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英语学习者恭维言语行为的语用负迁移研究

2013-09-19任娟娟

池州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恭维英语水平形容词

任娟娟

(宿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宿州234000)

1 引言

当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语言社区的人们互相交流时,他们也许会在交谈中遵循各自的社交语言规则,因而误解时有发生,而这无疑也给学习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带来了一定困难。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的原因之一就是社交语言迁移[1]。Beebe,Takahashi and Uliss-Weltz将社交语言迁移分为了三种类型,其中第二类就是语用迁移:对第一语言或社会文化能力的迁移[2]。

恭维言语行为在英语本语使用者的日常交流中是非常普遍的。Holmes将恭维定义为“一种明显或不明显地表达出说话人对认为好的方面的认可和赞赏的言语行为”[3]。事实上,恭维的表达是有结构模式的,而且,在美式英语的恭维中无论在措辞或是矩形结构上都明显缺乏变化[4]。Wolfson以收集到的686个自然交谈中的恭维为语料,发现这些美式英语交谈的恭维中尽管一共出现了72个不同的形容词,但三分之二的恭维中都使用了“beautiful”,“pretty”,“great”,“nice”以及“good”。 动词的使用数量也很有限,在含有褒义动词的恭维中,86%的恭维都用了“like”以及“love”。 另外,所有恭维中有85%都使用了以下三种句型中的其中一种:(1)NP is/look (really)ADJ;(2)I(really)like/love NP;(3)PRO is(really)(a)ADJ NP[5].其中,NP表示 noun phase名词词组,ADJ表示adjective形容词,PRO表示pronoun代词,V表示verb动词,ADJ NP表示adjective形容词+noun phrase名词词组。

对恭维的应答也受到了不同文化中对恭维的不同理解的影响。Spencer-Oatey&Dong[6]研究了文化的差异对英国学生和中国学生恭维应答的影响以及他们对不同应答策略的评判。因此,本文中所涉及的“语用负迁移”指的是“将第一语言中的语用规则迁移至第二语言中而由此产生的负面交际影响”。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假设

对目的语的文化习俗及社交语言规则缺乏了解,造成了中国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时的语用困境。因此,本研究提出了两个研究假设:中国学生将母语的语用规则借用到了目的语中,发生了语用负迁移;中国学生母语的语用负迁移程度将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2.2 研究对象

两组共60名受试者参与了该问卷调查,A组受试者为30名宿州学院英语专业的四年级学生,平均年龄21岁,已学习英语八年半,都已通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TEM-4),代表高英语水平组;B组受试者为30名宿州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一年级学生,平均年龄18岁,已学习英语六年半,都没通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或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代表低英语水平组。

2.3 研究工具

本研究在调查问卷中采用语篇补全法、5分制排序法收集数据。语篇补全法用于收集受试者使用的恭维语结构模式,所得数据与Wolfson的统计数据进行对比。5分制排序法用于收集受试者采用的恭维语应答策略,所得数据与Holmes[7]的统计数据进行对比。

3 结果与讨论

3.1 恭维语结构模式

3.1.1 词汇

首先,由表1可看出,中国学生所使用的恭维语中,形容词类恭维语所占比例较小,另外,形容词的种类也少于英语母语使用者,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学习者的英语词汇量有限。因而,英语语言能力有限会使中国学生在目的语的语用能力的发挥上受限。

表1 恭维语类型的使用

其次,在中国学生所用恭维形容词中,最常用的五个依次是good,beautiful,nice,great以及excellent。从表2总可以看出,(1)中国学生最喜欢用good而非nice,偏好使用beautiful而非pretty。这是因为,在汉语中“好”和“漂亮”是人们在表达表扬和夸赞时最常用的,同时,由于教师们对nice及pretty的用法、nice与 good的细微差别、pretty与beautiful的细微不同解释不足,也未能给予足够的强调,导致中国学生每每想要表达“好”和“漂亮”的时候就会将其简单的与good和beautiful一一对应,造成这两个词的滥用,语用负迁移由此产生。(2)excellent一词英语本语使用者不多用,却是中国学生青睐的恭维形容词之一。这也许是因为中国的英语教师在夸赞学生的表现时,尤其是课堂表现、家庭作业等,大多会无意识地频繁使用excellent。因而,本研究中所发现的excellent的高频使用现象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语用负迁移所致。

表2 恭维中形容词使用偏好的比较

再次,在包含语义褒义动词的恭维语中,中国学生最常用的四个动词依次是like,love,fit以及match。中国学生对fit和match的偏好是因为这两个动词一般使用第三人称作为主语,可使说话人避免因为过多使用第一人称而给人以自我为中心的感觉。同时,在汉语文化中,人们通常只对很亲密的人说“爱”(love)或是“喜欢”(like),所以,例如在夸奖对方衣着或外表时,人们会更多地使用 “很配”(即英语中的fit或match),因而,这一动词上的不同之处也反映了语用负迁移的存在。

