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奉献精神与文化自觉——从一个方面解读陈伟南先生的人生价值观

2013-08-15饶芃子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饶宗潮汕潮州

饶芃子

(暨南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 510632)

陈伟南先生是香港潮属社团总会创会主席、香港爱国实业家。欣闻汕潮揭三市将举办“伟南精神学术研讨会”,主题为“伟南精神与人生价值”,邀请大家共研伟南先生之奉献精神,颂扬先生之辉煌业绩,以促进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这是潮州文化界的一件盛事,也是发展和谐社会中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举措。

陈伟南先生德才双馨、富而思源。他勤劳创业,勇于开拓,诚信经营,在创造财富的同时,始终坚持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积极回馈社会。长期以来他热心公益事业,积极为社群、为家乡谋福祉,在内地捐资总额超过一亿二千万元,涵盖了医疗卫生、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他还带动身边的亲朋好友,加入行善助人的行列,在海内外的潮人、华人社团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

陈伟南先生的座右铭是:“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事业的成功在于努力。”多年来,他通过自己惠民报国的种种行动,实践着这一人生价值观。陈伟南先生无私奉献、努力奋斗的人生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体现,在今天,弘扬先生的这种人生价值观,将带动更多的人关心社会、服务社会、开创未来。我是在高校从事文学教育工作的,在陈伟南先生多不胜数的义举善行中,感受最深的是他对潮汕文化事业的关注和推动,其中标志性的事件,如对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潮州市饶宗颐学术馆以及国际潮学研讨会的鼎力支持,还有支持《潮声》杂志、潮州潮剧团、潮州广济桥楼台建设等等。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扶持,既是陈伟南先生慈善活动的一大亮点,也从一个方面充分反映其人生价值观。下面,结合陈伟南先生的卓识与践行,谈谈我对他在这方面的两点粗浅体会。

一、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奉献精神

陈伟南先生自幼在潮州深受崇文重教的家风民俗熏染,又经韩山师范学院栽培,后转征香江商界,虽身处多元文化并置、商业气息浓郁的国际都会,但乡情未改,文心依旧。他身处商界,却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他在《饶宗颐教授的成就是中国文化宝库之一——在庆祝饶宗颐教授八五华诞暨从事学术活动六十六周年宴会上的讲话》中说:“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但是在重视科技的同时,我认为也应该重视人文教育,重视历史文化,重视社会和家庭的伦理道德。如果只重视物质财富的创造,而忽略历史文化和伦理道德的教育,只会造成社会风气的败坏,这绝非国家和社会之福。”[1]95从中可以领会到他对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在国家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极其深刻的认识。

陈伟南先生不但深切体会到人文精神承传和人文教育之重要价值,还坐言起行,将艰苦创业所得财富,大量投入内地、特别是家乡的文化事业之中,表现出一种对本民族、本地域文化的极大关切。记得他曾在第七届国际潮学研讨会筹备工作会议上提出:“随着潮州人在海外的发展,而且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文化学术方面要加以配合。”[2]在他看来,弘扬中华文化和潮州优秀人文传统,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是促进海内外潮人的文化交流,加强世界潮人大团结,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迫切需要。[3]

文化事业是一个系统的艰巨工程,非朝夕之间就能达成。陈伟南先生心系潮汕这片热土,他有文化自觉和奉献精神,又有长期践行的气魄,所以他认为有意义并且下决心去做的事情,每一件都能立竿见影,行而有效。他主张成立专门机构,共同抢救、积聚古今潮人创造的文化财富,并为有关研究给予物质支持和精神鼓舞。如1991年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成立,陈伟南先生受聘担任顾问,主动提供20万元作活动经费;1993年他捐资100万元,参与筹建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传播基金会。研究中心几年间就征集收藏与“潮”有关的文献、著作和资料逾万种,出版《潮汕文库》、《潮学研究》、《潮汕文化》等多种系列著作和学术丛刊,为弘扬潮汕文化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2003年陈伟南先生又带头捐资50万元,支持研究中心创办国内首家专门的侨批文物馆,他迄今捐赠给研究中心已达300多万元,在其关心和带动下,更多有识之士也纷纷加入这一浩大的文化建设工程。

二、世界视野和“互动认知”的文化意识

陈伟南先生在大力支持开拓潮汕的文化事业的同时,也注重提升其学术品质。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陈伟南先生就响应饶宗颐先生的倡议,支持确立“潮州学”这门新学科,1993年率领香港潮州商会,资助召开首届“潮学”国际研讨会,合力将“潮学”研究推向国际,推向新高度。后来他在第七届国际潮学研讨会筹备工作会议上,更是明确地提出:“要推动潮州学的研究,需要各方面的配合,我们既要认真做好资料的收集、推广和普及,更希望在学术殿堂上有更多尖端成果,因而需要有更多不同背景的人参加。”[2]

