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探析*

2013-11-16

克拉玛依学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领导心理健康干部

王 东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江西井冈山343600)

新时期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探析

王 东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江西井冈山343600)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领导干部要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情况、越来越繁重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巨大的困难压力,这些压力源于内外两个方面,既受到社会、组织、文化方面的影响,又取决于个人气质、性格、能力方面的因素。如果这些压力得不到及时疏解,则可能会影响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进而对其个人身体健康、工作、家庭、社会产生破坏性影响。针对这些因素,提出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完善绩效考评体系、实行适度政策倾斜、注重组织文化导向、加强自身心理建设等相关措施,以改善新时期领导干部心理健康。

领导干部;心理健康;压力;成因;对策

在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的新时期,各种新型媒体给人们带来爆炸性的信息洪流,世界以某种强迫性的方式进入个人生活,人们每天都要面临大量来自工作和生活的挑战。在网络媒介高度发达、舆论环境相对无序的情况下,领导干部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其言行举止、生活细节也难免处在聚光灯和放大镜之下。所以,新时期的领导干部除了面临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普遍性压力之外,还要承受着因其群体特殊性所造成的特殊压力,这些压力共同导致了他们成为心理健康问题易发、多发、频发的敏感人群。然而,“心理健康是正常生活的保证,同时也是正常行为能力的前提。对领导干部而言,心理健康是良好执政能力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对社会而言,心理健康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基础”。因此,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是影响其个人生活的私事,更是关乎其工作、事业乃至民生社会之大事,应当提高认识,予以重视,并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预防、保障和干预机制。

关于心理健康状况的评判,不同的心理学流派(甚至不同的心理学家)参照的标准不尽相同,各有所侧重。但一般认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塔尔曼提出关于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被广为认可。这10条标准包括: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适当的评判;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在不违背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而关于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评价体系,国内一般采用8个指标:积极稳定的情绪,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正确的角色认识,健全的人格状态,良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道德修养,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感觉。而当心理状态不能满足这些指标时,则意味着出现某种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与部分领导干部访谈交流了解到,当前,导致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纷繁复杂,既有社会环境变革所产生的一般因素,也有基于领导干部工作性质的特殊因素。

一、新时期影响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一般因素

新时期,人们参与社会的途径更趋于自由化、开放化,职业劳动更少地受到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人们与家庭的互动模式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领导干部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也和其他社会群体一样,要面临着社会环境剧变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一般来说,这些影响主要包括工作压力、自我认知、性格气质、家庭问题等方面。

(一)工作压力繁重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人们自我实现的途径更加灵活多样,价值评判标准更加多元化,领导工作得失的评价参照系也更加复杂。主要体现在:工作内容复杂化,考量指标多样化,组织期望绝对化,社会评价片面化,决策风险多重化。在这种复杂、功利的评价体系之下,部分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时有疲于奔命之感慨。日常工作中,领导干部所面对的是一个庞杂的任务群,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常处于按下葫芦起了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状态之下。以地方厅局级领导干部为例,在任期间既要全力谋划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又要注重地方生态平衡、环境建设,还要兼顾改善干群关系、平衡利益诉求、维护社会稳定。然而,这些目标诉求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矛盾关系,实现起来难免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作为必须对工作通盘考虑的决策者或执行者,他们在工作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惟恐千虑一失,精神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精神焦虑,情绪烦躁。由于工作面积大、涉及广,导致这种情绪状态的应激源一般不能及时消除,长期存在,进而诱发其他心理问题。

(二)自我认知失调

自我认知,是人在生活世界中对自身存在的感知评判,评判的内容包括自身形象、自身价值。自我认知失调即不能正确评判自身形象、自身价值,或评价过高,或评价过低。认知失调导致的后果是不能使自己的行为与自身实际相符合,或时时不满,或处处不足。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自我认知失调的主要表现为角色冲突,角色冲突包括自我角色认知错误、角色行为模式错位。自我角色认知错误可能导致心理失衡,甚至自我否定。普通人的心理失衡和自我否定,其影响范围不大,社会危害较小。但领导干部位高权重,可谓举手引全局、牵发动全域,一旦其心理失衡,则极可能给国家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造成损害。

(三)性格气质影响

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性格气质特点,而个人的性格气质会对个人认知水平、行为模式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并会在心理上产生不同的投射。如具有癔症型人格的人,通常具有很强的受暗示性,极易受外部环境或他人评价影响,接受负面信息刺激后,一般会主观放大此负面信息给自己造成的困扰,想象并夸张地表现自己心理上甚至身体上的痛苦,通常给人的印象是“哗众取宠”、“自怨自艾”。具有这种人格特征的领导干部,如果工作推进不顺或遭受委屈,很容易夸大其词,怨天尤人,甚至会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

