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生命观教育

2013-12-19韩天顺

党政干部学刊 2013年5期
关键词:儒家生命传统

庞 然 韩天顺

(北京化工大学,北京 100029)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竞争加剧的影响,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就业、成长等压力,正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压力最大的族群之一。受成长阶段和当前我国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可谓是纯粹的学习人,目标很明确,为了未来的人生而在父母老师的管理下学习各类文化知识和艺术特长。进入大学以后,学生面临着必须要向社会人的转型,为自己成功进入社会而不断调整,生活也从单纯的学习状态向面临多极复杂的生活状态转变。许多大学生面对人生观、价值观转型时调整不及时,又受到中西方文化在大学校园交汇冲突的影响,容易面临生命与人生的相关问题,如人生方向与目标不明确;生活枯燥烦闷,品质低下;享受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匮乏;功利心和竞争意识强烈,浮躁,生命安全和生命价值观念淡化等。

要解决大学生这一系列的与生命相关的问题,迫切需要在大学开展生命观教育。通过生命观教育让大学生认识生命的真谛,从而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理想,提升生命的品质,追求幸福的生活。生命教育必然涉及到人生哲学,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命教育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本质是一种人生哲学,它的核心内容就是生命价值[1],这种生命价值和不可分离的传统文化影响,决定了当代大学生生命观教育过程中传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

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生命观教育资源分析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道家、佛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它们都具有非常丰富的生命观教育资源。一般来讲,儒家注重道德教化与人生信念教育,道家注重自然和谐和养身保真,佛家注重修身养性、济世救人和超脱痛苦。在两千多年的文化融合与发展中,形成了中国独具特色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智慧,儒、道、佛三家对于生命教育的作用各有侧重,造成了中国人往往采取外儒内道、儒道互补、佛道相通的处世态度和文化性格上的多重性。[2]

(一)儒家:仁者爱人,以孝为本

“仁”是儒家的核心,而“仁”的核心即是以人为本,儒家十分强调人的崇高地位,孔子旗帜鲜明地指出:“天地之性,人为贵”;孟子弹劾时政,不能容忍宝贵的生命因饥饿而死,指出“率兽以食人”(《梁惠王上》)。《论语》更是能让人深刻领会儒家对生命的尊重与珍爱。据《论语·乡党》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充分体现孔子对人类生命的敬畏和热爱。儒家“仁爱”的思想还体现在对执政者的要求,如“民贵君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思想,提倡为政以德,宽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争取民心的政治方略。儒家以“仁爱”思想安身立命,对于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以人为本”、“关爱他人”、“平等自律”等观念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儒家对生命教育的另一重大贡献来自于以“孝道”为核心的道德和礼仪教育。《论语·学而》中认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经》认为:“夫孝,德之本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提出了“孝”的开始和基本要求即是珍爱自身生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充分体现了儒家对生命延续的充分重视。由“孝”而形成的传统文化将父母长辈、自身及兄弟姐妹、子女后代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强调每个人对家庭成员的责任和任何人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奉行善待自己,珍爱生命的人生观。而当代青少年中部分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消解了他们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往往易出现唯自我论,追求瞬间的放纵和释放,相比于传统人,更易采取自伤或伤人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发扬“孝道”文化,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心,培育感恩思想和珍爱自身生命的意识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道家:道法自然,重己贵生

道家崇尚尊重自然和个体生命,追求“道法自然”,强调“自然无为”的人生观,主张隐世退让、顺应、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和谐生活。道家主张个体生命价值,认为在世界万物中,个体生命是一种最高贵的存在。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庄子在《让王》篇里,讲了十多个故事来宣扬“轻物重生”的思想,而《吕氏春秋》中强调贵己重生思想的代表文章有《重己》、《审为》、《贵生》等。道家提倡的自重、自爱、尊重个体、崇尚自然等思想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尊重自然、爱护生灵万物、培养人生志趣、抑制物欲诱惑、知足常乐等生命观念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佛家:普度众生,善待万物

林语堂说“佛教一面以哲学,一面以宗教两种性质征服了中国。它的哲学的性质,所以适应于学者;它的宗教的性质,所以适应于民间。”[3]佛教在中国既有严谨、深奥的理论体系,又有宗教仪式,宣扬因果轮回,慈悲为怀,“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与一切众生苦”,佛教提倡关爱世间万物,勿杀生。

虽然佛教宣扬因果轮回,追求极乐世界的思想是唯心主义的,也是马克思宗教观和现代文明应该摒弃的。但佛教所倡导的关爱众生的思想与“不杀生”的戒律,强调了对他人和他物的关怀、给予和帮助。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善良的心境、坚韧的品质和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除了儒、道、佛三方面的传统资源外,中国古代的“无神论”反对封建迷信中的神鬼论,主张天地自然,倡导人们珍惜在世时光,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存在观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弘扬传统文化精粹,加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

