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酉阳杂俎》看唐代的地域文化与社会生活

2013-12-01薛琪薪姚春华

克拉玛依学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酉阳士人

薛琪薪 姚春华

(1.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计算机学院,上海201418;2.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234)

“唐世小说,本书最传,为古今瞩目。”《酉阳杂俎》作为晚唐重要的一部史料笔记,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与重视。而对于其书,一直缺乏针对性的系统研究。笔者曾于《从〈酉阳杂俎〉看唐代的妇女生活》一文中,探讨唐代社会的妇女生活。笔者认为,对于其中反映的地域文化及社会生活,亦有必要进行关注。从《酉阳杂俎》中,可以看出唐代地域文化的千姿百态、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这些都体现了《酉阳杂俎》内容独特、保存史料、补史之阙的重要作用。

一、地域文化

唐代中外文化交流蓬勃发展,据《唐会要》所载,唐代曾交好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酉阳杂俎》对西域文学、绘画、胡食等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助于后人了解唐代的中外文化。

1.文学作品

频繁的对外交流使唐人眼界大开。外来的文学作品、舞蹈音乐、艺术绘画等改变了唐人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当时的文学作品里多有反映。唐都长安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外来的官员、学者、商贾、僧人等汇集于此,凸显了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独特魅力。段成式居于长安多年,耳闻目睹了各种外来文化并记录于《酉阳杂俎》书中。如该书续集《支诺皋上》云:

新罗国有第一贵族金哥。其远祖名旁□,有弟一人……遇群鬼,怒曰:“是窃予金锥者。”乃执之,谓□:“尔欲为我筑糠三版乎?欲尔鼻长一丈乎?”其弟请筑糠三版。三日饥困,不成,求哀于鬼,乃拔其鼻,鼻如象而归。国人怪而聚观之,惭恚而卒。

这则故事反映了新罗国的一对弟兄之争,弟弟一再迫害其兄旁□,善良的旁□因祸得福成为巨富,凶恶的弟弟受到严惩。其时新罗与唐关系密切,段成式听闻此事并记录下来,刘守华在《中国民间故事史》一书中高度评价云:“不妨说,《旁□》在长时期的口头与书面传承过程中,已演变成为一个大的故事类型,可成为‘长鼻子’。”丁乃通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把《旁□》列入“不忠的兄弟和百呼百应的宝贝”,收录同类的作品近60例。可见段成式所记,对整个文学史都有极大的影响。

唐代士人乐于从事对外交流,不乏其例,如《酉阳杂俎》前集《诺皋记上》云:

大足初,有士人随新罗使,风吹至一处,人皆长,语与唐言通,号长 国……士人历谒数处,其国皆敬之。忽一日,有车马数十,言大王召客……经十余年,士人有一儿二女。忽一日,其君臣忧感,士人怪问之,王泣曰:“吾国有难,祸在旦夕,非驸马不能救。”士人惊曰:“苟难可弭,性命不敢辞也。”王乃令具舟,命两使随士人,谓曰:“烦驸马一谒海龙王,但言东海第三汊第十岛长须国有难求救。我国绝微,须再三言之。”……士人乃前,求谒龙王……经食顷,使者返,曰:“此岛虾合供大王此月食料,前日已追到。”龙王笑曰:“客固为虾所魅耳。吾虽为王,所食皆禀天符,不得妄食。今为客减食。”乃令引客视之,见铁锅数十如屋,满中是虾。有五六头色赤,大如臂,见客跳跃,似求救状。引者曰:“此虾王也。”士人不觉悲泣,龙王命放虾王一锅,令二使送客归中国。一夕,至登州。回顾二使,乃巨龙也。

