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电企业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2013-09-19

电力安全技术 2013年11期
关键词:预控危险源本质

付 昱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11)

发电企业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付 昱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11)

为了推进发电企业本质安全管理,全面、系统地提升本质安全管理水平,同时也为发电行业实施本质安全管理提供一套可借鉴的先进管理模式,神华集团与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合作开展了发电企业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研究,并编写了《发电企业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研究》专辑。经过多年的实践应用,证明其对提升发电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有很好的效果。重点介绍了神华集团电力板块如何实现基于风险预控的本质安全管理方法。

发电企业;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本质安全管理

1 电力生产安全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

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至今10年时间,电力生产规模快速扩展,全国装机容量由2001年的3.56亿kW到2012年末已突破11亿kW。发电行业快速发展产生了以下突出问题。

(1) 以往的安全管理方法无法满足企业管理需求。目前,发电企业2台机组定员普遍在300人左右,较电力改革前数千人的编制大幅降低。生产管理模式也发生根本改变,安全效益成为企业内在需求。以往的安全评价、技术监督、可靠性管理、季节性检查等方法只能对设备及安全管理现状进行检测与诊断,不能全面系统地查找企业存在的危险源并科学评估、量化风险值,无法实现超前管控。

(2) 状态检修等新兴管理方法决策依据不足。各发电企业出于经济可靠运营考虑,在现行定期检修基础上,逐步扩大设备状态检修比重。但设备状态检修管理体制尚处于探索阶段,缺少行业层面的管理标准。各企业仅通过仪器监测、诊断分析等手段,判断设备状态、编制检修计划,缺少科学量化的指标依据。

(3) 发电企业大量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而电力行业配套的标准制度出台相对滞后,现有国家及行业标准无法完全满足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需求。

(4) 外来作业人员与企业安全管理融合问题。发电企业应用社会化、专业化外包队伍及劳务派遣人员从事非常规或外围作业已趋于常态化。外来作业人员受自身素质或工期制约,无法全面掌握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及企业危害因素。企业安全管理又常常将这些人员边缘化,外来作业人员已逐渐成为造成发电企业事故的主要因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神华集团公司与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合作,进行了发电企业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面着重阐述发电企业如何实现基于风险预控的本质安全管理。

1 本质安全管理的定义

本质安全概念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航天界,主要是指电气系统具备防止导致可燃物质燃烧所需能量释放的安全性。在本质安全概念明确提出之前,美国航空委员会在1939年提出了飞机事故率,即“可靠性”概念。这些安全理念对提升系统安全可靠性作用明显,但都是针对设备系统的,没有考虑人员、环境、管理等安全因素,属狭义本质安全。狭义本质安全管理可定义为在设施设计、制造阶段增加防止设备运行后可能发生的危险的防护装置,使设备在运行时即使出现误操作也不会产生危害后果的方法。但是,事故发生的原因不单是设备故障因素,人员行为违章、管理漏洞、环境隐患等因素都可导致事故的发生。要杜绝事故,就要运用组织监督、管理制度、技术规范及风险预控等手段交互作用,从而达到设备可靠、系统安全、管理全面的目标,实现本质安全,即广义本质安全。

2 发电企业危险因素分类

危险源指的是危险之根源。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的、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害的、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空间、岗位、设备、物质等。

发电企业常见的危险因素大致可分为物理、化学、行为、设备、环境、生物、生理心理等7类,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发电企业危险因素分类

3 发电企业常见危害后果

发电企业常见危害后果一般可分为安全生产危害和职业健康危害两大类。

安全生产危害一般分为人身安全危害和设备安全危害。

(1) 人身安全危害包括:触电、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物体打击、起重伤害、爆炸、车辆伤害、中毒和窒息、灼烫、火灾、倒(坍)塌、淹溺、交通意外、磕碰、扭伤等。

(2) 设备安全危害包括:氢系统爆炸、燃油罐着火爆炸、制粉系统爆炸、煤尘爆炸;锅炉炉膛爆炸、压力容器爆破、锅炉承压部件爆漏、锅炉尾部再次燃烧、锅炉汽包满水或缺水;汽轮机超速、汽轮机轴系断裂、汽轮机大轴弯曲、汽轮机轴瓦烧损、汽轮机叶片断裂;全厂停电、电气误操作;发电机损坏、高压电机损坏、继电保护拒动或误动、变压器损坏、互感器损坏、开关设备误动、停运、损坏;接地网性能下降、受损;污闪;升压站全停;电缆火灾;分散控制系统失灵;热工保护拒动;设备大面积腐蚀;料斗脱落;环境污染;灰坝垮坝;供热中断;其他设备停运、损坏等。