3.1.2 句型

中国学生所用的恭维语句型也与英语本语使用者的情况不同。一方面,86.3%的恭维都集中在了以下四个句型:(a)NP is/looks (really)ADJ;(b)I(really)like/love NP; (c)PRO V (a/an)ADJ NP[“You have presented an excellent book report”];(d)(What a/an)ADJ NP[“What a lovely boy!”]。 另一方面,中国学生的恭维语中也出现了一些使用频率较低的句型:(e)How ADJ NP is/are [“How cute the boy is!”];(f)NP V(NP)ADV[“The girl has finished the work early”];(g)PRO is(really)(a/an)ADJ NP[“That is a nice watch”]。

首先,“I(really)like/love NP”句型也以 14.5%的高频率出现在中国学生的恭维语句型中,但相比英语本语使用者的16.1%的使用比例,还是较低。而这则是源于中国文化中对 “喜欢”(like)和 “爱”(love)的谨慎使用。中国人较为含蓄内敛,在日常交流中,人们会觉得频繁使用这两个词显得矫情、不够真诚,有奉承巴结之感。所以,中国学生对这一句型的使用率也再一次证明产生了语用负迁移的现象。

其次,使用频率排列第三的句型也不同,英语本语使用者的是“PRO is(really)(a/an)ADJ NP”,而中国学生使用的则是“PRO V(a/an)ADJ NP”。前者是典型的英语句式,使用系动词be与名词词组搭配构成谓语部分。而后者的谓语部分则是带有汉语句式特点的,以及物动词搭配名词词组作为宾语。英语语言的特点之一就是名词化,即在表达一个过程或动作时,优先使用名词而非动词。相比之下,汉语则以大量使用动词的动态表达方法为特点。例如:

She called to inform me of her return./她打电话来通知我她回来了。

He is a college drop-out./他大学中途辍学。

The restaurant is a real money-maker./这个饭店真赚钱。

因此,中国学生在用英语恭维对方时会倾向于使用“PRO V(a/an)ADJ NP”句型,如 She sings well(她歌唱得很好),而不是典型的英语句式She is a good singer,而这也说明了语用负迁移的存在。

3.2 恭维的应答策略

Pomerantz[8]与Holmes均指出英语本语使用者的恭维应答策略可分为三大类:接收、回避和否认。Holmes发现英语中最常见的恭维应答策略是接受,其次是回避,英语本语使用者很少直白地否认对方的恭维。

表3 英语本语使用者与中国学生的恭维应答策略的比较

中国学生的恭维应答情况见表3。通过表3我们首先可以看出中国学生在应答恭维时,也是依次采用了接受、回避及否认策略,可见中国学生已习得一些目的语的社交语言习惯及语用规则。其次,我们会发现回避与否认策略所占的比例在两种语言使用者中有所不同。

应答策略的不同反映了英语及汉语文化在社交语言规则,尤其是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英语本语使用者倾向于为了迎合恭维者的面子而接受对方的恭维[9],也倾向于积极、正面地看待自己。而否认对方的恭维则会被视为失礼的,或者是不自信的表现。同时,他们认为过度自谦是虚假的、不真诚的,因而选择回避作为接受与否认恭维的一个中间平衡策略。

汉语文化中则将谦虚视为美德,因而面对恭维时明确否认才被认为是得当的。人们认为这样体现了很好的教养和礼仪。所以,中国学生回避得少而拒绝得多,语用负迁移在恭维的应答策略中十分明显。

以上讨论都说明了中国学生的恭维语在词汇和句型的选择上以及恭维应答策略的选择上都存在着语用负迁移的现象。而本研究也发现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高低影响到了其目的语的语用能力高低,导致语用负迁移的程度有所不同。

3.3 英语水平与语用负迁移的关系

3.3.1 恭维语的用词 A组 (高水平组)与B组(低水平组)学生在恭维语的用词方面有所不同。首先,在形容词类的恭维语中,A组使用了49个形容词,而B组使用了27个。也就是说,由于A组的中国学生英语水平更高,他们在英语恭维言语行为中就会运用更大量的形容词。而这与Wolfson研究发现的母语使用者的恭维语有80%都是形容词类的结果异曲同工。可见,学生的英语水平越高,就越会使用更贴近本语使用者习惯的恭维语。

其次,相比Wolfson收集的语料中pretty一词有高达9.2%的使用频率,A组学生对该词的使用率大4.1%,而B组仅为1.2%。这也就说明,由于英语语言水平有限,低水平组的学生对pretty不够熟悉,也不能自由熟练地将pretty运用在恭维中,他们只能重复使用自己熟知的那些有限的词汇。

再次,除了like和love外,fit与match都出现在了两组学生的恭维语中,但在B组的使用频率高于A组。正如前文所说,这两个动词受到低水平组学生的青睐极有可能是因为它们对应的汉语在汉语文化的恭维言语行为中更为常见。但是,以fit或match构成的恭维对于英语本语使用者而言则显得古怪、不够地道。

