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当代价值

2013-10-21边立新

前线 2013年10期
关键词:立场观点马克思主义

边立新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8·19重要讲话)中指出,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同志的讲话,明确了领导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强调了领导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和现实意义。这对于加强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员、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这是习近平同志在8·19重要讲话中对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

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必须充分肯定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作用。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书斋里的学問,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而是干预社会生活、改变世界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它根植于社会实践,引领社会实践,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传播和发展,表明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历史地位,不仅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一些国家得以确立,而且导致了资本主义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中的社会主义因素的成长,不仅是资本主义自我调整的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影响的产物。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社会生活所发生的举世瞩目的变化,更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不可否认,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关注的一些问题,至今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甚至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一些新问题也出现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影响力的丧失,相反是为马克思主义影响力的继续发挥,提供了巨大的历史空间。总之,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不能低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作用。无视和否认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偏见。

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和不断发展的理论。正是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不同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是原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此后,随着实践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产生了各种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不同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构成了绵延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长河。这是对原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生命力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形态。原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源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原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丰富和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因此,我们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能忘记本来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完整、准确地把握本来的马克思主义,只有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地位。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党。就像习近平同志指出的:“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理想。”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作为共产党人,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丧失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念,都不能动摇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支柱。然而,当今中国社会,在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着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的现象。习近平同志在8·19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我们党员、干部中,信仰缺失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笔者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我们曾经误读了马克思主义。由于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的限制,我们过去接受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本来的马克思主义。由于没有真正接受本来的马克思主义,甚至离开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我们不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走了弯路,而且损害了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一些党员干部,说的是马克思主义,做的不是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相去甚远。这不仅败坏了党的作风,而且败坏了马克思主义。可见,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不仅是个认识的问题,而且是个实践的问题。只有既在思想上认同马克思主义又在行动上践行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地坚信马克思主义。为了纠正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上的偏差,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我们必须正本清源,还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感召力。

把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

领导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关键在于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仅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也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前提。当然,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三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既没有离开立场的观点和方法,也没有离开观点和方法的立场。

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立场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不是无立场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一贯反对“价值中立”,公开宣称自己理论的价值立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就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马克思主义的事业,就是工人阶级和人类的解放的事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就是实现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这样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这是马克思的价值立场的最初表达。恩格斯也说,马克思主义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新派别”,是用劳动解释历史、用劳动人民解释历史,主张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只有毫不动摇地坚守人民的立场,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离开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就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不可否认,当今存在着一种淡化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倾向,试图用方法论遮蔽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我们必须防止和克服这种倾向。事实上,离开立场的纯粹的方法是根本不存在的。正如习近平同志在《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一文中所指出的: “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始终不脱离、不动摇这个立场,这是共产党人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大问题。”

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著作浩如烟海,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马克思主义的众多的著作和论述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领导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需要从大量的著作中选择经典著作,在大量的思想内容中发现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就是被长期历史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因而具有普遍意义和指导作用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的基本的观点包括实践的观点、生产的观点、群众的观点、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观点等等。正是这些观点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当然,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并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下一番苦功:明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写作的时代特征,认清经典作家思想的问题指向,回归经典作家思想表达的具体语境,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著作之间的思想演变。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毛泽东同志指出,“世界本来是发展的物质世界,这是世界观;拿了这个世界观转过来去看世界,去研究世界上的问题,……这就是方法论,此外并没有别的什么单独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不仅要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必要的,但又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转化为方法,达到改变世界的目的,才是真正地掌握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不仅在于总结实践经验,把握事物的本质,上升到思想和理论的高度,而且在于把观点转化为方法,即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从思想向现实的转化、从认识向行动的转化。这是认识向实践回归的过程,也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其中的奥秘在于,观察问题的深度决定思想的高度,而思想的高度影响价值的维度。为了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必须首先提升思想理论水平,并把思想转化为行动,把理论付诸实践。当然,理论向实践的回归,也是理论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是理论获得发展的过程。

展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但要精通它,而且要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每个时代总有属于自己的问题,只有善于研究和解决问题,才能推动社会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要观察和解决当代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论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冲破教条主义和传统观念的束缚,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握时代特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深刻总结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经验,既要充分肯定取得的历史成就,也不能回避现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既要全面把握历史机遇,又要充分估计面临的严峻挑战;既要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又要大胆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成果;既要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又要把现代化的积极成果融入社会主义。在新的探索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深化改革中促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反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党贯彻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在改革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中体现,也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要求。习近平同志在8·19重要讲话中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就指出,只有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了,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同时,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做到经济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两手抓”、两不误,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当前,我国的改革需要渡深水、涉险滩、啃硬骨头。我们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的新期待,正确认识和处理观念变革和利益调整、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凝聚深化改革的共识,形成推进改革的合力,启动新一轮改革,从根本上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形成社会进步的强大合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付诸实践,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生命线。能否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划分真假马克思主义者的分水岭,是识别真假共产党人的试金石。我们党是执政党,面对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和外部环境的考验,存在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和消极腐败的危险。党只有仅仅依靠人民群众,才能赢得考验,才能化险为夷。这就是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真实意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必须牢固树立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人民是历史的主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的事业。我们党要领导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必须汲取群众的智慧,凝聚人民的力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社会进步的强大合力。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加强作风建设。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的生活,倾听人民的意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作风建设是治标,制度建设是治本。要实现标本兼治,就必须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加强与作风建设相联系的制度建设。党的群众路线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息息相关。确保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这是我们党保持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走出“历史周期率”的根本途径。正如毛泽东同志当年在延安所指出:“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作者: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

责任编辑:杜梅萍

猜你喜欢

立场观点马克思主义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扬善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草地
观点参考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