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照片』版式设计缘何借鉴『读书』

2013-09-18

现代出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版式老照片杂志

◎ 熊 楚

(熊楚,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专业硕士生)

《老照片》于1996年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创刊,一经出版便产生强烈反响,掀起了图文书出版的热潮。然而,对于《老照片》的版式设计,主编冯克力在一篇介绍《老照片》创办始末的文章里写道:“《老照片》第一辑出版后,在北京请几个人小聚,刚卸任《读书》执行主编不久的沈昌文也在座。递上一本《老照片》,沈公随手翻了翻,笑了:‘像《读书》啊!’又过了没多久,便有人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说《老照片》是一本新《读书》,是摄影版的《读书》,可见,有这种感觉的,并非沈公一人。”

这段话表明了《老照片》与《读书》有很多相似之处,否则不会使人一翻看便产生相像之感。加上有材料中说到汪家明建议蔡立国在做版面设计时好好看看《读书》,因此可以说《老照片》是借鉴了《读书》的,至少在版式设计上。但是,现有的文献中没有提到《老照片》具体哪里像《读书》,以及为何后来影响力如此之大的丛刊从创刊起版式设计要借鉴《读书》,而不是自己独创。本文试着从两者的对比中解答这些问题。

为何选择借鉴

《老照片》版式设计选择借鉴的原因也许有很多,但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老照片》在当时是新生事物,是一种新的图文样式。图书的“图文并茂”并非始自《老照片》,但在它之前图文书只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照片为主的画册,文字只作为简短的说明;另一种是以文字为主的书籍,其中少量的图片仅作为图释或者点缀。而根据《老照片》“文章需围绕图片撰写”的原则,图文既要紧密结合,在视觉上又要突出照片,故形成介于画册与图书之间的一种读物。在此之前,不仅山东画报出版社没有出版过这类书,市场上也几乎不曾有过。这样的编排方式和装帧设计使得《老照片》在当时无疑面临一个全新的课题。

冯克力曾说,创办《老照片》的初衷之一是想把在编撰《图片中国百年史》过程中形成的对老照片的一些特殊感受传递给读者。从另一个角度看,其实这是在充分利用出版资源,或者干脆可以说是出于一个在市场竞争中的出版企业的盈利和生存需要,于是充分甚至多次利用现有的出版资源,以节约成本。那么,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对优势出版物的借鉴或者模仿常常成为出版机构自觉主动的选择。而《老照片》在最初自创版式设计时并不成功,版面显得零乱,缺乏厚重感,有些背离《老照片》整体格调。后几经调整,仍不理想,于是借鉴一些成功的出版物一方面是在肯定和吸收其他出版物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借此降低《老照片》的出版风险。

缘何选择借鉴《读书》

在《老照片》创刊的时候,《读书》已经有17年的办刊历史,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其版式和部分插画由我国著名的漫画家丁聪负责编排设计。高知名度和名家设计,《读书》当然成为《老照片》借鉴的对象。然而,细细品味本文开头引用的那一小段话,笔者认为,沈昌文在未阅读文本仅随手翻看时做出的评价主要是针对版式设计来谈的,《人民日报》的作者由于有充足的阅读和思考,他做出的评价,即“《老照片》是一本新的《读书》,是摄影版的《读书》”,相对而言是多方面的,这也恰恰能揭示出《老照片》借鉴《读书》版面设计的深层次原因。

笔者认为,并非由于《老照片》对《读书》的版式借鉴使两者看起来有很多相似之处,而是除形式之外的品格、文风、读者定位等方面的相似使《读书》成为《老照片》版式设计的借鉴对象,才真正使得《老照片》成为摄影版的《读书》。

《读书》作为一本以书为主题的思想评论刊物,不急于对风口浪尖上的问题做出自己的评判,它只邀请各路名流在这里聚会,以学术研究的态度,出以公心的认真,发表各自的见解,借以互相启发,进而影响读者。在《读书》上,你不会看到太多的刀光剑影、硝烟弥漫,这里只有静静的讨论。面对历史的阴影,人们也会沉痛万分,但绝没有大喊大叫的失态。《读书》的这些品格与《老照片》试图达到的效果多么相似。在以平民化视角解读历史的《老照片》中,故事早已经过时间的沉淀,褪去了当时的热烈与浮躁,留下的更多的是冷静与思考。这是两者品格上的“志同道合”。

