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皇陵动物石刻造型及动态考究

2013-12-07郑艺鸿

关键词:皇陵石羊石狮

郑艺鸿

(安徽科技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明皇陵动物石刻造型及动态考究

郑艺鸿

(安徽科技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在实地详细考察的基础上,尽量摒弃明皇陵石刻附加的历史意义及政治意义,把其首先作为雕刻艺术来研究,从单纯艺术本身的立场对动物石刻部分造型以及动态特征进行了客观的分析、表述。

明皇陵;动物石刻;造型及动态

一、引述

明皇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其父母所建之陵墓,《明太祖实录》记:“先是命翰林侍讲学士危素撰文,至是文成,命左丞相宣国公李善诣陵立碑”,颁令“仁祖淳皇帝陵名曰英陵”,五月更为“皇陵”;《凤阳新书·刘继祖传》记:洪武二年“命临濠府加修寝园,厚封广植,崇列华表,始称皇陵”;《明史·山陵》记:“太祖即位,追上四世帝号,皇祖考熙祖,墓在凤阳府泗州蠙城北,荐号曰祖陵……皇考仁祖,墓在凤阳府太平乡”;《明史·谒祭陵庙》记:“洪武元年三月,遣官致祭仁祖陵,二年,加号英陵……英陵后改称皇陵”;以上诸多记载中的“仁祖”也就是朱元璋的父亲朱世珍,“明皇陵”定名也正是由这些记载中而来。

石刻是指在陵前神道两侧按一定的规制置放的石人、石兽、华表等起着保卫及仪仗作用的仪卫性石刻群,是帝王生前地位尊崇死后如生的象征,这些仪卫性石刻群又称石象生、石像生,某些资料如《明祖陵的营建及其神道石刻》、《凤阳明皇陵及其石刻研究》、《明祖陵的石刻艺术及组合》、《明孝陵神道石象生考》等称为“石象生”,《帝王陵》、《明十三陵》、《北宋帝陵石像生研究》、《凤阳县志》、《明中都皇陵石像生的装饰性与审美追求》等著文中称为“石像生”。本研究为避免争论统一以石刻称之。

明皇陵石刻从北往南,东西对列,安置如下:麒麟(独角兽)2对,立姿;石狮8对,坐姿;华表2对;马官、石马及控马者6对(如按照1马2人为一组计算,则为2组对),立姿;石虎4对,坐姿;石羊4对,卧姿;石人6对(文臣、武将、内侍各2对),立姿;共计32对,以此计算,则为历代帝王陵石刻数量之最。

明皇陵动物石刻则专指其中的石狮、石虎、石羊、石马等石刻群,也包括传说中的神兽麒麟。本文专门对其进行了详细考察。

二、石刻艺术总体现状

风化侵蚀严重。裸露于野外、经受600多年的风吹日晒雨淋,除却人为的破坏不谈,这些珍贵的雕刻已经被风化、侵蚀的厉害,虽然石料质地极好——有诸多记载为证:《明中都研究》记:“石料呈黑色,有红筋,质地极为坚硬”[1]、《凤阳县志》记:“石像生均系整块石料琢成,质地坚硬,呈黑色,有红筋”[2]、《凤阳明皇陵及其石刻研究》记:“由于石料含有红筋,质地坚硬,不易风化”[3],但毕竟欠缺保护,况且无论什么材质也克服不了时间、自然的侵蚀。风化最严重的当属西侧第二十(自北向南,下同)顺序的石坐虎,虎头全部及前虎爪已经风化的支离破碎,虽然因石料含有石筋使凹凸不平的碎石块不至于掉落,但是严重的碎裂已经使该石刻只剩下大体形象,石刻最精美的头部整个模糊一片,具体的五官已经荡然无存,该石刻除却整体造型尚能显示出它属于一件虎形雕刻之外,石刻表层的雕刻痕迹已经没有,雕刻细节更是无从查看;还有东二十二的坐虎,其背面下部位置(约占整个背部近一半面积)也已经风化的非常严重,外相表现破败不堪,与其它部分的浑圆平滑完全两种形象,由于其它部分保存完好,估计此处属于人为破坏后又经风化或者说人为砸损加速了风化的速度而导致的。

雕刻图样破损。一件新的雕刻作品,其雕刻痕迹、雕刻图样完整清晰,明皇陵石刻历经风雨,其雕刻图样、雕刻刻痕已被岁月打磨得棱角全无,现在我们看到的石刻——刻线断断续续,斑斑点点,中间夹杂着无数裂痕造成的刀砍斧劈般的裂线,这些裂线比石刻原来的图样刻线都清晰明显的多,这种状况在很多石刻身上都有所体现,如东一顺序的麒麟,整个头部及背部、腹部,裂痕基本上从上至下贯穿;还有西九狮子,除去新补的前腿之外,整个躯体尤其是头部布满纵横交错的裂痕裂线,裂痕宽者可达半厘米;其它还有西十四石马等,全身也布满明显的裂线。这样的裂痕使雕刻图样被分割切裂,刻刀笔触也难以连续,再加上风雨的侵蚀使雕刻痕迹模糊不清,极大的破坏了图样的完整、清晰。