这是一则典型的域外奇遇,唐代士人在武后时期随新罗使来到“长须国”,并成为驸马,“生有一儿两女”,后“长须国”有难,派遣士人求救于龙王。原来“长须国”乃虾国,国民为供给龙王的食料,士人请求之下,虾王幸免于难。士人在“长须国”生活多年,与当地人情谊深切。曹汛的《〈酉阳杂俎〉中的一段虾夷史料》一文,对照《唐语林》、《新唐书》等书记载,考察虾夷与大唐、日本的关系,认为虾夷国确实存在,后来被日本吞并。可见“长须国”也可能存在,并与唐交好。

2.绘画艺术

唐代绘画风格,受域外文化的深刻影响,凹凸画派的传入,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寓居长安的西域凹凸画家尉迟乙僧就非常有名,《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下》云:

普贤堂,本天后梳洗堂……今堂中尉迟画颇有奇处,四壁画像及脱皮白骨,匠意极险。又变形三魔女,身若出壁。……西壁逼之 然。

常乐坊赵景公寺,隋开皇三年置。本曰弘善寺,十八年改焉。南中三门里东壁上,吴道玄白画地狱变,笔力劲怒,变状阴怪,睹之不觉毛戴。吴画中得意处。

从中可知,吴道玄的画“笔力劲怒,变状阴怪,睹之不觉毛戴”,形象逼真,立体生动,反映了唐时绘画吸收了域外的风格、求新求异的艺术追求。

3.胡食文化

唐代,经济繁盛,交通发达,众多的胡人胡商往返中土,带来了他们的饮食文化。一些外来食品,如 就深受唐人喜爱。“ 既非波波,亦非磨磨,或因毕国得名,乃是今日中亚、印度、新疆等处伊斯兰民族中盛行之抓饭耳。”《酉阳杂俎》记载了唐人对这种抓饭的欢迎:

元和初,上都东市恶少李和子,父努眼。和子性忍,常攘狗及猫食之,为坊市之患。常臂鹞立于衢,见二人紫衣,呼曰:“公非李努眼子名和子乎?”……因探怀中,出一牒,印窠犹湿。见其姓名,分明为猫犬四百六十头论诉事。和子惊惧,乃弃鹞子拜祈之,且曰:“我分死,尔必为我暂留,具少酒。”鬼固辞,不获已。初,将入毕罗肆,鬼掩鼻不肯前,乃延于旗亭杜家。

又云:

柳 知举年,有国子监明经,失姓名,昼寝,梦徙倚于监门……忽见长兴店子入门曰:“郎君与客食 计二斤,何不计值而去也?”明经大骇,褫衣质之,且随验所梦,相其榻器,皆如梦中。乃谓店主曰:“我与客俱梦中至是,客岂食乎?”店主惊曰:“初怪客前 悉完,疑其嫌置蒜也。”

以上两则记录,反映了长安已有 专售,一在东市,一在长兴里。 是论斤售卖,而 置蒜,以致“鬼掩鼻不肯前”了。

《酉阳杂俎》中还载有 制法,前集《酒食》云:

今衣冠家名食……韩约能作樱桃 ,其色不变。

又续集《贬误》云:

予在秘丘,尝见同官说俗说楼罗,因天宝中,进士有东西棚,各有声势,稍伧者多会于酒楼食 ,故有此语。

可见, 自西域传入而盛行中原,列入“衣冠家名食”,也是科举士子钟情之味。“韩约能作樱桃”,可见其制法已为中土掌握,并能推陈出新。唐人爱好美食,做法也颇为新奇,将樱桃加入 ,做成可口的樱桃 ,此时的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便交相融合了。

4.化学医药

中外交往,有唐而至于盛。王玄策出使印度,即为中印关系史上的大事件,《酉阳杂俎》有详细的记载。《酉阳杂俎》前集《医》云:

王玄策俘中天竺王阿罗那顺以诣阙,兼得术士那罗迩婆,言寿二百岁……言婆罗门国有药名畔茶水,出大山中石臼内,有七种色,或热或冷,能消草木金铁,人手入则消烂。

《酉阳杂俎》记载的王玄策事迹,与《旧唐书》、《新唐书》等的记载基本相符,可见《酉阳杂俎》所记可信度很高,可据补史。其中提到,婆罗门国有畔茶 水,“能消草木金铁,人手入则消烂”,引起了国外学者的注意。英国科学史学者李约瑟指出,这种畔茶 水是无机酸的一种,这条记载,比欧洲的最早记载还早六百年。可见《酉阳杂俎》的记载非常难得可贵。

