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渗气田的合理开发方案研究

2013-09-20吴晓慧邓景夫杨浩王呈呈蒋文超

断块油气田 2013年1期
关键词:井距经济评价断块

吴晓慧 ,邓景夫 ,杨浩 ,王呈呈 ,蒋文超

(1.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318;2.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油田生产研究院,天津 300450)

0 引言

M气田为典型的低渗干气气藏,沉积环境为辫状河砂砾质心滩。区域总面积为806.4 km2,开采层位主要为PⅠ—Ⅴ共5个小层。M气田面积大,储量高,但截至2011年12月,仅投产了4口井,投产时间4 a,故各沉积单元的储量动用程度都很低。分析各沉积单元的剩余气饱和度图可知,各井采出程度与砂岩沉积相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关联性[1-3]。

1 经济极限井距的确定

为了使单井能够控制足够的储量[4],保证气井具有一定的供气能力和经济效益,需依据M气田的地质特征以及储层参数确定开发井距[5-9]。对于低渗、非均质性强、低丰度的M气田来说,单井产能低,要形成一定规模的产量或达到一定的开发速度,其井网密度必须大于常规气藏。由于储量丰度低,单井控制储量就应达到经济极限值以上。因此,寻求合理的井距和井网密度就成为M气田下一步开发的关键[10]。

通过经济极限井网密度法来确定井距。首先计算气井最小累计采气量:

式中:GP为天然气累计采气量,104m3;I为总投资,万元;f为天然气商品率;P为天然气价格,元/103m3;L为单位成本与费用,元/103m3;L1为各种税金,元/103m3。

在获得气井要求的最小累计采气量后,便可确定气井要求的最小控制地质储量:

式中:Gmin为气井最小控制储量,104m3;R为最终采收率,%。

在得到气井最小控制储量后,可得不同储量丰度条件下气井的最小控制面积,进而确定经济极限井网密度和对应的经济极限井距。

经济极限井网密度为

依据M气田的实际情况,I取985万元,f取0.88,P取 950元/103m3,L取 160元/103m3,L1取 20元/103m3,R取 50%。GA为 1.26×108m3/km2,代入式(1)—(4)可计算出M气田的经济极限井距为550.87 m。

式中:Smin为经济极限井网密度,口/km2;GA为储量丰度,108m3/km2。

经济极限井距为

2 合理井网部署方案的设计

井网形式须适应砂体的走向和分布,对储量的控制程度高且兼顾区内已有气井井位。M气田的沉积环境为典型的辫状河砂砾质心滩,储层平面上具有一定的非均质性。但除了PⅡ砂体分布比较零散外,其余4个小层砂体分布均较为规整,平面非均质性较弱。

综合考虑了M气田平面非均质性较弱,以及各井井口压力基本相近且长时间内不需要增压开采的特点,决定采用均匀的正方形或三角形井网形式。

设计方案按照整体部署、一次实施的原则进行衰竭式开发[11-15]。参照天然气可采储量计算方法标准,确定M气田的平均废弃产量为0.1×104m3/d,也就是设计方案的关井产量。为了研究方便,各方案评价期均定为25 a。

依据对M气田地质特征及井网井距论证的最终结果,共设计出8套对比方案,各方案的基础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M气田对比方案设计基础数据

3 合理井网部署方案的预测

应用数值模拟技术对各方案的日产量、累计产量、地层压力等指标进行预测对比,结果见图1—3。

图1 产气量对比

图2 累计产气量对比

图3 地层压力对比

由图1可知,由于地层能量供给不足,各方案投产后随着生产时间的推移,日产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方案1和方案5刚投产就急速下降,并且幅度极大,方案3、方案4、方案7和方案8日产气的下降幅度较平缓,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稳产期。由此可以认为,井数越多,投产初期区块日产气越高。但由于没有外来能量的供给,也未进行增压生产,随着地层压力的下降,井数多的方案日产气的下降速度也是最快的。这对于气藏的整体稳定开发是很不利的,所以在实际生产中要严格控制生产的井数和气井的产气速度。由图2可知,方案1累计产气最多,其次是方案5,方案4的最少。由这一规律可知,方案布井越多,在投产一定时间内,累计产气就相对越多,反之越少。由图3可知,井数越少,分布越分散的方案地层压力的下降越平缓,越有利于后期的继续开发调整。

