长寿的北部、巴南的东部和江津的南端少部分地区。高度重要区基本沿极重要区两侧呈环带形分布,少部分零散分布。中等重要区集中连片分布在东北部的开县、巫溪、云阳、奉节、巫山、万州,以及中部的忠县、丰都、石柱等区县;其他地区基本呈星状散布,尤其是西部地区。一般重要区则主要集中分布在西部和中部地区,西部的都市区一般重要区分布最为集中;中南部的涪陵南部、武隆南部也有大面积分布;此外,丰都东部、石柱西南部、忠县西南角也有一定面积分布;东北部主要在巫溪中部、巫山西北和南部、奉节西端和南部有一部分一般重要区呈团块状点缀分布在其他类型区之间(图1)。

5 结论与讨论

三峡库区(重庆段)具有重要的生态地理位置,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为特殊的生态功能区之一。这一区域对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该区域为长江流域甚至全国都提供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鉴于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以及目前相关研究的局限性,本文从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水源涵养以及营养物质保持等本区最为主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入手,对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定量揭示了研究区生态系统覆盖功能重要性程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与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1)生物多样性保护高度重要以上地区的面积比达到了15%以上;极重要地区主要呈斑块状分布在东北部、中部和东南部。(2)土壤保持极重要区占据绝对优势地位,面积比为68.80%;土壤保持极重要区主要分布在万州及其东北部地区。(3)水源涵养一般重要区面积最大,其次为极重要地区;极重要区沿江河呈带状分布,高度重要区主要分布在极重要区两侧沿江河呈环带状分布。(4)营养物质保持一般重要区面积最大;其次是极重要区;极重要区基本呈条带形分布在植被覆盖较好的山脉、及江河两侧。(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和高度重要区的面积占到了研究区总面积的近50%;极重要区基本沿主要江河两侧第一层分水岭和西部平行岭谷区的山脊呈条带形分布;高度重要区基本沿极重要区两侧呈环带形分布,少部分零散分布。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研究的基础数据均由遥感影像解译或者GIS空间分析得到,数据处理存在的误差必然会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尽管如此,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的地理空间格局特征仍然能够得以充分反映。同时,由于数据的缺乏,本研究仅对区域单一时段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进行研究,若能有时间序列数据则更能反映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演变规律。因此,丰富数据来源,提高数据的准确性,辩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确定生态保护关键区、建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为生态保护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1]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Series.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A framework for assessment.Washington D C:Island Press,2003.

[2] Daily G C.Natures services: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Washington D C:Island Press,1997.

[3] Ehrlich P R,Ehrli'ch A H.The value of biodiversity.Ambio,1992,21:219-226.

[4] Le Maitre D C,Milton S J,Jarmain C.Linking ecosystem services and water resources:Landscape-scale hydrology of the Little Karoo.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2007,5(5):261-270.

[5] Fu B J,Zhou G Y,Bai Y F,Song C C,Liu J Y,Zhang H Y,Lv Y H,Zheng H,Xie G D.The main terrestrial ecosystem services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in China.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2009,24(6):571-576.

[6] Ouyang Z Y,Wang R S,Zhao J B.Ecosystem services and their economic valuation.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1999,10(5):635-640.

[7] Gao W S,Chen Y Q,Dong X B.Signification and measurements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in Loess plateau.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03,17(2):59-61.

[8] Holdren J P,Ehrlich P R.Human population and the global environment.American Scientist,1974,62:282-292.

[9] Ehrlich P R,Ehrlich A H.Extinction.New York:Ballantine,1981.

[10] Constanza R,Arge R,Groot R D,Farber S,Grasso M,Hannon B,Limburg K,Naeem S,Neill R,Paruelo J,Raskin R,Sutton P,Belt M V.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Nature,1997,387:253-260.

[11] Alexander A M,List J A,Margolis A,Arge R C.A method for valuing global ecosystem services.Ecological Economics,1998,27(2):161-170.

[12] Deutsch L,Folke C,Skanberg K.The critical natural capital of ecosystem performance as insurance for human well-being.Ecological Economics,2003,44(2):205-217.

[13] Maeler K G,Aniyar S,Jansson A.Accounting for ecosystem services as a way to understand the requirement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8,105(28):9501-9506.

[14] Ouyang Z Y,Wang X K,Miao H.A primary study on Chinese terrestrial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heir ecological economic values.Acta Ecologica Sinica,1999,19(5):607-613.

[15] Chen Z X,Zhang X S.The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 in 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0,45(1):17-22.

[16] Zhao T Q,Ouyang Z Y,Zheng H,Wan X K,Miao H.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heir valuation in China.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4,19(4):480-491.

