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粤东地区书院到学堂的蜕变研究——以惠潮嘉师范学堂为例

2013-10-30吴榕青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韩山光绪佚名

吴榕青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潮州 521041)

清末“新政”以后,中国一大批旧式书院逐渐改制为新式学堂,目今学术界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对于个案的详细剖析尚嫌不充分。①相关研究成果如:蒋紫云、邓洪波:《近十年书院改制研究述评》,《大学教育科学》2012第2期;刘迪香:《存古学堂从书院到学堂的过渡》,《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 期;黄育芳:《清末书院到学堂的现代化转换》,《五邑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程国强、郑茵:《从书院到学堂——以1898~1905年的潮汕地区为例》,《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谢丰:《从书院到学堂的三重变化》,《湖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关于粤东地区韩山书院改为惠潮嘉师范学堂的时间,一般认为是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1]揆之事实,这种观点跟早期的史料存在出入。20世纪末期以来,学界利用清末《岭东日报》等报纸资料对粤东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教育等展开了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②目今海内外研究可参见:国内如桑兵考察学堂学生群体活动在时代变迁中的地位与作用(1995年);陈春声研究近代粤东名人温廷敬,探讨“客家观念”的演变(2006年);胡卫清研究清末潮汕地区基督教传播问题、清末民初潮嘉地区教育发展问题等(2001-2009年);另有诸学人主要利用该报资料,探讨黄遵宪晚年在家乡兴学活动(肖文评,2006年)、近代潮汕留学浪潮(郑朝焕,2008年)等等。海外:主要是香港学者钟佳华利用该报资料研究清末民初粤东潮汕及客家地区的商业史、教育史、族群、械斗、警察等专题(1999-2005年)。但仍有很多史料尚待挖掘。本文拟就清末《岭东日报》等报章与韩师早期档案等相关史料来厘清此论题。

一、改办新式学堂前夕的韩山书院

早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秋正值维新诏下之际,虽已年过花甲却富有革新精神的潮州知府李士彬激动地说:“近阅韩山、金山两学堂士子课作,于西学各有心得”。[2]然而事实上,情形并不乐观。此前一年(1897),由岭东著名学者温仲和引荐,李士彬聘请丘逢甲担任韩山书院掌教。丘氏主讲书院,“以科举必废,课文外兼科学。当时风气未开,未免骇俗,每以此受当道忌”[3]。更甚者,在后一年(1899),温仲和在潮州府属的金山书院任掌教,仅“以算学为各科学根本,约弟子算”,对“西学”尚存矜持态度的他,[4]受到“小顽固党”的排挤而被迫离开金山讲席。[5]粤东地区传统教育观念及势力之顽强,可见一斑。

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月,清政府下兴学诏书,谕令:“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切实整顿外,着将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其教法当以四书五经、纲常大义为主,以历代史鉴及中外政治艺学为辅。”[6]接着筹办“新政”,颁布一系列的诏令,全国兴起了办学高潮,初步建立了包括大、中、小学的各类学校的现代教育体制。隔年(1902)年底京师大学堂师范、仕学两馆举行开学典礼,开启了新式师范教育的先河。

为响应中央政策,光绪二十八年(1902)夏,潮州府知府惠昌①光绪二十六年任,正蓝旗满洲人,光绪三十年十二月(1904)死于任上。拟将韩山书院改建为新式学堂,某书院掌教也赞同,因其基址颇宏,经费丰裕故。但不久,丁宝铨②江苏淮安人,清光绪己丑科进士。任惠潮嘉分巡道,认为书院不宜轻改,应当另筹款以建中小学堂。当时又有一种言论说,丁巡道所以不肯将韩山书院改建,因其是惠、潮、嘉三府(州)属的书院,设立新中学堂仅属于潮州府,不得混改,如果能将韩山书院改为惠、潮、嘉三地共属的师范学堂最为适宜。③佚名:《筹款建学》,《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廿八年六月十八(1902年7月21日)。由于众说纷纭,故韩山书院一时未能改为学堂,仍旧按期在十月二十五日,例由巡道丁宝铨出示考取书院生的甄别考试。此后,丁宝铨仅对书院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良,如:修建院舍,清厘产业,增加院生膏火津贴,更定课章,购置新书等一系列的改革。④佚名:《书院改良》,《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廿八年十月十五(1902年11月14日);又据该报光绪廿八年十二月十四至十七日“潮嘉新闻”载“韩山书院章程”等。