职业健康危害包括:职业病、心理损伤、精神障碍等。

4 风险评估组织机构及职责

发电企业风险评估应从3个层面开展工作,即管理层、评估层、应用层。

(1) 管理层是公司层面,负责制定风险预控管理制度,组织成立风险评估组并明确职责,确定风险评估程序。管理层的职责是建章立制、成立组织、明确职责、确定流程、闭环检查,确保有效执行。

(2) 评估层是各风险评估组按照确定的分工、评估程序开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工作。风险评估组应涵盖运行、检修2个领域,涉及汽机、锅炉、电气、热工、化学、燃料、除灰、脱硫、脱硝、土建等专业。评估层的职责是全面准确进行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制定管理标准及控制措施,建立风险数据库,并为风险评估结果的全面、实用、准确性负责。

(3) 应用层是公司全员,他们围绕评估结果开展各项安全生产工作。应用层的职责是确保各项工作与风险评估结果有效关联、准确应用。

5 发电企业风险预控管理方法

风险预控管理流程是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制定管理标准及措施、审核批准、落地执行、闭环完善的PDCA过程。发电企业生产体系主要由安全技术监督服务部门与生产一线部门组成。生产一线人员按作业活动分为运行工种及检修工种两大类,运行人员负责机组常规操作及设备巡回检查,检修人员负责系统设备的日常维护、事故抢修及定期检修;按专业可分为汽机、锅炉、电气、热工、化学、燃料、除灰、脱硫、脱硝、土建等。发电企业生产工艺涉及高温高压、有毒有害介质,设备多、系统复杂,具有发电设备与电网用电负荷同步随时变化、调节精度高,外部环境突发危害少、生产环境相对稳定的特点。如何确保将发电企业存在的危险源全面无遗漏地辨识出来,是企业进行风险管控的基础。鉴于以上行业的特点,将发电企业危险源辨识分为工艺类、作业环境类、人员行为类。

5.1 工艺类风险预控管理

(1) 辨识评估对象。生产设备与系统。

(2) 评估组成员及分工。一是运行人员针对各个设备故障对其所在系统的影响,对机组运行的危害进行分析;二是检修人员针对设备内部构件故障对设备的运行影响,对系统运行的危害进行分析。安全监察与技术管理部门要参与各专业的风险辨识评估。

(3) 危险源辨识方法。危险源辨识是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目前,较为常用的危险源辨识方法有,事故树分析法(PHA)、事件树分析法(FTA)、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法(FMEA)、工作任务分析法、安全检查表法、仪表测试法、规程规定法等等,但各个企业的生产特点及生产环境差异性较大,不可一概而论。

发电设备类危险源辨识,应以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法为主,综合使用规程规定法、仪器测量法、安全检查表法等。评估小组依据GB/T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以及2013版《电力可靠性管理代码》中“技术原因代码”,分析各部件或生产流程中可能存在的故障模式、原因、现象、影响等。初步定性评估分析、筛选时,可忽略可承受风险,以减少评估工作量,提高风险评估工作效率及效果。

(4) 风险管理程序。设备类危险源辨识,应以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法为主,综合使用规程规定法、仪器测量法、安全检查表法等;风险评估宜使用定性评估与半定量SEP法综合评估。通过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

设备类风险可分为重大、较大、一般3类。重大风险指危及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可能对电网造成较大冲击、可能造成机组强迫停运、可能造成人身事故、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设备风险。较大风险指可能影响机组出力、可能造成主要辅机/主要辅助系统强迫停运、可能造成较严重后果的设备风险。一般风险指影响设备正常运行、对设备本身有一定影响的设备风险。

5.2 作业环境类风险预控管理

(1) 辨识评估对象。对于生产区域,重点辨识设备发生较大及以上风险的区域、重点防火区域、有毒有害物资仓储使用区域、易发环境污染区域、行业内曾发生事故的区域等。

(2) 评估组成员及分工。按企业区域责任分工,由区域责任主体单位设备专责、防火管理人员、安全监察人员、保洁管理人员等组成风险评估组。

(3) 危险源辨识方法。安全检查表法、事故经验法、规程规定法、仪表测量法等。

(4) 风险管理程序。

① 建立区域清单。填写该区域内每个危害因素所对应的介质、危害后果、防护用品等信息。

② 危险源辨识。应用安全检查表法、事故经验法、规程规定法、仪表测量法等辨识各区域存在的危险因素。辨识过程可参照GB/T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③ 风险评估。根据半定量SEP评估法确定风险等级。

④ 制定管理标准及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管理标准及控制措施,编制设备检查维修方案和运行事故预案。

⑤ 经审核通过后录入公司风险数据库。通过区域环境风险评估,判断发生生产事件和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制定防范措施并进行管理决策,为年度风险概述和安措的制定提供依据。

