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肩三针温针灸配合远端穴位透刺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观察

2013-12-01卿鹏胡静

上海针灸杂志 2013年10期
关键词:三针合谷肩部

卿鹏,胡静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 510630)

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是指肩部酸胀疼痛及肩关节活动受限的临床综合征。中医学称之为“漏肩风”、“肩凝症”、“五十肩”等,属于“痹证”范畴。笔者在临床上采用肩三针温针灸配合远端穴位透刺的方法治疗本病,并与电针治疗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6例患者均来自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依据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28例,其中男13例,女15例;年龄41~66岁,平均(55±4)岁;病程最短1星期,最长3年。对照组28例,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37~69岁,平均(53±3)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3年。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1]中肩周炎的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患者取坐位,取患侧条口、承山穴,用0.35 mm×50~70 mm毫针从条口穴透刺至承山穴;取患侧合谷、后溪穴,用同样方法由合谷穴透刺至后溪穴。针刺得气后,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行针同时嘱患者自行做上臂前屈、后伸、外展、内收等运动,行针手法及动作幅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动态针刺持续约1 min后,留针15 min,再重复以上操作一次后出针。休息15 min后,取患侧“肩三针”,即以肩髃穴为第一针,同水平前方2寸为第二针,同水平后方2寸为第三针,用0.35 mm×40 mm毫针直刺入0.8~1寸,针刺得气后,取2 cm长艾条一段,套在针柄上,艾条尾端距皮肤2~3 cm,点燃艾条施灸,用硬纸剪成圆形纸片,并剪一至中心的小缺口,套于针下穴区上,防止灼伤皮肤,留针30 min。每日1次,6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评估疗效。

2.2 对照组

患者取坐位,取患侧“肩三针”、条口、承山、合谷、后溪穴,用0.35 mm×40 mm毫针直刺入0.8~1寸,针刺得气后,接通G6805-1型电针治疗仪,肩三针按照疼痛部位的不同取其中两穴接一对电极,条口及承山穴接一对电极,合谷及后溪穴接一对电极,采用疏密波,疏密波频率及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 min。每日1次,6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评估疗效。

3 治疗效果

3.1 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定标准[2]

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定标准总分共为100分,共包括4个部分,疼痛占15分,日常生活活动占20分,关节活动度占40分(外展、前屈、外旋、内旋各10分),三角肌肌力占25分。其中35分(疼痛15分、ADL20分)来自患者主观感觉;65分(ROM40分、肌力25分)来自医生客观检查,分值越高,说明肩关节功能越好。

3.2 疗效标准[1]

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恢复正常。

显效:肩部疼痛基本消失,肩关节活动基本恢复正常。有效:肩部疼痛有所减轻,肩关节活动有所改善。无效: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无明显改善。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评分采用t检验;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用卡方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治疗前后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Constant-Murley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Constant-Murley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肩关节功能明显好于对照组。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28 62.27±6.14 86.14±4.921)2)对照组 28 62.96±5.52 79.16±3.761)

3.4.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组治愈率与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4 讨论

肩关节周围炎在中医学中称为“漏肩风”,多因年老体弱,肝肾功能下降,气血津液不足,造成经筋失濡养、关节失滑利,加之夜卧漏肩或汗出当风,或久居寒湿之地,或外伤闪挫,风寒湿邪乘虚侵袭客居于肩部,经络受邪阻滞,运行气血受阻,经筋与关节进一步失于津液濡养,进而诱发本病[3]。

本研究应用的透刺针法,具有协调阴阳、疏通经络、免伤卫气、扩大针感使之直达病所的作用[4]。条口透承山,合谷透后溪,以疏通阳明、太阳两经之气。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针之能调补气血,舒筋活络;太阳主一身之表,刺之能驱风散寒,祛瘀止痛,一针两穴,效果更好。手阳明和手太阳两经主干行于肩部,经筋结于肩前,绕肩胛,透刺合谷、后溪两穴能起到调整两经气血阴阳的作用。针刺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手法的同时,嘱患者活动肩部,起到激发经气循经传导,气至病所。

“肩三针”位于患处的局部,针刺可振奋阳气,缓解阳经之迟缓,调节经筋之平衡,又能直达病所,起到疏通经络、松解粘连、化瘀止痛之功。现代解剖学研究发现,肩三针的穴位区与肌腱、肌肉、关节囊、滑囊、韧带存在体表对应关系,所以运用肩三针穴,并采用恰当的针刺手法,针至病所,中病即止[5]。温针灸具有温经散寒、消瘀散结、通经活络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通过施灸可调节病变部位的体温和血浆渗透压,刺激皮肤感受器,激活经络,循经感传,影响组织细胞的生化代谢及神经系统功能,温针体内的热效应能加速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循环状态,使病灶组织的血氧供应量增加,以达到“通”的目的。

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同时也是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6]。临床研究表明,肩三针温针灸配合远端穴位透刺的方法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能迅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疼痛和活动受限,且治愈率和显效率高。

[1]吴少祯.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699.

[2]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746.

[3]胡幼平.中医康复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13.

[4]吴成举,谢鑫,杨光.条口透刺治疗肩周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4):70-71.

[5]张建伟.肩三针与治疗肩周炎对应关系的探讨[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2):7-8.

[6]Fan XP, Cheng B, Huang Y, et al. Immediate effects of Hegu needling on adhesive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J]. J Acupunct Tuina Sci,2013,11(4):258-261.

猜你喜欢

三针合谷肩部
邵氏组方配伍突三针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临床观察
颈三针合肩三穴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四个小窍门轻松缓解肩部疲劳
四个小窍门轻松缓解肩部疲劳
掐合谷穴能缓解视疲劳
儿童乒乓球启蒙训练中肩部损伤与预防
肩部巨大包块同时伴毛鞘癌及鳞癌1例
靳氏膝三针为主治疗膝骨关节炎40例
针刺智三针和四神聪穴对脑外伤患者认知障碍的临床观察
合谷三阴交合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