当时,在汕头还有一所官办岭东同文学堂,常款无多,多藉商家资助之力。丁宝铨“以学堂、书院本是一事”,“将整顿韩山书院产业所腾出之款,每年拨助同文学堂二千四百元,其韩山院生程度高者即准作为学堂学生送入学堂肄业,如院生有自愿入学堂学习外国语言文字者,亦即准占学堂学生之额,以示鼓励。从此书院、学堂合而为一,取才既易,经费亦敷,岭东人文蔚然兴起矣”⑤佚名:《学堂额款》,《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廿八年十二月十四(1903年1月12日)。。

因光绪二十九年(1903)初,潮州府议定将金山书院改建潮州中学堂,所有肄业士子暂迁往韩山书院,故而生徒众多,为数十年来所仅见。⑥佚名:《纪中学堂》,《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廿九年二月廿五(1903年3月23日)。因为书院仍是旧制,在革新时期,不少弊端也暴露出来。如学生的生活津贴未能如期如数发放⑦佚名:《院生苦况》,《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廿九年五月廿一(1903年6月16日)。;丁宝铨捐资购置一批中西各种书籍入藏院中(其中有不少新译的西方书籍),以满足士子求学的需要,可是管理者渎职,阻难院生入内阅览。后来这件事让继任惠潮嘉分巡道秦炳直得知,传命管书人解决,才规定在考试时间的3 天内允许院生进去查阅,但仍多方阻难。⑧佚名:《空饱蠹鱼》,《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廿九年五月十七(1903年6月12日)。

二、1904年首次改为师范学堂的艰难历程

光绪三十年(1904)初,将韩山书院改建为新式师范学堂正式提上日程。光绪三十年(1904)2月,新闻界获知惠潮嘉分巡道褚成博拟将改韩山书院为师范学堂,但具体章程如何,未知其详。⑨佚名:《师范学堂之消息》,《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三十年正月初五(1904年2月20日)。有闻褚成博本不欲改韩山书院为师范学堂,但迫于上级之命令,不得已与幕僚杜某商议,杜某谓只照书院旧规,略换门面,以应时事。褚成博颇赞同,拟招40名,其院业租息,除提拔若干以养应课院生员外,其余都充当常年经费,大约3月底或4月初可望开办。①佚名:《师范学堂之新消息》,《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三十年二月十四(1904年3月30日)。

褚成博终于光绪三十年(1904)农历三月初三出示考试,将书院改为师范学堂,初名为“潮州师范学堂”(通常也称“韩山师范学堂”)②所有20 世纪20年代之前的韩师档案都记载办学时间为“民国纪元前八年(1904年)”,如韩师民国档案“备查”卷361,只有20世纪30年代之后的韩师文书才将创办时间提前一年,改为1903年。。潮州初级师范学堂于农历四月正式开办。③佚名:《移查韩山师范学堂》,(《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卅一年四月初六(1905年5月9日)。《岭东日报》载:“郡函云:褚观察改韩山书院为师范学堂已示。初三日出示招考,定期月之十三日。但韩山为惠潮嘉公共育才之地,而出示仅前期十日,惠、嘉人士必赴考不及,然嘉属尚有廿余人,自正月初旬,即闻风来院候考者,而惠州一郡未免全属向隅矣。”④佚名:《褚观察示期招考师范》,《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三十年三月初七(1904年4月22日)。媒体还担心嘉应州、惠州府的考生来不及赴考而失去机会。

又,当时的《潮州白话报》第7 期也报道了师范学堂的招生讯息:

招考师范学堂:惠潮嘉道褚观察日前将韩山书院改做师范学堂,已经出示招人赴考。大概呾:师范学堂本是为造成中小学堂教习起见,现奉上台命,将这个韩山书院改办。但是今正初办,经费有限,渐(暂)且拟定学堂人数四十名入堂肄业,每月贴伊伙食。备取二十名,则如堂内学生,卒业出堂,即就其中挑补。年岁就二十五岁起,至四十岁止为合格;品行则以身家清白不吸鸦片为合格。如食鸦片,一经查出,立即革退云。⑤《潮州白话报》第七期,光绪三十年(1904)三月十五日发行。此文承陈贤武先生抄赠,谨致谢忱!

褚成博于农历三月十三日取定师范学堂学生正额40 名、备额20 名。录取通知于农历四月初九日正式公布,正额学生姓名如下:

谢廷光、谢振寰、王家驹、钟宝善、李庭兰、杨夔飏、李宗镐、郑之惠、陈韶馨、黄邦楫、吴昌国、萧启冈、萧尔嘉、黄其藩、梁龙、余淦、萧之桢、许咏清、邱焕枢、张受谦、柯□骞、盛伯瑚、黄习畴、陈应甲、郭树猷、吴伯谷、饶树基、温应鸿、梁秉哲、王晋馨、王仁杰、张慎谟、徐并育、文凤鸿、柯树芬、魏赓韶、李杜、谢良翰、许腾骧、刘宗浩。⑥佚名:《取定师范生》,《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三十年四月初十(1904年5月24日)。

并且此报道还传闻褚成博在省聘定师范教习二人,不日即来潮开学。

改办学堂之初,因待遇等问题,堂内职员稀缺。⑦佚名:《官场之撙节》,《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三十年十二月初六(1905年1月11日)。本来褚成博要聘请温仲和担任监督,但因其力辞而不得。⑧佚名:《褚观察之意见》,《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三十年三月十九(1904年5月4日)。因此,学堂早期的情况极不乐观,开学虽已历数月,但学堂仍仅有教习二名,堂中课程亦不完备,多有欠缺。⑨佚名:《师范学堂之腐败》,《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三十年七月廿三(1904年9月2日)。时评云:“今日中国各处学堂,莫不具形式而乏精神。今潮州师范学堂,无论精神,并形式而亦无之。监督奔走应酬,教习人数严重不足。”⑩佚名:《师范学堂之腐败》,《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三十年七月廿三(1904年9月2日)。诚然也。

学堂“于四月杪开办,初惟聘章君瑞图、祁君耀川为教习,祁君又因未通官音,诸多隔阂,旋即辞去,赴东洋学习政法速成科,其时教习在堂者仅章君一人,颇为冷落,后由褚观察添聘章君瑞元、潘君文普主持教育。于是教习始有三人,闻堂中教科多缺,尚拟添聘名夙以补缺乏,其董理一为蔡明经桂清、一为李茂才宗尧,人颇朴诚,惜二公于学务均未深谙,蔡君又不常住堂”○1佚名:《师范学堂之新消息》,《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三十年二月十四(1904年3月30日)。。七月以后,潮州师范学堂“颇事改良,堂中教习如章君子惠、潘君浚川均为教育界中不可多得之员,又能破除情面,学生中有十分顽固,且不守学规者,记过不贷。而潘君尤邃于算,尝商褚观察,购机剪四十副,分给诸生,观察亦已购齐。因大考在即,兼近年假,遂靳而不与,堂内学生为之哗然,即请该堂蔡董理面禀观察,观察不得已,始行发给云”①佚名:《师范学堂近述》,《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三十年十一月初一(1904年12月7日)。。可惜,至十一月,“教习章、潘诸君颇有辞席之意”,堂中学生上禀褚成博请为挽留。②佚名:《禀留师范学堂教习》,《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三十年十一月二十(1904年12月26日)。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初,形势急剧恶化,“去年竭力开办,颇有成效”的潮州师范学堂,因为褚成博以经费不足,且将辞官归田,而不管学生请求,一直未能开学。③佚名:《师范学堂之近状》,《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卅一年正月二十九(1905年3月4日);佚名:《师范学堂开学无期》,《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卅一年二月三十(1905年4月4日)。学生难以完成学业,欲呈请褚成博开学,却被劝阻,“闻潮郡师范学堂生,近日拟递禀褚观察请示期开学,俾得卒业。托蔡董理代达。董理仰体观察不欲开办之意,已劝学生勿递云”④佚名:《师范学堂开学无期》《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卅一年二月三十(1905年4月4日)。。