三、动物石刻艺术造型及动态特点

造型及动态是石刻艺术的最直观外在表现。明皇陵动物石刻共20对,5个类别,包括麒麟2对、石狮8对、石马2对、石虎4对、石羊4对。下面依据实地考察所得分别述之。

麒麟,居于明皇陵神道石刻的起始位置,自然说明其重要性,共2对,第一对(自北向南,下同)呈动势,东一麒麟左前、后足与西一麒麟右前、后足均是从容自若的前迈一小步,东、西相对称,也就是位于南边位置的前、后足前迈,位于北面位置的前、后足保持自然立定位,使第一对麒麟展现出引颈高歌、昂首前进、表情沉醉的雍容优雅姿态;第二对为站姿,前后双足均持平行位,因麒麟送子之说,东二麒麟左前腿、左后腿均被当地人取石粉刮磨致损,几近断裂(如图1东二麒麟。注:本文所用图片均为实地拍摄)。与第一对相比,头部竟然有稍微下垂的细微变化,虽呈现静止姿势,但给人的感觉却是蓄势待发,静中寓动。整体来看,麒麟造型圆润,形体转折自然,寓方于圆,前胸、中腹、后臀饱满有力,腿足位置恰当,重心稳重,头、躯体、四肢比例合适,虽是我国传说中的精神神兽,但给人的感觉却是真实自然。两对麒麟皆是双目圆睁,鼻角上扬,启唇闭齿,第一对头部微昂,第二对头部微颔,其势如一攻一守,皆威武有力,充分彰显了大明王朝初建时天下归顺、四海臣服的非凡气势。《毛诗义疏》云:“麟,马足,黄色,圆蹄,角端有肉”[4];《说苑》云:“帝王之著,莫不致四灵焉。德盛则以为畜,治平则至矣。麒麟,麇身,牛尾,圆头一角,含信怀义,音中律吕,步中规矩,择土而践,彬彬然,动则有容仪”[5]。明皇陵石刻麒麟正与以上记载形象相吻合,充分体现了现实与理想的统一性。

图1 东二麒麟

图2 东四石狮

第三对至第十对为石狮,8对皆为坐姿,其造型流畅概括,姿态拙朴威武,前胸后臀饱满结实,头眼平视,双唇微启,鼻梁隆挺宽直,并与双颧相接,使脸部剧烈凸起,体积感强烈(如图2东四石狮)。石狮其眉毛、其鬃毛皆凸起感强,线条密集流畅,卷曲均匀自然,呈螺旋式簇尖状,其胡须线条粗壮,胡根至胡梢线条均匀的由粗宽到细尖;石狮背部浑圆雄壮,洗练概括,流线感强,脊椎骨骼清晰,头部鬃毛之下前胸位置宽带系铃,后颈位置丝带打结,打结后左右对称散落背部,这条小小的丝带拉近了狮子与人的距离;正面体块起伏疏密对比明显,头、脸部凹凸感强,胡须之下平坦广阔的胸部区域,刻以密集的短线与点,写意性的表达着狮子的胸毛,与头部起伏形成对比,衬托突出了狮头的形体,增强了狮头的精神张力;侧面呈三角式蹲坐,前腿撑地挺胸收腹,狮子尾巴由后臀缠绕至下腹部,使狮尾、臀部、后足连体雕刻,更加扩大了狮子与底座的接触面,对于承受狮身重量、维持重心起到了重要作用。整体来看具有头部略带夸张、躯体四肢写实的雕刻特点。其表情似守候,似疑问,似凝视,似悲伤,似思考,饱含如此多的感觉,让观众总能与其产生跨时空的交流。

第十四对和第十七对为石马,2对石马俱为立姿,由于马腿较长,石马重心较高且躯体体块大,重量大,为了保护马腿的承受力以及平衡石马重心,前一对石马与控马者由整块石料连体雕刻而成,在这个前提下对马腹部及马腿进行了圆雕,使石马的重量借助控马者粗壮的身躯来转移承受(如图3西十四十五连体);后一对石马由于独自站立,所以马腹、马腿与底座不进行镂空圆雕,而是运用半圆雕体现四肢及腹部形体,连接腹部、腿部与底座的石料采用组合浮雕的手法进行加工,形成精美的祥云图样(如图4东十七马),既承担了石马整体重量稳定了石马重心,又装饰了石马所处环境使石马具备了永恒的神马意味,也达到了帝王统治长盛不衰的意志要求。此外,两对石马为了维持重心,不只采用了以上的方法,还充分利用了马尾的支撑作用,马尾呈粗圆状由上至下一泻如瀑直连底座,充分的分担了石马躯体的重量。整体造型特点为身体修长,比例准确,全身上下浑圆有力,运刀大气却又细致,注重整体雕刻,突出局部细节,对马的动态、表情刻画精致到位:前一队马侧头扭颈,北侧马腿前迈,意欲挣脱控马者的束缚,动势十足;后一对石马平心静气,头眼前视,默默矗立,似在等待着随时驾着祥云腾空而起的那一刻,静而后动。

