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集聚度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3-09-12肖博华李忠斌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年1期
关键词:区位自治区文化产业

肖博华 李忠斌

(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提高人口素质、反哺经济的作用。在2004-2010的七年间,我国文化机构收入增长189.64%,从2 366.5万元增加到6 854.5万元,第三次文化体制改革已初见成效。然而,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区域发展差异化、改革粗放化、整体水平偏低等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同时,国家为追求地区间的平衡发展、加大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对民族地区实行政策倾斜,以求对区域经济起到良好的拉动作用。民族地区如何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如何逐步反哺相关产业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为此,本文选取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以及青海、贵州、云南三省(简称民族八省区,亦是本文所指的民族地区)的相关数据开展研究,以期对相关问题进行回答。

1 文献回顾

马歇尔提出产业集聚的概念,指的是特定的地理区域中某一产业呈现出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不断汇集的现象,这一现象使得生产一种产品的不同企业、相关上下游企业以及服务业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而自从Henderson J.V[1]提出文化产业在地理上存在空间聚合的倾向之后,国内的学者亦逐渐展开相关研究。王洁[2]基于基尼系数的测量结论得出文化产业主要集聚在我国东部四省的结论,同时指出东西部文化发展差异明显。袁海等[3]则通过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将我国大体上分为四个象限,其中东部地区为文化产业高集聚水平的第一象限,西部地区则为文化产业低集聚水平的第四象限。庄锴[4]通过因子分析计算文化产业竞争力主影响因素,并指出北京、浙江、上海三地为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最强的地区。我国学者目前面临的主要分歧存在于文化产业集聚度影响因素方面。王婧[5]通过实证分析提出经济基础是我国文化产业贡献的主要因素,政府的财政补助却没有显著影响。雷宏振等[6]采用混合模型,提出类似的结论,基础设施、人力成本和交易便捷显著影响,而政府政策影响不显著。持相反态度的罗能生等[7]得出政府政策、基础设施、财政支持均显著影响文化产业的结论,袁海等[3]提出相似结论,并同时指出地理因素对于文化产业集聚影响不显著。

本文在前人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出发,选取区位较为偏远的多民族地区进行研究,从区位熵、集中值以及集聚指数上进行分析,并对前人的实证模型进行改进,加入相关行业的研究,并从地方财政支出与上级财政拨款两个方面共同探究政府政策的影响。

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2.1 区位熵测度

区位熵最初由哈盖特(p.haggett)提出,是衡量产业区域专门化的主要指标,或用来测算生产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其公式如下:

式中Eij表示i产业对应的区位熵指数,qi是衡量i产业在该区域的相关指标,本文中相关指标为相关省市自治区的文化产业总收入。Qi为i产业在高层次部门的指标,本文取各省市自治区的年GDP作为衡量标准。N为计算包含的省市自治区数量,在本文中以全国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为对比基数,因此N为31。

2.2 动态集聚指数的测度

2.3 静态集聚指数及文化行业集中值测算

静态集聚指数Sij衡量的是i产业在某一时点的区域集聚程度。以Xij表示产业i在j区域的静态规模或产量,则有公式:Sij=100*Xij/∑Xij。

本文中选取八个少数民族省市自治区的文化产业九类行业的收入指标进行计算,同时测量其产业集中值CR8。

2.4 数据选取

为保证所用数据的准确性与真实性,本文所选取数据均来自于2005-2011年度《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中国出版年鉴》等权威的统计年鉴,并加以整合。

国家统计局在2004年印发《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通知,将我国的文化产业涵盖为三个层面:核心层、外围层及相关层。为遵循口径统一的原则,本文选取2004-2010年少数民族省市自治区富有代表性的文化产业九类行业的总收入、增加值等行业数据,这九类行业分别为:艺术表演团体、艺术表演场所、图书馆业、群众文化服务业、艺术教育业、艺术科研机构、文化市场经营机构业、文物业、其他文化及相关产业类。本文侧重于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集聚的研究,因此从地域上看,所取数据主要为民族八省(区)的相关数据。同时由于计算需要,还选取全国其余23个省市(除港、澳、台)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产业总收入等行业宏观指标。