概括之,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反映了唐代中外交流诸多方面的情况,特别是文学作品、绘画艺术、胡食文化等方面,以及域外文化在中土的传播和影响,值得后人重视。

二、域外物产

《酉阳杂俎》记录了许多域外物产,这些都是宝贵的研究资料。美国学者劳费尔的《中国伊朗编》就特别强调:“《酉阳杂俎》提供了许多关于波斯和拂 植物的很有用的材料。”并在书中多次引用《酉阳杂俎》所载。本文择要从域外动物、植物、香料等方面作一述略,以探讨《酉阳杂俎》的重要文献价值。

1.域外动物

①大象

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指出:“大象随着异国物产进入唐朝境内,与此同时,在唐朝的口头传说中,也出现了少量关于大象的珍闻。”《酉阳杂俎》可印证此说:

象,旧说象性久识,见其子皮必泣。一枚重千斤。释氏书言,象七久柱地六牙。牙生理必因雷声。

又言,龙象六十岁骨方足。今荆地象色黑,两牙,江猪也。咸亨二年,周澄国遣使上表,言:“诃伽国有白象,首垂四牙,身运五足,象之所在,其土必丰。以水洗牙,饮之愈疾。请发兵迎取。”

象胆,随四时在四腿,春在前左,夏在前右,如龟无定体也。鼻端有爪,可拾针。肉有十二般,唯鼻是其本肉。

陶贞白言,夏月合药,宜置象牙于药旁。南人言象妒,恶犬声。猎者裹粮登高树,构熊巢伺之。有群象过,则为犬声,悉举鼻吼叫,循守不复去。或经五六日,困倒其下,因潜杀之。耳后有穴,薄如鼓皮,一刺而毙。胸前小横骨,灰之酒服,令人能浮水出没。食其肉,令人体重。

古训言,象孕五岁始生。

此处大象被赋予了人性,所谓“象性久识,见其子皮必泣”。另外,资料中的“南人言象妒”云云,或许就是段成式听闻于猎人处。

②鹦鹉

鹦鹉机巧能言,寓意祥和,深受唐人喜爱。正史、笔记小说均反映了邻邦朝贡五色鹦鹉的情况。如《旧唐书·天竺传》云:“(开元)七年,南天竺国遣使献能言五色鹦鹉。”《新唐书·波斯传》云:“(开元)七年,诃毗施王捺塞因吐火罗大酋罗摩献师子五色鹦鹉。”《酉阳杂俎》也有记述:

鹦鹉能飞,众鸟趾前三后一,唯鹦鹉四趾齐分,凡鸟下睑眨上,独此鸟两睑俱动如人目。玄宗时有五色鹦鹉能言,上令左右试牵帝衣,鸟辄 目叱咤。岐府文学能延京献《鹦鹉篇》以赞其事,张燕公有表贺称为时乐鸟。

又《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上》云:

孔雀为经,鹦鹉语偈(善继)。

第一条记述了唐玄宗喜欢五色鹦鹉一事,张说上表祝贺称之为“时乐鸟”。而第二条所记“鹦鹉语偈”的佛教故事,明显是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③狮子

唐时的狮子,多来自域外的贡奉。在唐人的心目中,狮子具有凶猛的力量,相关记载多把狮子神化。《酉阳杂俎》前集《毛篇》云:

师子,释氏书言,师子筋为弦,鼓之众弦皆绝。西域有黑师子、捧师子。集贤校理张希复言,旧师子尾拂,夏月,蝇蚋不敢集其上。

旧说苏合香,师子粪也。

此处,段成式记录了当时对狮子的认识。据“释氏书”记载,乐师以狮子筋做成琴弦,弹奏时其他琴弦全部断绝。另外,西域有黑狮子和捧狮子等狮子。又据同僚张希复说,用狮尾做成的拂尘,夏天苍蝇和蚊子不会聚集在上。此外还有苏合香就是狮子粪的传闻。从《酉阳杂俎》描述可见,段成式虽未亲见狮子,但时有耳闻,对域外动物充满了兴趣。

④天铁熊

天铁熊是一种凶猛的动物,也是随着域外的朝贡进入中土境内的。《酉阳杂俎》前集《毛篇》云:

天铁熊,高宗时,加(一曰伽)毗叶国献天铁熊,擒白象、师子。

以上可见天铁熊的凶猛,竟能擒食白象和狮子。《酉阳杂俎》的记载反映了中土与周边区域的密切交往,以及独特的域外物产。

2.植物香料

①菩提树

菩提树是佛的象征,在唐前就已传入中土,受到民众的崇敬。段成式对佛教兴趣浓厚,自谓:“尤深于佛书”,《酉阳杂俎》就保存了大量佛教故事:

菩提树,出摩伽陀国,在摩诃菩提寺,盖释迦如来成道时树,一名思惟树……玄奘至西域,见树出垣上二丈余。

此段记载了菩提树的名称和产地,从“玄奘至西域”一句,可以推测段成式是很熟悉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的,并从中得悉摩诃菩提寺的菩提树生长情况。

②香料

唐时佛教的盛行,伴随着香料的大量传入。美国学者谢弗的《唐代的外来文明》一书指出:“佛教与外来的印度文化为中国的寺庙带来了大量的新的香料,而众多有关焚香和香料的习俗和信仰也随之传入中国,从而增强和丰富了中国古老的焚香传统。”唐代上层阶级对外来香料青睐有加,如《酉阳杂俎》前集《忠志》云:

天宝末,交趾贡龙脑,如蝉蚕形。波斯言老龙脑树节方有,禁中呼为瑞龙脑……上皇发囊,泣曰:“此瑞龙脑香也。”

又《酉阳杂俎》前集《木篇》:

龙脑香树,出婆利国,婆利呼为固不婆律。亦出波斯国……在木心中,断其树劈取之,膏于树端流出,斫树作坎而承之。入药用,别有法。

上引所记瑞龙脑,即是现称的樟脑,宫廷称之为瑞龙脑。樟脑香气袭人,时人将其做成蝉和蚕的形状佩于衣物上。玄宗下棋时,贺怀智侍从弹奏琵琶,杨贵妃的龙脑香气吹到贺怀智的幞头上。多年以后,贺怀智将幞头献给追思杨贵妃的玄宗,此香气依然存在,可见交趾国樟脑的名贵。第二则详叙樟脑的产地、外形和特征,并指出了其药用价值,非常难得。

檀香作为名贵香料,自古就受到欢迎。《酉阳杂俎》前集《贝编》云:

玄宗又尝召术士罗公远与不空同祈雨,互较功力。上俱召问之,不空曰:“臣昨焚白檀香龙。”上令左右掬庭水嗅之,果有檀香气。

此处记载的是高僧不空祈雨一事,信度存疑,但不空采用焚烧白檀香龙之法祈雨,颇合唐人的社会心理,《酉阳杂俎》前集《忠志》云:

安禄山恩宠莫比,锡赍无数。其所赐品目有:桑落酒……帖白(一曰花)檀香床。

此处玄宗赐给安禄山“帖白檀香床”,奢华昂贵,可知唐玄宗对安禄山的喜爱。

三、社会生活

唐代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社会生活丰富多彩,《酉阳杂俎》就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名目既多,内容又广,可谓大观。经过整理,可以发现关于婚俗和黥体的内容较多,现就这两方面内容作一论述。