[17] Yu X X,Lu S W,Jin F.The assessment of the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evaluation in China.Acta Ecologica Sinica,2005,25(8):2096-2102.

[18] Wang Y T,Guo W H,Liu J,Wang S J,Wang Q,Wang R Q.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of Kunyu Mountain Natural Reserve.Acta Ecologica Sinica,2009,29(1):523-531.

[19] Li S M,Xie G D,Zhang C X,Qi Y.Intra-annual dynamics of soil conservation value in forest ecosystem.Acta Ecologica Sinica,2010,30(13):3482-3490.

[20] Wang B,Lu S W,You W Z,Ren X X,Xing Z K,Wang S M.Evaluation of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value in Liaoning Province.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10,21(7):1792-1798.

[21] Mo F,Li X Y,He S X,Wang X X.Evalua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apacity of different forest types in Dongling Mountain.Acta Ecologica Sinica,2011,31(17):5009-5016.

[22] Xie G D,Zhang Y L,Lu C X,Zheng D,Cheng S K.Study on valuation of rangeland ecosystem services of China.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1,16(1):47-53.

[23] Min Q W,Xie G D,Hu D,Shen L,Yan M C.Service valuation of grassland ecosystem in Qinghai Province.Resource Science,2004,26(3):56-60.

[24] Jiang L P,Qin Z H,Xie W,Wang R J,Xu B,Lu Q.Estimation of grassland ecosystem services value of China using remote sensing data.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7,22(2):161-170.

[25] Sun X Z,Zhou H L,Xie G D.Ecological services and their values of Chinese agroecosystem.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7,17(4):55-60.

[26] Gao W S,Dong X B.Valuation of fragile agriculture ecosystem services in loess hilly-gully region:A case study of Ansai County.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3,18(2):182-188.

[27] Yang Z X,Zheng D W,Wen H.Studies on service value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system in Beijing region.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5,20(4):564-571.

[28] Wu Y,Chang J,Xu B,Peng C,Ge Y.Ecosystem service value assessment for constructed wetlands:A case study in Hangzhou,China.Ecological Economics,2008,68:116-125.

[29] Liu X H,Lu X G,Jiang M,Shang L N,Wang X G.Research on the valuation of wetland ecosystem services.Acta Ecologica Sinica,2008,28(11):5625-5631.

[30] Quan W M,Zhang J P,Ping X Y,Shi L Y,Li P J,Chen Y Q.Purification function and ecological services value of Crassostrea sp.in Yangtze River estuary.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7,18(4):871-876.

[31] Li W K,Li T H,Qian Z H.Impact of land use change on ecosystem service values in Shenzhen.Chinese.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8,23(3):440-446.

[32] Xie G D,Xiao Y,Lu C X.Study on ecosystem services:progress,limitation and basic paradigm.Journal of Plant Ecology,2006,30(2):191-199.

[33] Chongqing Municipal Bureau of Statistics.Chongqing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8.Beijing:China Statistics Press,2010.

[34] Liu C X,Li Y C,Yang H,Min J,Wang C J,Zhang H.RS and GIS-based assessment for eco-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of the Three Gorge Reservoir area of Chongqing.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1,66(5):631-642.

[35] Li Y C,Liu C X,Wang Y,Zhang H,Wang C J,Min J,Yin M L.The Analysis on the sensitivity of bio-inhabitation in Chongqing.Journal of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09,26(1):30-34.

[36] Ye Q Y,Yang S H,Lu S G,Yan H Z.The analysis on biodiversity and the sensitivity of bio-inhabitation in Yuxi district.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06,13(6):75-78.

[37] Shi P L,Wu B,Cheng G W,Luo J.Water retention capacity evaluation of main forest vegetation types in the upper Yangtze basin.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4,19(3):351-360.

[38] Chen Y Z.Research on the function of the water conservation and the soil protection of forest in the Three Gorges area,Yangtze River.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2007:115-117.

[39] Liu X Q,Tang W P,Cui H X.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water conservation capacity of main vegetation types in Danjiangkou reservoir area.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Edition),2009,33(1):59-63.

[40] Meng G T,Fang X J,Li G X,Cai Y,He L P,Zhang Z H,Li N Y.Analysis of water conservation capacity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in Jinshajiang watershed of Yunnan Province.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07,14(4):160-163.

[41] Jia L Q,Ouyang Z Y,Zhao T Q,Wang X K,Xiao Y.The ecological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 of Anhui Province.Acta Ecologica Sinica,2005,25(2):254-260.

[42] Wang Z J,Li P J,Wan Z C,Wang Y S,Dong L X.Assessment of ecosystem service importance in Liaoning Province.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2007,26(10):1606-1610.

