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新品种晋单75号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及推广示范

2013-09-15郑联寿陈喜明

山西农业科学 2013年10期
关键词:晚熟新品种山西省

程 宏,郑联寿,陈喜明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山西忻州034000)

玉米是世界上第一大、我国第二大作物。作为主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加工原料作物,玉米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1]。利用玉米新品种是最有效的增产途径,针对品种采取相应的栽培技术措施是发挥新品种增产作用的重要保证[2]。我国是最成功的利用玉米杂交种的国家之一。在玉米单产增长的诸因素中,遗传改良的作用大约占35%~40%[1-3]。

玉米是山西省的主要粮食作物,在全省粮食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以高产特性受到种植户的喜爱,10多年来总产一直占全省粮食总产的1/2以上。从2006年开始,玉米已经连续6 a在山西省总播种面积位列粮食作物第1,山西省2011年播种玉米164.7万hm2,总产85.5亿kg,占到粮食总产的71.7%。这标志着玉米的作用又有很大提升,而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是山西省农业发展的重点目标和主要内容[4-8]。目前,山西省玉米种植品种以先玉335及其改良品种为主,这类品种具有株型半紧凑、植株清秀,穗位以上节间距长、上部叶片较短且窄、通风透光好,后期脱水快等特点。晋单75号就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以其为育种方向,利用群体选育方法,创制了植株叶片较短且窄、叶片清秀、通风透光好、抗病性强的群体,通过清秀群体轮回选择,选育的自交系X118,D19分别为母本、父本组配而成,2006年参加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内品比试验,表现突出;2007年参加山西省玉米中晚熟区预备试验;2008—2009年参加了山西省玉米中晚熟区区试以及山西省玉米中晚熟区生产试验[9-15],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良好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品质优良、抗病性好、适应范围广。2010年5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晋单75号(审定编号为:晋审玉2010011号)。

1 品种特征特性

1.1 生物学性状

幼苗叶鞘紫色,第1叶长圆,叶片深绿色,生长势强。成株根系发达,植株清秀,茎秆韧性好,株型半紧凑,全株叶片数21~22片,护颖绿色,花药黄色,花粉量中等,花丝浅紫色,株高300 cm。

1.2 穗粒性状

果穗长筒形,穗柄较短,苞叶长度中等,穗长24~26 cm,穗粗5.5 cm,穗行数16~18行,籽粒黄色,行粒数46粒,马齿型,出籽率86%,穗轴白色。

1.3 抗病性

2008—2009年经山西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接种鉴定,晋单75号抗玉米穗腐病(病级3)、粗缩病(病株率0~1.6%)、玉米丝黑穗病(病株率1.6%~2.1%);中抗玉米大斑病(病级5)、茎腐病(病株率0~11.8%);高抗矮花叶病(病情指数0~8.6)。

1.4 品质分析结果

2008年,晋单75号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测,籽粒容重758 g/L,粗蛋白9.03%,粗脂肪4.59%,粗淀粉70.96%。

1.5 物候期

晋单75号在忻州春播生育期为131 d,与对照品种农大108相当,比对照品种郑单958长3~5 d,需≥10℃积温 2 700(℃·d)。

2 产量表现及推广示范

2.1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内品比试验

晋单75号于2006年参加所内品比试验,产量11 687 kg/hm2,比对照农大108增产25.6%;2007年参加所内品种展示,折合单产10 984 kg/hm2,比对照农大108增产9.6%,比郑单958增产12.3%。

2.2 山西省中晚熟区区域试验

2008—2009年玉米中晚熟区区试结果见表1,2。

表1 晋单75号在山西省2008年玉米中晚熟区区域试验结果

表2 晋单75号在山西省2009年玉米中晚熟区区域试验结果

2007年晋单75号参加山西省玉米中晚熟区 预试,5个试点平均产量11 970 kg/hm2,比对照农大108增产28.8%。2008—2009年连续2 a参加山西玉米中晚熟区区试,24个点次平均产量10 839 kg/hm2,比对照郑单958增产7.8%(表1,2)。