1.婚俗

古往今来,婚姻作为人生大事,受到男女双方的高度重视。李斌城的《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就指出:“唐人婚礼,既承袭古代‘六礼’,又根据社会现实需要,有些新规定。”唐朝的婚姻礼俗沿袭古礼的同时,又进行了一定变革,可见《酉阳杂俎》前集卷1《礼异》和续集卷4《贬误》的相关记载。在婚姻礼俗方面,有催妆、铺房、障车、下婿、坐鞍、青庐拜堂、拜舅姑等多个步骤,反映了唐时的社会风貌,对于研究社会生活史很有参考意义。

①催妆。此俗起于北朝而盛于唐代,迎亲队伍到达新娘家中,催促新娘起行,此时要吟诵大量的催妆诗。《酉阳杂俎》前集《礼异》云:“迎妇,夫家领百余人,或十数人,随其奢俭挟车,俱呼‘新妇子催出来’,至新妇登车乃止。”

②铺房。唐人重门第而好攀高门,铺房即为展示女方的经济实力之举,以此奠定以后在家庭中的地位。《酉阳杂俎》续集《贬误》云:“至于奠雁曰鹅,税缨曰合髻,见烛举乐,铺母卺童,其礼太紊,杂求诸野。”可见铺房之俗亦是沿袭北朝之风。

③障车。在唐代,障车之俗都颇为盛行。迎新队伍行至中途,众人拥新娘子车轿邀财物酒食。《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下》云:“崔暇,为曹州刺史,令兵马使国邵南勾当障车。”即为唐文宗时期曹州刺史崔暇娶妻时的障车之礼。

④下婿。下婿类似闹洞房,是整个迎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酉阳杂俎》前集《礼异》云:“律有甲娶,乙丙共戏甲。旁有柜,比之为狱,举置柜中,覆之。甲因气绝,论当鬼薪。”可见下婿闹洞房过头,乐极生悲也。

⑤坐鞍。坐鞍寓意婚后平安。《酉阳杂俎》续集《贬误》即载:“新妇乘鞍,悉北朝余风也。”

⑥青庐拜堂。《酉阳杂俎》前集《礼异》云:“北朝婚礼,青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于此交拜。”唐人沿袭北朝风俗,新婚夫妻成婚当日于屋外搭建青布帐篷完婚,称为“青庐拜堂”。

⑦拜舅姑。拜舅姑之礼行于完婚次日,但腊月成婚不见舅姑,是为当时的婚俗禁忌。《酉阳杂俎》前集《礼异》即云:“又娶妇之家,弄新妇。腊月娶妇不见姑。”

上述婚姻礼俗的记载,颇可补正史的相关内容,有助于我们了解唐代的社会生活,体现了《酉阳杂俎》的重要参考价值。

2.黥体

黥体,类似于当今流行的纹身,《酉阳杂俎》有辟专节,以述《黥》俗。李斌城在《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对黥体论述详尽,如书中所言:“(黥体)其作用主要有二:一是缕身(可)以避蛟龙之患;二是对罪犯的一种处罚,即黥刑,刻凿花纹或字于额、面、颊等,作为犯人的标志。”但笔者认为黥体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论及,即女性的妆饰作用。唐时女子大胆活泼,追求新奇,着男装,黥肢体,均反映了其时的女性风貌。《酉阳杂俎》前集《黥》云:

近代妆尚靥,如射月曰黄星(一作是)靥。靥钿之名,盖自吴孙和邓夫人也。和宠夫人,尝醉舞如意,误伤邓颊,血流,娇婉弥苦。命太医合药,医言得白獭髓,杂玉与虎珀屑,当灭痕。和以百金购得白獭,乃合膏。虎珀太多,及差,痕不灭。左颊有赤点如痣,视之,更益甚妍也。诸嬖欲要宠者,皆以丹青点颊,而后进幸焉。