在文风方面,《读书》虽然是知识界的思想评论刊物,但它绝不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杂志,而是集学术性与通俗性、思想性与可读性于一体。《读书》上的文章总能使人在放松阅读中得到启发,深入浅出的叙事方式使《读书》不仅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也吸引了其他非专业人士的眼球。用影像来讲述历史的《老照片》言辞也并不艰深,很少用官话行话,力主用老百姓自己的照片,写自己的故事的方式呈现给普通大众,甚至有些文章读起来就像是亲人写给自己的家书。于是,《读书》与《老照片》在文风上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也有着同样是普通大众的平民读者群。基于以上原因,可以看出,《老照片》对《读书》的版式借鉴是考虑了很多的,这样有益的借鉴使《老照片》延续了《读书》的“味道”。

如何借鉴《读书》

上文谈到了《老照片》和《读书》的众多相似性,但它们毕竟不是同类杂志,《老照片》是图文书,且图片占据着相当的比例,而《读书》是一本思想性的杂志,文字占据主要篇幅,这样的不同恰恰造就了《老照片》对《读书》版式的创造性借鉴。

从封面看,二者的封面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相似,都是由杂志标识、图片、内文宣传标题组成,并采用淡雅的色调作为封面底色,给人简洁、大方之感。

1.杂志标识

“读书”两个字最初采用宋体字竖排,后来变为横排置于杂志封面左上角;“老照片”这个标识从第一期开始就一直竖排,并且在四次改版中不断尝试着不同的表现方式,或者加以底色或者整体采用不同的颜色,但永恒不变的是用老旧相册的边框框住“老照片”三个字,不论标识的位置如何变化,它一直处于杂志封面上方最醒目的位置。

对于杂志标识,《老照片》似乎比《读书》更重视。在《老照片》前十期的封面上,会用两片枫叶覆于其上,于是古朴之感的旧相框以及枫叶成了《老照片》最初醒目的标志,直到今天,枫叶标识仍然用于《老照片》的网页上。

2.封面图片

两本杂志封面上的图片都没有占满整个篇幅,使得封面上的文字写在淡雅的底色上。最大的不同是,《读书》的封面图片是抽象的漫画,而《老照片》上的封面图片就是老照片,这不能不说是《老照片》的独特之处。

从内文版式看,两者都采用十分简洁的排版样式,没有复杂的装饰和效果。通栏大行距排文字使得32开本的杂志内文文字显得不疏不密,不严肃也不活泼,恰到好处地给人阅读上的紧凑和舒适感。由于《老照片》图文并重,其内文图片数量多于《读书》,但两者都没有出血图,图片大都只占版心的一半位置。这样的讲究对《读书》来说是合适的,因为《读书》里的图片大都是漫画,没有必要占据很大的版面。而对于《老照片》来说,实则更为符合杂志的品格,因为出血图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而《老照片》要传达给读者的情感是经过时间沉淀之后的坦然,小图片既不会使读者的注意力完全放在图片上而忽略文字,也能够起到佐证文字的作用。加上老照片都比较陈旧,质量不如现在的照片,从技术上来讲也不适合放大到整个版面。

除此之外,《老照片》目录的排版设计,也与《读书》杂志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以上分析来看,《老照片》版式设计是借鉴《读书》,并非单纯的模仿,它借鉴到的不止是外在的形式,更有内在的淡然平和。也许正是这份平和带给《老照片》以理性和成熟,使读者能够从更真实的视角观看、阅读历史,也因此与《老照片》共同走过了十几个春夏秋冬。

注释:

① 冯克力.再现历史现场——《老照片》创办始末[J].中国档案,2005(8).

② 汪家明,曾任山东画报出版社总编辑,因策划出版《老照片》丛刊闻名.

③ 蔡立国,曾负责《老照片》丛刊的封面设计工作,现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美编室副主任。

④ 张盟初.《老照片》与《读书》相似处浅析[J].北方文学下旬,2013(2).

③ 《读书》:杂志的品格[J].当代作家评论,1997(3).

猜你喜欢

版式老照片杂志
杂志收纳碗
老照片
老照片
老照片
老照片
纸媒版式设计的美学应用研究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
杂志收纳碗
具有双重版式的汉半两钱
欢迎到邮局订阅2010年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