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震沉积学在BZ19-4油田中的应用

2013-09-20李超廖新武侯东梅刘传奇韩雪芳胡勇

断块油气田 2013年1期
关键词:油组断块层序

李超,廖新武,侯东梅,刘传奇,韩雪芳,胡勇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 300452)

地震沉积学是建立在地球物理学、沉积学、地震地层学及层序地层学等学科的基础上,主要利用三维地震信息和现代地球物理技术进行沉积体系、沉积相平面展布以及沉积发育史研究的一门学科,是高频层序研究和体系域三维可视化的有效工具[1-3]。“地震沉积学”这一概念由曾洪流等[1-5]首次提出,其基础和核心是对地震同相轴等时性及其地质意义的重新认识,开展三角洲相储集层的地震沉积学研究,并在研究中提出了90°相位移转换、地层切片及分频解释等地震沉积学研究的关键技术[6-16]。此后,经过国内外学者近十余年的研究与实践,地震沉积学在理论和应用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

研究区内三维地震资料品质较好,主频约为55 Hz,构造相对简单,岩性以砂、泥岩为主,断层不发育。本次研究利用90°相位调整、地层切片,结合单井测井、岩性资料,精细刻画了明下段砂体的展布特征。

1 研究区概况

BZ19-4构造位于渤海西南部海域,处于渤中凹陷、沙南凹陷、渤南凸起及沙垒田凸起接壤处的凹中隆构造带。其周边被沙南、黄河口和渤中3大生油凹陷包围,是渤海海域油气富集最有利地区之一。新近系的明化镇组下段为其主要含油层系,前人对该区域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明下段主要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10-12]。

图1 研究区典型单井明下段层序地层划分

2 层序划分及小层对比

明下段GR值的变化反映了气候变化的规律性,GR值响应可以作为层序划分的可靠依据[10-1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1-18],本文以湖盆萎缩期气候变化是层序发育的主控因素为理论基础,结合研究区区域沉积背景及标准井层序格架,建立了研究区的层序地层格架。明下段可划分为1个长期旋回、3个体系域,分别为低位体系域、湖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见图1)。

在该区域,GR值的变化可以作为小层对比的标志层。此外,该区域内馆陶组顶部发育的大套砂岩也可作为对比标志层。因此,在本次研究中,利用目前该区30余口探井、开发井,选取了明下段高GR顶及馆陶组砂岩顶作为对比标志层,按照“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原则,在建立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开展了小层对比工作(见图2),研究区明下段从上到下共划分出45个小层。

从小层对比结果来看,研究区储层具有如下特征:

1)纵向上,明下段Ⅰ,Ⅱ油组储层相对较发育,呈“砂包泥”特征;Ⅲ,Ⅳ油组储层相对不发育,呈“泥包砂”特征。

2)横向上,明下段Ⅰ,Ⅱ油组储层连续性比较好,变化相对较小;Ⅲ,Ⅳ油组储层变化则相对较大。

3)平面上,在各个油组发育时期,BZ19-4N-1,BZ19-4N-2D井区储层发育程度,总体上比BZ19-4S-1井区好。

3 相位调整

常规地震资料处理的最终成果是零相位地震数据,这种数据具有子波对称、中心瓣(最大振幅)与反射界面一致和较高分辨率的优点;但是,只有当地震反射来自一个单一界面(如海底、主要不整合面、厚层块状砂岩的顶面等)时,零相位数据的上述优点才是真实的。在油田实际地震资料中,通常表现出储集层厚度小、连续性差、相带窄,且空间变化大特点,使得零相位地震数据应用受到限制,而采用90°相位子波处理的地震数据可以克服零相位子波数据的不足与缺陷[4-5]。

图2 研究区小层对比

从该油田的实际应用效果来看,在进行90°相位调整之后的地震剖面上,地震反射振幅与单井岩性具有极好的对应关系。图3中单井柱子上,砂岩对应了地震剖面上的波谷(黄色),泥岩对应了波峰(绿色)。

图3 研究区井震关系

4 砂体展布规律

地层切片的制作是砂体展布规律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步骤为:选取参考标准层;选择切片时窗;形成地层切片。该地区从上到下地层切片的分析表明,明下段物源主要来自工区西北部,沉积时期不同,砂体发育特征也不同。

在明下段Ⅲ、Ⅳ油组低位域及湖泛域沉积时期,主要发育分支状分流河道砂体。此类型河道砂体平面上延伸较远,整个工区范围内均有分布,且河道的摆动性不强。随着湖平面的逐渐上升,受到可容纳空间及沉积物供给条件的影响,在明下段Ⅰ,Ⅱ油组高位域沉积时期,发育朵叶状砂体,砂体平面上广泛分布(见图4)。

图4 研究区砂体纵向演化特征

该地区砂体平面展布规律的研究结果,能很好地解释小层对比展现出的该区储层发育特征:

明下段Ⅰ,Ⅱ油组沉积时期,常呈现出多期朵叶状砂体叠置现象,这种类型的砂体平面分布范围较广。而Ⅲ,Ⅳ油组沉积时期的分流河道型砂体虽然延伸较远,但横向变化大,并且由于其摆动性较弱,导致同一时期发育的河道仅在局部存在切割叠置。这造成了Ⅰ,Ⅱ油组砂体的发育程度、连续性都较Ⅲ,Ⅳ油组好,储层的横向变化也较Ⅲ,Ⅳ油组小。

