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研究——以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

2013-09-12宋增文周建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年1期
关键词:黄南实验区生态旅游

宋增文 周建明 所 萌 王 茜

(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044;2.中铁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38)

2011年10月中共中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文化产业被誉为“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旅游和文化等产业将是21世纪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部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与文化保护,已经有相当的研究[1-3]。然而,对于拥有独特人文、自然风光以及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如何发挥其文化产业及旅游资源优势,实现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的协调发展,仍属研究的薄弱环节。

1 理论与实践探索

1.1 文化生态学与文化生态

文化生态学主要源于生态学。美国文化人类学家J.H.斯图尔德倡导建立“文化生态学”,以探究具有地域性差异的特殊文化特征及文化模式的来源[4]。文化生态主要是指人类的文化和行为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文化生态是人类社会中的文化状态,其内涵是人类文化行为的主观取向,根源是人类社会及对社会起控制作用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具有时代性和发展性、逻辑性和有秩性、不可再生性、多元化发展趋势的特征[5]。文化生态学和文化生态是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理论基础。

1.2 生态旅游与文化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于1983年首先提出,指“所有观览自然景物的旅行,且强调被观览的景物不应该受到的损失”[6]。从此之后,生态旅游的概念在国际环境会议上被正式确认,并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研究和实践。文化生态,是与自然生态相对应的范畴。那么文化生态旅游,便是生态旅游概念内涵中与自然生态旅游相对应的部分。陆群[7]提出了宗教生态旅游的概念,认为其是一种新型文化旅游。刘洪[8]以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内的北川县为例,研究探讨了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定位。陈刚[9]以云南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内的泸沽湖为例,从发展人类学视角研究了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

1.3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国家文化部在《“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10]中提出了“确定10个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目标。由于目前仍处试验性阶段,因此各保护区暂定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待日后条件成熟时正式命名为“文化生态保护区”。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在此文件指引下逐渐成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为落实民族文化保护精神,以整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的,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相依相存,并与人文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文化生态保护地域。2007年6月9日,中国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经中国文化部正式批准设立。至今,我国已相继建立了闽南、徽州、热贡、羌族、湘西、梅州、迪庆等10多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见表1)。

2 研究对象

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2008年8月由国家正式批准设立的我国第三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位于青海省东南部黄南藏族自治州,地处九曲黄河第一弯,邻近川、甘边境地区。黄南藏族自治州位于东经100°34'-102°23',北纬 34°03'-36°10'之间,因地处黄河之南而得名,辖同仁、尖扎、泽库、河南4县,总面积1.89万km2,驻地隆务镇距省会西宁市180km。总人口21.2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 92.19%,主要为藏族(65.94%)、蒙 古 族 (13.51%)、回 族 (7.86%)、土 族(4.6%)。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中确定的实验区地域范围,是以青海省同仁县域为主体,以隆务河流域含尖扎县古浪提地区,延伸至泽库县和日石经墙,总面积1.2万km2。海拔平均在3 500 m以上,但黄河沿线和隆务河谷地海拔较低、气候温暖,水源充足。

表1 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分布

热贡文化是以黄南州同仁县隆务河谷为核心地区的、包括整个隆务河流域,由多个民族在漫长历史时期形成独特的、包含多种文化元素在内的传统地域文化。热贡文化历史可以上溯到三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是热贡地区历代先民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适应高寒农牧交错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传承藏传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等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升华成的一种特色区域文化形态,是以藏传佛教艺术为代表,以各类物质和非物质形式为载体,能够体现热贡地区特色的所有文化元素的集合。热贡文化包括藏传佛教、热贡艺术、民俗风情、建筑形态、地方方言、人与自然关系等各种形式。

3 文化生态旅游供需机制

3.1 旅游资源的文化生态透析

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具有独特的整体性、原生态民族文化生态遗产。热贡具有大量的文物古迹、热贡艺术、民俗风情、宗教文化以及建筑风貌资源,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品质优良。高原文化、高原生态及高原居民,形成完整的、原生性的文化生态保护区。热贡文化遗产的特色不仅仅来自于物质文化遗产的建筑体、社区空间和环境机理,更来自于宏观的自然条件、历史流变、文化条件和宗教氛围,具有突出的整体性特点。