陈伟南先生心系潮州,同时又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在他心里,弘扬潮州优秀人文传统,与“海纳百川”的文化态度是一致的,在他的人生价值观中,有一种世界性的“互动认知”的意识。正如他在“第二届潮学国际研讨会”开幕式的致词中所说,随着潮人在海外的拓展,潮汕文化也跟着传播到世界各地,这就为我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新课题。[4]在他看来,潮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的传统。在海外的潮州人虽身处各地,对自己乡土的优良传统都尽力保持,并且加以发扬光大。潮州人有着维护传统的一面,但也有其创新开拓的一面,他们勤奋学习,对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族群,也都能接纳、互融,并不固步自封。故此,他认为:“潮州学并不单只是潮州人的事,也是各个不同族裔、不同科际的学者和研究人员的领域。”[5]

基于对乡邦文化的共同热爱,也出于对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崛起,互相参照、寻求发展的文化形势的共识,饶宗颐先生与陈伟南先生双剑合璧,于1993年共同倡导和创办“潮学”国际研讨会,1997年以来每两年举行一届,数届研讨会吸引了国内外更多学人加入“潮学”的研究行列,大大推动了“潮学”的学科化、国际化进程,二位先生也因此结下真挚的友谊,成为潮州文化发展史上的佳话。

陈伟南先生说过:“大师难得,富人易寻。我们出了乡贤饶宗颐教授,他是享誉国际的汉学大师……他不仅是我们潮州人的骄傲,而且也是中国人的骄傲。”[6]他自言向来尊重有文化的人,特别是像饶宗颐先生这样有大智慧、大学问和大成就的人。他认为饶先生的著作,可以使人们了解乡邦文化的可贵、伦理道德的重要和中华文明的伟大,使人们更尊重文化,更尊重历史和道德伦理,从而令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1]94陈伟南先生非常支持饶宗颐先生的文化学术活动,为发扬其治学精神和巨大成就作出了重要贡献。如在他多方协调和支持下,促成1995年潮州市建立饶宗颐学术馆,他倡议成立饶宗颐学术馆事业基金会并担任会长;1996年他策划、资助韩山师范学院举行饶宗颐学术研讨会;他多次支持饶先生举行个人画展和出版图书、画册,特别是《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巨型丛书的出版发行;经他出力,饶宗颐先生总纂、230万字的重刊《潮州志》,于2005年发行;在他的推动下,香港大学也建成饶宗颐学术馆……饶宗颐先生的学术建树,已成为当今国际汉学界的一个奇观和宝库,陈伟南先生这一系列举措,使更多的人们有机会走近饶先生丰厚、深邃的精神世界,既开拓了潮州文化的学术内涵和人文景观,对国内外汉学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陈伟南先生是一代潮人的楷模,他爱国爱乡,具有高尚的人文情怀,年逾九旬仍不辞劳苦,为繁荣潮汕文化事业慷慨解囊、建言献策,实在令人崇敬、叹服!先生所焕发的文化亲和力,先生所带动的“潮学”硕果,其价值正日益显现。我们探讨陈伟南先生的人生价值观及其功绩,是为了更好地发扬先生的情操与精神,让后来者能在他的认识基础上加以拓展,不断振兴潮州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并将其推向成熟、推向世界!

[1]陈伟南.饶宗颐教授的成就是中国文化宝库之一——在庆祝饶宗颐教授八五华诞暨从事学术活动六十六周年宴会上的讲话[M]//陈伟南的文化情结(言论集).香港:公元出版有限公司,2006.

[2]陈伟南.在国际潮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暨第七届国际潮学研讨会筹备工作会议上的演讲辞[J].广州潮讯.2007(2).

[3]陈伟南.传承乡邦历史文献——在《潮州志》重刊首发仪式上的讲话(2005年)[M]//陈伟南的文化情结(言论集).香港:公元出版有限公司,2006:176.

[4]陈伟南.潮学研究:功在当代、惠泽后人——在第二届潮学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1997年)[M]//陈伟南的文化情结(言论集).香港:公元出版有限公司,2006:46.

[5]陈伟南.潮汕文化:悠久历史与光辉传统——在第四届潮学国际研讨会开幕式的致词(2001年)[M]//陈伟南的文化情结(言论集).香港:公元出版有限公司,2006:107.

[6]陈伟南.在潮州市饶宗颐学术馆落成典礼上的讲话[M]//沈启绵.懿德仁心——陈伟南先生九十华诞荣庆录.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75.

猜你喜欢

饶宗潮汕潮州
潮州乐调的音阶流变梳理与分析
饶宗颐常用印
饶宗颐作品欣赏
潮汕牛肉火锅
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
潮州手拉壶“飞鸿”的象征意义
潮汕:把一碗粥吃成了传奇
潮汕为何让人欲罢不能
潮州优质杨梅高接换种技术
潮汕文化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