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心疏”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FIB和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研究

2013-11-25张兰坤丁彩霞汤银燕朱羽佳李传游凌志香江雪梅

江苏中医药 2013年1期
关键词:瘀血缺血性脑梗死

胡 丹 盛 蕾 张兰坤 丁彩霞 汤银燕 肖 婧 朱羽佳 李传游 姜 寒 凌志香 江雪梅

(江苏省第二中医院,江苏南京 210017)

近年来,我们应用我院协定方“脑心疏”方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患者40例,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2010年10月~2011年9月期间的我科住院患者,均为首次发病后72h入院,共80例。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 (62.40±10.92)岁;病程 3~64h,平均病程(33.10±17.30)h;既往合并高血压病28例,糖尿病22例,冠心病14例。对照组40例:男25 例,女 15 例;年龄 44~82 岁,平均年龄(60.95±10.78)岁;病程 4~64h,平均病程(32.55±16.75)h;既往合并高血压病 26例,糖尿病17例,冠心病16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既往疾病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 (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诊断标准,且经临床与头颅CT或头颅核磁共振(MRI)检查确诊为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气阴亏虚、瘀血阻络证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次症1:面色白,气短乏力,自汗出;次症2: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脉象:舌质暗淡或舌质红瘦,舌苔白腻或少苔或无苔,或有齿痕,脉沉细或弦细数。具有2个主症和次症1、次症2各1个,并参考舌脉象即可诊断。

1.3 排除标准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出血性梗死;(2)病程超过 72h;(3)意识障碍、精神病患者或合并脑肿瘤、脑寄生虫病及脑外伤者等;(4)严重心、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及重要脏器衰竭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按照急性缺血性卒中常规治疗方案进行基本治疗。

2.1 对照组 给予拜阿司匹林(批准文号:H20050059,生产厂家:Bayer HealthCare AG,规格:100mg/片)100mg/次,每晚1次口服。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脑心疏方口服。方药组成:炙黄芪 30g,生地黄 10g,当归 10g,太子参 15g,石斛15g,红花 10g,丹参 15g,三七粉 5g(冲服),水蛭粉 3g(冲服),葛根15g。每日1剂,水煎取300mL,分早晚2次服。

2组均以14d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观察。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1)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进行疗效评分。(2)中医症候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将主症、次症及舌苔和脉象进行计分,将以上各症状相加之和为症状总积分,治疗前后分别记录。(3)实验室指标: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应用SYSMAX公司的CA-6000全自动血凝仪,采用凝固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应用赛科希德公司的SA-6000自动血流变测试仪利用旋转式黏度剂法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具体方法:所有病人均在入组第2天和用药1个疗程后早晨空腹抽取2.7mL用109mmol/L枸橼酸钠抗凝血3mL(真空采血管),抽完血即送检。以3000r/min离心10min,收集上清液,-20℃下保存待测。

3.2 疗效评定标准 综合疗效参考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评定[3]。基本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小于18%。

3.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经SPSS16.0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以双侧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3.4 治疗结果

3.4.1 综合疗效比较 治疗组40例中,基本治愈12例,显效19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40例中,基本治愈7例,显效12例,有效1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0.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4.2 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分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

3.4.3 实验室指标比较 见表2。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FIB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FIB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