3 测量结果及相关分析

3.1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区位熵测量结果

本文计算得到的2004-2010年各年度民族八省(区)文化产业区位熵以及年均变化率如表1所示。

区位熵作为地区产业专业化指标,若Eij>1,说明j区域为i产业的专业化区域;若Eij<1,则说明i产业在该区域专业化不明显。Eij越大,其区域产业专业化水平越突出。为直观比较各省市自治区的区位熵大小,现将各地区的文化产业年均区位熵以柱状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图1。

(1)西藏、青海、宁夏三省7年的年均区位熵均高于1.5,为明显的文化产业专门化区域,这些省市自治区宗教文化浓郁、历史底蕴深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文化相关的旅游、宗教、艺术产品均有一定比重,而工农业比重较低,文化基础雄厚、发展潜力巨大。

(2)青海、新疆近年来区位熵年均增长6.0%以上,以快速的增长率呈现出区域“追赶效应”。特别是青海省近年来借助其敦煌、青海湖等特色民族、文化、人文资源,加大旅游投资,著有成效地体现文化对其旅游经济的拉动作用,使青海省年均区位熵增长率达到10.25%,文化产业专业化趋势明显。

表1 2004-2010年度民族八省(区)文化产业区位熵对比

图1 2004-2010年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年均区位熵

将民族八省(区)2004-2010年各年的年均区位熵、年均变化率与我国其他地区对比,可有效地比较文化产业在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见表2)。

(1)2004-2010年,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年均区位熵为1.7733,体现出较高的文化专业化水平。从年均增长率来看,2.26%的快速增长率使得其保持文化区域集聚的趋势,呈现出产业结构上的自我强化现象。

(2)2004-2010年,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年均区位熵为0.9247,东北部地区则为0.7211,均远远低于民族地区。这些地区侧重于现代工业的发展,其总体经济规模较民族地区而言具有较大优势。民族地区应当学习东部模式,实现多种产业的融合发展,而不能仅仅依靠文化、旅游产业提升地方经济价值。

3.2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动态集聚指数测量结果

为直观对比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九类行业的动态增长状况,现将测量所得动态集聚指数分布依次从左至右、由大到小排列,见表3。

动态集聚指数Vijt是衡量产业集聚速度的指标,若Vijt>1,则i产业在j地区的发展超过全国平均增长速度;如若Vijt<1,则表示i产业在j地区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低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

(1)文艺科研业在九类行业中有着最高的动态集聚指数,各省市自治区均达到15%以上的年均增长率,正在迅速地产生地区集聚效应。科学技术对地区综合经济发展有着较大的反哺作用,因此可以预期未来民族地区将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表2 2004-2010年度区域文化产业区位熵对比

表3 2004-2010年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九类行业动态集聚指数分布

表4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九类行业静态集聚指数及集中值CR8

(2)艺术表演场所、群众文化业、艺术教育业动态集聚指数最高的省市自治区产业集聚速度远远高于居于其后的省市自治区,差异化发展势头明显。同时,青海等省市自治区区位熵与动态集聚指数均较高,呈现出产业专业化逐渐增强的局部“马太效应”。

(3)艺术教育业的动态集聚指数只有前两省市自治区超过1,说明艺术教育业区域集聚的趋势在逐渐缩小,这可能与国家的基础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产业化、民族地区教育协同化等相关政策有关,各省市自治区的教育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扶持,并无过分倾斜的现象。

(4)广西的艺术教育业、宁夏的文化经营机构业均呈现负的动态集聚指数,表明相关产业出现收缩现象。

3.3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静态集聚指数测量结果

计算所得民族地区九类行业中静态集聚指数如表4所示。

(1)内蒙古的静态集聚指数在所有的九类行业中均位于前两位,凸显其文化大省、旅游强省的地位。广西、云南、新疆三省整体靠前,表明这几个省市自治区在文化产业相对规模上均处于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先位置。

