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务实合作新起点

2013-11-16李青燕

当代世界 2013年9期
关键词:中巴走廊巴基斯坦

■ 李青燕/文

李克强总理新任出访首选巴基斯坦,既反映出中国新一届领导层对中巴友谊的珍视与传承,又透视出中国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加强与西部周边地区合作的战略需要。中国与巴基斯坦的传统友好关系,在两国新一届领导人的推动下,将步入全面务实合作的新阶段。中巴在经贸、能源、基建等领域深化合作,特别是共同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将给中国西部周边地区提供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与互联互通的合作平台。

一、“中巴经济走廊”与中国“向西开放”战略相呼应

中国一贯重视维护与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中国与14个国家接壤,其中三分之一的邻国在南亚。近年来,中国与南亚地区国家关系取得了新进展。双方高层往来频繁,经贸合作扩大,各领域交往日益增多,域内各国对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需求渐趋明朗。巴基斯坦是南亚重要国家,也是中国最重要的邻国之一。在新形势下,中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意义重大,需要更加丰富和夯实的关键领域合作做支撑。这不仅利于两国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也是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升级的内在要求及推进“睦邻、安邻、富邻”周边外交的重要抓手。

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但迟迟未能向南亚地区拓展。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主要依托大陆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发展西部有特色的跨行政区域经济带,加快西部内陆地区发展步伐,实现东西部经济平衡增长。这一战略实施十余年来,以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为代表的大批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迟迟未能向南亚地区拓展。一直以来,新疆主要是通过红其拉甫口岸与巴基斯坦开展边境贸易,贸易额也就在10亿美元左右。新疆大部分的货物出口需经过4000余公里的铁路运输,横穿中国北方,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东部的天津后,再由远洋巨轮运往世界各地,运输成本很高。新疆地区经济发展长期以来无法突破地理瓶颈,内地对于新疆经济的“对口支援”也成果有限。作为经济走廊起点的西部重镇喀什,地理位置重要,与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三国相邻。但是,优良的地理位置却没有带来经济的繁荣。因此,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进而规划拓展“向西开放”,辐射整个南亚、中亚和中东地区,中国亟需大力推进与南亚地区的互联互通,加强经贸投资合作,培养新的经济增长加速器,发挥优势互补,促进整个地区的共同发展。

构建陆路通道也是中国打破资源“瓶颈”、突破“马六甲困局”、缓解海上安全威胁的必然选择。一是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巴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中巴两国发展战略相互契合,互补合作优势明显,巴基斯坦将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移的优先选择地。二是增加资源进口多样性。巴基斯坦具有战略性地缘位置,是中国由陆路通往阿拉伯海和霍尔木兹海峡的捷径。如果建成连接新疆喀什与瓜达尔港的陆路通道及油气管道,将极大缓解中国资源进口对印度洋海上运输的过度依赖,有助于中国资源进口的多元化发展。三是中国目前的能源、贸易通道过于单一,从印度洋沿岸进口的石油占中国石油进口的近80%。一旦发生战争或者突发事件,中国来源于印度洋的经济利益尤其是石油进口将有可能被阻断,经济发展将承受严重打击,政治和军事上也将受制于人。为此,从中国西北打通印度洋出海口的陆路通道,不仅使中国到达欧洲和非洲的距离大大缩短,摆脱马六甲海峡对中国进出印度洋的瓶颈制约,还可缓解海上通道被截断对中国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威胁与破坏。

二、“中巴经济走廊”为巴基斯坦经济注入活力

巴基斯坦近年来受安全形势不佳、能源供应短缺以及自然灾害频发等因素影响,经济呈现高通胀、低增长、高赤字态势,外资大幅抽逃,税收持续下降,失业率不断上升,民生改善步履艰难。谢里夫此次三度出任总理,巴民众热切希望其能挽救国内经济颓势。谢里夫政府将发展中巴经贸关系与能源合作,特别是推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作为其推行新政的“重中之重”。