4 讨论

脑梗死患者常见病理改变是动脉粥样硬化,其发病与血管内膜的损伤、血液流变学、血小板活性及纤溶活性改变等诸多因素有关。在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使得血小板在血管内膜局部黏附和聚集,同时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进而形成血栓。除此外,血液流变学、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等的改变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和病理过程中亦起了重要作用。脑梗死患者绝大部分存在着血液流变学的异常,表现在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增高,即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脑梗死属中医学“缺血性中风”范畴,其病机多责之本虚标实,肝肾不足、元气亏虚为本,瘀血阻络为标。盖气为血帅,气旺可资新血化生之源,气行可消脉中留滞之瘀;津血同源,阴津充足,化血有源,则血脉滑利、运行流畅。反之,气虚推动无力,血流就可能变得缓慢而形成瘀滞;加之阴津不足,津不养血,化血无源,则脉管失养,进一步加剧血行迟缓、不畅,进而瘀血闭阻脑窍脉络,从而罹患中风偏瘫。此外,气虚、阴虚、血瘀三者可相互影响,更促使和加剧了中风的进程。中风之病,瘀血是成病之因,血为气之母,阴虚血瘀则气失荣养,气将因瘀而虚。气为血之帅,气虚运血无力,血又因气虚而愈瘀。同时,气血亏虚,更损阴津,使脏腑组织失于滋润和濡养。津血本同源,津液渗注于脉中,滋养和滑利血脉,使血脉运行流畅;阴津亏损,则血脉失于滋养,日久脉管硬化,血液黏稠,血行迟滞,脑脉瘀闭不通,发为本病。

基于气阴亏虚、瘀血阻络的基本病机,治疗宜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为大法,脑心疏方即是我院于勇教授针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治疗而创制的验方。方中重用黄芪,量大力专,大补元气,意在使气旺以促血行,血行则瘀去络通;生地黄滋肾养阴生津,津血同源,阴津充足则脉管得充,血脉运行流畅;当归能养血活血,祛瘀而不伤正。三味气分、血分、阴分之药合用相得益彰,共奏补气养阴、活血通络之效,是为君药。太子参体润性和,温而不燥,益气养阴生津,配黄芪则补益之效大增;石斛性味甘寒,清热养阴生津,既可补充阴津填充脉道,又可避免温燥类活血化瘀药物易致伤络出血之弊;丹参、红花、三七功专养血活血,化瘀通络,诸药共为臣药,协助君药加强补气养阴、生津养血、化瘀通络之功。久病入络,一般草木之药难以到达病所,需配以虫类搜风通络之品,取其行走攻窜、通达经络、疏逐搜剔之效,故佐以水蛭,气腥善行,破血逐瘀,通经脉,达到驱邪务尽、不留余邪之效。葛根气味俱轻,升发清阳之气以达脑络,助黄芪、当归、丹参、红花、水蛭等药补气活血,疏通脑络之瘀血,改善脑络微循环,功兼佐使之用。全方有机配伍,共奏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之功,补气血、养阴液以治其本,化瘀血、通经络以治其标,获得“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及“通开血道,气通血活”标本兼治之功。在本研究中,脑心疏方治疗组的临床综合疗效高达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且在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体征,改善中医症候积分方面亦明显优于对照组。这在一定程度上亦反证了缺血性中风气阴亏虚为本、瘀血阻络为标的本虚标实基本病机。

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黄芪含有黄芪多糖、皂苷、黄酮以及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可降低血液黏度,减轻脑水肿及血管狭窄,减轻血管内皮细胞及管周肿胀,加快血流速度,改善脑部血液供应,增加脑血流量,保护血管正常功能,维持微血管正常形态,改善微循环[4];太子参、生地黄、葛根具有保护血管内皮、阻遏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稳定血管斑块、扩张动脉血管等作用;红花、当归、丹参、三七具有降低血黏度、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反应,促进纤溶,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水蛭中含有水蛭素、肝素、抗血栓素以及组胺样物质等,能阻止凝血酶对纤维蛋白原的作用,使血液中纤维蛋白的含量明显降低,也对胆固醇、甘油三酯均有明显的降低作用[5]。因此,该方诸药配伍后能作用于多方位多靶点,以提高红细胞的韧性和变形能力,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液动力学参数,从而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综上所述,脑心疏方应用于缺血性中风患者,不仅能明显减轻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及体征,改善中医症候,显著提高临床疗效,还能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异常,多靶点作用较好地弥补西药作用的单一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01

[3]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4]谭县辉,曲宏达,彭康,等.补阳还五汤对缺血性脑卒后遗症大鼠神经增殖作用的影响.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6,26(2):189

[5]黄泰康.常用中药成分与管理手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643

猜你喜欢

瘀血缺血性脑梗死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卒被损瘀血候”导引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