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特质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2013-09-20杨奇凡李世贵赵春风王怡刘兵

关键词:特质重庆素质教育

杨奇凡,李世贵,赵春风,王怡,刘兵

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一项项“惠渝”政策和措施的出台,重庆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GDP总量已突破1万亿元。然而,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重庆的文化发展还相对滞后,同在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适应。因此,面对如此形势,重庆市委、市政府已明确将“大力建设文化强市”作为重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重点和奋斗目标。而对于重庆地域内的高校如何适应当前形势并对其准确定位,为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提供服务和支持?笔者认为,重庆高校应充分挖掘、利用地域特质,并切合实际地开展基于地域特质的文化素质教育。

一、代表“重庆地域特质”的文化资源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要开展基于地域特质的文化素质教育,就必须弄清楚什么是能代表地域特质的文化资源?比笔者认为,“重庆地域特质”的文化资源应该是一个广义的范畴,一方面应包括能体现地域社会 “物质与精神”、“智力与情感”、“传统与信仰”等层面的历史文化资源;另一方面,还应包括新时期地域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影响力,且富有人文情怀的创新理念和方法。

(一)重庆的历史文化资源

“文化”是一种力量,是一座城市特有的灵魂和独有的品质。重庆的历史文化资源主要包含[1]:

(1)三峡文化。所谓三峡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形态,它既反映了重庆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基础,又反映了重庆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渊源。三峡文化主要包括江山文化、考古文化、物质文化、民间文化、民人文化、军事文化、宗教文化和工程文化。

(2)巴文化。巴文化是典型的山地文化,它所展现的是巴人不畏艰难险阻、不畏强暴、勇于拼搏的人文精神。

(3)移民文化。在历史上,重庆有过九次移民,是一个较典型的移民区域。一次次的移民,彰显出了重庆这块土地接纳和包容四方的度量,和重庆人所具有的移民情节。

(4)抗战文化。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作为陪都成为了当时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同时也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的主要平台,具有非常深厚的中国抗战文化底蕴。

(5)红岩文化。其核心是红岩精神,是在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南方局的领导下外对日本帝国主义、内对国民党反对派的斗争中所锤炼成的大无畏的革命斗争精神,更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的结晶。

(6)人文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重庆拥有包括大足石刻、钓鱼城、川江号子、梁平灯戏、铜梁龙舞等一大批不同类别的人文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作为重庆的地域名片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7)饮食文化。重庆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形成了以麻、辣、鲜、香为特色的川渝风格。而火锅作为重庆最有特色和最富盛名的饮食文化,更是闻名四海。

(二)助推地域科学发展的方法论

本文认为助推重庆地域科学发展的方法论应该是在依托“千里为重、广大为庆、科学发展、富民兴渝”这一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人文情怀的基础上,所实施的一系列社会科学发展新理念、新方式、新战略[2]:

(1)“一统城乡”解二元方程。从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和少数民族集聚区的特殊市情出发,重庆正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与发展的思路,着力构建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通过促进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一圈”带动“两翼”,形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2)“三化同步”成发展新动力。所谓“三化”就要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工业化为引擎,以城镇化为依托,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三化”同步推进,形成重庆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3)“两转变”坚持民生之路。“两转变”是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重庆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先后实施了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在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上,更是明确将“科学发展、富民兴渝”作为了重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统揽全局的总任务。

二、地域特质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中的研究方法

(一)SWOT-PEST分析法

SWOT分析旨在全面把握竞争主体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从而制定符合竞争主体的战略决策,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把握机会、消除威胁。PEST分析是进行宏观环境分析的基本工具,通过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方面分析组织(行业)的外部因素和内部能力,以充分揭示组织(行业)的宏观运行环境。

SWOT-PEST分析具有高度的统筹性和合理的聚类性等特点。该方法可以将政治(P)、经济(E)、社会(S)、技术(T)等相关影响因素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进行系统SWOT分析,有利于了解组织(行业)的环境条件。

(二)地域特质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中的SWOT-PEST分析

地域特质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中的影响因素众多,采用SWOT-PEST分析方法,就是要在充分考虑地域特质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中的内部优势(S)、劣势(W)的情况下,将各影响因素划分为有利于地域特质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发展的机会(O)、威胁(T)这两个因素集,从而有利于了解地域特质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中的环境条件,为地域特质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价值研究提供战略性的决策 (见表1和表 2)。