谢里夫借助2013年议会和总统两次胜选,掌控议会多数,成为巴14年来最具权势的总理,为其推行新政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是,当前新政府面临诸多挑战,其中首要的挑战是如何使巴基斯坦尽快走出经济困境,实现稳步发展,这关系到巴长远利益与人民福祉。在谢里夫着手进行的经济刺激与改革措施中,除了通过增税来削减财政赤字、将政府补贴更有针对性地发放给穷人、鼓励外国直接投资外,缓解能源短缺、上马大型项目、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将是其拉动巴经济增长的关键举措。

巴基斯坦基础设施陈旧落后,特别是电厂、公路、铁路等亟待升级改造。谢里夫提出大力发展“能源和轨道交通建设”,一方面可以提振经济,创造可观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则加速巴现代化进程,充分发挥巴地缘位置重要性的潜力。在“中巴经济走廊”的远景规划中,除了打通公路、铁路、油气、光缆“四位一体”通道,还将切实考虑巴国内电力能源短缺的困境,并结合水资源使用、污水垃圾处理等民生领域配套设施建设,使这条走廊真正成为惠及当地百姓的“发展之路”。此经济走廊将穿过巴基斯坦的贫困地区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省、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和俾路支省等,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俾路支省虽然北靠阿富汗,西邻伊朗,南濒阿拉伯海,是东亚通往西亚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然资源也较为丰富,但是长期以来受民族分离活动的影响,安全局势动荡,地方部落势力与中央政府矛盾加深,严重阻碍当地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人民生活水平较低。

“中巴经济走廊”的终点就位于俾路支省的瓜达尔港。2013年2月,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从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手中接过瓜达尔港的经营管理权。中巴两国都对港口的未来发展前景寄予厚望,但一个港口的繁荣发展既需要前期大量资金与人力投入,又离不开周边经济体的支撑。单独的港口建设远不足以让瓜达尔港成为地区贸易或转运中心,需要跟进相关配套设施与通道建设。从中国新疆喀什至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中巴经济走廊”,将把南亚、中亚、中东等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巴基斯坦既可作为主要的出海口又可充当重要的中转站,使巴未来经济发展获得强劲动力,地缘战略优势得以体现,同时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也有助于根除恐怖主义与极端主义滋生的土壤。

三、“中巴经济走廊”成为两国深化合作新契机

中巴领导人一个多月内实现互访,为两国未来发展制定了远景规划与合作框架,特别就筹建“中巴经济走廊”达成共识,这将为两国填补经济领域合作短板、全面发展战略伙伴关系提供新契机。

中巴各领域合作取得重要进展,经贸合作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两国贸易额发展迅猛,2012年中巴双边贸易额达到124亿美元,同比增长17.6%。中国对巴基斯坦在基建、能源、矿产等方面的投资保持稳步增长。中巴合作从传统的能源、通信业以及制造业领域逐渐扩展到金融领域,双方达成100亿人民币和1400亿卢比的货币互换协议,同时同意各自商业银行在彼此国家开设分支机构。两国的自贸区建设也取得积极进展,《中巴自由贸易协定》是迄今两国各自对外国开放程度最高、内容最为全面的自由贸易区服务协定,为两国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冲击、促进经济共同发展创造了有利局面。

中国与巴基斯坦同属于发展中国家,尽管目前中巴经济贸易合作的规模不大、水平不高,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中巴经济贸易合作的潜力巨大。首先,中巴亲密友好的政治关系为两国发展经贸合作提供了坚实基础。在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推动下,中巴经贸合作具备包括优惠政策、安全保卫等在内的重要保障。两国都希望将高水平政治关系优势转化为更为广泛的经济合作成果。其次,中巴经济互补性强。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获得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削弱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而巴基斯坦人力资源丰富,超过人口总数60%的人年龄低于25岁,为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中国制造业企业向巴基斯坦转移设厂,不仅有利于中国企业降低用工成本、向国际化发展,亦能推动巴基斯坦制造业升级改造,并为当地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第三,巴基斯坦及周边地区市场潜力较大。巴基斯坦是世界上人口较多的国家之一,中产阶级数量持续增长,带动国内消费市场以每年26%的速度快速增长,远超亚洲平均的7.7%的增幅。未来伴随巴经济发展,巴人民对各种消费品的需求将逐渐扩大,并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形成巨大的资本货物市场。同时,通过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与互联互通建设,也可带动周边较为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联通,从而形成更大规模的市场。

