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规则格网DEM提取山顶点的研究

2013-11-21刘淑琼邹时林邹胜武何亮柱

关键词:高差格网栅格

刘淑琼, 邹时林, 邹胜武, 何亮柱

(1.东华理工大学 测绘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2.江西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江西 南昌 330046)

地形表面高低起伏,形态各异,但它实质上是由一系列的点、线、面构成的,这些点、线、面揭示了地貌形态的本质。其中山顶点是构成地形轮廓骨架的关键特征,是影响环境变迁、植被分布、地貌特征等的重要地形特征之一,其空间分布特征是用以描述空间变化过程的重要指标(邬伦等,2001)。数字高程模型(DEM)蕴涵了丰富的地形信息,为准确、快速获取山顶点信息提供了良好的数据。

在格网DEM 中地形点的识别一般在局部3 ×3窗口内,通过计算的地形因子来判断格网点的地形属性(周启鸣等,2006)。提取山顶点就是识别一个区域内可能的高程值极大点(Lee et al.,1992;Wood,1996)。目前有多种方法可进行地形特征点的识别,如邻域比较法,利用分析窗口内的各格网点的高程值进行比较,但由于地形本身的复杂性对含有误差的DEM 会出现误判,产生不属于山顶的噪音点(陈盼盼,2006);断面高程极值法在水平或垂直方向的断面上,通过曲线拟合识别局部区域内的高程值极大点,能够较为方便地从DEM 的数据中提取部分地形特征点,但容易产生关键点位的遗漏(黄培之等,2005);程三友等(2010)通过DEM地貌模拟和空间统计分析等手段,从区域尺度对地貌特征进行分析。本文通过分析山顶点形态特征,利用ArcGIS 软件平台的空间数据分析、邻域分析和窗口计算等功能支撑下,讨论了基于规则格网DEM 的山顶点快速提取方法及各影响因素的关系。

1 山顶点提取基本原理

山顶一般定义为山体的局部最高处。钟业勋等(2002)对山顶点的定义为:设A 为地面,a,b∈A,其高程分别为Ha和Hb。对于A 上任一点i,若满足条件Ha≤Hi≤Hb且b∈IntWi=Bi∩A,Bi为过i 点的平面,Wi为i 点的等高线,则成A 以b 为顶的山坡面。山顶点是指那些在特定邻域分析范围内比周围点都高的特定点。

在基于格网DEM 数据提取山顶时,不同的分析尺度可以获取不同层次的山顶点。在对原始DEM 进行扫描时,首先对分析窗口内各变量赋值,先设定一个邻域分析的范围,提取山顶点区域,再对此区域进行重分类,获得满足设定条件的山顶点,但是提取的结果存在噪音点。在DEM 中,把等高线的间距判定为山顶点的高差阈值,再从原始DEM 中提取相应的等高线,再将等高线图转换为面状图。将提取的面状区域与先前提取的山顶点进行叠置分析,通过交集得到所需要的山顶点图。

2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2.1 实验样区及数据说明

本研究选用陕西黄土丘陵地区作为实验样区,以1∶1万数字化地形图及由其生成的栅格分辨率为5 m 的DEM 作为基础数据,进行山顶点提取实验。基于本文实验样区选用的邻域分析窗口为3 ×3,11 ×11和31 ×31 以及高差阈值选取10 m 和30 m,并提取该地区光照晕渲图,作为等高线的三维背景。

2.2 基于ARCGIS 的实验基本过程

规则格网数据事实上是一种栅格形式的数据,因此本文选用ArcGis10.0 软件作为数据分析平台。

首先,确定局部范围内的最高区域。通过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中的邻域分析先获得最大数值的栅格矩阵,再利用Spatial Analyst 工具中的栅格计算器,用最大数值的栅格矩阵减去原始DEM,即可获得山顶点区域。

其次,对山顶点区域进行重分类,利用Spatial Analyst 的Reclassify 得到重分类的栅格数据,再利用Covert 工具中的Raster to Freatures 命令,输出地理对象选择Point,把栅格最高点转换为矢量最高点。利用Spatial Analyst 中的表面分析工具提取相应的等值线,再使用Feature To Polygon 工具提取面状高程分布数据。

最后,利用Analysis Tools 中Overlay 的交集操作(Intersect),将先前提取的矢量数据点与面状高程分布数据相交,输出的结果即为实际的山顶点分布数据。提取流程图如图1 所示。

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图2 为高差阈值10 m 的山顶点分布图。可以看出,图2a 中出现山顶点多提现象;图2b 提取的山顶点准确完整,图2c 中出现了山顶点的缺失。

图3 是高差阈值30 m 的山顶点提取分布图。可以看出,图3a,b 中产生山顶点多提现象;图3c提取的山顶点比较完整准确。综合图2 和图3,可以得出山顶点提取受到DEM 分析尺度的影响且邻域分析窗口与高差阈值呈一定相关性。阈值设置的较大,分析窗口过小,容易导致提取的山顶点产生多点现象。相反,会导致山顶点的丢失。根据本文中实验结果,11 ×11 的邻域分析窗口及相应的10 m 高差阈值适合文中实验地形的山顶点提取。

图1 山顶点提取流程图Fig.1 The flow diagram for extracting mountain peaks from DEM

3 结论

本文利用ArcGis10.0 软件平台支持下,通过对实验样区栅格空间数据分析,窗口计算功以及叠置分析快速、完整地提取了规则格网DEM 的山顶点。并对数据源设置不同的邻域窗口与高差阈值。对比结果表明,DEM 邻域分析窗口与高差阈值呈一定相关性,在适中的分析窗口所对应的高差阈值时提取的山顶点准确完整,为规则格网DEM 提取山顶点时受尺度阈值影的响提供了研究基础。

图2 高差阈值10 m 的山顶点分布图Fig.2 The distribution diagram for extracting mountain peaks from the 10 m elevation difference

图3 高差阈值30 m 的山顶点提取分布图Fig.3 The distribution diagram for extracting mountain peaks from the 30 m elevation difference

陈盼盼. 2006. 基于DEM 的山顶点快速提取技术[J]. 现代测绘,29(2):11-13.

程三友,李英杰,刘少峰.2010. 基于DEM 的大别山地区地貌特征研究[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3(3):270-271.

黄培之,刘泽慧. 2005. 地形断面高程极值法的理论研究[J]. 测绘通报,(4):11-13.

邬伦,刘瑜,张晶. 2001.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钟业勋,魏文展,李占元. 2002. 基本地貌形态数学定义的研究[J]. 测绘科学,27(3):16-19.

周启鸣,刘学军. 2006. 数字地形分析[M]. 北京:科学出版社.

Lee J,Snyder P K,Fisher P F. 1992. Modeling the Effect of Data Errors on feature Extraction fro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J]. 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58(10):1461-1467.

Wood J. 1996. The Geomorph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PhD Thesis[D].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猜你喜欢

高差格网栅格
高差影响下的城镇燃气管道水力计算简化公式
基于邻域栅格筛选的点云边缘点提取方法*
遥感数据即得即用(Ready To Use,RTU)地理格网产品规范
实时电离层格网数据精度评估
基于A*算法在蜂巢栅格地图中的路径规划研究
框架结构梁板面钢筋叠合产生的高差问题探讨
矢量点状数据抽稀方法的研究与实现
正六边形规则格网表达的DEM谷地线提取
同时对向间接高差精密测量技术应用研究
地形高差较大的别墅区排水设计要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