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八大的民生课题

2013-10-31甘忠诚

学理论·上 2013年9期
关键词:十八大

甘忠诚

摘 要:民众的生存与发展是民生的核心问题,也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民众体现出来的不同需求。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的真正主人,所以自古至今民生问题都是与民心的向与背紧密相连。要顺利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奋斗目标,就要回应民生期盼,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并将其作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主题。

关键词:十八大;民生内涵;民生意义;民生责任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013-03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会议,会议凝聚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政治新共识,对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贯穿十八大报告的主线除“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外,还有一条主线也贯穿始终,那就是“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实际上都贯穿着这样一条主线,以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目标和归宿,这也是十八大亟待破解的民生课题。

一、民生的内涵

民生从广义上来讲,就是同人民生计有关的所有事项,涵盖内容极其广泛;从狭义来讲,则主要指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人民群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发展能力和权益保护状况等内容。概括地讲,所谓民生无非就是两个方面,即人民群众的生存问题和发展问题。生存问题就是温饱问题,是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问题;而发展问题也是权益问题,是民众的基本权利得到确保与实现的问题。从民众需求的角度看,生存问题是第一位的,所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有饭吃有衣穿就能够维持生命的延续。只有在吃喝不愁、生存无忧之后,民众才会逐渐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正如古语所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对此,美国的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就曾提出过“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有一系列复杂的需要,按其优先次序可以排成梯式的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并且,像“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属于“缺失性需要”,意思就是当这些较低层次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强烈的需求,驱动人通过行动来满足这一需求,一旦这些需求得到满足,就会降低其内在的需求驱动力。就像一个人在饥饿的情况下,会通过各种行为来满足对食物的需求,甚至不惜通过违法的手段。而一旦吃饱喝足了,就会降低对食物的需求。但是在马斯洛看来,属于较高层次的“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则是一种“成长性需要”。与“缺失性需要”不同,这些需要不是因为得不到才产生需要,而是在获得了一定需求之后,会产生更多、更强烈的需求,所谓“欲望无止境”是对这种需要的最好注解。此外,马斯洛还认为,人只有在较低层次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会产生更高一层的需要,也就是说一旦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有另一种需要取而代之。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我们正确理解当前中国社会的现状,提供了一种工具和一种方法。运用这一理论,我们就能够理解诸如“为什么社会越发展人们对现状越不满”、“为什么人们对现在的食品安全如此关注”等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带领人民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们以自己的力量,用只占世界7%的耕地,成功解决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奇迹。解决了民众最基本的生存问题,民众也随之产生更高的发展需求。不仅有吃有喝,而且还要吃得安全、吃得有营养;不仅仅满足于有吃喝,还要追求基本的社会权利。如果说传统社会人们主要关注基本生活,那么进入现代以来,在关注生活改善的同时,民众对平等社会权利的追求也更加强烈。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党在基本实现“总体小康”的目标后,又及时提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什么在实现经济大发展、大繁荣后,提出转变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民生的意义

回顾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或者看世界各国的发展史,特定时期政治社会能否保持稳定,往往和民生问题解决得好坏有直接关系。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朝代的更替一直都是与民生问题直接相关,因为民生连着民心,民生问题体现的是民心的向与背。商纣暴政,民不聊生,民心背离,才有武王伐纣而兴周。在历史上出现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统治者无不是采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之策,使百姓生活能够得到基本保证,从而实现社会稳定、政权巩固,经济繁荣,开创盛世。而一旦统治者穷奢极欲穷兵黩武、苛捐重赋横征暴敛、贪污腐败盘剥人民,就会激起民变,导致社会动荡、经济衰退、民生艰难。秦末农民揭竿而起、隋末群雄奋起抗争,乃至清朝后期的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等,无不是因民生困苦难以为继而引起。即使是现代社会也是如此,无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只要是在民生方面出了问题,也势必会成为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此可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不论是发展经济还是进行各种社会建设,其核心目的都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虽然经过长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民生活水平,与过去相比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并没有改变。尤其是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这一矛盾会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更加集中、更加复杂地体现出来。如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差距以及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民众的公平感、幸福感降低;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依然较多,社会矛盾凸显等。

