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红枣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可行性分析

2013-11-13梁晓超冯俊华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年3期
关键词:枣农区位商红枣

□文/梁晓超 冯俊华

(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陕西·西安)

一、陕西红枣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陕西红枣产业成为陕西果品业继苹果产业之后的又一大特色产业。陕西省有5个红枣主产县,13个红枣重点发展县区,包括:佳县、清涧、绥德、吴堡、神木、延长、延川、府谷、大荔、临渭区、彬县、高陵、泾阳。

(一)红枣产业生产现状。据统计,2005~2010年枣园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逐年上升。2010年种植面积突破200千公顷,占据总果园面积的1/4左右;产量从2005年的18.8万吨快速增长到2010年的50.0万吨,远远大于种植面积的增长比率。另外,红枣的品种也不断丰富,全省现有133个红枣品种,其中优良品种28个,制干枣品种57个,鲜食品种45个,兼用品种30个,蜜饯用品种1个。其中绥德林坪的黄河滩枣、清涧牛奶脆枣、延川狗头枣都颇有名气。

(二)红枣产业加工现状。陕西红枣产业加工主要有贮藏保鲜和纯加工两大类。贮藏保鲜主要以冷库、气调库为主,全省现有贮藏保鲜库253个,贮藏能力13万吨,产后分选线11条;纯加工主要以初级加工为主,全省拥有红枣加工企业100多家,总投资规模约40亿元,加工能力3万吨左右。

(三)红枣产业贸易现状。陕西红枣主要以国内销售为主,销售地区主要包括广东、广西、上海、福建、湖南、湖北、江西以及陕西等省市。近年来,陕西省红枣也逐渐涉猎国际市场,主要销往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家。据统计,截至2010年,全省红枣企业自营出口2.6万吨,与上年持平,创汇1.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

二、陕西红枣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档次较低。陕西红枣种植、加工以小规模为主,多呈现出“家族式”和“作坊式”的模式。枣农整体素质偏低,接受新鲜事物的意识较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红枣产业技术创新;“作坊式”的加工模式多以粗加工为主,资金等各方面的限制导致产品升级速度缓慢;各方面要素的限制,导致红枣产品档次难以提高。

(二)品牌建设不到位,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陕西红枣品种较多,但家喻户晓的名牌产品甚少。加工企业对市场不够重视,营销投入少,品牌意识差,宣传力度不够,很难打造出名牌产品。就拿红枣的包装来说,企业通常使用最普通的纸箱进行简单包装,甚至没有任何标识,严重忽视了外包装的宣传效应。另外,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两点:①加工商与枣农信息沟通不畅,加工商通常会在红枣收获的季节上门去议价采购,市场秩序混乱,彼此买卖关系缺少法律保护,容易在市场发生变化时瓦解;②红枣加工产业以小企业为主,企业之间缺乏沟通,各自为首,专业化分工与合作较少,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市场竞争无秩序。

三、陕西红枣产业集群发展可行性分析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陕西红枣产业发展中暴露出许多阻碍其发展的因素,发展模式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集群已经是产业整体发展的一大趋势,但是否能够成为陕西红枣产业发展的有效发展模式呢?下面笔者将从区位、经济、社会等方面对陕西红枣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一)陕西红枣产业集群区位优势分析。区位商(LQ指数),也称为地方专业化指数或专业化率,它能够很好地评估区域优势产业或评判一个产业能够形成区域专业化,是一种基础的产业集群集聚程度测算方法。表1为识别产业集群时,区位商指数在各个区间段内所代表的含义。(表 1)

表2全景地展现了陕西省各市区红枣产业的区位商指数变化,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陕西省2005~2010年红枣产业的LQ参数值均大于1,整体上已经满足了陕西省红枣发展集群的条件。从各个区域的LQ系数值单独来看,2005~2010年榆林、延安、渭南、西安的变化率都大于0,增长幅度最大的是西安市,达到49.55%,西安市的红枣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日渐明显。另外,红枣产业种植面积最为广阔的陕北地区(榆林、延安)的LQ增长率也都达到了14.93%和19.99%,而且这两个地区的LQ的绝对值也表现出稳中有升的增长趋势,其红枣产业集群化趋势也相对明显。(表2)

(二)陕西红枣产业集群发展的经济可行性分析

1、成本节约效应。集群内的企业长期合作,形成比较稳定的协作机制,信息沟通便捷、谈判磋商环节简化,降低了谈判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自然降低了企业的交易费用。另外,集群中的中间商为枣农和企业构建了良好的桥梁,枣农能够及时获取信息,避免枣农与加工商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减少了枣农的种植风险,降低了枣农的种植成本。

2、学习创新效应。产业集群的网络化特征有利于红枣企业彼此之间互相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并且从此中得到启发,产生创新的拓展。另外,产业集群内的竞争关系能够促使企业不断地去学习、创造,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3、产业拉动效应。集群中的主导产业(红枣加工产业)能够带动上下游关联产业的发展,拉长产业链条。主导产业的扩大,可以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壮大,上下游产业又会需求其他产业与其相配套,有利于不断横向和纵向拉长产业链条,创造更多的机会,产生乘数效应。陕西红枣产业从上游的育种、种植、病虫防害,到核心的采摘、加工,再到下游的销售,配以周边的包装、物流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大约可以涵盖600多家企业、机构,它们生产的产品全部参与市场经济,年产值能达到80亿元。

表1 区位商指数值区间分类

表2 2005~2010年陕西省各市红枣产业区位商指数统计表

(三)陕西红枣产业集群发展的社会可行性分析

1、提供就业岗位,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首先,红枣产业属于劳动性密集产业,攀附在产业链条的大量中小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行业协会,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上游的种植、生产需要相当数量的农村劳动力,解决了农村人口的谋生问题,调节了城市无法及时吸纳农村人口的压力。

2、改善生态系统,促进环境保护。从生态角度看,陕西红枣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就榆林地区来说,它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的交界处,自然气候恶劣,水土流失严重,年土壤侵蚀指数居高不下。红枣种植,能够有效减少雨水对土壤的侵蚀和冲刷,有效地平衡了生产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四)陕西红枣产业集群发展制约因素分析。陕西红枣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依靠自身自觉形成几乎不可能,因而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政府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理念,将传统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疏导红枣产业朝集群化道路发展。另外,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如何尽可能多的招商引资对于产业集群的壮大至关重要。因此,政府必须投入更多的资金,支持红枣产业的信贷,为红枣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足够的财力保障。

四、结论

本文在陕西红枣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度剖析了其产业发展缓慢的成因,提出陕西红枣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并且通过对陕西红枣产业的区位分析以及集群化发展模式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以及制约因素等方面的分析印证了集群化是实现陕西红枣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行之有效的一种发展模式。

[1]吴德进.产业集群论[M].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刘孟军.中国红枣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建议[J].果农之友,2008.3.

[3]蒋闯.南疆红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果树,2012.3.

[4]高改英,王青.浅析跨县域经济下的农业产业化——以陕西红枣产业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16.

猜你喜欢

枣农区位商红枣
一颗大红枣
莆田巾帼架起枣农“连心桥”
“圪蹴起”的红枣,富起来的枣农
我爱家乡的红枣
红枣期货价格大涨之后怎么走
基于区位商的合肥市产业结构分析及主导产业选择
分红枣
区位商视角下丽水市优势产业分析
论新郑红枣的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