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迁移对审美活动的功效探析

2013-11-21□文/陈

电影评介 2013年12期
关键词:客体美的主体

□文/陈 肯

审美和迁移在大众文化中,人们早已耳熟能详,究其两者的关系,可从审美者最原初的审美意趋找到。一件艺术作品,除了作品自身能被人感知的形象和技法外,不同的主体的人们还有不同的反差。历史学家会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去欣赏或鉴定作品的优劣,看它是在社会哪个历史时期产生的,当时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产生,以及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而理学家便会从作品的合结构性入手,即作品的比例、透视、黄金分割点、光和线等合逻辑性去讨论。当然,美学家会从他们的审美学角度出发,是优美的,是崇高的,是喜剧性的,是悲剧性的,还是丑或荒诞的。就拿“阿Q”的人物形象来说,历史学家认为阿Q是中国半殖民半封建性社会下产生的一代人的代表,是有历史局限性的;而文学家则认为阿Q是鲁讯文学作品中的重点描绘对象,他的妙笔是人物形象刻画还是语言刻画或是人物心理刻画;可美学家则从他的外貌形象入手,首先阿Q的形象是丑的,再一度进入其它分析。这其实就是审美主体的专业知识被迁移到审美活动中,给审美带来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审美经验,是审美者最原初的意趋指向,是最直接的审美经验和造就的审美价值。

不难看出,作为审美主体者,不能说是某种职业或学科性的限制,而是说这种职业或学科性正是他们自身的优势即他们在他们本身的职业或学科里(相对别的职业或学科)寻找审美的集结点,他们才有可能用自身独特的,超出常人的“眼光”去欣赏或鉴别一件艺术作品,从而发出不同的感慨、议论和艺术享受。或许在艺术家看来,一件在他们创作过程中未曾想到的艺术特点及价值,可在欣赏中,被主体得到了发挥和证实。这是审美者主体内部的知识结构的不同而出现的反差,是一种文化内涵的积淀在艺术审美批评中的审美迁移活动。

在鉴赏中发挥主宰作用的主体的人,个人的生活阅历、社会实践、知识结构、修养以及必要的专业素质与审美客体紧密相关,是审美客体对主体综合实力积淀的考验。高尔基说:“欣赏者要从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结构中去补充作品中的描写,使艺术的作品形象更丰富起来,才能获得真正的艺术享受。”(《论文学》,高尔基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129页)主体如果没有在农村炎热的烈日下感受农民的“汗滴禾下土”的真情生活感受,怎么有“粒粒皆辛苦”的佳句呢。同样,要得到艺术享受,我们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有一定的绘画基础,我们即可以从作品的艺术思维去做宏观的把握,运用自己的理论做主导去领略作品的艺术语言,有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后我们可以从艺术语言方面去感受。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艺术修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一般情况下包括艺术作品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作者创作时的政治、经济、人文历史等背景以及对艺术理论、技法和文学等边缘学科方面的学习和感悟。王朝文先生说:“我们面对把握了光和色的微妙变化的绘画,能够觉得光和色的变化是微妙的,除了它画得很好,也因为我们自己对现实生活中光和色的变化不是心中无数的。如果我们自己心目中本身没有光和色的变化,那么这种光和色的变化表现得多么奥妙的绘画,对我们来说也觉察不到,甚至可以说相当于不存在。”(《王朝文学术论著自选集》,王朝文著,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495页)迁移的道理也在于此。

事实上,个人的职业(学科)、性别、生活阅历、社会实践、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等等,这种自身的因素和并非专为审美活动而构成的因素,是审美主体在社会活动中相对于审美客体来说是一种无意识的审美积淀,这种无意识的审美积淀将是我们能进一步欣赏作品最好不过的良师益友了。在此情行之下,我们就要主动的发挥主体的有意识活动,让主体接触审美客体,在客体中让主体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这样,主体在客体的簇拥下获得了丰富的审美经验。有了丰富的审美经验,审美主体才能得到不断的发挥、判断审美客体的艺术价值,进而创造艺术价值。

艺术活动将对于“提高个体的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会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转引自《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教体艺厅〔2006〕3号>)对于学校青年学生,如果能在实际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中创造条件,加强校园文化艺术氛围的培养,举办学生或师生艺术沙龙活动,邀请艺术家进校园进课堂,开展各类艺术讲座等等,同时,在学生的实际课堂上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多方面多渠道的创造条件,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审美趣味的提高得到全新的理解和认知,把艺术欣赏活动变成自己主动消费和学习的一部分,审美活动将会逐步迁移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人们优质生活带来无穷的享受。

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必须培养具有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以及创造美的人才,这是社会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由之路,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那么要满足这种需要,艺术教育尤显重要。但艺术毕竟是个代名词,它必须得借助一定的实体,而且这个实体得必须具备一定的灵性和生命,必须有一个活生生的人来承担它的各项使命。因为人是有情感的,而且,只有人才具有最丰富的情感,如丰子恺先生说:“有情必有艺术”。另一方面,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看,人的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并且他认为艺术需要就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

随着人们审美活动的不断扩大和审美意识的提高以及对美的需要,在大学生中追求各种时尚和潮流的意识也不断加强,这种表面上的有意识追求个性、时尚和追求潮流的年轻人,如果不从审美的客观和本质去探究提高,那种肤浅的表面的对美的追求只能带来身心的不和谐和对美的歪曲理解和追逐上。个性在青年学生中成为非常响亮的口号,但如何个性,如何与众不同,不仅是穿着与别人不同,发型与众有别,也不是打个耳孔,摆个荒谬的造型就个性就时尚就体现自己对美的认识,那只能是一种自我的嘲讽和不负责,是对美的认识上的负面迁移。作为有文化修养和具有审美品格的人,主体的审美品位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主体对美本质上的探究和提高上,是美在主题本质特质上的真正显现。

人的知识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在各种知识的迁移过程中,审美能力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审美经验才能不断丰富,才能走近艺术并畅游在艺术海洋里达到忘我的境界,即所谓“物化自我”和“我化自然”,交相呼应,也就是审美主体和客体产生了共鸣,达到各自的目的。

总之,只要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审美主体的各种知识积淀,有了正确的、进步的、健康的审美观和艺术观,在审美活动中针对审美客体,审美主体才能迁移各种知识和能力,逐渐会得到艺术的陶冶、愉悦和享受,发现和创造出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否则,那种片面的,狭隘的,个人的评析既得不到人们的承认也得不到艺术的真正陶冶和享受。故审美主体的无意识积淀是一项终生的具有挑战性和可持续性的学习和完善的过程。这种正向迁移将关乎审美客体生命的诞生,审美主体灵魂的升华。

猜你喜欢

客体美的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关税课税客体归属论
“活”源于怦然心动——写生对客体借用中的情感因素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