当时媒体认为巡道褚成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报道光绪三十一年(1905)上半年褚成博已不开学,而将上半年租款捆载而去,详下:

韩山师范学堂,去年褚道开办,无规无则,不完不备,乃册报用去七千余元,实用不过三千余元。本报曾查其实数,褚道乃愤禀学务处云:不知《岭东报》系何人予以调查之权,并力诋学生不守范围,故教员不肯复就。一则以诬学生,一则以掩其今年不延教员之劣迹。不知去年所稍可人意者,惟章、潘二教员,热心教育,故学生今年能坚守半年以待。章教员今仍应聘以来,足见其诬学生之可笑也。褚道所用在学堂办事之甲、乙二绅,均不知学堂为何物。甲尤恶劣,痛恨报纸,故去年学堂阅报,为所力禁。沈观察今已斥甲不用。⑤佚名:《潮郡学界之调查》,《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三十一年七月初二(1905年8月2日)。

可见学堂改办初期举步维艰,不少地方官对改革持观望态度,不过也与社会积习风气之影响不无关系。

三、1905年重新办学并步上正轨

光绪三十一年(1905)农历四月十九日,沈传义(字次端,扬州人)任惠潮嘉分巡道。[7]沈传义莅任后,于农历五月初,对学堂进行整顿:

查韩山师范学堂,先由褚前道于光绪三十年(1904)开办,嗣因费绌停止,生坐荒学业。现年四月,本道接任,挪款续办。因原办规模,尚欠整顿,兹已商同两广学务处查学专员邱主政(丘逢甲),另订章程,修葺校舍,定期七月初一日开学。⑥佚名:《行知开办韩山师范学堂之札文》,《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卅一年八月十六(1905年9月14日)。

同时,沈传义另行出示招考学生,名为“师范简易科”⑦佚名:《潮州招考师范简易科》,《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卅一年五月廿五(1905年6月27日)。。整顿后的学堂,颇有起色:

沈观察抵任,只得借款兴办。今已将学堂内容整顿。凡分班讲堂、合班讲堂、仪器室、藏书室、自修室、温习室、阅报所、接待所、体操场、运动场原有者修理,原无者添设,以及厨厕等处,均一律建造合法。学科九科,均聘定人。近日章、周、黎、刘诸教员,次第已来。监督康舍人詠,在闽新学界素著名誉,亦已到堂。庶务员屠君,在省会襄办学堂,故事事甚在行。其与观察会办诸事,则邱工部也。观察以教育普及,仍在民间多开小学。拟设法广行劝办,其顽不可遵劝,则将行强迫之法云。⑧佚名:《潮郡学界之调查》,《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三十一年七月初二(1905年8月2日)。

光绪三十一年(1905)九月,康詠倡导各州县开办师范传习所。⑨佚名:《韩山师范学堂拟添设传习所》,《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卅一年九月十八日(1905年10月16日)。光绪三十四年(1908)二月,学堂奉到印章一颗,文曰“惠潮嘉道初级师范学堂关防”⑩韩师民国档案“备查”卷358,第1页。。至宣统二年(1910),学堂共有讲堂二间,自修室(暂用寝室充用)八十间,职员仆役住室共十二间;食堂一处;阅报室、操装室、理化器械室、浴室、盥室、理发室、会客室、学生接待室、厨室各一间。体操场、运动场各一处;堂舍占地面二万六千方尺,体操场七千五百方尺。①韩师民国档案“伪教育”卷356(笔者按:此据1999年复印件,今查韩山师范学院校史档案室藏档案,无,存疑),第26-30页。

