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科技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动态回归研究

2013-12-18

山东社会科学 2013年11期
关键词:竞争力指标体系科技

刘 莹

(山东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一、引言

2012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聚焦农业科技,提出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加快农业机械化。2011年12月,农业部发布了《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明确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科技。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从中长期看,我国将面临可用耕地减少、劳动力转移、劳动力价格持续走高、农业生产步入高成本时代等难题。因此,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竞争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科技为成功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作为重要的粮食生产消费国,2012年实现了历史罕见的“九连增”,农业科技功不可没。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粮食作物平均单产5299公斤/公顷,比2011年每公顷增产133公斤,提高2.6%。其中,稻谷、小麦、玉米每公顷产量分别达到6743公斤、4995公斤和5955公斤,分别增产55公斤、158公斤和207公斤。因单产提高增产粮食约1478万吨。新品种、新技术等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为粮食增产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不过,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尽管农业科技的地位与作用是如此的显赫,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不足、农业科技发展缓慢、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现象也是有目共睹的,如2011年我国高产优质、轻简高效、环境友好的技术体系构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只有5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40%左右,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近20个百分点。

农业科技竞争力是指通过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活动,以及农业科技发展政策的实施,所反映出来的一国(地区)农业发展的科技总量、实力和科技水平与潜力,以及对科学技术支撑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能力与贡献程度。科学、客观、准确地评价全国各地农业科技竞争力状况,比较分析其优势和劣势,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竞争力至关重要。

二、我国农业科技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农业科技竞争力是一个动态的、整体性的概念。本文以农业科技竞争力内涵为指导,以科技进步、竞争力评价等已有的指标体系为参考,探索性地构建能够反映农业科技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构建的农业科技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参考了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2011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农业部农业科研机构综合能力评估体系和李阳成等的产业科技竞争力指标体系。[注]李阳成:《福建省科技竞争力比较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形成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和监测标准中包括科技进步环境、科技进步投入、科技进步产出、新技术产品化、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5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和33个四级指标,基本囊括了科技进步的特征和功能,是一套比较全面的统计指标体系。通过将《2011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与农业部的农业科研机构综合能力评估体系和李阳成等的产业科技竞争力指标体系进行比较发现,这些已经形成的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均包含:科技投入因素、科技产出因素、科技成果推广因素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因素。根据农业科技的特点和农业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形成的农业科技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更注重相关数据的可获得性,如表1所示。

表1 农业科技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表1说明,农业科技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1项、二级指标4项和三级指标27项。由于缺乏各省的年度数据,而且各省统计年鉴在统计项目和统计口径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某些指标未能进入指标体系。

三、我国农业科技竞争力的动态回归分析

由表1可见,农业科技竞争力是多个指标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指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科技竞争力的影响也并不平均。要深入了解影响农业科技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抓住提升农业科技竞争力的关键,就需要对农业科技竞争力指标进行动态回归分析。

(一)变量选取与研究设计

变量选取。选取农业科技竞争力动态变化的衡量指标(本文选择各省农业科技竞争力综合排名的动态变化,缺少西藏及港澳台数据)作为因变量,选取农业科技竞争力影响因素动态变化的衡量指标(本文选取表1指标体系中三级指标的增量值作为自变量,分别用、、和表示)。

研究设计。由于因变量服从0-1取值的二项分布,因此本文选择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二)样本数据的取得。

本文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和《中国农村发展报告》等,数据跨度为2008-2010年。由于2008年“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和授权数”、“涉农类高等学校数”两项指标的各省数据缺失,在进行动态回归分析时本文将这两项指标删除,在指标体系中剩余25项三级指标,形成2449个样本数据。

(三)动态回归分析

1.自变量的多重共线性判断。根据25个自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略)判断,多项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6以上。一般来说,解释变量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超过0.9时将会存在多重共线性,在0.8以上时可能会有问题。如果将这些指标全部纳入自变量体系,多重共线性会导致近似共线性下OLS估计量非有效,参数估计量经济含义不合理,变量的显著性检验失去意义以及模型的预测功能失效等问题。因此,在这些指标之间需要进行取舍。首先,“国内农业科技专利申请授权数”与多个指标的相关系数均过高,本文将其删除。其次,“国内农业科技有效专利数”和“R&D人员全时当量”之间只能保留一个,考虑到科技人力资源投入指标在自变量指标体系中还有三项,而农业科技专利指标已经删除了一项,因此,本文选择删除指标“R&D人员全时当量”。再次,“农林科研机构R&D经费内部支出”和“国内农业科技有效专利数”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313,虽然较高,但距离0.8的警戒线还有一定距离,考虑到指标的信息价值,选择保留以上两项指标。第四,由于科技投入因素指标中的“国家级火炬计划、星火计划资金总投入”已经包含了“国家级火炬计划、星火计划项目数”的一部分信息量,因此,本文将“国家级火炬计划、星火计划项目数”删除。最后,在自变量指标体系中剩余22项评价指标。

