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2013-11-03路国华长江大学体育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3年28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体育课设置

朱 蕾,路国华 (长江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长江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朱 蕾,路国华 (长江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从教师对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认知情况、学生对终身体育思想的认知情况、长江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设置情况、体育课程教学模式、长江大学体育课程考核评价等5个方面对长江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积极转变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做好体育技能课与体育理论课的合理衔接、优化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完善学校的体育教学模式、建立完善合理的体育评价体系等5点建议。

公共体育课程设置;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终身体育思想;教学模式;考核评价

体育课程是把丰富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思想道德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增强身体活动技能等相结合的教育过程,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1-6]。因此,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关系到学生能否在学校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建立终身体育思想、并具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养成终身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的大事,所以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湖北省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目前仍然实行传统的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难以适应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笔者以长江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设置为例,对现行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和学校办学的实际,提出了课程设置改革的一些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表1 调查问卷统计表

以长江大学公共体育课的不同专业学生600人(男生300人,女生300人以及公共体育课老师(50人)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通过咨询体育学科有经验的专家、教授,以确定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其可行性)、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 10.0应用软件对获得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逻辑分析法(运用归纳、分析的方法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总结)对长江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为了解长江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设计了教师、学生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如表1所示;为确保问卷的有效性,特请相关教师对问卷进行了全面审核以及随机抽取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并对问卷的效度作出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为确保问卷调查内容的可行性,于是随机抽取部分学生进行重复调查,重测间隔时间设为15d,2次调查结果的效度检验如表3所示。

表2 教师和学生对问卷内容效度的评定结果

表3 问卷信度的检验结果

通过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得出,调查结果具有高度的显著性,说明该项调查具有较高的可实施性和可信度。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教师对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认知情况

在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的认知方面,目前长江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师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有32.3%和38.7%的老师分别认为技能体育和终身体育思想是最重要的;但对快乐体育思想赞同程度不是很高。笔者认为,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不能单单以某种教育指导思想为主,体育课程最终的目的都是为学生建立终身体育思想和致力于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服务的。学生应该在快乐的体育课程学习中掌握运动技能,在快乐学习中循序渐进地增强体质,快乐学习、快乐成长,最终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在体育教学中不能只有一种教育思想,各种教育思想是并存的,只有相互贯穿,才能真正地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它们是相互兼顾和相互存在的,而不是单独存在的。

2.2学生对终身体育思想的认知情况

仅有5.6%的学生表示很了解终身体育思想,也有部分学生还是了解终身体育思想的,但表示只是大致了解并不深知;同时,有63.9%的学生表示不了解终生体育思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①一直以来,学生始终被灌输“重文轻体”的教育思想,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而轻视体育锻炼对自身的重要性;②忽略体育课程的作用,认为体育知识的学习对未来生活工作没有帮助;③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中未能及时全面地给学生传授终身体育思想,导致学生不能真正的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自身心理和生理健康的重要性。

2.3长江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设置

1)体育课程设置基本情况 长江大学目前只对大一、大二学生开设体育课,三、四年级及研究生以上都没有开设体育课,也没有对少部分身体形态异常、缺陷的学生开设保健康复课程。接近60%的人认为有必要在大三、大四学期对其开设体育课;认为在大三、大四没必要开设体育课的学生平均占21.1%,他们认为有更多的时间用在毕业论文和学术研究上;同时有20%左右的学生保持中立态度;高年级学生面临着学习任务的繁重、毕业论文的设计以及未来工作的压力,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逐渐减少甚至没有,高校更应该为他们开设体育课程,使他们能及时的缓解释放压力,增强体质才能更好地面对挑战,为毕业后能更好的地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身心健康基础。

2) 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情况 目前,长江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只是根据现有的体育资源,开展了一些常见的、便于操作的项目。主要有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排球、足球、网球、健美操、武术、游泳等,但却缺少生命安全教育、正当防卫、运动损伤与防治、心里健康教育及运动保健与营养等理论课的教学,这样就导致在运动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即使发生了也不能自主及时的处理一些运动损伤;另一个方面就是不能根据自己的体质状况来设定一套适合自己的运动处方和营养方案,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调查显示,学生对各种类型的体育课感兴趣程度,男生倾向于球类运动,女生却倾向于安全防卫、时尚体育和养生类练习项目。

