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堵纯信:跟着太阳转

2013-10-21张凤云

种子科技 2013年9期
关键词:郑单张掖玉米

◇张凤云

8月中旬的甘肃省张掖市,已经过了薅缨的季节,平原堡乡大片的玉米地里几乎看不到农民。寂静当中,一位老人正弯着腰,拿着米尺,测量一棵玉米秆的高度。

他就是堵纯信,河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原副研究员。自2000年开始,由他主持完成的“高产、稳产、广适、紧凑型玉米单交种郑单958”,引领我国玉米育种进入高密度育种时代,先后通过了国家和8省区审定,已累计推广约0.37亿 hm2,增产 152 亿 kg,带动农民增收281亿元,至今连续9年居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第一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每棵玉米都得摸它好几遍”

1957年,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堵庄村的堵纯信考上了河南农学院,从此走出了距黄河大堤仅十几里地的那个贫穷的小村。然而走出了农村,却不等于走出了土地。1973年进入河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玉米研究室后,他在玉米育种上一守就是近半个世纪。

每年4月中下旬,堵纯信和同事们就把精心选育的玉米种子播下去,并且在6月底开始授粉。“授粉期间每棵玉米都得摸它好几遍。因为花丝长得没有那么齐,为了让棒子成实,要授好几次粉”,堵纯信对记者说。

几十年来,堵纯信上班从来没有论过点,午饭往往是到了下午两三点才吃,在地里甚至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农作物时间性比较强,它说上午开花就上午开花,就得赶这个时间。”堵纯信说,“授粉的时候玉米都一人多高了,又不透风,有些人都中暑了。”

六七月份,正是郑州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温度高,湿度大,几十年下来,堵纯信得了严重的肩周炎,但即使这样,育种工作也没有中断过。

“大田里,有的玉米结籽稀稀拉拉,就可能是遇到干旱,水分供应不上。玉米受外界环境影响大,我们在培育品种的过程中,就尽量选一些抗灾能力强的。”每个育种环节,堵纯信都很用心:间苗的时候,选根系壮的;抽穗的时候,选雄穗分叉少的;收获了,挑出籽率高的……为了选择结实性和抗逆性好的品种,他还专门选择气候条件相对恶劣的夏播。

“老百姓一打一过秤,就知道这个玉米好不好”

“10多年了,郑单958一直都很稳定。”张掖市多成农业公司副总经理袁超对记者说,附近这几个乡镇的种子价格基本参照它,“只要郑单958定价一出来,农民就知道收入是多少了。郑单958耐密,农民就使劲地增加密度。”

2000年之前,农户种玉米,大多是每667 m2地种 3000株,种到 4000株反而要减产,而郑单958推广之后,每667 m2田地的株数增加到了 4000~5000株,在张掖甚至种到了 6000株。

“以前,玉米的叶子是比较平的,叶子与茎秆之间角度比较大,上面的叶子长出来就把下面叶子的光挡了,得不到光照就形不成光合作用了。郑单958叶片与茎秆的夹角比较小,叶片是往上冲的,透光性比较好。现在我们选的自交系叶片基本都是上冲型的”,堵纯信说。

堵纯信的育种,是面向解决实际问题的,因此与农民的生产生活也贴得最紧。“浇水也好,肥料也好,对提高产量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得投资,太阳光就没有多少成本,我觉得更经济些”,堵纯信说。

郑单958在河南试验的时候,一下子种到了 4000株/667m2,比原来的品种多 1000个穗子,加之很少有秃尖,出籽率比较高,很快便在农民之间口口相传,开始了大面积种植。

“田间看见棒子,也不是特别喜欢人,穗也不是特别大,但是农民一打一过秤就知道这个玉米好。晒干以后,50 kg穗出45 kg籽,而且稍微涝一点、旱一点对它的产量影响都不太大。”袁超说,郑单958刚开始推广时,农民去种子站买种子,首先问有没有郑单958。如果有,就买点;如果卖完了,一扭脸就走了。

“单粒点播,不用去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2000年开始,国家玉米种子生产基地慢慢转移到了张掖。在那之前,堵纯信就来到了这片戈壁滩。