通过上面SWOT-PEST分析可以看出,在高校中开展基于地域特质的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优势明显,机遇和挑战并存。现依据SWOT-PEST的模型,就在高校中开展基于地域特质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意义和对策做以下分析:

三、开展基于“地域特质”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地域特质的鲜明性,可作为名片宣传重庆

从全国大专院校统一招生考试录取学生的要求和标准来看,所招收学生都不具有同一区域性;此外,每年到重庆高校留学的外国学生也在逐渐增多。对于这部分外来学生而言,重庆将成为他们人生中的第二故乡。因此,开展基于地域特质的文化素质教育,不仅可以让外地来渝上大学的同学快速、系统地认识自己第二故乡的历史渊源、风土人情,而且可以全面学习和了解到当前重庆城市发展的形势、政策,以及助推发展的科学理念,并通过他们将重庆的“名片”传向全国,乃至世界。

表1 影响高校开展基于地域特质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在因素

表2 影响高校开展基于地域特质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外在因素

(二)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1)将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创造条件。重庆是一座富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更是一座英雄之城。以“抗战文化”这一重庆地域特质为例,作为当时的陪都,重庆的抗战文化是以抗日救亡为基本主题,以民族解放为思想特质,涵盖了多个领域的大众文化。我们的大学生除了专业学习之外,还应该多去认识和了解这些特质文化,从而实现自身政治意识、爱国意识以及国情意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2)将有助于为重庆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所需的人才。实施城市人才战略,构筑人才高地将成为未来决定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以世界500强企业为代表的全球各大企业、金融机构纷纷入驻重庆。人才的需求已成为未来重庆大发展的核心问题。为此,重庆市政府作出了进一步依托重庆各大高校实施人才培养的发展战略。而开展基于地域特质的文化素质教育,正是基于这一战略考虑的。大学生们,特别是外地来的学生通过对基于“重庆地域特质”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必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就业规划进行有针对性的定位,甚至把重庆作为自己未来发展的舞台,为重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实现文化素质教育方法的创新。在高校中开展基于地域特质的文化素质教育,是以传播“地域特质”为主线,将一改传统高校文化教育中重形式、轻实效,把文化教育局限于课堂之内,缺乏文化教育的体系建设的现状。以重庆高校为例,通过理论教学与实地感受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去感知重庆地域特质中所蕴含的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以及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四、基于地域特质,实现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模式的创新

在高校中开展基于地域特质的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的实施,构建起一套具有实效的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新模式。

第一,编写教材,开设课程,构筑地域文化素质教育“主渠道”。要开展基于地域特质的文化素质教育,首先教材是基础。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组织地域内高校和社科机构,编写出与地域文化相关的教育教学软件资源,以开设课程的方式,将其列入到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此外,高校还可以积极邀请专家学者、民间文化团体来校进行地域文化方面的宣讲和展示[3]。

第二,依托地域特质环境,积极组织实地教学体验。开展基于地域特质的文化素质教育,最大的一个优势就是可以依托地域特质的实际环境进行。对于重庆高校,可以充分依托重庆“红岩连线”博物馆、重庆三峡博物馆、重庆规划展览馆、西永微电园、保税港区、物流基地等重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以及社会建设发展的现实场景为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实地教学体验。

第三,依托学生活动,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式的地域文化体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锻炼自我、了解社会、增长才干的有效途径。把基于地域特质的文化素质教育寓于其中,依托主题团日活动、“暑期三下乡”、“社会调研”等活动形式,让大学生们真正深入到地域内的各个角落去开展更加自主的文化体验,并形成实践报告。

五、结语

城市文化的建设和宣传最终决定着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决定着城市的品牌和特色,也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强弱。当前,国内外许多先进城市已经或正在把文化发展提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全新高度,以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来引发和推动城市的新发展。充分发展和利用地域特质,在高校中开展基于地域特质的文化素质教育,不仅能提升大学生作为未来人才的核心竞争力,而且也将为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发挥积极作用。高校作为地域特质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主要力量,应充分挖掘、整合、利用,并创造性地转化这些特质文化资源,通过开展基于地域特质的文化素质教育,为地域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1]代金平,周兴茂,刘晶.重庆的地域文化资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7(6).

[2]张德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为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R].在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06.

[3]李大鹏.区域人文教育特色彰显[J].教育评论,2006(4).

猜你喜欢

特质重庆素质教育
重庆客APP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在这里看重庆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