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百年”目标,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实现现代化,更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都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要让民众能够生活,更要让民众能够挺起胸膛,自尊、自信、有尊严地生活。只有顺应民众的民生期盼,才能够凝聚人心、凝聚力量,获得民众的支持与拥护,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的伟大梦想才能够得以实现。因为民众是社会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多彩的社会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民众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社会的发展变化,归根结底是广大民众革命斗争的结果。所以,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社会活动能否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支持,就必然成为其胜败的关键因素。人心向背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民众成为社会革命的主力军。正因如此,中国自古以来才会有“民为贵,君为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也才会有“君为舟,民为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以及“国之命,在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众多脍炙人口的古训。

三、民生的责任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要在温饱的基础上,巩固现有成果,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全国人民同步实现全面小康,走上共同富裕道路,需要包括个人、家庭、社会和政府在内的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既要充分调动个人的创造性和劳动积极性,也要充分发挥家庭的包容与支撑功能,以及社会力量的服务、协调和联系作用。当然,在个人、家庭、社会和政府之间,政府的责任是关键,是核心。

首先,无论从执政党的性质、宗旨以及执政理念,还是从人民政府的职责与功能看,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第一位的。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所要求的,“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因为我们党和政府深刻地认识到,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于人民更坚实;没有一种力量,比从群众中汲取更强大;没有一种执政资源,比赢得民意更珍贵持久。要想获得人民群众的持久拥护与支持,就必须以民生为抓手,在发展中不断改善民生,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一切工作都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利益和要求,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其次,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民生的保障与改善成为政府最为主要的职能。计划经济时代,一切皆由政府包揽,却因忽视和抑制了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功能发挥,而使得政府对民生的保障与改善心有余而力不足,虽历经数十年,但依然不能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改革开放后,各种条条框框逐渐被打破,制约社会发展活力的种种限制被废除,整个社会迸发出激情与活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但市场也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在民生的保障与改善方面,往往都存在市场失灵的问题,必须依靠政府制定和执行有效的公共政策,来确保民生领域不因过度市场化而使民生问题不断突出与激化。同时,随着社会的转型,政府职能也需要及时转变,把服务民众、服务社会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核心,界定自身职能的有效边界,努力协调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

从世界各国的基本经验来看,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上,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要建立有利于全社会财富创造的激励机制,为每个社会成员搭建一个相对公平的大舞台,制定和执行公平合理的竞争规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社会成员的创造性和劳动积极性,让所有社会成员在公平的制度环境下,都能够尽情施展才华,追逐梦想,这应当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石。二是要建立公平、合理的财富分配制度。分配问题始终是关系民生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其关系到社会成员能否共享发展成果,能否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社会弱势群体也能够获得有尊严的生活保障。社会财富如何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进行分配,不仅关系经济增长,也关系政府和社会稳定。在收入分配问题上,尤其在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上,从党的十七大到十八大报告,都强调要充分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初次分配要突出机会平等,确保社会成员只要勤奋劳动,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就能够获得较好报酬,获得社会尊重。还要建立有效的再分配手段,实现成果共享,也就是在追求机会公平的同时,还要适当考虑结果的公平,维护和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三是要为整个社会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公平配置社会资源,逐渐弥合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行业之间的巨大差距。其基本目标是要解决因市场失灵而导致的各种差距问题,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水平,逐步提升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四是要积极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与和谐,其最核心的是要推进民主与法制建设。要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就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畅通民意诉求渠道,确保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有效实现。此外,还要积极推进法制建设,在全社会树立起“法”的意识和“法”的精神。让人民的意志得到尊重与体现,让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得益彰,共同促进。

总之,追求幸福是人民的权利,造福人民则是党和政府的责任。只有充分尊重民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切实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最大限度地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他们的利益需求,才能赢得他们的衷心拥护和支持。而得到民众拥护和支持,我们也就拥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也就有了坚强有力的保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有可能梦想成真。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十八大
十八大以来中国工会工作现状探析
基于党的十八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研究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企业发展探讨
全面从严治党以来党风建设的机制性探析
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新观点
十八大精神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推动作用
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大众化研究综述
浅析全面深化改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据
十八大报告中科学发展观的新思路
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新特征与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