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能量”一词的广泛传播及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启示

2013-10-10王大本吴忠迁乔丽苗王素丹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3年3期
关键词:正能量道德经轮子

王大本,吴忠迁,乔丽苗,王素丹

(1.河北工业大学 学校办公室,天津 300401;2.河北工业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天津 300130;3.天津科技大学 基建处,天津 300222)

近年来,“正能量”一词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从“最美妈妈”吴菊萍到“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从“最美司机”吴斌到“最美警卫战士”高铁成等。当这些“最美”的平凡人越来越多地走进公众视野的时候,人们也都自发地用“正能量”一词来形容看到这些事迹之后的第一感受。“最美”的“正能量”,不仅引导人们“审美”观念的回归,而且还表达出人们期盼中国传统价值观回归的强烈愿望。其实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始终萦绕在中华大地上,陪伴着中华民族,一刻都没有离开过,而正是由于“正能量”一词其内容、形式都体现着中国传统道德思想本来的价值诉求和形式,才使得这些“最美”人物的事迹让大众感觉更加可信、可亲、可爱,能够让“正力量”在各种情感交织的社会中脱颖而出,进而促使大众去学习、仿效这些“最美”平凡人的伟大行为。因此,研究“正能量”本身及其传播特点对于当前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正能量”概念及其传播的特点

“正能量”,在物理学中的解释是:以真空能量为零,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质为正,能量低于真空的物质为负。在社会学或心理学中的解释是:一种自信、积极、正面、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全球超级畅销书《秘密》的作者朗达·拜恩认为,宇宙中有股“正能量”,能够实现人们想要的一切。《正能量》的作者英国世界著名心理大师理查德·怀斯曼将“正能量”看作是能够给予人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激发自身的潜力,从而表现出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的新的自我。而实际上,“正能量”一词同样能够在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中找到归宿。通过认真研读中国最具权威的思想道德修养书《道德经》,关于对“道”“道德”本身的内涵,以及传播方式的解释,同样可以很好地对“正能量”的思想以及传播方式进行解释。

(一)“正能量”普遍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

《道德经》认为:“道”是万物的总根源,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但它就在人们的身上,只要把它表现出来,才叫做德。因此“德”,就是把心中已有的道表现出来,道之在天地叫做道,在人身上就叫做德。上面所提到的人物都被称为“最美”,这种美不是别的美,是他们所展现的品德之美,道德之美,因此“正能量”才借助这种“最美”释放出来。而更为重要的是:上述这些人物都不是“高、大、全”或“十全十美”的人物,他们都不是公众人物或位居高位,他们都来自寻常百姓,都是大众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最普通、最常见的人,而正是这些最普通、最常见的人,他们或付出了常人不及的努力,或做出了超出一般的贡献,或一刹那的高尚行为,释放了“正能量”,被大众接收后,产生了共鸣,让大众感到更加平实、亲切,可效仿。由此可见,“正能量”普遍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释放“正能量”的“最美的人”。

(二)“正能量”蕴含着最朴素、最简单的道德力量

《道德经》指出:“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道德经·70.吾言甚易知章》)意思是说:我(老子)所说的都是非常容易听得懂,非常容易做到的事情,只是真正理解的人不多,真正能按照去做的人不多而已。这就如同各种“最美”的“正能量”,他们在一瞬间的抉择、很自然的行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坚持,都出于人性中最朴素的情感,都是最简单的行为。当大众通过媒体报道看到这些“最美”的善行时,似乎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这些情感自己也曾有过,这些行为自己也并不难做到,进而使大众感到自己并非只是一个“看客”,还可以成为一个行动者,进而实现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的转变,这也正是“正能量”的“力量”所在。由此可见,虽然只是最朴素、最简单的道理和行动,但是却能释放出无比强大的“正能量”,也正因为是最朴素、最简单的道理,才让所有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正能量”的存在,能够在“正能量”的鼓励下践行“最美”的善行。

(三)“正能量”通过行动诠释自己的“内涵”

《道德经》指出:“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而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41.上士闻道》)意思是说不同的人闻道之后,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人明白了就去行动,有的人似懂非懂只好继续琢磨,也有的人只是“大笑之”。进一步解释,就是“道”不是用来讲的,而是用来力行的,如果讲,似乎总讲不清楚,总有偏差,需要的应该是一步一步从实践当中去了解“道”。这就如前所述的每一个释放着“正能量”的“最美者”,他们的事迹各有不同,都代表不同种类的“正能量”,如果根据每一个事迹去解释“正能量”似乎都有偏差,但他们都可以用“正能量”来概括。可见行动是“正能量”得以传播的重要载体,只要有“最美”的善行,就能释放“正能量”。进而,我们可以得出“正能量”的传播途径:首先,“正能量”通过某种“善行”释放出来,然后被大众接收并“感应到”,进而产生“教化”,实现由认识到态度,再由态度到仿效行动的升华。

