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生一起走进诗歌

2013-10-12张高平

中学时代 2013年8期
关键词:领会意境诗词

张高平

国家颁布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学生应该“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作为文学样式之一的诗哥,包括由诗衍生出的词曲类作品,在初中教材的各册都有安排,六册教材选用的诗词曲有近四十首,选用这些作品,对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都是大有作用的。

在学习诗词曲时,常要涉及“意境”这个词。学生往往一知半解地听着老师一再强调:“学习和欣赏诗词曲,最关键之处在于要能领会其中意境。”那么,什么是意境呢?所谓意境,“意”,就是情感,是指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是指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画,即诗人采用具体的语言所描写的人、物、景。“意”和“境”,两者密不可分,“意”要通过“境”来表现,“境”又需要“意”作灵魂。诗词曲的所谓意境,就是体现作者主观思想感情的图画。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领会诗词曲中的意境呢?我校是诗词进校园省级先进单位,学校在诗词教学与写作上取得了一些突破,省市县诗词协会对我校也很青睐,多次亲临指导并组织联谊活动。特别是我们农村初级中学,这样的机会是难能可贵的。作为诗词学习团体中的一员,如何与学生一起走进诗歌,领会诗歌的意境,我谈谈自己的几点肤浅看法:

一、结合作者生平和写作时的生活背景

古诗词曲的创作,距离我们生活的年代久远,而作品又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映,正所谓“诗言志”。至于“言”何“志”,那就有必要对作者的生平及生活的背景有所了解,才可能探知。例如,教读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我没有介绍作品创作的背景,只是要求学生先熟读几遍,然后就逐字逐句解释,特别重点讲解了最后一句,讲明这一句诗中的“落花时节”既指当时的自然景象,又表明诗人当时的潦倒处境,诗句饱含悲伤之感。学生听着记着,但问一问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诗人的感情,诗歌的意境,他们却无法说清。由于他们对时代背景一无所知,只是被动地听记,对作品内涵并没有真正理解。于是,我向学生补充介绍了诗人与李龟年相逢的社会背景。杜甫与李龟年初逢于唐朝开元全盛时期,李龟年作为一名杰出的乐师,当时正在岐王的豪华宅邸中演唱,杜甫则因才华显著而被岐王邀去听唱。几十年后,二人在江南重逢,此时,遭受八年动乱的唐朝正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而杜甫本人的处境也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正因为二者重逢与初逢的情形有着极大的反差,诗人才会写下了这首绝句,流露出心中的万千感慨:虽说江南风景正好,但想想过去,再好的风景亦无法消解此时心中的悲怆了。潦倒的处境,不正如眼前片片飘零的落花吗?听了背景的补充介绍,学生们不再显得迷茫,而是有所领悟,对诗中饱含的沧桑之感也就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

二、抓关键性词语,由词入境,依境索意

读任何作品,都不能把作品肢解了分析。读诗词曲,亦然。那种一句一句分析,甚而用白话解释诗句的方法,破坏了作品的意境美,无任何意义。读诗词曲,应该抓住关键性词语。由词语入手,分析作品中写了哪些事物,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事物的,理清这些事物是如何联系起来,由此在脑中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进而揣摩这些画面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雪》,上阕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千里”、“万里”,何等开阔、恢宏。而所望者:“长城”、“大河”、“山”、“原”,都是那么的雄伟、神奇,祖国山河如此壮丽,诗人怎能不放声称赞呢!下阕,一个“惜”字饱含感情,对古代帝王的“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深表遗憾。但一切的美中不足都已过去了,万丈豪情在词的末尾喷泻而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人民大众才是真正的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就这样,引导着学生抓住几个关键性词语,理解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人民大众的歌颂,也就理解了这首词的意境。

一代伟人所写的词激起了读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而马致远的那首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又会带给读者什么感受呢?也让我们从词语入手去细加体会。这首小令一共只用了二十八个字,却写到了十种事物,外加一个“断肠人”。引导学生注意事物前所加的修饰词语,发现修饰词的感情色彩特别浓郁,尤其是“枯”、“老”、“昏”、“古”、“瘦”、“夕”、“断肠”这几个词。是什么样的感情色彩呢?学生们经过片刻的思考,便会七嘴八舌地用“伤感”“凄凉”“悲伤”等同类词语来形容这些词语所带给他们的感受了。能够说出这些感受,学生对这首曲就大致理解了。然后再引导学生将用这些词语修饰的事物一一排放于脑际,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画面传达出的是一种凄凉的氛围,在这样的境界里,一个“断肠人”正踽踽独行,作品所表达的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思便不难理解了。

三、结合人生体验,与作者进行心理位置互换,领会作品意境

好的诗、词、曲,都是言近而意远。要领会其中的意境,还要能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融注自己的思想感情,与作者达到“人我合一”的境界。例如,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就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有过的郊游的体验,似乎词中的主体就是自己,耳边甚至还能回响着迷路时惊慌失措的尖叫声、虚惊过后的欢笑声,从而就会更真切地感受到李清照在少女时代和伙伴们一起郊游时的天真烂漫的乐趣,更能激起我们对往事的怀念。

前文谈到,学生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可以很快地用一些带抑郁色彩的词语去形容作品中描绘的境界,也正是利用了他们的人生体验。秋日黄昏之景,人所共见,自有感受;远离故土,夜色渐浓,望着人家屋顶上袅袅的炊烟,却不知自己今夜落于何处,此时,将自己化作作品的主体,你的心情又会如何呢?学生们自会答出“想家”“孤独”等类词语了。

那么,是不是一定要有直接的人生体验,才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呢?也不一定。譬如,我们学习《望天门山》,对于有游过长江经验的学生,感受必然特别真切,而没有去过长江的学生,也同样可以通过图画、电影镜头所给予我们的间接经验,产生联想,驱遣想象,将自己想象成就是诗人,正立于船头,一路观赏着长江风光。船行得那么快,兩岸的青山都往后退去,江雾迷蒙中,只觉得前面的山都是从水中冒出。那份赞叹,自然也会从你我心中发出。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注意到,学生对诗词曲的学习往往特别有兴趣,他们很注意诵读诗词曲。自然,这与此类作品语言的富有节奏感、音韵和谐、琅琅上口等特点是有很大关系的。但稍加注意,便会发现,他们的诵读往往流于表面。此时,教会他们进一步领略诗词曲的意境美,走进诗歌,将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遗产更深层次的喜爱,也有助于诗词的写作。如是正达到了《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的教育要求。”

猜你喜欢

领会意境诗词
诗词书法作品
当代年轻人不能领会之痛
【诗词篇】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春色满园
慈悲
一朵花的意境
活力课堂源于有效感悟
看图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