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6例疣状胃炎的病理和治疗分析

2013-11-11王波涛曹高峰核工业47医院急诊科陕西西安70600核工业47医院消化内科陕西西安70600

吉林医学 2013年9期
关键词:胃窦活动性性反应

王波涛,赵 静,曹高峰,崔 鑫(.核工业47医院急诊科,陕西 西安 70600;.核工业47医院消化内科,陕西 西安 70600)

疣状胃炎(Gastritisverrueosa简称VG),是一种常见的并有特征形态和病理变化的胃炎,特点为胃黏膜上形成带脐窝的隆起型病变。国内和日本多习惯根据其典型的病灶形态特征称为疣状胃炎,在1990年胃炎分类悉尼系统中属于内镜下的隆起糜烂性胃炎,病变以隆起糜烂为主,根据病变的数目可分为轻、中、重3级[1]。文章总结胃镜室2007年1月~2011年4月检出的疣状胃炎46例,就其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形态学,现将治疗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7年1月~2011年4月门诊住院患者46例,男35例,女11例,男女比例为3.18,与报道比例2.8~4.55相符[2];年龄26~58岁,平均40岁;病程3个月~2年。临床表现有:上腹部不规律隐痛38例(82.60%),腹胀27例(58.69%),反酸17例(36.95%),消瘦、贫血2例(4.35%)。其中主要症状为上腹胀痛。

1.2 内镜检查:日本学者Kawai根据病灶是否消退将疣状胃炎分为未成熟型和成熟型:①未成熟型特点:隆起较低,顶部脐样凹陷较大而浅,主要由组织炎性水肿引起,病灶大部分可在数日至数月内消失,但有部分转为成熟型;②成熟型特点:病灶隆起较高,顶部的凹陷小而深,有的无脐样凹陷而呈息肉样隆起,病变由组织增生所致[3]。46例患者亦根据镜下病灶形态分为未成熟组和成熟组,其中成熟组26例,未成熟组20例。同时观察病灶的部位、数目、伴发活动性炎性反应等。

1.3 组织学检查:光镜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包括组织炎性反应程度,活动性或非活动性,不典型增生,肠化,萎缩。

1.4 疗效观察:两组患者均用抗幽门螺杆菌三联疗法,口服泮托拉唑40 mg,1次/d,共用4周,阿莫西林1 g,克拉霉素0.5 g,2次/d,用1周。疗程结束后复查胃镜。疗效判断: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显示隆起性病灶消失,胃黏膜光滑,柔软;有效:症状好转,疣状病灶缩小1/2以上或较前平坦;无效:临床症状,胃镜检查均无明显改善。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胃镜下表现:依据2003年大连全国慢性胃炎专题讨论会议关于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其中在未成熟组中Ⅰ级单个病灶有3例,均分布在胃窦;Ⅱ级2~5个病灶有11例,分布全部在胃窦;Ⅲ级6个病灶以上有6例,其中5例病灶全部分在胃窦,1例病灶胃窦和胃体均有。成熟组Ⅰ级单个病灶有3例,分布在胃窦,Ⅱ级2~5个病灶有16例,都分布在胃窦;Ⅲ级6个病灶以上有7例,5例分布在胃窦,2例胃窦,胃体均有。

2.2 两组分型患者胃黏膜病理表现:26例成熟组中,7例有炎性反应表现,其中伴活动性炎性反应1例;轻到中度萎缩18例[单纯萎缩和(或)肠化],其中2例有活动性炎性反应表现;1例为不典型增生。20例未成熟组中,9例有炎性反应表现,其中伴活动性炎性反应4例;11例有轻到中度萎缩[单纯萎缩和(或)肠化],其中伴活动性炎性反应1例;无不典型增生病例。病变部位黏膜萎缩及不典型增生在成熟型组患者较非成熟型组有增加趋势,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理组织学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病理组织学情况[例(%)]

2.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成熟组总有效4例,占15.38%,对照组总有效15例,占75.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3 讨论

关于疣状胃炎的病因至今还不十分清楚,有多种学说。早期认为与变态反应等因素可能有关,并有人用强的松治疗,但至今未得到进一步证实。此外还有认为与胃酸,胆汁反流有关。现在幽门螺杆菌(H.pylori)作为主要病因受到重视,许多人观察到疣状胃炎中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阳性率较高。有资料显示疣状胃炎糜烂面与周围非糜烂黏膜的H.pylori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灶性重度感染且H.pylori检出率与糜烂程度呈正相关,继之由此而产生的局部重度免疫反应,形成特征性病灶改变。

疣状胃炎的病理改变与浅表性胃炎基本相同,活动期上皮细胞变性、坏死,有多数中性白细胞和纤维素渗出。修复期常见糜烂灶周围小凹上皮及颈腺有明显增生,有时可见纤维化,增生的上皮细胞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型性。黏膜肌层常明显增厚并隆起,结构紊乱。分为成熟型、未成熟型2种。成熟型隆起病变由组织增生所致,未成熟型隆起病灶主要由组织炎性水肿引起。

三联抗幽门螺杆菌主要针对疣状胃炎的病因进行治疗,泮托拉唑作为质子泵抑制剂,不但抑制胃酸分泌,同时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长繁殖,使胃部炎性反应减轻,机体免疫反应得以恢复。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是作用明确的杀灭幽门螺杆菌的抗生素。此方法对未成熟型疣胃炎治疗效果较好(有效率为75%),对成熟型效果则不理想(有效率为15%)。原因可能是成熟型隆起病变由组织增生所致,药物对已经形成的增生组织改善不明显。对于采用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效果不佳的成熟型疣状胃炎,常联合内镜下微波治疗,可取的较好效果[4]。

了解胃镜下疣状胃炎的两种分型,可以帮助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选择适宜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1] 李 鹏,张澍田.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标准及评价[J].临床消化病志,2006,18(3):137.

[2] 王水侠,郝志明.疣状胃炎—胃炎的特殊类型[J].临床消化病志,1998,10(4):170.

[3] 付唆林,吴云林.疣状胃炎的历史、现状与思考[J].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2005,25(3):156.

[4] 李 艳,金永兰,朱晓玲.内镜微波及药物治疗疣状胃炎121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3,11(3):361.

猜你喜欢

胃窦活动性性反应
超声联合胃窦渐进式注水法留置鼻肠管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超声引导下针刺足三里穴对胃窦收缩功能的影响:随机对照研究
肠道菌群失调通过促进炎性反应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T-SPOT.TB在活动性肺结核治疗效果的监测
金属活动性应用举例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窦黏膜脱垂10 例临床效果报道
活动性与非活动性肺结核血小板参数、D-D检测的临床意义
促酰化蛋白对3T3-L1脂肪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
探讨X线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在胃窦变形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