2.使用统计分析工具SPSS16.0,建立Logistic动态回归模型。限于篇幅,输出结果从略。

(四)动态回归结果

1.对农业科技竞争力影响最大的指标,分别是“经费内部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大专及以上)”、“农业生态保护区占辖区面积比重”和“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家用计算机拥有量”,参数估计量分别为0.659、0.904、5.245、1.933和1.173;其中,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大专及以上)指标影响的绝对量最大。这些指标反映出提高农业科技竞争力的关键是逐步提高科研经费投入,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持续关注生态农业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对提升农业科技竞争力至关重要。

2.指标“农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系数为负。这并不代表农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越小,农业科技竞争力水平越高。由于本文建立的是线性Logistic回归,不排除农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农业科技竞争力呈非线性相关关系的可能性。另外,清华大学李子奈教授认为,我国加入WTO后,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会发生变化,其中农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将持续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是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城市化进程所决定的。从农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系数的绝对数来看,其对农业科技竞争力的影响也是所有自变量中比较大的,虽然农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在下降,但不断增加的农业增加值绝对数量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3.指标“农林科研机构研究机构数量”的系数为负。尽管各省都有为数不少的农业科研和教学机构,但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与联合共享机制,研究力量相对分散,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现有科技体制层次不清、力量分散,创新效率有待提高;受地域和行业局限,科研院所条块分割、重复研究,造成人、财、物浪费;科研、开发与生产相互脱节,造成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不畅,许多成果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研定位集中于产中阶段,而产前基础研究与产后加工环节科研力量薄弱。[注]罗艳秋、王祥峰:《山东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及建议》,《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第6期。

4.指标“亩均农药施用量”的系数为负。目前农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仍占居重要地位。农药的大量使用,从短期看有害环境及农民健康,从长期看污染土壤和水源。农业科技竞争力提升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要不断减少单位耕地上的农药绝对施用量,提高药效、节省开支。我国应尽快通过法令推行无农药的农业生产,这样,既能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又有益于生态环境,同时通过保护土壤中的微生物,达到提高生产水平的作用。

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竞争力的路径

(一)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在GDP和政府财政收入中的比重

从实证结果看,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对提高农业科技竞争力影响显著。但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一直处于负保护状态,这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对农业和农民实行巨额补贴形成很大反差。[注]赵美玲、王述英:《世界农业发展新特点与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南开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2期。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须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农业科技资金投入与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为此,建议加大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确保农业科技投入增长速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速度。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投入的法律法规体系,多渠道、多方式的建立农业科技投入体系,保障公益性科研院所、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以及农民培训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农业科技,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强度。加强农业科技投入经费监管和规范经费使用,提高农业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

(二)培育农业产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需要的科技人才,提升农业人口文化素质

实证结果显示,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和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家用计算机拥有量两项指标对农业科技竞争力的影响程度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人力资源素质在农业科技竞争力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是促进自然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形成富有特色区域农业的文化基础。农业科技人才能给农村带来更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管理,促进农业进入良性结构调整。农业信息化是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需要农业生产者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农业管理技术,这对农民和农业科技人员是一个挑战。第一,加强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加大对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类高等院校的指导和资金支持。尽快建立起创新农业高等教育和高端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大对农业院校以及农业科研机构的指导和支持,着力培养农业科技的领军人才和科技的创新团队。鼓励和支持中青年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的发展,稳定农业科研杰出人才个人及其所在团队开展创新性的科研活动。第二,加强农技推广人才队伍的建设。建议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与培训计划,采取多种方式,分层次、分产业类别的开展技术培训。实施基层农技人员的学历提升计划,分期分批选拔骨干人员到科研院所进行研修和深造,造就一批业务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基层农业推广骨干。同时,实施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特设岗位计划,引导和鼓励高校涉农毕业生到县乡农业推广机构工作,创新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补充机制。第三,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农村实用人才是指户口所在地属于农村,有一定的知识和技术,在当地能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并得到周围群众认可的农村专业型劳动者。农村实用人才应以培养技能服务型人才作为重点,依托各类农业职业院校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以及涉农企业,分类、分层次、分领域的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加快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农业服务人员,农村社会管理人员和生产经营主体。

(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实证结果显示,农业劳动生产率对农业科技竞争力的影响系数为0.904,在所有影响因素中排名第五。“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核心是如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首先,应当明确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着眼于我国农业长远发展规划,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性技术和基础性技术研究,力争打造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农业科技。其次,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打破部门、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再次,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加大财政对农业科技计划的倾斜力度,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借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

(四) 加强农业生态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农业的前提是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强调要建立生态社会。生态农业就是在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行农业技术的革新,以生产足够的食物与纤维,来满足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业的全面发展就是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生态农业正是由资源浪费的粗放经营向资源节约的集约经营转变的成功模式,是由破坏生态环境的掠夺式经营走向资源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这也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竞争力指标体系科技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日本竞争力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