我们很欣慰的看到我国中小学生命观教育已经开始实施了,但由于起步较晚,中小学教育地域差异明显,各地方对生命观教育的重视和实施情况也不一样,生命观教育的成效也有差异。大学时期是学生向社会人转型的过程,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社会要求高、家长期望高、个人成才欲望强烈,此阶段又是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型的时期,学生心理比较脆弱,情绪不稳定、心理失衡等情况时常发生,近年来偶有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即是明证,因此,在大学开展生命观教育刻不容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开展生命观教育,要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整合儒、道、佛及其他文化的精粹,完善教育内容,探索符合学生特点的教育方法。

(一)将传统文化融入生命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1.生命存在观教育。生命存在观是生命观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发扬儒家“仁爱”、道家“贵己重生”和无神论的思想,帮助大学生充分意识到生命存在的重要性,学会有意识的保护自己的生命,学会热爱和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4]

2.生命价值观教育。生命价值观是关于生命意义、理想目标的教育,是提升生活品质的前提,要充分发扬儒家“以人为本”、爱国亲民思想和佛教“普度众生”的超脱主义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的理想,不断超越新的目标,在不断地自我实现中体验生命的价值,实现生命最本质的内涵。

3.生命品质观教育。生命品质的高低取决于人本身将生活放在什么位置,生命观教育从效果上来讲,应该是幸福和快乐的教育,要弘扬“道家”追求精神生活、淡化物欲的文化和“儒家”积极向上、追求成功的文化,帮助大学生加强志趣培养,学会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处理技巧,丰富常识,提升能力,为追求有品质的生活而勤奋努力。

4.生命责任观教育。责任心不强是当代青年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生命责任观是指学生要将自己生命与承担的责任联系起来,要将尊重自然生命与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联系起来。客观上讲,生命责任观教育对促进学生积极上进,尊重生命和关爱家庭有着积极的作用。在生命观教育过程中,要大力弘扬儒家的“重孝道”、“重礼义廉耻”文化,帮助学生弱化“自我为中心”的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强化集体观念、整体利益和顾全大局的责任意识;要发扬道家关注自然万物健康成长的博大胸怀,追求生命自由、生命本位的对自己、对自然、对社会负责的生命价值观。

5.生命道德观教育。儒家思想包含人生道德和伦理纲要,特别是“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核心观念,将人生放在社会关系的中心,构建“天人合一”的绝对精神,为生命道德观教育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大力弘扬佛家以“普度众生”为要义的善文化,乐于助人,做到“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生命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将传统文化融入的生命观教育是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开设生命观教育专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存在观,树立报效祖国的生命价值观和成就观,树立爱他人、爱自己的生命道德观,培养高雅的人生志趣和生命品质观,对于解决当前大学生迷茫、功利、浮躁的心态有着重要的意义。

1.将传统文化的生命观融入课堂教学。教师是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和传播者,其言行和授课内容影响着学生的方方面面。对生命观的教育也是一样,在全员育人的大背景下,所有教师,特别是两课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生命观的引导和教育。课堂教学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显性教学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就生命观开展专题授课;隐性教学主要是指课程中教师传达出来的生命观,包括传统文化、历史等选修类课程和音乐、美术等艺术修养类课程。教师要结合课堂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教育。

2.将传统文化的生命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中的生命观教育,是发挥学生主动性、参与性的重要载体。一方面,高校要通过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环保教育、体育锻炼教育等,将生命观教育融入其中,发挥专题教育活动覆盖面广、受众面大的优势,实现育人目标。另一方面,高校要通过班集体、学生组织、社团等开展节日纪念、主题教育、征文演讲、文化研讨等活动,在一定的范围内将生命观教育引向深入。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生命观的宣传,尊重并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粹,将它当作我们开展教育活动的理论支持和文化来源。

3.将传统文化的生命观融入社会实践。体验式的教育是当代大学普遍欢迎且效果明显的教育方式。高校生命观教育过程中,需要开展场景模拟教育,例如挫折、情感、感恩、理想等,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会人生、感悟生命、感受社会温暖。另外,志愿服务也是生命观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敬老院、特殊学校的志愿服务,获取对生命的反思和人生价值的探讨。

任何人和任何社会都不可能自裂于自身的文化传统,民族的存在和发展必须要有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5]。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儒、道、佛各有侧重但又相互融合的文化传统,儒家治世,关注人民生活;道家治身,关心生命长久;佛家治心,关怀人生超脱,他们同时又都注重关心生命的发展和人生的幸福。在高校开展生命观教育,必须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强化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存在观,学会面对挫折、摆脱生命困惑、解决安身立命等问题,热爱生活,追求幸福。

[1][2][5]杨喜添.中国传统生命教育观探析[J].教育导刊,2008,(9).

[3]林语堂.吾国吾民[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119.

[4]李俊勤.大学生生命观教育问题探讨[EB/OL].百度文库.

猜你喜欢

儒家生命传统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