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专家共同探讨蓝耳病防控话题

2013-12-10吴君

兽医导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耳病毒株猪场

本刊记者 吴君

2013年5月20~22日,由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共同主办的2013国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来自美国、英国、比利时、波兰、西班牙、韩国等从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国外专家学者100余人,我国各地猪病研究领域的专家以及养猪生产企业的管理者和技术研究人员600余人参加了会议。

此次会议备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瞩目,参会人数远超过主办方的预期,从前期宣传的400人左右的会议规模,到最终提前关闭报名窗口后统计近800人的规模,如此之大的差距说明会议的重要性非比一般。首先,猪蓝耳病是危害我国养猪业的头号疫病,2006年我国蓝耳病大规模暴发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疫病研究人员和防控工作者敲响了警钟,我们在抓紧研究防控措施和疫苗免疫对策的同时,也开始反思中国养殖模式的弊端以及众多疫病易发的原因,与国外专家学者的交流与沟通也越来越频繁,国外的好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们的研究成果也需要得到世界的肯定与认可,因此,对蓝耳病国际化的交流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其次,国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学术研讨会从1992年5月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召开,并确定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病名,以后的每年都在美国举行一次,是全球蓝耳病研究领域中学术水平最高的国际专业会议,在国际行业中影响巨大。第三,本次国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学术研讨会第一次在中国召开,对于中国的学者和研究人员以及养猪业的生产者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会议就蓝耳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技术与疫苗、控制策略等方面的进展、动态、成果内容进行探讨和交流,共同促进和提高各国学者的研究和学术水平,对探索在全球范围和区域性控制和净化猪蓝耳病提供新的策略和途径,也使我国养猪生产科技人员有机会了解美洲、欧洲等各国在控制蓝耳病方面的新经验和新策略,并加以借鉴,从而推动我国养猪事业的发展。

蓝耳病对中国未来的影响

欧洲型毒株已在我国出现,防控应避免病毒暴露 杨汉春(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国内蓝耳病防控压力严峻,高致病性蓝耳病毒株仍然是当前我国的优势流行毒株,但是目前我们已经分离到基因Ⅰ型的欧洲型毒株,且高致病性蓝耳病仍然在不断变异,不同毒株共同感染后会发生基因重组现象,且重组情况已经非常复杂,毒株间存在明显的基因组差异。因此,高致病性蓝耳病仍然是我国猪病的重要问题,呈现高死亡率、高发病率,各季节都可暴发,症状与以前大致相同,但出现了亚临床感染症状,母猪带毒是仔猪和育肥猪发病的主要传染源,疫苗的过量使用或不当使用也会导致高致病性蓝耳病的发生,另外高致病性蓝耳病弱毒疫苗也是导致发病的又一因素。

在蓝耳病的防控方面,我们要注重生物安全措施,利用免疫和控制继发感染以及综合防制措施来稳定和控制病毒感染的发生。不同的猪场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不同的免疫程序。在防控病毒感染时特别要注意避免病毒的暴露,蓝耳病阴性猪场和稳定猪场最好不用疫苗免疫,可选择注射用抗生素,对猪群进行药物保健,或在饲料中添加适合的抗生素,防止接触病毒引发潜在的感染危险。阳性场猪只发病时尽量不使用活疫苗,如果必须使用活疫苗,一个猪场只使用一种活疫苗且用量要适当,避免使用2种以上的活疫苗;若蓝耳病仅在保育猪出现感染,则哺乳仔猪断奶前免疫1次;若蓝耳病在哺乳仔猪后期出现感染发病,可在3日龄(滴鼻)免疫接种;经产且抗体阳性母猪群不免疫;后备母猪可在配种前1~3月免疫1次;控制好继发感染是减少发病和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在疫苗研发方面,我们需要开发新型疫苗来替代活疫苗,尽量不要使用活疫苗。应该着手考虑病毒的净化工作,或者可以尝试区域性的病毒净化。

