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背飞虱迁入和迁出种群湖北荆门吡蚜酮抗性的最新监测*

2013-09-15凌善锋张润杰

关键词:虫源吡蚜白背飞虱

凌善锋,张润杰

(1.荆楚理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湖北荆门 448000;2.中山大学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275)

白背飞虱抗药性严重影响水稻生产,所以国内外十分重视对其进行研究,吡蚜酮是瑞士嘉基公司开发的新型吡啶类杀虫剂,具有独特的作用方式,不会对害虫产生直接毒性,害虫接触到吡蚜酮就会产生口针阻塞效应,立即停止取食饥饿而死[1].我国春季稻飞虱的初始虫源主要来自中南半岛等东南亚国家,3-5月间随东南气流迁入我国南方稻区繁殖为害,在湖北省6月中旬至7月初白背飞虱迁入到华中稻区每年发生3~5代,一般年份以第5代为害较为严重,重发生年褐飞虱可形成第4-5代2个主害代[2]。而中南半岛与我国褐飞虱迁入量关系最密切的是越南南方,2011年越南胡志明市褐飞虱田间种群对吡蚜酮为低水平抗性[3]。学者们对防治白背飞虱的替代药吡蚜酮的抗药性进行了一些研究,2010年凌炎等[3]用稻茎浸渍法监测了我国14个褐飞虱田间种群对吡蚜酮抗性倍数为0.17~6.56,对吡蚜酮为敏感至低水平抗性。2011年,江苏无锡和盐城灰飞虱田间种群对吡蚜酮发展为低水平抗性[4]。2011年,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继续对嘉兴、金华、温州的褐飞虱田间种群的抗药性情况进行系统监测结果表明,褐飞虱对吡蚜酮的抗药性激增,其中对吡蚜酮达到中抗水平[5]。Nauen等[1]认为烟粉虱对吡蚜酮的抗药性是细胞色素p450酶的解毒作用增强,然而白背飞虱对吡蚜酮的抗药性机理至今未作研究。到目前为止尚未有关于应用早期监测技术对白背飞虱迁入虫源和稻飞虱迁出虫源的抗药性变化进行监测的系统报道。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准备

白背飞虱采集地点:迁入虫源和迁出虫源采集于湖北荆门市农业病虫害测报站 (国家级测报站),荆门市是国家无公害优质大米生产基地。敏感品系:2007年9月由湖北荆门市农科所提供多年室内饲养的白背飞虱,经室内在不接触任何农药的条件下继续饲养繁育而成。田间品系:2012年5月,白背飞虱采自湖北荆门市稻田,前期在网室中齐粒粘品种上饲养,然后于室内光周期12L:12D、温度 (27±1)℃和相对湿度70% ~80%条件下在齐粒粘上饲养一代后备用。

1.2 抗药性检测的研究方法

标准化的白背飞虱抗药性检测按照前面的主要参考文献 [6]的稻茎浸渍法和点滴法[4]进行抗性筛选和毒力测定,抗性水平分级标准参考文献[7]的抗性划分标准。

1.3 生物测定方法

按照文献[6]的稻茎浸渍法进行毒力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实验结果得出:采集自湖北荆门的白背飞虱迁入种群有中等水平抗性,迁出种群和回迁种群对田间吡蚜酮农药有高水平抗性。

表1 2012年白背飞虱对田间吡蚜酮农药的世代间敏感性变化1)Table 1 Variation of pymetrozine susceptibility to Sogatella furcifera among generations in 2012

3 讨论

吡蚜酮是农业部推出的一种新型吡啶杂环类杀虫剂,药效优异,得到植保部门的高度赞扬,2008年起在湖北、广东、浙江、江苏等地热销,成为白背飞虱防治的首选农药,田间使用量一直不断上升。而且它是农业部农技推广中心推荐的替代吡虫啉等农药的热销品种,专家一致认为,吡蚜酮作为替代药剂完全可以满足重大白背飞虱防治的需要,在白背飞虱防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8]。