3)学生对当前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态度 从调查得知,男生和女生对体育课感兴趣程度有所差异,76.5%的男生和52.6%的女生对体育课感兴趣,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男生仅占1.9%,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女生占12.1%。这表明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自身的重要性,通过自己锻炼的过程能深刻地体会到体育锻炼对自身心理和生理的健身作用,至少能从思想上接受体育课,从而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

此外,有超过56%的学生对本校目前的公共体育课程设置不满意,觉得设置不合理,换而言之,大学生目前的体育需求是当前体育教学工作远远不能满足的,更别说树立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他们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了。目前设置的一些项目满足不了学生的兴趣,有许多教学内容从中学到大学一直都接触或者学习,所以这些项目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锻炼的热情,有的甚至会产生厌烦心理。同时,在选课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就目前长江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设置中有很多项目还是很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如网球、游泳、健美操、体育舞蹈等,这些都有很高的健身效果且很时尚,往往这些项目选课的人数都很多,上完这些课的学生普遍评价都很高,但是还有很多喜欢这些项目的学生却因人数限制的原因选不上而被迫去选择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体育项目。造成这种情况有多种原因,如师资力量的不足、场地设施的限制、选课机制的不完善等。因此,高校要致力于完善公共体育课的场地设施、增强师资力量,进而建立完善的选课机制,以满足大学生真正的体育需求。

4)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 从表4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功能有所认识,但认识还不够全面,大多从短期需要或者从目前的生活、学习状态去提出自身体育需求,没有考虑到长远需求,70%以上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侧重于增强体质、丰富课余生活、缓解生活压力几个方面,在这3个方面,男生和女生差异不是很大。但男生在获取专项技能方面占的比例比女生要高,男生往往希望自己在某一个项目(如篮球)上获得更高的技术水平,使自己有一定的特长,从而在同性中处于出色的地位,并受到异性的崇拜和亲睐。人际交往能力这一功能却很少被大学生考虑在体育锻炼之内,人的大部分时间其实都在社会这个舞台中扮演着不同角色,你扮演角色的好坏和你创造价值的多少往往取决于你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大学相对一生来说只是个很短的经历,所以大学生应该在大学期间培养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便走出学校后能更好、更快地去适应社会的挑战和压力。所以人际交往功能在学生走入社会后显得至关重要。可是,学生在大学期间如何去培养更好的社会人际交往能力呢?如何全面地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作用呢?这都需要体育教师的正确引导和传授,在体育教学中不单单是教授学生运动技能,还需要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给自身心理素质、生理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所带来的永久价值。

表5 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需求

5)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方面的需求 目前的体育课程设置普遍表现为“重技术,轻理论”,忽略了体育理论知识的灌输,如体育的目的与意义、体育裁判、生命安全教育与正当防卫、心理健康、运动保健与营养、运动损伤与防治、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致使我国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过于狭窄,从而影响学生对体育方面地了解,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表5可以看出,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心理健康、运动保健营养、运动损伤与防治和正当防卫几个方面,男生在体育裁判方面的需求比女生突出很多,但在正当防卫和安全教育方面,女生表现的更为突出一些。

6)学生对选择体育课课时数的意向 调查结果显示,有接近67%的学生在2年的体育教学中掌握了1~2项体育锻炼的方法,而有30.2%的学生还没有掌握1~2项体育锻炼的方法;部分学生认为1周2个学时太少,不能起到锻炼的效果,有44.4%的男生和55.6%的女生认为1周安排2个学时可以达到自己的锻炼效果,44.1%的男生和39.7%的女生却认为应该安排4学时才能达到锻炼效果,只有少部分学生认为1周应安排6个学时以上才能起到锻炼的效果。因此,高校应该基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适当地调整教学时数和教学内容,增加一些运动保健、康复治疗、运动处方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为走出学校进入社会后自主地参加体育锻炼打下基础。

2.4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表6 学生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态度

表6是对学生对教学模式的一个意向的调查,其中32.5%的学生希望一、二年级均上选项课,这样他们就能对体育课进行自由选择,有17.1%的学时希望以俱乐部式教学,但俱乐部模式对学校的师资、场地条件要求较高,考虑到目前学校的实际环境,这种教学模式很难实施。