未来中国养猪业的规模化转型及高效养猪生产策略 易敢峰 (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副总裁)

在未来的50年,随着人口的增加,食物将会增加100%,其中将有70%的增长依赖科技手段。中国的养殖业面临很多问题,包括全球化、水资源、劳动力成本以及科技的进步,这些因素都将推动中国的养殖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工业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这些对中国的养猪业来说意味着巨大的机会,包括企业管理和产业链的整合,中国目前占据主导地位的家庭庭院式的养殖会变成产业链全整合的企业,中国现状相当于美国的20世纪60~70年代,我们还需要几十年才能赶上美国的养殖模式。肉类的消费与国家的发展有正相关,最近“禽流感”的发生,养禽业损失了40亿人民币,猪肉价格和水产价格都比去年相对下降,因此今年的养殖业压力很大。2006年以来养猪业的成本几乎增加了一倍,猪肉的价格也变动很大,和前些年的美国很相似,所以养猪业必须进一步整合,向着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使更多职业化的人进入行业内,并且要获得政府的支持,保护环境。目前我们也看到随着疫病风险和成本增加,部分家庭式养殖已经离开了我们,和美国相比,我们落后了30多年,因此对养殖产业链要进行全新的整合,提升效率。与美国产业链设计模式相比,中国的饲料行业已经超过了美国的饲料行业,他们在过去的十年增长的非常迅速,但是养猪行业的增长不是十分显著,养猪行业需要一个巨大的变化。中国养猪行业面临八项挑战,很多人对疾病关注太多,中国目前有4 800万头母猪,是美国的6~8倍,以前人们对屠宰不是很重视,现在政府已经加大投入,改善屠宰的猪肉品质。中国的养猪生产水平是每头母猪的生产效率为16头,最好时也仅为16~21头,美国是23~25头,欧洲也是23~25头,如果中国能把母猪的生产效率提高到欧美的水平,母猪的生产投入会降低20%~25%,中国3 500万头母猪完全可以供应7亿头的屠宰猪,这样中国养猪业会有很大机遇。但是目前中国养猪业也面临后抗生素时代,猪肉的生产中用了太多的抗生素,欧洲、日本、巴西等国家都已减少了抗生素的生产,这也是一个后血浆蛋白的时代。

我们面临的机遇:产业链的规模化、生产效率的提高、规范的食品加工、饲料和食品安全。国外发展了几十年有机食品,但是在国内虽然很多食品都叫做“有机”,但是没有明确的标准来证明它是有机的。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有了一些养猪的模式,包括股份制、上市、托管、租赁、派驻技术服务、提供价值型的产品、财务支持和管理。几十年后的养殖规模:第一类是大的养殖集团或公司,他们能拥有100万头母猪,能够出栏300万~2 000万的生猪;第二类是中等规模养殖场,有专业化的养殖模式,拥有300~2 000头母猪,能够出栏5 000~40 000头生猪;第三类是小型的家庭式农场,他们能够养殖30~300头母猪。这样中国的养猪企业能达到100万家左右,而美国只有几千家养猪企业,饲料企业也只有200多家,而中国的饲料企业有2 000多家。我们也可以看到现在中国大型的养猪业也正在萌芽,1 000~5 000头的母猪场已经很多,未来我们会看到更多这样的农场,现代化的农场也会在中国出现,但是在这个进程当中,我们也遇到许多问题,例如土地问题、废物处理问题等,所以我们必须把农场建在农村,这就要保证我们要有职业化的人才到农村区域去工作,给他们足够的吸引力。最大的问题就是废物处理,废物处理要占到企业1/3的利润,对很多企业来说都是一个头疼的问题。但是现在我们的养猪业吸引了很多的竞争对手,也吸收了很多资金,说明中国的市场很有潜力。