“水土不服,脚上裂口子,嘴上长泡。一生病,我说不行,我得跟着”,堵纯信的老伴说。每年七八月份,堵纯信和老伴都要在张掖一个种子加工厂的宿舍里待上两个月——上午地里跑跑,下午地里跑跑,中午就在工人灶上吃点饭。在沙井乡一片制种田里,堵纯信用手握着一束母本干瘪的天缨对记者说,“这是加入不育基因的,没有花粉的,不用去掉。这有两个好处,一个是不会自交,能够提高种子纯度,保证种子质量;另一个是不用去缨,每667 m2地能为农民节省100多元的工钱。”

“过去农民种玉米,一个坑里都要放两三个籽,因为有的种子不发芽,老百姓就想能出一个也行啊,多了就间间苗。过去我们的种子发芽率国家规定是85%,实际上有些连这个也达不到。100粒,你要是单粒点播,还有15棵就没有苗了,那生产肯定受影响”,堵纯信说。

在堵纯信看来,农业育种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演进的:以前的精耕细作逐步被机械化作业所取代,农村的劳动力逐步被解放出来并走向城市,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新的生产关系对于农业科技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他都细心留意着,并尽可能培育出好的品种,与农业发展、农民生活相契合。“单粒点播,不用去缨,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堵纯信说。

“靠粮食卖钱收益是很低的。667 m2玉米去掉成本,就落几百块钱。农民现在算经济账,他出去打工,一个月 2000元左右,在种粮上就考虑简单的办法。过去是点玉米,现在上午收了麦子,下午就把玉米种上了,连肥也下了。现在我们搞不育系制种,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过去每667 m2地用2.5 kg种子,现在1.75 kg就行了,也不用间苗,农民种好就可以出去打工,等收的时候回来收就完了,非常简单。”堵纯信告诉记者,这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减少制种面积,“如果把我国郑单958制种田减少1/3,就可以腾出地来搞生产。”

“钱再多,其他的东西再好,但是谁都不能不吃饭”

从基地出来,堵纯信看到一穗掉在地上的玉米,就捡起来放在了草帽里,一直用手揽着。他说,平时观察是不剥开玉米棒的,用手这么一攥,是成是瘪,心里就有数了。

搞科研是要讲投入的,尤其是农业育种,周期长,风险大,不知道多少年才能出一个新品种。为了准确把握研究方向,堵纯信利用一切机会了解国内外种业发展动态:上网浏览新闻,开会交流信息;有机会就同农民聊天,从大田里得到启发;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一些国外的种子进入到国内,更引起了堵纯信的密切关注。

“我们搞农业科研的,跟其他工作不一样。这是个基础的东西,老百姓不能不吃饭。你钱再多也好,其他的东西再好也好,但是谁都不能不吃饭。咱们国家人口多,如果粮食出了问题,哪个国家能养活得了呀,所以国家对农业这个基础非常重视。现在公粮不交了,国家还给农业一些补贴。”堵纯信说,提到粮食安全,就先得提到种子,而这方面我们需要努力的地方还很多。

为了加快育种进度,已经77岁高龄的堵纯信每年都要和老伴辗转在郑州、张掖、海南的基地间。“4月份种,9月20号收,下霜之后张掖这里就不能种了,10月下旬就该准备准备去海南了。所以一年呐,跟着太阳转呗!”堵纯信的老伴说。

无论走到哪里,堵纯信的生活都非常简单。一个电磁炉,一个压力锅,一个小电饭煲,晚上从地里回来,就自己熬点玉米粥,拌个凉菜,然后想想第二天需要干的活儿。

“我们这个工作也不是重体力活,不像扛包的,就套个袋子,在地里多转转,看一看。有时候觉得这些生物在变化,从出苗,到抽缨,到授粉,到结籽,接触多了,就想着如何提高产量,什么性状有什么缺点,应该怎么改进,也怪有意思的”,堵纯信乐呵呵地说。

猜你喜欢

郑单张掖玉米
大自然的调色板——张掖七彩丹霞
不同地点玉米品种郑单958产量及相关性状研究
情暖张掖大地 让爱不再孤单
收玉米啦!
玉米新品种展示筛选试验初报
会宁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收获期试验研究
我的玉米送给你
到张掖看黑河
大美张掖
基于案例的杂交玉米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