(一)监督与教习

光绪三十一年(1905),康詠被聘任为学堂首任监督,黄允中为其撰墓志铭,言他任韩师监督两年。[8]123在任期间,他是比较有作为的,略择要而言。康詠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六、七月间即任惠潮嘉师范学堂监督。②佚名:《潮郡学界之调查》,《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卅一年七月初二日(1905年8月2日)。九月,康詠发动学生召开抵制美约议会,他带头登坛演说,言之至为痛切,学生继之,激励众心爱国思想,听者亦大感动,潮州城中明达绅商,热心赴会者不少。③佚名:《韩山师范学堂开拒约会》,《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卅一年九月十二日(1905年10月10日)。

同年九月,康詠又倡导各州县开办师范传习所:

以科举已废,兴学宜急,但虑师范难得。近闻有志习师范者,太不乏人,而现办之师范学堂,又限于额数,未能兼收。拟于堂中更开师范传习所,商诸堂中教员,各教员亦皆顾任义务,乐于赞成。惟额数未能预定,应视来习者之多寡而斟酌之,然必略为考验,务期文理人格,堪膺师范,方可入选云。④佚名:《韩山师范学堂拟添设传习所》,《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卅一年九月十八日,1905年10月16日)。

同时“电悉各州县应开传习所。照省办自费极好,请分饬各属官绅筹办,仍赖府县主持催督”⑤佚名:《照会筹办自费传习所》,《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卅一年十月二十四日(1905年11月20日)。。在开办传习所的过程中,韩山师范学堂联属的部分寺观被改为办学场所。⑥佚名:《师范生破除神权》,《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卅一年九月九月十三日(1905年10月11日)。康詠还亲自策划学堂招考新班工作,拟在十一月之中旬即行出示招考,并要求报考时非先缴相片不得填册,对于学生体格方面尤为注意。康詠作《韩山学校纪念歌》鼓励学子,诗云:

韩山百丈高嵯峨,文公教泽今如何?千年文化久凌替,坐令英俊皆消磨。

东西万国开学战,我皇奋起挥天戈。广储巨材任梁栋,海国杞梓咸收罗。

诸生共识国民责,誓将发奋兴支那。男儿铁血本天赋,安能媚世徒媕婀。

文明竞进媲欧美,从此声誉腾山阿。他年异族尽归化,与君更唱兴国歌。[8]82

不久,康詠于十一月底因母病返回长汀服侍。翌年三月,学堂开学,康詠仍未回学堂,“李太守以康监督尚未到堂,特派委海阳高等小学堂教习程君维清,代为该堂监督”⑦佚名:《韩山师范生不认代理监督》,《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卅二年三月初五(1906年3月29日)。。但学生却不肯承认代摄监督,虽有学堂董理蔡绅出面调停,学生仍不同意,代摄一事只好不了了之。在此期间,沈传义曾欲聘请丘逢甲担任学堂监督,但丘逢甲因有其他事务在身与身体不适而函辞不就。⑧佚名:《邱主政力辞查学事务》,《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三十二年三月初七(1906年3月31日)。数月后,康詠重返学堂,处理校务。⑨佚名:《韩山师范学堂定期开学》,《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十(1907年3月23日);《照会查议书田能否助学》光绪卅三年八月初九(1907年9月16日)。

光绪三十二年(1906)四月,海阳县绅士欲开办“半夜师范传习所,专为在郡有馆地,及不能就学韩山师范学堂者,便于学习。即以扶轮堂为校地,其教员拟请韩山各教习兼任云”⑩佚名:《拟开半夜师范传习所》,《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卅二年四月初九(1906年5月2日)。。

至宣统二年(1910),惠潮嘉师范学堂的办学已初具规模,学堂教职员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完善,详见下表1:

表1 宣统二年(1910)下学期广东省惠潮嘉官立初级师范学堂职员、教员、司事一览表①《宣统二年下学期广东省惠潮嘉官立初级师范学堂一览表》,韩师民国档案卷356。

(二)师范学堂的学生及教学

光绪三十一年(1905),巡道沈传义出示招考新班,名为师范简易科,“额设正班学生六十名,副班学生四十名,年岁以二十岁至四十岁为合格。正班学生伙食,由堂供给,其余各生自备。至去岁在堂肄业学生原额四十名,亦须一体考取。凡各属老生、宿儒,有志学习师范者,亦准其来堂,随班听讲,以广造就云”②佚名:《潮州招考师范简易科》,《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卅一年五月廿五(1905年6月27日)。。此次招考,由沈传义亲自主持,共有一千多人应考,挑选两百名进入复试,但最终只招收一百名学生,而原先学堂学生则选取部分优秀者作为练习员,六个月后准予毕业。③佚名:《纪考选师范简易科学生》,《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卅一年六月初八(1905年7月10日);佚名:《纪招复师范简易科学生》,《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卅一年六月十五(1905年7月17日)。复试的内容为“试论一篇,时务策一道。论题:欲治其末者必端其本,严其终者必正其始论”④佚名:《复试师范简易科学生》,《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卅一年六月十七(1905年7月19日)。,时务策题内容为:

近时地方隐患,民生困苦,莫甚于斗教,四者相因而至,亦相逼而成。如惠州归、博之红白旗,海、陆之红黑旗,龙、河、连、长及嘉应、兴、长之三点会,潮州各属之狼狈、戎贝、狗沙,与夫大欺小姓,强凌弱房,野蛮陋劣,岂其天然?或谓词讼为斗教之萌芽,械斗实会盗之林薮,父兄之教不先,官司之法不守,酝酿而成,其祸斯烈。试考其渊源,论其性质,解释其因由,研究其治法,济宽济猛,厥道何从,用德用刑,其方安在?巡警团保二者办法,或异或同,孰先孰后,宜于何地,施于何时,诸生夙昔讲求,盱衡时局,即条举详晰以对策。①佚名:《复试师范简易科学生题目正误》,《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卅一年六月十八(1905年7月20日)。

不过最终被录取的学生中竟有少数无心向学者,而将名额转售他人。②佚名:《师范生亦可顶冒乎》,《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卅一年七月廿六日(1905年8月26日)。

光绪三十一年(1905),书院虽已改为学堂,不过在八月廿七的孔子诞日,学堂仍举行盛大的纪念会,详下:

潮州韩山师范学堂,于前月廿七孔子诞日,开纪念会,悬灯结彩,高挂国旗,监督率同教员学生,各整衣冠,设盛仪致祭,少年者同唱赞孔歌,祭毕,诸学生向监督教员三揖,学生与学生亦三揖,礼毕,复到堂中演说,自监督教员既诸生各有发明,大抵以光大孔教为主义,学生黄君初,则谓集群圣之大成以继往开来,是孔子之所以为圣,今吾辈亦当集新旧之大成以继往开来,方足以达光大圣教之目的,而不负此纪念之主意,韩子有言,孔墨必相为用,可知欲张孔教,必须汇纳众流,归诸实用,方能确立孔教之基础,断非株守旧说者所可藉口也云云,演毕,满堂拍掌称善,少年者复相兴唱爱国歌,然后下堂,旋开席酣宴,尽欢而罢,诚此间前此未有之文明举动也。③佚名:《两志学堂祝圣纪念会之演说》,《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卅一年九月十二(1905年10月10日)。

同年十一月,学堂第一届师范班毕业,出示添招新班,报名者须先缴相片,对学生的体格尤其重视。④佚名:《韩山学堂招考新班》,《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卅一年十一月初十(1905年12月6日)。毕业学生则多回原籍充当小学教员,甚至校长。⑤佚名:《澄海学务汇志》,《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卅二年三月初十(1906年4月3日)。新班招考日期定在十一月廿七日,“惟此次考试,一切考章及命题,概由李太守主裁。学堂监督及各教习,因本校大考在即,无暇分校,应俟沈观察回郡后,再行复试云”⑥佚名:《韩山师范学堂示期招考》,《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卅一年十一月十九(1905年12月15日)。。