中国养猪业需要提升的地方有很多:中国养猪行业要立足于长远,但我们没有长期的育种规划,这就需要我们有优秀的育种公司来培育出高效的基因品种,使猪只生长快、周期短、效益高;提高饲料转化率来降低成本,美国的饲料转化率为2.3,而我国是2.5~2.8,当然这也和我国猪只的发病率高、存活率低有关,浪费了很多饲料;必须有一些环境友好型的生产工艺,建立猪场要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要有精准的营养和健康管理的商务流程,利用智能的系统对我们的管理进行优化;我们要提高服务质量,用优质的服务来提升产品价值,从而能够引领养猪行业的发展。

蓝耳病在美国的防控策略

美国养殖场和区域水平的蓝耳病控制 Robert Morrison(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在美国,每年蓝耳病的疫情开始于10月,并于次年春季结束,因此在每年10~12月蓝耳病发病前就必须进行免疫接种。过去的10年我们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如建立了阴性公猪站,确保我们拥有阴性的公猪精液,防止仔猪感染;对母猪进行分类;对病毒基因组进行测序以了解病毒的传播;对畜群进行封闭管理;使用口腔液体的PCR和ELISA实验检测方法;利用生物安全包和过滤空气来进行猪场的生物安全控制;确立全国猪蓝耳病发病研究项目;进行区域性猪蓝耳病病毒的控制。

一、母猪群的管理

1.计划。对母猪群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可使用疫苗免疫或血清免疫,保证病毒不会从母猪传染给仔猪,使断奶阶段仔猪蓝耳病病毒为阴性,也要确保公猪精液的阴性,从而获得蓝耳病稳定的母猪场。

2.母猪群的分类。我们将母猪群分为四类:第一类为感染和散毒;第二类为稳定,但也可分为断奶仔猪蓝耳病PCR阴性的稳定状态、使用活病毒的稳定状态以及不使用活病毒的稳定状态;第三类为暂时的阴性;第四类为阴性群。

3.控制与消除。对产仔断奶场封闭猪群,隔离后备母猪且封群的时间至少210天,但是一般操作起来要比预期的200天时间还长,甚至达到300天,所以一般情况下,封闭猪群达到稳定状态需要250天。需要疫苗接种时要用本场的病毒或疫苗感染猪只,但是活病毒感染猪只虽然有助于清除病毒阳性猪,可以缩短净化或者猪群达到稳定状态的时间,但是生产上的损失会更大。最后我们要保证公猪的精液为阴性,并监测断奶仔猪的进展。

二、区域性控制

在北美,母猪场主要跟他们的邻居场合作。在病毒高密度场,断奶阴性猪仍然存在病毒阳性,可能由于疫苗或野毒的感染,我们要采取高生物安全措施,包括风障和过滤器,但是如果运输过程中存在问题,那么用过滤器基本上意义不大,当然疫苗免疫来减少病毒的传播也是通常所用的方法。在中低密度场要选择区域性计划来降低风险。

对于区域性控制蓝耳病,代表农场在模式或文化上已经发生转变,他们要与邻场共享所有的健康数据,保证区域水平的生物安全,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研究粪便的应用和处理,通过建立区域性合作来远离疾病。形成这种观念取决于场主们的认识和制度的建立,区域性防控制度规定,每个站点的生物安全得分是一个位置3英里内分数的函数,保守的看,即使你的养殖场生物安全很好,但是你周边场的生物安全很差,在这个地区中得分最低的就是你的分数。并且他们也很清楚,这是在统一战线上,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如果邻场的生物安全不好,疾病最终也会传给自己场。

总结美国蓝耳病:美国猪蓝耳病病毒感染发病的季节可预见性强,但预防仍具有挑战性,实现猪群内的控制和稳定是相当可行的,但限制损失也仍是难点。区域控制很有前途,接种疫苗在减少病毒传播上有一定的作用。

口腔液检测技术可大幅提高检测效率 Pablo Lopez 博士(爱德士公司)