(四)家庭生活影响

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中,领导干部的家庭生活越来越受到关注。实际上,家庭是个人参与社会的最重要单元,没有任何其他组织、机构或群体能够取代家庭对于人的意义。在最宽泛的意义上,对于个人来说,家庭是社会劳动的基础、前提和目的;对于组织来说,领导干部的家庭及婚姻状况有必要纳入观察、维护、监督的范围。由于领导干部经常超负荷、超时间工作,这便导致了他们与父母、配偶、子女、兄弟姐妹的交流互动相对较少,家庭事务参与度不高,对家庭照顾不够;反之,家庭对其关爱相对不足。通常来说,家庭事务具有琐碎性、复杂性、多发性,包括配偶期望、父母赡养、子女教育等问题,而领导干部分身乏术,分心无力。如果家庭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将会影响领导干部在工作中的效能,甚至诱发职务犯罪。

二、新时期影响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特殊因素

除了要面对作为一般社会群体所要应对社会环境变化所导致的普遍性社会压力之外,领导干部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劳动形式、工作效能、社会贡献都具有极大的特殊性。比如工作绩效的考核机制、决策行为的社会影响、组织机构的特殊文化、心理健康的保障体制等等,这些特殊性反过来会对领导干部的心理造成相应的影响。

(一)考核机制僵化

在全局大力推进经济建设的热潮中,组织上对于领导干部工作得失的考量主要以经济发展速度为依据,如大项目引进、大工程建设、大产业开发等;在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情况下,地方领导干部的政绩主要体现在保障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开发的成绩,并将生态容量与经济总量一起作为考核指标;近来网络上频频出现关于群体性事件的报道,地方领导干部又要承担预防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等重任。

此外,地方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还要判断并解决经济发展优先与兼顾社会公平、现实利益与长远潜力、区内先性与区间协同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既要执行上级领导或主管部门的政策、决定、指示、意见,又要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可行性方案;既要迎接上级考核,又要接受下级评价,面对同级竞争。可以说,在其辖区内社会生活所有领域出现的任何问题都可能给地方领导干部的工作带来“一票否决”式的影响。这些压力在领导干部的心态上反映出来,就是对现行行政体制不满情绪的增长。根据四川省广安市委组织部的某项调查结果显示,60.2%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行政体制机制不健全是影响基层干部发挥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原因”,并且认为,机制体制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考核评价机制不优、选人用人机制不活(72.73%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影响职位升迁的主要因素是领导意图而不是工作实绩)、工作运行机制不畅”。

(二)网络舆情失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传媒正以其极具优势的自由性、广泛性、开放性彻底改变人们对世界的了解和参与方式。

一方面,电子传媒为社会管理提供了全新的途径:舆情网络可以让善行义举感天动地,聚集正能量;也可以让丑恶现象无处藏身,口诛笔伐直到正义伸张;还可以广开言路,察纳雅言,以利于政府决策顺应民心。

另一方面,舆情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具有自由性、开放性、随意性而不易监管,所以,在电子传媒的世界里,任何事件都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酝酿、发酵、蔓延。网络“水军”动辄聚集围观,电子传媒也易被极少数别有用心的破坏分子用来歪曲事实,混淆视听,甚至蓄意造谣,制造混乱、恐慌;更值得忧虑的是,高度开放的网络还有可能被敌对势力利用,对网民进行误导和分化。

所以,领导干部要一只眼睛盯着现实世界,另一只眼睛盯着网络世界,既要应对现实问题,又要防止网络话题演变为现实矛盾。

(三)讳疾导致积疾

在传统认知中,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病”,出现心理问题的个体也会被公众贴上“精神病人”的标签,并另眼相待。领导干部因其职业特殊性而大都具有或养成了严肃、谨慎的性格特征,在其群体内部也相对敏感、封闭,并不像其他社会团体内部那样开放、自由、活跃。而“健全的人格与心理是领导干部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关乎社会安定和谐。”领导干部自身必须保持或表现出“绝对健康”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符合组织要求和社会期望。如果领导干部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组织上将会重新审视他的工作能力、决策水平、任职风险。另外,公众对于领导干部的社会角色持有某种固定的期望——坚强、稳重、威严、不容置疑。在这种组织文化传统下,领导干部即使自我感觉到心理上存在影响情绪、生活、健康的信号,也大都隐而不谈,讳疾忌医,很少主动寻求专业帮助,这种长时间的隐藏、掩饰、内心冲突,容易造成累计伤害,导致积疾难解。

(四)心理保健不力

部分地方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保障工作尚不完善。在公务员系统内部,干部心理健康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干部心理健康档案建设不够完善,心理健康状况普查不够深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不够具体,心理危机干预针对性不强,心理保健措施连续性不足。从心理保健专业队伍建设方面来说,在组织人事部门中,较少配备心理保健专业人员,通常做法是成立综合科室,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受限于人力、财力、物力,很难切实进行走查问访,预防机制成为空架子,干预机制成为摆设。

三、领导干部心理健康保障对策论析

2005年6月,中央组织部发文《要重视和关注干部的心理健康》,要求“把对干部心理素质的考察了解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心理素质已被认为是与政治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及身体素质并重的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五项素质。所以,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既是其个人成长进步的根本前提,也是正确行使职权、为民服务的基本条件,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各级组织部门以及领导干部个人都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并针对其问题成因,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保障。

(一)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当前,随着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发关注,社会组织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等,普遍为其成员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建档已经成为保障成员心理健康、保障组织机构稳定的重要手段。但在公务员系统内部,心理健康档案尚属新生事物。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是一个动态过程,应自入职始,至离职终。