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二月初二日,韩山师范学堂举行运动会,其经费由教员与学生捐题。⑦佚名:《韩山师范学堂将开运动会》,《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卅一年十一月廿三(1905年12月19日)。多个学堂学生前来参加,且借此运动会,举行演讲,宣扬爱国主义。⑧佚名:《韩山师范学堂举行毕业纪念会情形》,《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卅一年十二月初五,1905年12月30日)。光绪三十二年(1906)底,在校学生行将毕业,于是学堂拟招考新班:

潮郡韩山师范学堂,自上年九月初一开办,至本年年底,新、旧各班学生及添设练习科生,均应次第毕业。所有来年应取诸生,亟宜预期招考。现道宪沈观察,已示期于本年十一月廿五日,在学院行台,扃门考试,额定正取六十名,备取三十名。凡有志向学者准其一体与试。兹将其报考规则,照录于后:(一)报考者须亲递像片。(二)考试不得携带片纸只字。(三)年在卅岁以下二十岁以上,身体强壮,能耐劳苦,毫无嗜好者。(四)籍隶惠潮嘉者,他籍不收。(五)校中每日(月?)除例假,乞假不得过三日,计年不得过三十日,诸生须自量才力,方可投考。(六)入学之后,如有犯规,经本校革退者,应责赔学费,以每月卅元照算。⑨佚名:《学堂招考两志》,《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卅二年十月三十日(1906年12月15日)。

同年,韩山师范学堂附设传习所学生将届毕业,有教员提议开办理算体操专科,“闻该堂教员徐君仰仁,周君官城等,近与监学章君子韦,拟待传习毕业后,即于该地设立理化、算学、体操专科,以造就中小学教员之资格。限招学生六十名,须国文极优,年二十以外三十以内,无嗜好者,以二学期毕业。现已申详学务处宪,预备开办云”⑩佚名:《韩山师范学堂拟设理算体操专科》,《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卅二年三月廿八日(1906年4月21日)。。但最终是否开办不甚明了。

光绪三十三年(1907),学堂本定期于二月十二日开学,但部分新招学生却迟迟未到学校,康詠照学校章程,在开学后三日,“正取生不至,即以备取各生挨次拔补”○1佚名:《复试师范简易科学生题目正误》,《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卅一年六月十八(1905年7月20日)。。于是,又发布招补通知:“潮郡韩山师范学堂学生,去年经沈观察取定正取生六十名,备取生三十名。业于本月十二日开校,十九日上课,除逾期不到者,以备取挨次拔补外,尚缺额三十余名。现拟招补足额,俟各生报名后,即定期试验拔补云”①佚名:《招补韩山师范生》,《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廿七日(1907年4月9日)。。至八月,又因教习与学生俱未到校而延期开学。②佚名:《金、韩两学堂展期开课》,《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卅三年八月初二,1907年9月9日)。并且,学校学生仍未足额,“本校前招考师范完全、简易两科,尚有缺额,如有志入学者可速至本校报名。限至九月初五日止。随到随考,唯到完全科者于算学、理科须先有一学期程度方得插班”③佚名:《韩山师范学堂告白》,《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广告》光绪卅三年八月廿四日(1907年10月1日)。。

宣统二年(1910)学堂有完全科甲、乙二班,第一班光绪三十三年(1907)正月开学,第二班宣统二年(1910)七月开学。④甲班五十五名,方廷宜等十九名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入堂,刘朂常等光绪三十三年七月入堂,郑荫南等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入堂,陈雄元等光绪三十四年四月入堂。乙班郭兆麟等六十名,宣统二年七月入堂。