3.3.2 恭维语的句型 在上文提到的中国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四个句型方面,A组与B组学生的表现也有不同。一方面,对于Wolfson所说的排名第三的常用句型“PRO is(really)(a/an)ADJ NP”,A 组的使用频率为3.6%,高于B组的2.5%。这个句型是典型的英语名词化的句式结构。所以,掌握并地道地运用这个句型对于低水平组的学生而言相对困难。他们较低的英语水平限制了他们地道使用恭维表达方式的能力。另一方面,Wolfson所发现的本语使用者常用的9种句型都出现在了A组学生的恭维语中,尽管使用频率不同,但B组学生的恭维语句型则较为单调,高达97.1%的恭维语都是由“NP is/looks(really)ADJ”句式构成的。这就说明,低水平的英语学习者掌握的句型结构有限,而该句型是大部分中国学生在初中刚接触英语时就习得的一个非常简单的句式,所以他们在表达恭维时就会更易于重复这个句型。可见,学生目的语的语用能力是与其语言水平的高低成正比的。

3.3.3 恭维语的应答策略 相比表3中Holmes所得的数据,A组与B组学生也都同样在应答恭维时优先选择了接受策略,但A组使用接受策略的频率甚至高于英语本语使用者。这也许是因为英语教师们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强调了英语文化中对恭维的接受应答策略,学生们于是逐渐习惯甚至可能会过度使用接受策略。而低水平组的学生还是表现出了根据汉语文化的社交规则而认为接受恭维显得自负、不够谦虚。语用负迁移在B组学生的应答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对于回避策略,两组学生的使用率均为20%,都低于英语母语使用者的28.9%。但A组学生使用的回避策略还是明显多于否认策略,B组的回避策略则少于其否认策略。可见,学生英语水平较高,则能够更多地运用对恭维的回避实现接受与否认直接的平衡,而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则更多地表现出了所受母语汉语文化的影响。

在拒绝策略上,A组学生的使用频率基本与英语本语使用者相同,但B组学生对恭维所采用的否认策略则明显多于英语本语使用者。在英语国家,否认对方的恭维就是否认了恭维者的品味与评判。而在汉语文化中,否认恭维则被视为是谦虚和有良好教养的表现。可见,B组学生是将母语文化中的语用规则迁移到了目的语中。

4 结论

通过对比与分析,本研究发现:(1)中国英语学习者常采用的英语恭维语的结构模式及恭维语的应答策略与英语本语者所使用的均存在差异,进而说明中国英语学习者将母语的语用规则借用到了目的语中,发生了语用负迁移;(2)两组中国英语学习者采用的英语恭维语的结构模式及恭维语的应答策略会因其英语水平不等而有所不同,其母语的语用负迁移程度随他们的英语水平的提高而降低。以上研究表明,中国英语学习者通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在与英语文化的接触中,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应根据不同语境采用不同的恭维言语行为,但与英语本语者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语境下采用恭维言语行为的情况表明,其英语语用能力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提高,语用信息的输入、语用能力的培养在我国英语教学中有待进一步重视和强化。

[1]Kim,H.A study of compliments across cultures:the effect of sociolinguistic transfer on EFL learners[M]//Proceedings of the 8th Conference of the Pan-Pacific Association of Applied Linguistics.Takahashi:Kibi International Univer,2003.:138-147.

[2]Beebe,L.,Takahashi,T.,&Uliss-Weltz,R.Pragmatic transfer in ESL refusals[M]//R.C.Scarcella,E.Andersen,&S.Krashen.Developing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a second language.New York:Newbury House,1990:55-73.

[3]Holmes,J.Compliments and compliment responses in New Zealand[J].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1986,28:485-508.

[4]Manes,J.,&Wolfson,N.The compliment formula[M]//F.Coulmas. Conversational routine: explorations in standardized communication situations and prepatterned speech.Hague:Mouton,1981:116-132.

[5]Wolfson,N.Compliments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J].TESOL Quarterly,1981,15:117-123.

[6]Spencer-Oatey,H.,&Dong,L.Responding to compliments:British and Chinese evaluative judgments[M]//H.Spencer-Oatey.Culturally speaking:managing rapport through talk across cultures.London:Continuum,2000:98-120.

[7]Holmes,J.Paying compliments:a sex-preferential politeness strategy[J].Journal of Pragmatics,1988,12:445-465.

[8]Pomerantz,A.Compliment responses:notes on the cooperation of multiple constraints[M]//J.Schenkein.Language,thought,and culture: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cognition.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8:79-112.

[9]Yule,G.Pragmat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猜你喜欢

恭维英语水平形容词
认识形容词
从中式英语探析我国大学生英语水平现状
为何恭维让我们不舒服
通道形式与英语水平对大学生英语听力成绩的影响
恭维为何让我们不舒服?
形容词
英语水平
免疫
Olympic Games Volunteers Need Pa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