心理健康档案内容应涵括:家庭背景情况(包括父母婚姻状况、家庭成员关系、重大生活事件等等),过往心理病史,性格气质类,价值审美取向,自我效能认知等方面。在公务员考录及领导干部任用考察工作中,应注重对心理健康状况的科学评估,在特殊领域及重要岗位上,尤其要增加心理健康状况的考量比重,发现隐患,尽早调整,规避风险。另外,还应建立心理健康状况动态追踪及干预系统,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总结规律,形成预案。

(二)完善绩效考评体系

现行干部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趋于量化,经济增长速度、招商引资总量、新建项目规模、环境生态容量、人均收入水平等等不一而足,每一个方面都有相应的数字图表、比例权重。而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但有疏漏,即会影响其政绩表现,甚至影响其政治前途。

2009年10月3日,农业部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北川羌族自治县农委主任、救灾办主任董玉飞因工作压力过大而自杀,遗书中表示:“从抗震救灾到灾后重建,每天都感到生活、工作压力太大,实在无法支撑下去,只想好好休息一下”。所以,要改革僵化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给领导干部减压。比起一时的数据图表来说,领导干部本身更是一种宝贵的人力资源。在对待领导干部问题上同样要坚持以人为本,要注意培养、保护领导干部。

(三)实行适度政策倾斜

同样在公务员系统内部,因为分工不同,领导干部所承担的职责压力、所享受的薪酬待遇不尽相同,甚至有较大差别,故存在“贫富不均、苦乐不均”的现象,这也极容易引起领导干部心理失衡,甚至铤而走险。所以,组织人事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掌握情况,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应对在特殊系统、高压岗位、弱势部门工作的领导干部,从待遇上适度倾斜。这种倾斜可以多样化,不拘于薪酬福利,还可以考虑从个人进步、学习培训、家庭帮抚等方面着手,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消除不平衡心态。

(四)注重组织文化导向

一方面,要在组织内部营造“公平、公正、向上”的文化导向,让领导干部心清气顺行为端。具体地说,即用人上公正公平,分工上清楚合理,待遇上“功”“劳”兼顾,纪律上奖惩严明。另一方面,要引导领导干部形成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不等于精神疾病,更不能粗暴地冠以“神经病、心理变态”等带有明显歧视甚至是侮辱性的称谓。实际上,心理健康问题与身体上的疾患一样,都是在特定条件的刺激之下,导致的不适状态,可防,可治,不可怕。要全员行动,齐心协力,对出现心理不适的成员,不抛弃,不放弃,不嫌弃,共同关爱,这样才有利于其更好更快地摆脱问题,恢复健康。

(五)加强自身心理建设

综合来看,导致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中,除了组织文化环境制度等外因,更重要的是个人内因在起作用。所以,要加强心理健康保障,首先要加强自身心理建设,增强心理免疫力。

一是要洁身自好,提高修养。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洪昭光曾指出“病由心生,贪官命短”。领导干部要能够做到不追名逐利,不贪色谋权,经常自我反省,主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二是要纯洁动机,克己奉公。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沽名钓誉,不贪大求快,放眼长远,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气度,增强群众观念和为人民服务意识。

三是要主动变通,荣辱淡然。着眼大局,不纠结于一时一事之得失,领导干部要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这对于领导干部的健康成长具有决定性意义。

四是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多注意自身的情绪状态的变化,能够识别判断心理健康问题的病症,并首先尝试自身调整。

五是要端正态度,积极求助。一旦出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能够主动寻求或愿意接受心理保健专业人士的帮助。

六是要注意总结,合理防御。对于那些容易诱发心理问题而又实际上又无法回避的应激源,要调整心态,勇敢应对,直至脱敏。

四、结语

辩证地看,新时期的社会环境(包括网络环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附生了诸多影响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消极因素;另一方面,它也使得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于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努力。

作为对社会公共服务有重要影响的特殊群体,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既从某种角度折射着整个社会文明的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发展的质量。对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重视及关爱,不仅是公务员系统内部的组织行为,更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协作。当前,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领导干部心理素质建设是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另一方面,领导干部心理健康保障与干预更具有导向性意义,可以引导社会以更积极、开明的态度正视心理问题,实施心理关爱。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燕国材,刘振中.领导干部心理健康讲座(上册)[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10.

[2]袁方,王璞.领导干部心理健康与工作压力状况分析与对策[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2(2).

[3]中共四川广安市委组织部课题组.基层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治理建议[J].领导科学,2010(10).

[4]李小三主编.领导干部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5]燕国材,刘振中.领导干部心理健康讲座(下册)[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10.

[6]曾文洁,周丽.领导干部心理发展的危机及其原因[J].湖南社院学报,2009(3).

C933

A

2095-0829(2013)06-0003-05

本文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2012年研究课题“影响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因素”(121dyb39)的阶段性成果。

2013-07-25

王东,心理学博士,现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培训部干部,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学哲学、领导干部心理健康。

猜你喜欢

领导心理健康干部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2016重要领导变更
领导致辞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