猪群口腔液采样来反应母猪和仔猪血清学的检测情况。希望通过检测,在母猪群和断奶仔猪使用口腔液体采样,对蓝耳病病毒进行抗体检测来监测猪的抗体产生水平。

口腔液的概念。口腔液体中一部分是唾液,另一部分是口腔黏膜的渗出物,口腔液能够很好的反应机体的抗体产生水平和机体的健康程度。1986年人医就利用口腔液体检测艾滋病病毒,后来人医在此方面研究较多,现在研究的越来越多热点是将其用于养猪业。了解猪群的抗体和免疫水平对于蓝耳病的防治非常重要,尤其是要保证公猪精液的阴性,我们主要使用抗原的检测。对后备母猪要保证引入生产猪群之前隔离期的蓝耳病状况如何,对于生产母猪和仔猪,我们更多的是希望检测其在感染蓝耳病或使用疫苗后的免疫水平。

目前口腔液检测对行业的影响。首先确定生产猪群是否为阴性,来确认蓝耳病转阳的时间,如何保证生产猪群蓝耳病的感染状况和整齐度,口腔液检测能够帮我们了解感染蓝耳病后整个机体的状态,同时它给我们提供指标对继发感染早期治疗,对临床上的生长性状进行早期管理,对生物安全也有着指导意义。对比整栏猪和单个猪进行采样,口腔液体采样更方便于整栏采样,对于整栏猪的群体的免疫水平分析带来更大的帮助,指导意义更大。个体的采样主要是用于描述个体生长或蓝耳病的感染状况。所以口腔液对蓝耳病的检测主要是适用于大量的群体或样本数量,特别是后备母猪和生长母猪,而血清学的检测更有利于个体动物的检测,也对我们监测生产猪群的阴性状况有帮助。我们会根据蓝耳病检测SP值将猪场分为阳性、阳性稳定、阴性、阴性稳定和不稳定场,对于阳性不稳定场检测排毒情况时通过PCR检测是阳性,蓝耳病抗体也是呈阳性;对于阳性稳定场PCR检测不一定存在排毒,但抗体检测呈阳性,因为阳性稳定场存在净化猪只,所以PCR检测排毒抗原存在阳性和阴性之间的不稳定状况;对于阴性不稳场排毒是阴性,但抗体检测是阳性,纯阴性场无论PCR检测还是抗体检测都是阴性。但是我们的优势在于,如果我们使用口腔液体进行检测,可以每隔2周进行大规模的群体检测,对于猪场的管理价值是我们可以高频率且更方便地监测猪场蓝耳病的循环情况或猪群的阴性状况,我们可以跟踪检测阴性场是否一直保持阴性,或者通过口腔液抗体检测追踪是否会发生疾病的暴发。

口腔液采集。可在猪栏上面系上棉绳作为猪只玩耍的玩具,猪通过咬合咀嚼棉绳释放唾液,我们收集棉绳挤压出液体用于检测。实施采集时要先训练仔猪,用棉绳供其玩耍,待猪只对棉绳有兴趣并玩耍5 min后将玩耍棉绳拿走,用新的棉绳悬挂在产房的上方,但要离保温灯远些,防止棉绳被烘干。通过整栏猪只玩耍25~30 min后我们可以采集到2~4 ml口腔液样品,注意棉绳不能悬挂过长,容易污染。

论坛现场

蓝耳病致病机理在防控中的作用

蓝耳病病毒如何逃脱机体的免疫反应 Enric Mateu(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