图3 西十四十五连体

图4 东十七马

第十九对至第二十二对为石虎,4对皆为坐姿,造型简洁概括,曲线流畅,耸肩垂腰,憨厚可爱。其塑造注重整体起伏,局部运用线刻加以丰富,如脸部位置加以胡须、肩部位置加以鬃毛等(如图5东二十虎),除去头部五官及下巴起伏剧烈之外,其它部位起伏较平缓,打磨圆滑,尤其是后背部,浑圆整体,流线型体形自然饱满,刀砍斧劈般的裂痕间或隆起的石筋更增添了石刻的沧桑韵味,尾巴部分粗圆中略带弯曲,如石狮尾部一般缠绕往前,起到了同样的支撑作用。从整体分析来看,头部呈脸方脑圆之感,侧看,虎嘴、虎鼻位于最凸起的脸部位置,为侧面第一高度;虎眼、虎耳位于后趋的脑部位置,眼部为侧面第二阶梯;宽大的鼻梁连接并过度了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胸肩部的粗圆雄壮到腰腹部的逐渐细窄使石虎充满矫捷、敏锐之感;与石狮相比,虽少了些威武气势,但却多了些憨态可掬。另外,西十九和西二十一的石虎原件已经遗失不存,新补的两件虽然也是通过了专门的组织、论证工作才添加的,但是怎么看都没有旁边旧石虎的那种自然感觉,反倒是多了一点呆滞之感,新雕旧刻让人一目了然的就能区别出来。

图5 东二十虎

第二十三对至第二十六对为石羊,4对皆为卧姿。明皇陵石羊整体造型以圆为主,打磨精细,细腻光洁。石羊姿势为腿、身平卧,颈部自然挺直,头、眼平视,羊耳斜拢向后下方,羊角半圆形弯于耳后,前腿后卧,前蹄向后,后腿前卧,后蹄扣地,羊尾自然下垂,高浮雕于臀部,其尾巴宽度近乎羊脸宽度,且高宽基本相等,所以羊尾短粗扁圆,一改北宋皇陵石羊的细小尾巴(经实地考察验证,北宋皇陵石羊尾巴细小);由于石羊形体从颈部到躯干体积逐渐增大,在臀部收圆,加之具有左右对称之美,所以使石羊充满圆润饱满之感,尤其是从背面或侧面观看圆感更明显;石羊眼神带有一丝调皮,使明皇陵石羊更加与人多了一份亲近之感;无论从姿势还是表情给人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温顺,就如人们日常所说“象羊一般的温顺”所形容的那样(如图6东二十五羊)。另外,羊这一动物历来与人相熟,人类对其了解充分,为雕刻家把握其形体特征及姿势提供了直接的、现实的条件,所以其调皮可爱与温顺乖巧的感觉是具体的、真切的。

图6 东二十五羊

明皇陵之后,所有的帝陵石刻再无虎、羊二者,因此,明皇陵石虎、石羊更显珍贵。

四、结述

当人们站在石刻面前,与石刻面对面的交流,600多年前的石刻给了现在的人们多么深切的感受,这才是这些石刻艺术魅力体现的真正所在;在尽量减弱社会、政治、体制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尽量抛却体现当时世俗文化和审美追求的意识形态的束缚,以还原石刻作为艺术本身的前提中,根据实地考察、分析,总结出明皇陵动物石刻造型及动态的主要特点为:头身四肢比例匀称,比较符合视觉比例;曲线运用熟练,石刻形体转折舒适;石刻形象略带夸张,表情、动态含蓄自然;这些充分说明了明皇陵石刻艺术的追求已经不只是停留在表面形似的层面,而是在把握整体外部造型的基础上上升到了发掘内涵的高度,注重动态、神情的表达,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界,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1] 王剑英.明中都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417.

[2] 安徽省凤阳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凤阳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664.

[3] 孙祥宽.凤阳明皇陵及其石刻研究[J].东南文化,1991(2):233.

[4] 胡开祥.古代石兽造型及其思想内涵浅析[J].四川文物,1994(5):31.

[5] 陶立莉.麒麟形象考述[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2):72.

责任编辑:毛正天

2013-06-08

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明皇陵石刻艺术与价值研究”(项目编号:12YJC760124);安徽科技学院人才专项基金项目“公共空间中的明代艺术研究”(项目编号:SRC2012290)。

郑艺鸿(1975- ),男,山东潍坊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石刻研究。

J314.3

A

1004-941(2013)05-0036-04

猜你喜欢

皇陵石羊石狮
京剧《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流变考
《石狮》
复原地下皇陵
辽宁凌源两处石羊石虎墓葬的年代及相关问题
皇帝邻
皇帝邻
《狮来运转》萌翻石狮
悠悠“石羊”情
小学语文低年级段写话教学有效性探讨
石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