5.3 人员行为类风险预控管理

在设备类及区域环境类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开展人员行为类危险源辨识。

(1) 辨识评估对象。全部生产作业任务,包括检修作业(含外委作业)、运行操作、生产辅助工作(如保洁项目)。

(2) 评估组成员及分工。各作业主体责任单位,包括运行部门、检修维护部门、长期外包检修队伍、生产辅助工作部门等。

(3) 危险源辨识方法。工作任务法等。各作业主体单位要结合设备类、区域环境类风险评估结果,对工作步骤中存在的风险加以辨识,编制安全工作程序并经审批后在现场予以实施、规范作业任务,从而有效地减少或避免事故的发生。

(4) 风险管理程序。

① 编写工作任务清单。填写工作任务所对应的系统,所属区域、地点,介质等信息。参加危险源辨识的人员包括,安全技术管理、运行、检修、外委作业及保洁等所有从事与生产系统相关工作的人员。各类人员按照所涉及到的专业领域,以工作任务为单元,通过对工作任务执行步骤的细化分解,结合上述对设备故障模式与影响的分析结果,进一步识别出每步工序中可能存在的危险,确定导致危害的危险源及存在的风险。

② 危险源辨识。应用工作任务法对每项工作各步序进行危险源辨识,辨识过程要结合前面的设备类与区域环境类风险评估结果。

③ 风险评估。应用定性评估与半定量SEP法相结合的办法,综合分析风险值,评估出危险步序,并对作业项目进行分级。

④ 对高危(危险)工作,要制定作业安全工作程序及事故预案。

⑤ 经审核通过后录入公司风险数据库,作为运行操作人员、检修作业人员填写风险预控票及高危作业项目安全交底书的依据。

6 风险预控分级管控原则

要确保风险评估结果为全员认知并严格执行,必须做到:一是危险源辨识全面准确;二是风险预控措施实效可靠;三是对风险评估结果的培训有效;四是各级监督保障体系工作对接无缝。

公司风险预控管理要实行3级监督机制:重大风险项目管理标准、控制措施由公司安全生产主管领导审核批准,并为其准确性负责,同时负责落实执行;较大风险项目由责任部门主管领导负责落实执行;一般风险项目由班组负责人负责落实,并要分解到岗,落实责任,确保执行到位。在编制各风险项目管理标准、控制措施时,要同时明确岗位责任及管理职责,风险预控管理要通过信息化方式实现,风险数据库要实现资源共享,安全技术监督体系要定期对较大及以上风险项目管理情况进行检查与警示。

7 发电企业本质安全管理体系解决的问题

基于风险预控的发电企业本质安全管理体系除了能提升设备系统隐患治理效果、规范生产人员作业行为、消除作业环境缺陷外,还可以解决以下4方面的问题。

(1) 传统安全管理方法无法明确发电企业安全管理对象、管理重点与难点的问题。通过危险源辨识明确安全管理对象,通过风险评估确定管理重点与难点,制定管理标准以明确如何做,制定管理措施以明确如何管。有利于发电企业实现分层管理、分级负责,落实责任,从而提高发电企业安全管理的效果。

(2) 电力体制改革后发电企业技术支持不足和行业管理标准缺失的问题。通过开展设备故障模式风险评估,认清设备存在的薄弱环节,实行重点监视攻关,同时也可为设备点检定修及状态检修提供依据。

(3) 外来作业人员与发电企业安全管理融合的问题。通过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可使外来作业人员掌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环节和工作环境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以及管理标准和控制措施。

(4) 传统安全培训无针对性的问题,为生产人员提供岗位危险点及控制措施。通过建立发电企业风险数据库,使各生产岗位人员都可查到各自岗位所存在的危险源及控制措施。

发电企业推行基于风险预控的本质安全管理,不是脱离传统的安全管理方法,而是通过合理整合利用这些传统的安全管理方法,全员、全方位、全系统地进行危险源辨识、科学地评估风险值,系统地梳理出安全管理重点与难点,让企业实行风险分级管控、超前预控。发电企业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PDCA闭环持续完善的开放体系,是实施安全管理的平台与抓手。发电企业通过体系化运作、标准化管理、持续改善提升,最终实现“一切危险皆可辨识、一切风险皆可控制、一切事故均可避免”的本质安管理追求。

参与文献

1 郝 贵.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2.

2 神华集团与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发电企业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研究[M].北京:电力出版社,2011.

3 GB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S].

2013-08-29)

猜你喜欢

预控危险源本质
对某企业重大危险源核查引发的思考
疫情预控公益广告
谈如何做好房建监理开展前的预控工作
桥式起重机使用环节重大危险源辨识研究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监理预控在工程实施中的有效应用
铁路工程施工危险源辨识的研究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