[43] Tang X H,Wang C J.Assessment of soil erosion sensitivity in Fujian province.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6,22(4):1-4.

参考文献:

[5] 傅伯杰,周国逸,白永飞,宋长春,刘纪远,张惠远,吕一河,郑华,谢高地.中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安全.地球科学进展,2009,24(6):571-576.

[6] 欧阳志云,王如松,赵景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应用生态学报,1999,10(5):635-640.

[7] 高旺盛,陈源泉,董孝斌.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与恢复对策探讨.水土保持学报,2003,17(2):59-61.

[14] 欧阳志云,王效科,苗鸿.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的初步研究.生态学报,1999,19(5):607-613.

[15] 陈仲新,张新时.中国生态系统效益的价值.科学通报,2000,45(1):17-22.

[16] 赵同谦,欧阳志云,郑华,王效科,苗鸿.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自然资源学报,2004,19(4):480-491.

[17] 余新晓,鲁绍伟,靳芳.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生态学报,2005,25(8):2096-2102.

[18] 王玉涛,郭卫华,刘建,王淑军,王琦,王仁卿.昆嵛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生态学报,2009,29(1):523-531.

[19] 李士美,谢高地,张彩霞,祁悦.森林生态系统土壤保持价值的年内动态.生态学报,2010,30(13):3482-3490.

[20] 王兵,鲁绍伟,尤文忠,任晓旭,邢兆凯,王世明.辽宁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应用生态学报,2010,21(7):1792-1798.

[21] 莫菲,李叙勇,贺淑霞,王晓学.东灵山林区不同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评价.生态学报,2011,31(17):5009-5016.

[22] 谢高地,张镱锂,鲁春霞,郑度,成升魁.中国自然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自然资源学报,2001,16(1):47-53.

[23] 闵庆文,谢高地,胡聃,沈镭,严茂超.青海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资源科学,2004,26(3):56-60.

[24] 姜立鹏,覃志豪,谢雯,王瑞杰,徐斌,卢琦.中国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遥感估算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07,22(2):161-170.

[25] 孙新章,周海林,谢高地.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及其经济价值.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4):55-60.

[26] 高旺盛,董孝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脆弱农业生态系统服务评价——以安塞县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03,18(2):182-188.

[27] 杨志新,郑大玮,文化.北京郊区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05,20(4):564-571.

[29] 刘晓辉,吕宪国,姜明,商丽娜,王锡刚.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生态学报,2008,28(11):5625-5631.

[30] 全为民,张锦平,平仙隐,施利燕,李培军,陈亚瞿.巨牡蛎对长江口环境的净化功能及其生态服务价值.应用生态学报,2007,18(4):871-876.

[31] 李文楷,李天宏,钱征寒.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自然资源学报,2008,23(3):440-446.

[32] 谢高地,肖玉,鲁春霞.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局限和基本范式.植物生态学报,2006,30(2):191-199.

[33] 重庆市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201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34] 刘春霞,李月臣,杨华,闵婕,王才军,张虹.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与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地理学报,2011,66(5):631-642.

[35] 李月臣,刘春霞,汪洋,张虹,王才军,闵婕,殷名莉.重庆市生境敏感性评价研究.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9,26(1):30-34.

[36] 叶其炎,杨树华,陆树刚,闫海忠.玉溪地区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境敏感性分析.水土保持研究,2006,13(6):75-78.

[37] 石培礼,吴波,程根伟,罗辑.长江上游地区主要森林植被类型蓄水能力的初步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04,19(3):351-360.

[38] 陈引珍.三峡库区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及其保土功能研究.北京林业大学,2007:115-117.

[39] 刘学全,唐万鹏,崔鸿侠.丹江口库区主要植被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综合评价.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1):59-63.

[40] 孟广涛,方向京,李贵祥,柴勇,和丽萍,张正海,李宁云.云南金沙江流域不同植被类型水源涵养能力分析.水土保持研究,2007,14(4):160-163.

[41] 贾良清,欧阳志云,赵同谦,王效科,肖燚,肖荣波,郑华.安徽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生态学报,2005,25(2):254-260.

[42] 王治江,李培军,万忠成,王延松,董丽新,陈大光.辽宁省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生态学杂志,2007,26(10):1606-1610.

[43] 汤小华,王春菊.福建省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2(4):1-4.

猜你喜欢

区县面积重要性
怎样围面积最大
最大的面积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0”的重要性
论七分饱之重要性
幼儿教育中阅读的重要性
巧用面积求坐标
区县电视台如何做好重大赛事报道
读《边疆的重要性》有感
北京:上游水质不合格 下游区县将收补偿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