2.5长江大学体育课程考核评价

有超过45%的学生认为目前的考核评价标准是不合理的,他们认为仅凭1~2项评价标准是不能评价他们的综合素质的。在调查中学生还建议应该以综合测评为主,注重整体素质,而非简单的跑、跳。原因是因个人身体状况的差异性,如长得高的一般都跳得远,长得胖的大多跑不快等。目前,在学习成绩的评定上评价形式基本局限于以“技评”和“达标”,体育课与其他科目有差异,虽然自身的努力是不可或缺的,但学生自身的身体条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决定因素,有的学生因为遗传的原因造成身高不高或过高,体重过重或过轻等,在体育考核中即使再努力也还是不能达标或者刚刚达标,进而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这样就会导致这类学生讨厌体育课、抵触体育课。所以,在体育考评中要考虑学生身体特点的个体差异,结合个体学习的进步程度进行综合评价,才有利于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3 建 议

3.1积极转变体育教育指导思想

应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核心思想。同时,体育工作者要自主积极地去思考怎样才能把这种核心思想更好地贯穿到体育教育中去,怎样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才是真正对学生健康有用。积极去开发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适合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特点的、提高学生社会交际能力的课程项目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

3.2做好体育技能课、体育理论课的合理衔接

在体育课程设置的优化上,首先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必须要确定,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于的养成,同时,在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上必须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要去充分的了解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以及大学的体育需求,不能只是单单从理论上如何去优化。既要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又要注意对体育理论知识、运动保健与营养、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等理论课的教育,要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作为教育的目标,致力于为学生走入社会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3.3优化体育课程内容

(1)多开设一些以休闲、健康为主的运动项目。公共体育课程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竞技运动项目,应该多开设一些以休闲、健康为主的运动项目,具体的设置内容应该考虑到课程内容本身的时效功能、健身功能、休闲功能和终身性。

(2)高校可以在条件的允许下,加大投资完善学校场地设施的建设;在运动项目上,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具有时尚性、娱乐性、健身性等体育项目培训,丰富和加强了师资力量。因此,公共体育课就可以开设既具有高度健身性,又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项目,如瑜伽、户外运动、场地拓展、有氧舞蹈之类的项目。

(3)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在以终身体育为核心思想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的运动技能的培养,如足球、篮球等对抗性很强的项目对身体综合素质要求很高,所以这些项目不但能提高学生身体各项素质,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竞争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4)在理论知识上,定期对体育教师在运动营养、运动医学、运动处方、保健按摩等学科上进行培训,从而增强师资力量,以备在体育教学中能更好、更丰富地传授给学生。因此,公共体育课不但开设以运动为主的体育项目,还应该开设一些实用性很高的体育理论课程,如运动保健与营养、心理健康、生命安全教育与正当防卫、运动损伤与预防、养生法等。

3.4完善学校的体育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的特点,尽快完善目前的教学模式。跟随时代的发展,建立适合学生发展和体育需求的教学模式,真正的达到“三自主”地学习,让学生在快乐的体育课程学习中掌握运动技能,在快乐学习中循序渐进地增强体质,快乐学习、快乐成长,最终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还应该完善公共体育课程的选课机制(如增加开班人数),以便更多地学生能选上自己真正喜欢且实用的体育课程。

3.5建立完善合理的体育评价体系

在学习成绩的评定上不能仅局限于“技评”和“达标”,体育课与其他科目课有差异,在体育考评中要考虑学生身体特点的个体差异,结合个体学习的进步程度进行综合评价,才有利于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如考评可以以学生个体自身水平基础上的成绩增长幅度、身体素质增长幅度、学习态度等为参考来进行综合考评。

[1]陈晓春,郑晓明. 高校体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改革的体系构建[J].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01-203.

[2] 张向群,薛留成,杨亚红. 应用型大学体育教育课程设置思考[J]. 体育文化导刊,2009(12):302-304.

[3] 刘昕. 关于体育课程实施若干问题的理论探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9):81-84.

[4] 朱海松,公为刚. 谈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11(S1):47-49.

[5]徐焰,郭鼑文,廖文辉. 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J]. 体育学刊, 2010(12) :305-308.

[6] 朱俊杰.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项目设置的研究[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10.

2013-06-12

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2010215)。

朱蕾(1989-),女,硕士生,现主要从事体育训练方面的研究工作。

路国华(1966-),女,硕士,教授,现主要从事体育训练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E-mail:ik56@sohu.com。

G807

A

1673-1409(2013)28-0104-04

[编辑] 洪云飞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体育课设置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体育课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地铁出入段线转换轨设置
一堂遗憾的体育课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