当我们谈疾病免疫学的时候,我们首先考虑的是这个疾病的致病机理,免疫学带给我们的基本概念是机体如何能够产生一种针对疾病病原侵染后的保护力。我们来看看蓝耳病病毒对猪机体的致病机理。病毒进入机体后病毒的复制过程会导致机体产生炎性反应,并且干扰免疫系统的正常工作,随后一些协同作用也会使相关细胞凋亡,这个过程在机体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机体的病变和损伤。总结这个过程:首先蓝耳病病毒感染机体会引起非正常的变态免疫反应,这与我们研究的HIV病毒的致病机理比较相似,这种反应带来的就是直接的组织损伤。非正常的机体抗蓝耳病病毒的获得性免疫应答的机理,根据猪只品系和遗传特性的不同,早期感染所带来的反应也是不一样的,但是蓝耳病致病过程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当病毒血症消失数周甚至数月后我们仍然会在淋巴结里检测到蓝耳病病毒。在生产上的应用体现:母猪感染后病毒血症的时间特别长,会持续数周或数月;仔猪感染病毒的时间越长,病毒血症出现的时间就越长,当然这也和感染的毒株相关。蓝耳病感染后的经典反应:在感染后7~14天会产生大量的抗体,但是体液免疫所产生的这些抗体对机体是没有保护作用的,即非保护性的无意义抗体。真正对机体有保护作用的中和抗体会在接种或感染后21~29天产生,但是也有例外,报道表明有些毒株感染后并不引导产生中和抗体。在细胞免疫方面,γ-干扰素诱导产生的细胞分化非常缓慢。

我们的问题是蓝耳病感染机体后如何抑制机体产生有效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主要是通过实验来监测细胞因子所产生的表达量来衡量细胞免疫所产生的保护性水平,以γ-干扰素为例,产生水平逐渐增长而且呈正向调节,但是反应非常缓慢,但是它的免疫应答是否会最终消失我们还有疑问。当我们研究病毒以及它给机体带来的损害时,我们首先从先天免疫和后天产生的获得性免疫来进行比较,在抗原递呈过程中,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是蓝耳病病毒侵袭机体的主要靶细胞,病毒进入机体产生的获得性免疫主要是通过抗原递呈细胞以及辅助性细胞的辅助来进行抗原递呈的。目前我们对Toll样受体的研究是比较新的,研究表明蓝耳病病毒侵袭机体后抗原递呈过程中有很多Toll样受体的参与,主要是Toll样受体3、4、7、9所起的作用,这些受体激活后就会释放相应的细胞因子,这样的释放信号对后期细胞免疫的强度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我们的研究达成了共识,非结构性蛋白在蓝耳病病毒侵袭肺泡巨噬细胞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给我们的启示是,Nsp1、Nsp2、Nsp4和Nsp11在肺泡巨噬细胞侵袭以及病毒复制的过程中对抑制干扰素的表达有很大的作用。甚至有些情况下,病毒还没有进行复制时就可以抑制干扰素的产生,随后研究发现,病毒虽然没有复制,但是它可以通过干扰基因的转录即γ-干扰素的转录水平,从而抑制了整个干扰素的产生。

病毒所造成的宿主损伤或多或少都是通过抑制机体本身保护性的抑制病毒复制途径,使其在机体内能够复制,蓝耳病病毒感染后能够在机体内持续性感染并最终清除,这并不是经典性的持续性感染模型,而机体抗蓝耳病的免疫应答也并不正常,体液免疫虽然非常迅速,但是产生的大量的免疫抗体并没有保护性,中和抗体的产生也比较延迟。对于细胞免疫的产生速度也比较慢,蓝耳病病毒会影响先天免疫的基本组成步骤,可以抑制Ⅰ型干扰素的应答,并且改变具有内吞作用的Toll样受体的功能,改变主要组织相容复合体的抗原递呈过程,不同的蓝耳病毒株也会引导在树突状细胞内不同水平的细胞因子所表达的类型,引导性的调节T细胞在某些条件下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并未在所有研究中得到一致的认可,有待进一步研究。

基因重组导致高致病性蓝耳病在中国再次出现 Frederick Leung(香港大学)

蓝耳病病毒并不是一个病毒,首先它分为欧洲株、美洲株,在田间和猪场感染时也分为高致病毒株和低致病毒株,猪场具体是哪种亚型的病毒,这可能存在很大差异,我们不禁要问:您了解蓝耳病病毒吗?