3.1.1 寺院、古城堡等物态文化遗产丰富

热贡寺院、古城堡等文化遗产具有数量多,种类全的特点,并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宗教、社会紧密相连。这些文化遗迹不仅是建筑遗产单体,而且是异质性的区域文化遗产群落。

3.1.2 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独特、神秘

热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明显的多元性、交融性、活态性、神秘性、流变性和可展演性,具有良好的保护和开发价值。多元性体现为文化形式的多元、文化渊源的多元、民族的多元以及宗教的多元等方面。交融性表现在各民族的、各宗教的交融。活态性表现在非物质文化的历史传承上,很多热贡的非物质文化都由人为载体进行表达,如於菟舞、藏戏、六月会等,热贡的非物质文化的活态性不仅在青海、在全国也是非物质文化活态性表现的代表。神秘性表现为其文化形态神秘色彩浓厚,很多民俗让人叹为观止,具有强烈的神秘色彩。流变性表现在其历史形成与历史演变方面,文化生态发生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大规模变化,或是许多小变化。它还具有良好的展演性,无论是六月会节庆、藏戏、於菟舞表演,还是唐卡、堆绣等展示等,十分利于旅游体验。

3.1.3 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在高原地域有机组合

热贡信奉藏传佛教的少数民族村寨具有典型的塔、寺、居民村庄的村落结构,村落的结构与演化和当地的历史、文化、宗教、社会紧密相连,具有突出的整体性、一致性和秩序性特点。黄南民居体现了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的特征,结构是高原藏族民居结构,但传统建材以夯土为主、结合石材等建材,表现了鲜明的过渡地带的地方特色。热贡环境景观具有高原地区的大尺度视觉震撼、且兼具丹霞地貌带来的视觉冲击。热贡地区以夯土民居、白

塔、藏红色的寺院为基调,烘托冬季高原的雪山或夏季高原的苍翠,形成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地方特色。

3.2 文化生态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热贡旅游资源丰富,有着丰富、独特文化和自然旅游资源,是青海省重点旅游胜地之一。黄南州2008年接待国内游客51.6万人,入境游客1.87万人,旅游总收入达5 000万元,相当于GDP的1.57%(见图1)。黄南州的旅游市场主要是大众型文化生态观光旅游者和宗教探秘民族风情体验旅游者。第一大客源地青海省内,其次是甘肃、四川、陕西等省周边市场,东部具有巨大旅游消费能力的客源市场比重小。对于只有22万人左右的黄南州来说,近几年每年接待的游客数量是当地总人口的2.5倍左右。随着热贡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和旅游市场的深度开发,黄南和热贡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图1 黄南州旅游总收入及相当于GDP的比重

4 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4.1 保护优先,可持续发展

坚持保护优先和可持续发展,保护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文化原真性、自然生态性。文化生态旅游发展需要丰富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一旦遭到破坏,旅游发展的基础便不复存在。对民俗风情、宗教文化等非物质形态的旅游资源与自然生态环境,要根据敏感性建立不同程度的保护机制。旅游发展应避免景区过度城市化、人文活动商业化、地方文化破碎化等现象的发生。热贡旅游发展要建立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整体性保护的基础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4.2 文化与旅游发展互相促进

热贡地区融合了厚重的藏传佛教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原始祭祀文化等众多文化资源,具有文化旅游的垄断性,体现了高原生态环境特点和金色河谷农业文化特点。文化生态旅游发展要与文化传承发展相辅相成、互促发展。结合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促进旅游产品的推陈出新。利用热贡文化与黄河上游、高原牧区的生态环境,不断丰富文化生态旅游产品,形成以热贡特色、神秘文化为核心吸引点,融合三江源高原生态和黄河第一湾环境特点的特色热贡文化生态旅游产品。

4.3 强化特色,打造精品

黄南州热贡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在于物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聚合和极强的艺术表现力,使其具有文化的可感、可知和可游性。同仁古城、隆务古街、寺院经幢及壮观佛塔,无不体现处热贡文化与藏传佛教艺术的历史渊源;热贡六月会、土族於菟舞和古老的祭祀仪式都体现出文化的原生性;热贡唐卡艺术文化资源与民间民俗文化旅游充分结合,是黄南热贡地区特色化的旅游产品。热贡文化生态旅游发展,要以民族与民俗文化为卖点、以文化生态为亮点、以高原生态为重点、以黄河文化为看点,打造旅游精品,充分展现生态黄南、文化黄南、精品黄南的风采。

