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小学课余运动训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3-10-30叶春燕

当代体育科技 2013年20期
关键词:课余文化课比赛

叶春燕

(浙江省杭州市文海实验学校 浙江杭州 310018)

课余运动训练是保障各类比赛质量及其顺利开展的前提,是学校体育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体育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另外,课余训练的开展不仅可以丰富和活跃校园课余生活,而且还能动员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升学校的声誉,增进校际之间的体育文化交流,推动各级部门的精神文明建设。然而,多年来在杭州市、区组织的各类比赛中经常出现参赛队伍偏少(上报率不足)、水平相差悬殊,竞争力下降、比赛质量不高、观赏性不强的现象。究其主要原因是不少学校课余运动训练没有正常开展的缘故。本文通过问卷、走访等形式调查了杭州市区中、小学课余运动训练情况,分析其原因并提出改进策略。

1 中小学课余运动训练现状分析

由于田径、篮球基本上是全国各地区中、小学每学年都要组织的比赛,因此在调查时主要选取了这两个项目,对其课余训练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杭州市区初中19所,小学23所为调查对象,以篮球(初中)、课余训练田径项目为调查内容,调查结果如表1~3。

从表2中发现大部分初中学校开始训练时间为赛前1个月左右;训练时间主要安排在放学后,时间一般为30~60min左右;训练补贴与比赛成绩挂钩;毕业班人数所占比率初中比较高;组队困难,领导不重视都成了阻碍初中、小学课余运动训练的主要因素,另外训练时间的匮乏也是影响初中课余运动训练的重要因素(见表3)。

2 影响中小学课余运动训练的因素分析

2.1 应赛训练

课余运动训练应该是一个完整、系统的长期过程。大多中学以文化课学习为主,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普遍存在。使得各学校在接到运动竞赛通知后,为了应付比赛,才匆忙组队训练。使得训练不系统、时间不充分,导致成绩不理想,这种应赛训练的思想,也直接阻碍着课余运动训练的开展。

2.2 组队困难

课余运动训练担负着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打好基础甚至直接培养优秀运动人才的任务。组建一支高质量的训练队在训练时不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保障训练质量的重要环节。调查中大多数体育教师反映,目前由于社会、家长、学校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存在,造成选中的体育“苗子”不愿意参加训练队,家长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参加。这种现象在有升学压力与竞争的初中更为普遍。为了成立一支“合格”的训练队,校领导和教师要给家长、学生、班主任做大量的思想工作。

2.3 缺少训练时间

运动训练时间的安排及时间长短是保障训练质量的关键,更是保障运动成绩的重要环节。然而初中学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课业繁重。一般初中一天要上8节课,使得训练时间缺少。大多数学校,基本上是放学后进行30~60min的训练。然而由于文化课教师拖堂占用及天气原因,学生路上回家安全等问题,真正训练的时间所剩无几。在这方面由于小学没有升学的竞争,课务相对轻松,所以训练时间基本上都能保证在1h以上,52.2%的学校达到了2h以上。

2.4 运动员断层现象严重

运动员断层现象指一届队员毕业后没有另一届队员跟上,造成断层现象。尤其是毕业班队员比率较高的队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大部分队员在初一、初二时水平较低,经过几届的训练在初三时才能胜任大赛的任务。

表1 开始训练时间及训练时间的安排(初中19所,小学23所)

表2 训练时间及训练补贴(初中19所,小学23所)

表3 训练队毕业班人数所占比率及阻碍该校课余运动训练开展的因素(初中19所,小学23所)

2.5 奖励机制乏力

奖励是促进运动训练的直接动力之一,也是促进运动训练竞赛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运动竞赛名次的奖励方面大部分比赛仅仅把奖励机制停留在精神层面。有名次的捧着“名次奖杯”,没名次的捧着“体育道德风尚奖杯”,使得“你有我有大家有、你好我好大家好”,久而久之打消了各参赛队的积极性。在教练的奖励方面,除了训练补贴较少之外,在名次的奖励方面与其他文化课奖励也有很大差距。

3 中小学课余运动训练的建议与对策

3.1 改变应赛训练的思想

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必须改变应赛训练的态度,要在平时多下功夫。要多利用平时课余时间进行个人或集体的训练,制定出详尽的训练计划。运动训练关键在常年坚持,不搞突击性的赛前训练。平时的训练时间可能很不系统,人员也可能不齐整,时间也不集中,但一共加起来的时间可不少。这样才能做到临“赛”不惧,才能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

3.2 处理好体育训练与学习的协调工作

针对不少家长、学生怕参加体育训练会影响文化课学习的思想,学校首先应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上至校领导,下至班主任、体育教师,要细致地做好体育训练与文化课学习关系的解释工作;其次安排好训练时间,尽量使训练时间不与文化课学习冲突;再次妥善安排、协调好参训学生因运动训练和参加比赛而拉下课程的补课工作,以消除家长、学生的后顾之忧。

3.3 合理安排训练时间

小学时间相对充裕,训练时间灵活而充足。针对中学课业繁重的特点,训练时间的安排。以不影响文化课学习为前提。一些集体性不是很强的项目如田径、乒乓球等可以进行个人的训练;对一些集体性较强的项目如篮球、健美操,在训练的初期也可以先进行个人的训练,做到“谁有时间谁来训练”的原则,训练的中、后期再集体训练。集体训练安排在相对空闲的假期尤其是时间较长的暑假以及夏季的放学后,整个训练时间约1~3h。另外,学期初由于各科考试相对较少,时间相对充裕,训练密度及强度可以大些,学期末反之。

3.4 建立运动员选拔与储备制度

针对运动员断层现象,可以建立运动员选拔与储备制度。平时要多与各小学联系。由于小学的训练相对比较系统,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比赛能力与基础。在成立运动队时这些学生就可以优先考虑。现在不少初中与小学已经形成了运动员训练与输送“一条龙”,有效地解决了运动员断层现象。

[1]王健.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1994.

[2]徐本力.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王刚.我国优势项目优秀教练员成材过程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545-546.

猜你喜欢

课余文化课比赛
学生课余羽毛球活动开展现状研究
合理安排训练 树立学习榜样
选美比赛
艺考生如何“逆袭”
艺考生不能轻视文化课
比赛
最疯狂的比赛
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学阵地不容"失守"
课余,并非闲置的空间
咪咪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