从最简单的基因碱基上测序可以看出它组成的元素非常简单,在不同的开放阅读框,甚至是全长的基因组测序上,我们要寻找的问题是:蓝耳病病毒到底是什么?在生产上,蓝耳病检测出PCR阳性时并不代表猪场有蓝耳病病毒,但是阴性也并不代表猪场中不存在蓝耳病病毒。

我一般用树林和树去讲解测序以及比对,那么在一片森林中每一棵树都不一样,但是如果漏下一棵树就会影响测序结果。我们看到美洲株蓝耳病的亚型主要来自美国和加拿大,但是美洲株并不仅仅发生在美洲,它在全球都出现。高致病性蓝耳病毒株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它的出现是由于它在基因组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在进化树上都由一定的背景逐渐演化而来,首先在引进的美洲株上出现了缺失一个氨基酸的变异毒株,后来高致病性毒株又出现了30个氨基酸的缺失,还有一些其他的毒株仍然在中国的田间猪场传播,如果不能分析毒株的基因树,就很难得到在它其中所给出的指示。两年后,高致病性蓝耳病出现新的暴发,2009年分离到的Nsp2毒株超过50%以上的属于同一亚群,一方面它肯定会发生根据基因树上进化的规律,但另一方面进化的新毒株的暴发还需要时间,基因树上表示有十年的时间才会使蓝耳病出现新的变异,所以在出现新的暴发之前,疫苗研究公司有时间去研发抗新型毒株暴发的疫苗。这给猪场的启示,新的暴发仍然有一定的时间,我们要做好防控工作。当我们用分子生物学的工具研究病毒基因进化的时候,我们会发现1995年美洲株首先在中国出现后需要十年的时间去适应新的地理环境,2003-2005年的时候病毒出现了一些变化,真正形成病毒变异是在2005-2007年。第二次蓝耳病暴发是同一个亚型的重组基因,许多人都针对一个基因组进行研究,而我们研究的是蓝耳病暴发时的毒株,我们首先发现了重组毒株的循环,这为我们提供了第一次大规模重组病毒暴发的证据,我们在台湾的Ⅱ型蓝耳病病毒就看到了一个亚型间的基因重组,所以,所有的病毒基因重组都会在我们的面前发生,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的阅读进化树,结果有可能就会出现偏颇,所以我们应该一起研究,共同合作去解决蓝耳病的问题。

泰国也发生了高致病性蓝耳病,那么病毒的传播和移动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就要通过测序和比对来了解我们的敌人,如果你了解你的敌人,你最终就会赢!

(本文根据论坛录音编辑整理,未经本人审阅,内容如有出入请以专家意见为准)

背景介绍

国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学术研讨会的组织委员会是由PRRS协调农业计划(PRRS CAP)、美国国家猪肉委员会和NC-229呼吸道疾病委员会的专家组成。每届都成立学术委员会,由不同的专家组成。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秘书长、中国农业大学杨汉春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袁世山研究员曾担任过该会议的学术委员会委员。

每年会议的参会人员来自全球各个国家,主要包括北美的美国、加拿大,南美的巴西,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瑞典、波兰、丹麦、意大利等,亚洲的中国、韩国、日本、泰国等,参会人员主要是从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与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专家、学者、研究生,以及来自养猪生产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

猜你喜欢

耳病毒株猪场
法国发现新冠新变异毒株IHU
耳病治鼻,事出有因
在现代猪场工作 一天要洗8次澡
猪场消毒那些
猪场拆迁,岂可一拆了之!
猪场还有哪些潜能可以挖掘?
猪蓝耳病的防控
一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诊治
高致病性蓝耳病的诊断和治疗
广西鸭圆环病毒流行毒株遗传变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