甲班教授学科每星期36 小时,计教育13 小时,经学9小时,算学3小时,地理、体操各2小时,修身、历史、博物、理化、习字、图画、国文各1 小时。修身科自编课本,教育科用《教授法原理》、《论理学教授法》,经学科用《左传纪事本末》,国文科用《国文读本》,历史科用《本朝史》,地理科参用《中国地理》教科书及最近统合《外国地理·中国地理》教科书,格致科(博物、理化)用《实验化学教科书》并自编《矿物》课本及自编《生理卫生》课本,习字科用曾惠敏《四体书法》。算学科:几何用《立体几何》教科书,小数用《小代数学》。图画科用《中学铅笔习画帖》并器画课本,体操科用《步兵暂行操法》并《普通体操法》。

乙班教授学科每星期36 小时:计经学9 小时,教育4 小时,历史、算学、习字各3 小时,国文、地理、理化、博物、图画、体操各2 小时,修身、国语各1 小时。修身科用《中学修身教科书》,教育科用《教育史》,经学科用《春秋左传》,国文科用《国文读本》,历史科用《中国历史教科书》,地理科用《中国地理教科书》,理化科用《普通应用物理教科书》并《最新植物教科书》,习字科用《古今名人字帖》,算学科用《中等算术教科书》,图画科用中学教科书《器画》、《中学画学临本》,体操科用《步兵暂行操法》、《普通体操法》。⑤韩师民国档案卷356,第26-30页。

来学堂就读学生则以潮州府籍人为主,如上述甲班学生于光绪三十三(1907)年元月入学,本于宣统三年(1911)十二月举行毕业,适值光复之际,学生星散,延至民国元年(1912)九月始行呈准考试给凭,共53 名:其中海阳县7 名,澄海县4名,饶平县8名,揭阳县5名,潮阳县6名,普宁县7名,惠来县1名,丰顺县9名,大埔县4名,嘉应州1名,归善县1名。⑥据韩师民国档案“备查”卷356整卷整理。笔者按:此为完全科甲班,据前本人抄本补。

四、结 语

在全国教育改制的大背景下,粤东韩山书院虽几经周折,但最终从名实上完成了从书院到学堂的蜕变。赖保存相对较为完整的《岭东日报》等报章及档案资料,得以较为翔实地揭示其演变脉络。

概言之,由惠潮嘉分巡道褚成博倡导,本地乡绅柯树荣、蔡桂清襄助,在原韩山书院的基础上改建成为新式师范学堂。其正式招生开办在光绪三十年(1904)三、四月间,此前只处在酝酿筹备阶段。学堂初开办后,因为经费困绌及管理不善而停办,事实上并未设立监督一职。早期的学堂称为“韩山师范学堂”或“潮州师范学堂”,后期官方正式全称为“广东省惠潮嘉官立初级师范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六、七月间由后任分巡道沈传义重新开办,改为师范简易科,另行招考开学,才逐渐步上正轨。

(本文在撰写及修改过程中,得到李国平君的鼎力相助,谨致谢忱!)

[1]林英仪,吴伟成.韩师史略[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6。

[2](清)卢蔚猷,吴道镕.(光绪)海阳县志:卷首·李士彬序[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3.

[3]丘逢甲.岭云海日楼诗抄·附录·先兄仓海行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469.

[4]丘逢甲.温柳介先生墓志铭[G]//广东丘逢甲研究会.丘逢甲集·文稿.长沙:岳麓书社,2001:842.

[5]丘逢甲.答菽园[G]//丘晨波.丘逢甲文集.广州:花城出版社,1994:264-266.

[6]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大清新法令:第1 卷(1901-1911点校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9.

[7]饶宗颐,吴珏.(民国)潮州志·职官志三·清[M].汕头:潮州修志馆,1949:11.

[8]康詠.漫斋诗稿[M].曾楚楠,编校.潮州:湘桥文星印刷厂,1994.

猜你喜欢

韩山光绪佚名
苏州国画院名宿展·韩山篇
更 正 声 明
毓庆宫光绪书房的使用与陈设
过年啦
另类惩罚
邯郸学步
光绪《黔江县志》的药学价值
刘会军作品
“戊戌变法”中的光绪和慈禧
十二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