4.4 聚点发展,梯度推进

鉴于黄南乃至青海省经济属于落后地区,在资金有限、生态环境脆弱等因素的限制下,热贡旅游发展宜采取由重点项目开始,逐步推进的弹性梯度开发模式。热贡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文化生态比较脆弱,决定了旅游发展要以弹性开发为主,旅游开展应以精品项目为突破口、特色产品为龙头进行开发。

4.5 区域合作,借力发展

热贡的可进入性相对较差,旅游目的地尚未形成。要结合青海及周边省份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线路,借力发展。要充分联合青海湖、大九寨和入藏旅游黄金通道,与省内、西藏、甘肃、四川合作,丰富大西部旅游线路,分享我国大西部旅游的市场,与其它优势旅游目的地形成旅游线路,互推产品、共享市场。

5 文化生态旅游发展建议

5.1 启动坎布拉旅游目的地建设

启动坎布拉高原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坚持生态保护与自然景观开发相统一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自然风光,形成展示原生态风貌和景观的旅游景区。以“三重境界,五色体验”为发展主题,着力拓展高原深度体验型旅游产品,构建以旅游业为先导的多条旅游相关产业链,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建设精品高原生态旅游目的地。

5.2 搭建高效实用的投融资平台

加大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对黄南文化生态旅游的支持力度。充分领会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突出重点,加大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对黄南州的投入,把更多财力投到旅游公共服务领域、落实到重大旅游项目上。加大旅游项目投资支持力度,优化投资结构,确保热贡文化生态旅游项目形成不断建设、不断立项、不断补充的新格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优惠政策吸引省内外投资者参与热贡文化生态旅游发展。

5.3 培育文化生态旅游体系

采取有效措施,创新观念,精心打造热贡文化生态旅游品牌,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竞争优势,大力发展热贡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围绕“热贡文化生态”核心,以古城中心区、文化旅游区为重点,形成黄南旅游发展格局。同时提升“热贡六会、国际唐卡节”等国际化的节庆活动、商贸和文化旅游经济,使成为旅游发展的带动点。

5.4 强化基础设施支撑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快捷畅通的交通网络,增强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支撑能力。坚持实施基础优先战略,加强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继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出境道路畅通、省道提级、通县公路扩建、农牧区公路改造和加快运输市场发展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公路主骨架,提升路网整体水平。加快普及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互联网等现代信息网络建设,提高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

5.5 创新体制机制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形成旅游发展与文化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协调推进的体制机制,为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致谢:本文基于笔者参与的黄南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之专题五“文化生态区的特征、功能、格局及演化系统分析”完成,对主任工程师岳凤珍给予的指点和帮助,深表感谢!

[1]张松.文化生态的区域性保护策略探讨——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7-35,48.

[2]盛学峰.关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思考——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为例[J].生态经济,2009,(7):146-149.

[3]钟璇.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福州:华侨大学,2011.

[4]陈愚.文化生态与中国传统档案文化[D].成都:四川大学,2005.

[5]熊春林,黄正泉,梁剑宏.国内文化生态研究述评[J].生态经济,2010,(3):153 -155,159.

[6]钟林生,赵士洞,向宝惠.生态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7]陆群.宗教生态旅游:西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8]刘洪.北川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探析[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0,(2):26 -30.

[9]陈刚.发展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以云南泸沽湖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09,(3):163 -171.

[10]新华社.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EB/OL].http://www.gov.cn/jrzg/2006 - 09/13/content_388046.htm.[Xinhua News Agency.11th.

猜你喜欢

黄南实验区生态旅游
某MPV地板加速振动优化与控制
一种基于SINS与LBL的水下隐蔽导航定位方法
沉默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
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2016年国家文创实验区规上文化产业收入近2000亿元
出实招发展老区生态旅游
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公布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名单的通知
基于GIS的黔西南布依族自治州生态旅游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