“中巴经济走廊”将为中巴关系发展提供新平台。“向西开放”是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一项重大举措和长期战略,而巴基斯坦新政府把发展经济作为施政重点,将中国作为巴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由此将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同巴基斯坦重振经济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步性、协调性和互惠性,充分发掘地缘、市场与人力资源潜力,拓展双边经贸关系,进一步提升两国贸易自由化水平,推进中巴经济一体化进程。对巴基斯坦而言,经济走廊的建设将带动巴沿线经济发展,同时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也将加快生产要素流动,强化巴连接欧亚及非洲大陆的纽带作用和战略地位。同时,中国西部也将获得通往阿拉伯海与印度洋的出海口,大大缩短与周边国家的运输距离,提高能源与海上通道的安全性。西部周边地区推进互联互通建设,也将为中国内陆省份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为此,中巴两国成立了专门联合合作委员会,由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巴基斯坦计划发展部牵头,制定短中长期规划,推动经济走廊逐步由蓝图变为现实。

四、“中巴经济走廊”的挑战及意义

中巴以经济走廊为契机扩展与深化区域合作是双赢之举,但也面临严峻挑战。除了巴基斯坦内部经济发展落后,政治环境不稳定,安全形势动荡外,以下因素也将制约“中巴经济走廊”建设。

其一,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现有的基础设施较为陈旧落后,大型工程的基本要求“四通一平”对巴某些地区来说是个不小挑战。在通道建设中的信息、数据交流以及对沿线地区的规划与保护,也需要中巴双方做好沟通与协调。其二,恐怖势力和极端组织可能干扰走廊建设。走廊将经过安全形势较为不稳的俾路支省,“俾路支解放军”等分裂势力经常袭击政府在该省的项目。巴部落地区的塔利班等极端组织也可能对走廊建设施加破坏活动。保障中方在巴机构和人员的安全显然是严峻挑战。此外,邻国阿富汗在2014年北约撤军后的局势发展尚不能确定,恐将对走廊建设构成潜在影响。其三,域内外某些势力可能不支持甚至阻碍中巴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视巴基斯坦为敌人、视中国为对手的印度,显然不乐见中巴在瓜达尔港的合作向纵深发展;伊朗的恰赫巴哈尔港与瓜达尔港呈竞争之势;美国担忧巴进一步靠拢中国及中国在南亚的影响力扩大。其四,中巴陆路主要山口通道位于世界海拔高原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施工难度较大,技术要求较高,维护通道的成本短期内也难以降下来。

尽管困难重重,中巴已决心携手打造“中巴经济走廊”,旨在惠及两国和地区国家的人民利益,提升地区互联互通水平,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从而构建和拉紧亚洲合作新纽带。中巴都认为亚洲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亚洲特别是相对落后的南亚、中亚等地区,正在经历大规模城镇化和技术革新进程,将释放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中巴应抓住机遇扩大和深化域内市场,打开域内国家合作大门,促进包括经贸、能源、安全、人文等各领域协作,营造互利共赢新局面,推动本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

[1] 杨斌, 浅析《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定》[J]. 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 . 2009(8):26.

[2] 郑彬. 亚洲开发银行认为巴经济发展具有较大潜力[N/OL]. 经济日报网. [2013-05-23]. http://paper.ce.cn/jjrb/html/2013-05/23/content_157326.htm

[3] 四通是指水通、路通、电通、电讯通,一平是场地平整——作者注。

猜你喜欢

中巴走廊巴基斯坦
3300万巴基斯坦人受灾
神奇的走廊
科创走廊“乘风起”
Message from TCL Pakistan CEO Sunny Yang
中国电信建成首条中巴陆地直达光缆
母亲河生态大走廊
中巴建交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A星计划于2018年发射
在走廊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