(四)“正能量”通过“回旋前进”的方式汇聚力量,向前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看,“正能量”是“软弱的”。随着“正能量”的发展,它会由最朴素、最简单的道理上升为更为系统、丰富的理论体系,进而也就不便于让所有人都能理解,都能“感应”到这个体系中所蕴含的巨大的“正能量”,因此,也就不能形成对大众的教化,不足以产生更多的行动去抵挡社会上的各种“负能量”。换句话说,各种“负能量”往往都是以最粗俗、最低劣的违反道德的行为出现,而且往往越粗俗、越低劣,其“负能量”就越大,因此可以说“负能量”产生之时与已经形成系统、丰富的道德理论体系不在一个轨道或频率上。因此“正能量”似乎很难发挥作用,不足以鼓励大众去抵挡“负能量”的各种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正能量”是“软弱的”;但“正能量”又是无比“坚强的”,即当“正能量”回归到最朴素、最简单的道德“原点”的时候,它就能够被大众所理解、所感知,并形成放大效应,进而产生千千万万的仿效,汇聚千千万万的行动去击溃各种“负能量”。由此可见,“正能量”在战胜“负能量”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当“正能量”与“负能量”不在一个轨道或频率上的时候,它需要先“回旋”到与“负能量”在一个轨道或频率上,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这也在《道德经》中有所体现。《道德经》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反者道之动。意思是说当道德返回到能够用最简单、最通俗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示的时候,才能使道德动起来,更好地发挥教化的作用。这就好比一个“轮子”,我们把“轮子的最前点”看作是系统、丰富的道德理论体系,“轮子的最后点”看作是最朴素、最通俗的道德思想和行为(见图1)。当“道德”轮或“正能量”轮在前进的过程中遇到“负能量”的时候,轮子的最前点会首先碰到“负能量”,而要想克服“负能量”,需要轮子“回旋”到最朴素、最简单的道德思想和行为,才能让大众更好地“感应到”,汇聚起更多的“正能量”行为力量,再向前旋转去克服“负能量”。

图1 “道德”轮、“正能量”轮通过“回旋前进”的方式克服“负能量”

二、“正能量”广泛传播的启示

党的十七大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也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新部署、新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体现,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然而,当前一些国民信仰缺失,对社会主义认识模糊、道德观念模糊等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的事件并没有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而消失,甚至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因为大众很少能够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书面语言中感受到“正能量”,进而去产生行为克服“负能量”。因此,通过对“正能量”本身及其传播特点的分析,我们似乎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积极启示。

(一)在教育的内容上,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正能量”无论是说普遍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还是说蕴含着最朴素、最简单的道德力量,与丰富、系统的理论体系相比,其所蕴含的道理和内容都是比较少的,但是其包含的人文关怀、道德力量确是巨大的。这也符合《道德经》中“弱者道之用”的提法,即道德发挥作用,首先通过“弱小”的事情,通过“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发挥作用。如果给道德分个层次的话,初等道德是人性中善的本性,中等道德是在本能之上能够为他人、为社会奉献的情怀,高等道德是为人类社会、人与自然等等追求更美好的未来去奉献等。因此,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内容,不仅要增加这部分内容,而且在内容的组织顺序上应安排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前面进行讲授。

(二)在教育内容的选取上,要以实例为主

正如前面所分析的,“正能量”之所以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是那些“最美的人”通过自己的“行动”释放出来的。虽然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不可能首先让每个人亲身做一下那些行为,然后再去体会其中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思想,但当我们可以借助媒介将这些具体行动通过映像、录音等形式纪录下来之时,我们就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这些“善行”所蕴含的“正能量”。因此,在教育内容的选取上,要选取各种“最美善行”的实例作为讲授的内容,以便让大众理解、效仿,并为深入理解更为系统、丰富的理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要注重由浅入深和由深入浅相结合

道德的内容是丰富的,不可能只停留在学习各种朴素的人性中善的本能反映,必然会随着人的认识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形成体系。因此,只注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系统、丰富的理论体系进行讲解,未免过于抽象,形成不了对大众的“感应”,释放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所有蕴含的强大“正能量”;如果只注重对人性中善的本能道德水平进行教育,那只能停留在“轮子的最后点”,“轮子”不可能向前发展。因此,对于教育内容的安排上,要按照由浅入深和由深入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安排。

(四)从教育的形式上看,要注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结合

当我们看到那些“最美”的人物的时候,大多是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媒体,虽然不同于传统的在课堂内的显性教育,但却能产生更多的情感的共鸣,心灵的净化。因此,隐性教育方法能够通过各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因此,我们要在坚持显性教育主阵地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完善隐性教育形式,使得两种教育形式相得益彰,发挥更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正能量道德经轮子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两个轮子“走路”
没有轮子的挖挖
读北岛:一只轮子,寻找另一只轮子
正能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亚投行,美国应发挥“正能量”
香港“正能量”游行反“港独”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香喷喷的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