由于各个油组沉积时期物源都来自研究区的西北部,相对来说,BZ19-4N-1,BZ19-4N-2D井区更靠近物源,所以砂体发育程度也较BZ19-4S-1井区好。

5 应用

针对不同类型的沉积砂体,选择了不同的开发方式[10-21]。对于Ⅰ,Ⅱ油组高位域沉积时期广泛分布的朵叶状砂体,由于纵向上叠合程度较好,按照海上油田“少井多采”的原则,采取了定向井和水平井相结合的开发方式。而对于Ⅲ,Ⅳ油组湖泛域和低位域沉积时期的河道型砂体,由于纵向上叠合程度较差,主要采用水平井分层系进行开发。

从实际开发效果来看,目前油田采用的井网适应性及初期开发效果均较好。叠合程度较好的砂体,采用定向井合采,层间干扰较小;叠合程度较差的砂体,利用水平井开发,不仅初期产能高,而且目前日产油、累计产油水平都维持在较高水平。这种创新的开发模式,为今后类似油田中后期的调整及挖潜提供了依据。

6 结束语

在建立研究区层序地层格架及精细小层对比的基础上,利用地震沉积学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明下段Ⅲ,Ⅳ油组低位域及湖泛域沉积时期,发育分支状分流河道砂体;明下段Ⅰ,Ⅱ油组高位域沉积时期,发育朵叶状砂体。不同类型的沉积砂体,由于其在纵向上的叠合程度不同,油田采取的开发方式也进行了相应优化。其中,Ⅰ,Ⅱ油组采取定向井和水平井相结合的开发方式,Ⅲ,Ⅳ油组则主要利用水平井进行开发,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ZengH,AmbroseWA.Seismicsendimentologyandregionaldepositional systems in Mioceno Norte,Lake Maracaibo,Venezuela[J].The Leading Edge,2001,20(11):1260-1269.

[2]Zeng H,Hentz T F.High-frequency sequence stratigraphy from seismic sedimentology:Applied to Miocene,Vermilion Block 50,Tiger Shoal Area,Offshore Louisina[J].AAPG Bulletin,2004,88(2):153-174.

[3]Zellg D,Dentz T F.地震岩性学在弗米里恩50区块中新统高频层序地层研究中的应用[C].黄忠范,译.李明杰,校//夏义平,袁秉衡,徐礼贵,等.石油地质与地球物理译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222-240.

[4]Zeng Hongliu,Backus Milo M.Interpretive advantages of 90°-phase wavelets:Part 1—Modeling[J].Geophysics,2005,70(3):7-15.

[5]Zeng Hongliu,Backus Milo M.Interpretive advantages of 90°-phase wavelets:Part 2—Seismic applications[J].Geophysics,2005,70(3):17-24.

[6]张树林,何家雄.中国近海油气地震技术现状及展望[J].断块油气田,2006,13(4):1-4.

[7]董春梅,张宪国,林承焰.地震沉积学的概念、方法和技术[J].沉积学报,2006,24(5):698-704.

[8]林承焰,张宪国,董春梅.地震沉积学及其初步应用[J].石油学报,2007,28(2):68-72.

[9]张义娜,朱筱敏,刘长利.地震沉积学及其在中亚南部地区的应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9,36(1):74-79.

[10]李阳.胜利油田油藏综合地球物理研究现状及展望[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31(3):102-103.

[11]余宏忠,李建平,彭文绪,等.黄河口凹陷明下段浅水三角洲沉积及勘探意义[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9,28(2):1-6.

[12]赖维成,程建春,周心怀,等.湖盆萎缩期准平原层序划分与砂体特征研究:以黄河口地区新近系明下段为例[J].中国海上油气,2009,21(3):157-161.

[13]刘忠宝,杨圣彬,焦存礼,等.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中、下寒武统高精度层序地层与沉积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2,33(1):70-76.

[14]李向阳,张昌民,张尚锋,等.白云凹陷北坡珠江组下段层序地层及有利区带预测[J].断块油气田,2012,19(2):154-157.

[15]潘春孚,纪友亮,高志勇,等.准噶尔盆地南缘新近系层序类型与发育模式研究[J].断块油气田,2011,18(1):34-37.

[16]胡勇,徐聘,廖新武,等.层序地层研究拓展油田发现的一个成功实例:以渤海湾盆地新近系渤中19-4油田为例[C]//陈壁.渤海油田上产3000万吨论文集.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1:265-270.

[17]于国庆,李大伟.储层特征变化规律研究:红柳油田垦东6断块沙二—沙三中[J].断块油气田,2004,11(2):16-18.

[18]胡玉杰,高协为,黄红兵.东濮凹陷西洼北部沉积体系与含油气性[J].断块油气田,2001,8(1):7-9.

[19]王海峰,史洁,侯战胜,等.盘河断块区馆三段河流相储集层特征及储集性能[J].断块油气田,2005,12(1):21-23.

[20]刘永春,李晓平,王波,等.卫81块沙四段储层沉积微相及剩余油分布研究[J].断块油气田,2001,8(5):42-46.

[21]姚健,杜晓峰,郑敬贵,等.辽东湾地区浊积扇体识别及储层地震描述方法研究[J].断块油气田,2012,19(6):718-721.

猜你喜欢

油组断块层序
复杂断块油藏三维地质模型的多级定量评价
“V-C”层序地层学方法及其在油田开发中后期的应用
白云凹陷SQ13.8层序细粒深水扇沉积模式
协调点分析在多层合采井产量劈分中的应用
奈曼油田九上段分层系开发效果分析
断块油藏注采耦合物理模拟实验
港中油田南一断块高含水后期提高开发效果研究
高分辨率层序随钻地层对比分析在录井现场中的应用
井间示踪剂监测在复杂断块油藏描述中的应用
沁水盆地南部石炭-二叠系层序地层划分与聚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