综合分析数值模拟计算结果,预测到2036年12月,方案1累计产气最多,可达到960.62×108m3,其次为方案5。但这2个方案在投产初期日产气下降剧烈,没有明显的稳产期,投产井数也远远高于其他方案。对比分析各项生产指标可知,不考虑经济因素时,方案1效果最好,其次是方案5,方案4效果最差。

4 开发方案经济评价及优选

为了对8个设计方案的开发指标进行综合经济评价,按1 a借贷偿还期计算了当气价为950元/103m3时的内部收益率、净现值和回收期,最终评价结果对比见表2。

表2 各方案开发效果经济评价

由表2可以直观看出,方案3的税后内部收益率最高,远高于行业基准收益12%[16-17]。该方案的借款偿还期为1 a,低于行业标准,这说明该方案的清偿能力非常好。从财务评价结果可以看出,方案3具有经济上的可行性。

以数模区实际开发状况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综合分析以上经济评价和方案指标对比结果,推荐方案3(1 000 m井距的正方形井网)为最优方案。

5 结论

1)通过经济极限井网密度法确定M气田经济极限井距为550.87 m。

2)综合分析M气田地质特征及开采动态,决定采用均匀井网形式进行衰竭式开采。

3)通过对8个方案的数模预测,对比分析经济评价结果,推荐方案3(1 000 m井距的正方形井网)为最优方案。

[1]尹朝云,刘伟,王勇飞.新场气田上沙溪庙组JS2气藏储层建模研究[J].断块油气田,2008,15(4):31-34.

[2]刘刚.升平气田火山岩气藏数值模拟及井网部署方法研究[D].大庆:大庆石油学院,2007.

[3]王真,孙强.永安气藏开发规律及剩余气分布研究[J].断块油气田,2005,12(2):44-45.

[4]王富平,黄全华,王东旭,等.渗透率对低渗气藏单井控制储量的影响[J].断块油气田,2008,15(1):45-47.

[5]朱新佳.苏里格气田苏53区块合理井网井距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0,24(1):73-75.

[6]王秀芝,石志良,龙胜祥,等.元坝气田开发经济合理井距研究[J].断块油气田,2012,19(3):340-342.

[7]彭光明,李晓明,张惠蓉.一种估算气井合理产量的新方法[J].断块油气田,2011,18(1):91-93.

[8]王国勇,刘天宇,石军太.苏里格气田井网井距优化及开发效果影响因素分析[J].特种油气藏,2008,15(5):76-79.

[9]侯瑞云,刘忠群.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致密低渗储层评价与开发对策[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2,33(1):118-128.

[10]唐玉林,唐光平.川东石炭系气藏合理井网密度的探讨[J].天然气工业,2000,20(5):57-60.

[11]李世伦.气田开发方案设计[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91-110.

[12]李士伦,王鸣华,何江川,等.气田与凝析气田开发[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58-66.

[13]李元觉,徐文,唐乐平.长庆气田开发方案优化设计[J].天然气工业,1998,18(5):29-32.

[14]邓琪,唐海,吕浙江,等.产水气井产量预测方法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1,25(3):68-69.

[15]陈元千.实用油气藏工程计算方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201-219.

[16]马小原,田玲钰,徐明凯,等.研究气藏经济采收率的方法[J].断块油气田,2001,8(5):36-37.

[17]杨轶,陈光海,陈武.低渗透气藏储量经济评价模型与应用[J].天然气工业,2008,28(10):119-121.

猜你喜欢

井距经济评价断块
复杂断块油藏三维地质模型的多级定量评价
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CO2混相驱合理注采井距研究
双水平井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合理井距优选
断块油藏注采耦合物理模拟实验
港中油田南一断块高含水后期提高开发效果研究
志丹油田双707井区水平井开发及井网部署方案研究
井间示踪剂监测在复杂断块油藏描述中的应用
“有无对比法”在经济评价中的运用及相关概念分析
关于致密气开发经济评价的思考
低渗透油田加密调整注采井距适配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