但是最近研究结果表明,白背飞虱对吡蚜酮2012年度内抗性变化规律为:迁出种群>回迁种群>迁入种群。这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白背飞虱的迁飞习性。白背飞虱是重要的迁飞能力强的害虫,每年春季白背飞虱的吡蚜酮抗药性种群随西南气流从中南半岛陆续迁入中国广东等南方稻区,在其早稻上繁殖后,一般在4月下旬开始从南方迁入湖北省,然后不断向北方稻区迁飞(北迁),在晚稻北方稻区完成世代后回迁 (回迁种群)。随着东北气流的出现,白背飞虱虫源开始自北向南回迁,最早在8月下旬,9月以后频繁出现,广东可延续到11月。随着有规律的迁飞,白背飞虱种群的吡蚜酮抗药性会发生变化,而且白背飞虱种群的生殖和迁飞明显有关联[9-10]。由于在2012年的各世代发生过程中,不断受到吡蚜酮的选择压力作用,其抗性水平自南向北逐代累积。

2)在湖北荆门稻区,2012年白背飞虱迁入峰次多,发生量较大,在白背飞虱的迁入区与迁出区之间,同一地区的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主要依赖吡蚜酮防治,吡蚜酮相对用药较多且频繁,迁入地和迁出地繁殖世代也较多。最近几年湖北省荆门市防治白背飞虱的骨干品种是吡蚜酮,因性价比高 [φ=25%吡蚜酮悬浮剂 (8 g),零售价3.00元],而且中南半岛水稻种植业发达,我国的虫源地 (越南和泰国等)和发生地 (湖北荆门)广泛连续地使用吡蚜酮防治白背飞虱,用药水平高,所以抗性因子聚集快,迁飞推迟白背飞虱产生抗药性的作用不明显,在2012年的各繁殖世代发生过程中,不断受到吡蚜酮选择压力作用,抗药性发展明显加快,湖北荆门的迁出种群即以较快的速度演化到对吡蚜酮的高抗性水平 (抗药性激增)。所以,制定吡蚜酮抗药性治理措施刻不容缓。

[1]NAUEN R, VONTASJ, KAUSSMANNM,etal.Pymetrozine is hydroxylated by CYP6CM1,a cytochrome P450 conferring neonicotinoid resistance inBemisia tabaci[J].Pest Management Science,2013,69:457 -461.

[2]张小磊,周锋,李建洪,等.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和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及其混用对水稻褐飞虱的田间防效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23:132-135.

[3]凌炎,黄凤宽,龙丽萍,等.中国和越南褐飞虱抗药性研究[J].应用昆虫学报,2011,48(5):1374-1380.

[4]BAN Lanfeng,ZHANG Shuai,HUANG Ziyang,et al.Resistance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of resistance risk to pymetrozine inLaodelphax striatellus(Hemiptera:Delphacidae)[J].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2012,105(6):2129-2135

[5]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通报2011年水稻主要害虫抗药性监测结果[J].农药市场信息2012,1:51.

[6]LING Shanfeng,ZHANG Hong,ZHANG Runjie.Effect of fenvalerate on the reproduction and fitness costs of the brown planthopper,Nilaparvata lugensand its resistance mechanism[J].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2011,101:148 -153.

[7]王彦华,王强,沈晋良,等.褐飞虱抗药性研究现状[J].2009,46(4):518 -524.

[8]HE Yueping,CHEN Li,CHEN Jianming,et al.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 evidence that pymetrozine toxicity to the rice brown planthopper is by inhibition of phloem feeding[J].Pest Management Science,2011,67:483-491.

[9]GE L Q,ZHAO K F,HUANG L J,et al.The effects of triazophos on the trehalose content,trehalase activity and their gene expression in the brown planthopperNilaparvata lugens(St◦al)(Hemiptera:Delphacidae)[J].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2011,100(2):172-181.

[10]解晓军,高媛媛,戚舒,等.水稻胰蛋白酶抑制剂对褐飞虱产卵刺激的响应[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0(5):104-109.

猜你喜欢

虫源吡蚜白背飞虱
广西野生稻Y11抗白背飞虱QTL定位
吡蚜酮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附热力学行为研究
南安市白背飞虱发生的气象条件及虫源地分析*
平铺镇近20年来白背飞虱发生特点、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滇西南稻区白背飞虱种群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子
血吸虫来源的miRNA通过靶向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Ⅲ促进宿主肝纤维化
2020年全国草地贪夜蛾防控预案
贵阳市烟仓烟草粉螟消长动态及虫源分析
控制释放农药颗粒剂吡蚜酮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总结
恶性竞争导致吡蚜酮价格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