晋单75号于2009年参加山西中晚熟区生产试验,11个点次8点增产,平均产量10 360.5 kg/hm2,比对照品种郑单958增产5.5%(表3)。

表3 晋单75号在山西省2009年玉米中晚熟区生产试验结果

3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要点

3.1 高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

山西省4月下旬,当10 cm土层内温度连续5 d稳定在8℃以上、田间持水量达到60%左右时即可播种晋单75号,最好选用籽粒饱满整齐和发芽率高达95%以上的优良种子。种子最好用35%克多福或7.3%克戊唑种衣剂包衣,可有效防治地下害虫和玉米丝黑穗病[16-17]。在播种后出苗前,用38%莠去津悬浮剂3 000 g/hm2对水450~750 L,或用50%乙草胺乳油1 500~1 875 mL/hm2对水450~750 L进行地表均匀喷雾封闭除草。底肥施优质农家肥30000kg/hm2,磷酸二铵280kg/hm2,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250kg/hm2。种植密度以60000~65000株/hm2为宜,采用宽(70 cm)窄(30 cm)行种植比等行距效果要好,在3~4片叶时间苗,5~6片叶时定苗,保证苗全、苗齐、苗壮。以目测90%以上的果穗苞叶变黄、松散时,及时收获。

3.2 制种技术要点

晋单75号杂交种制种应选择隔离好、能保证灌溉的地块。父母本可同期播种,父本先播1/2的量,另外1/2的量5 d后再播,以延长父本的散粉期,提高结实率,增加制种产量,父母本行比1∶4,种植密度以60 000~65 000株/hm2较为适宜。要及时去杂去劣,去雄采取摸苞带叶的方法,可有效减少母本的自交率,提高种子纯度,授粉1周后割除父本。灌浆结束后采取站杆剥皮的方法,可快速降低果穗水分,适时收获,后期要注意对果穗的翻晒。

[1]《玉米遗传育种学》编写组.玉米遗传育种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2]王向东.玉米育种学的发展回顾及展望 [J].玉米科学,2004,12(增刊):5-6,9.

[3]安国民,赵化春,徐世艳.世界玉米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J].世界农业,2004(7):38.

[4]刘纪麟.玉米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5]赵克明.对我国玉米生产发展几个问题的认识 [J].山西农业科学,2004,32(1):9-12.

[6]刘宗培.玉米栽培技术[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7]赵克明.加速山西玉米品种更换 [J].玉米科学,1998,6(1):21-24.

[8]刘德保.山西玉米[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71.

[9]王宏伟.新玉12号品种特征特性及高产配套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5(2):26-27.

[10]陈保国,白永新,张润生,等.高产耐密多抗玉米新品种忻黄单85 的选育及配套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1(9):138-139.

[11]曾三省.中国玉米杂交种的种质基础 [J].中国农业科学,1996,4(1):1-6.

[12]孟昭东.高产玉米杂交种鲁单981选育研究 [J].玉米科学,2003,11(3):54-56.

[13]张建国,曹靖生,史桂荣,等.玉米新品种龙单56的选育经过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3):74-76.

[14]张建国,曹靖生,史桂荣,等.高产耐密优质玉米新品种龙单51 的选育及推广[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8):13-14.

[15]赵保献,梁晓伟,雷晓兵,等.耐密型玉米育种相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4):108-112.

[16]贾志森,智建奇,郑联寿,等.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晋单48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玉米科学,2006,14(2):62-63.

[17]樊智翔,安伟,马海林,等.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晋单54号的选育及综合栽培技术研究[J].玉米科学,2007,15(S1):43-44.

猜你喜欢

晚熟新品种山西省
青菜新品种介绍
晚熟的记忆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晚熟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几个杏新品种介绍
山西省大水网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晚熟宽柄芥(酸菜)新品种渝芥1号的选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