今妇人面饰用花子,起自昭容上官氏所制,以掩点迹。大历以前,士大夫妻多妒悍者,婢妾小不如意,辄印面,故有月点、钱点。

上引第一条,点出了“黄星靥”妆的由来。邓夫人醉舞误伤脸颊,因药中琥珀太多留下红点,岂料因祸得福而更为美艳,引得诸婢仿效。第二条记上官婉儿创“花子”妆饰以遮掩“点迹”,未想得以传习广播,以致流行“妇人面饰用花子”。不过也有贵族妇女对下人“小不如意辄印面”的处罚之用,反映了装饰之外的第二用途。

黥体本源自对罪犯的刑罚,但在唐代却演化为一种兴趣爱好。李斌城的《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一书,提出了黥体的七种动机。但笔者以为,七种之外,尚有唐人将其作为兴趣爱好的动机,如《酉阳杂俎》前集《黥》云:

荆州街子葛清,勇不肤挠,自颈以下遍刺白居易舍人诗。成式常与荆客陈至呼观之,令其自解,背上亦能暗记。反手指其刺处,至“不是此花偏爱菊”,则有一人持杯临菊丛。又“黄夹缬林寒有叶”,则指一树,树上挂缬,缬窠锁胜绝细。凡刻三十余首,体无完肤,陈至呼为白舍人行诗图也。

这条记载,反映了当时世人对白居易诗歌的偏爱,以致有“自颈以下遍刺白居易舍人诗”者。据此可知,黥体已成为当时一些人的兴趣爱好。

3.其他娱乐活动

唐时闲余娱乐种类众多,举不胜举,起至宫廷而至于庶民,各种娱乐活动丰富多彩,《酉阳杂俎》中即有大量记载,如《酉阳杂俎》续集《语资》云:

一行公本不解弈,因会燕公宅,观王积薪棋一局,遂与之敌,笑谓燕公曰:“此但争先耳,若念贫道四句乘除语,则人人为国手。”

又如前集《诺皋记上》云:

元和初,有一士人失姓字,因醉卧厅中。及醒,见古屏上妇人等悉于床前踏歌,

又如续集《寺塔记上》云:

韩 ,蓝田人……王右丞兄弟未遇,每一贳酒漫游。 常徵债于王家,戏画地为人马,右丞精思丹青奇其意趣,乃岁与钱二万令学画十余年。今寺中释梵天女,悉齐公妓小小等写真也。

上引三条资料,均为记述唐代娱乐活动的重要资料。第一条反映了围棋在唐代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深受人们的喜爱。第二条“床前踏歌”,记录了风靡唐代的踏歌艺术活动。第三条叙韩 善画,为研究中国古典绘画史的珍贵资料。

《酉阳杂俎》反映了段成式对唐代地域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关注,书中记载中外交流故事,叙述士人在“长须国”的异遇,颇有奇趣,在表现异域风土人情的同时,也反映了唐人的社会生活;大量记载的异域物产,如朝贡而来的鹦鹉、天铁熊、檀香等物产,为我们了解域外物产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酉阳杂俎》对唐代生活景象、风俗民情的记载颇为广泛,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所记多为段成式个人亲历和亲闻,可信度较高。其内容的独特与丰富,是唐代其他笔记小说难以企及的。

[1]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2]薛琪薪.从《酉阳杂俎》看唐代的妇女生活[J].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11(3).

[3]王溥.唐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4]段成式.酉阳杂俎[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6]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7]曹汛.《酉阳杂俎》中的一段虾夷史料[J].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2000(5).

[8]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9]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

[10]劳费尔.中国伊朗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11]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2]刘 .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3]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4]李斌城.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酉阳士人
石峡书院与元代江南士人身份认同
魏晋士人的“身名俱泰”论
绿色高质高效典型案例专题——酉阳篇
《酉阳杂俎》中游仙故事的传承与变异
论陶渊明对诸葛亮的接受——兼及士人仕隐之间的矛盾与彷徨
竹林七贤:中国士人精神理想的象征
驯服酉阳河
酉阳古歌
元代福建多族士人圈研究三题
湖湘士人的崇文尚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