(2)从九类行业的区域文化产业集中值上看,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各分类的CR8指数均未达到17,意味着少数民族八省市自治区在全国相关行业中的市场份额均未达到17%,总体规模较小,其中除艺术表演团体外,其余行业均为达到11%的市场占有率,与我国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规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3.4 民族地区静态集聚指数影响因素的进一步实证分析

波特的钻石模型将某一行业的竞争影响因素归纳为四个类别:生产要素、需求、相关产业、组织战略。为针对性地提出文化产业优化建议,本文基于钻石模型,选取11个与文化产业紧密相关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所选指标如表5所示。实证所用数据均出自权威的官方统计数据2005-2011《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民族地区因其为地理位置偏远、多民族集聚,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应当与东部地区有所区分,因此选取的数据为少数民族八省(区)的相关指标。

表5所选变量示意图

考察的生产因素主要是高级生产因素如城市化水平、行业从业人员数量、工资成本、教育知识资源、科技研究等变量,而暂不考虑不可控的气候、地理、区位等自然因素:城市化水平采用各省市自治区的城镇人口比重(Urbanization);衡量地区人力资源的充足性采用文体娱行业就业人员与全国同行业就业人员总数比值(Employment);考虑到人力成本对于文化产业成本的代表性,取城镇单位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与全国同行业平均工资的比值做为对应变量(Wage);教育对地区经济具有反哺效应,同时与文化产业密切相关,采用地区教育经费占全国比重衡量知识资源(Education);用国内三种专利申请受理数占全国比重衡量区域创新能力(Patent)。

居民在文化娱乐上的消费量可以很好的衡量地区文化产品的消化能力,因此用地区居民消费中人均在文化娱乐上的消费量与全国均值的比值衡量消费者需求(Consumption)。

在相关产业方面,分别用密切相关的批发零售业、金融业、邮电业三个行业的产值占全国比重衡量销售渠道(Retail)、金融支持(Fiance)、信息便利性(Telecommunication)。

在研究政府行为方面,采用各地区在文化体育与传媒上的财政支出、文化部门所属机构获得的财政拨款两个指标占全国的比值来衡量地方财政支出(Expenditure)、上级财政拨款(Appropriation)这两个政府支持行为。

基于钻石模型,结合选取的各变量,本文构建以下模型:

Sit=α +β1production+β2market-demand+β3relatedindustries+β4policies+εit

在该式中,production代表基础设施等五个生产因素;market-demand代表市场上的消费者需求状况;relatedindustries代表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三个产业;policies代表政府政策及资金扶持。为随机误差项。

本文所选取的计量工具为EVIEWS6.0软件。估计时采用单位根检验表明数据平稳。在此前提下,基于F值检验和Hausman检验的结果,在符合经济理论的情况下,选用固定参数模型。由于短时间内不会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因此对模型进行OLS估计。本文采用分组进入法进行回归估计。估计结果如表6所示。

(1)在文化产业的生产因素上,从业人员数量显著正向影响、工资影响不显著,体现文化产业集聚较为依靠工作人员数量;同时工资的数量不能单纯决定地区、行业工作人员数量,文化产业应当通过后续教育、价值导向等方式留住优质人才。城市化、教育投入、科技研发水平能够显著促进文化产业区域性集聚,例如城市化进程提供基础设施、流通市场等产业发展关键要素,正向拉动效应明显。

(2)区域市场需求并不能显著影响产业集聚,从侧面印证文化产业的流动性:具有高流动性的文化产品并非只在其主产地销售,更多地是通过区域间的产品输送到其主要消费地实现其经济价值。

(3)文化产业的三个相关产业:零售业、金融业、邮电业都对文化产业集聚有着显著正向的影响,体现文化产业对这些行业依赖性非常强,协同扶持这几个行业能够起到交叉强化的效果。

表6 模型估计结果

(4)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上级政府部门拨款均未能对地方文化产业集聚起到显著影响:一方面表明文化体制改革起到初步的成效,文化产业正在逐步走向完善的市场化;另一方面则体现部分政府拨款的低效率、粗放性。

4 政策建议

4.1 相关产业协调发展、有序释放产业价值

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仅靠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难以拉动其区域整体经济,同时由于资源分配不均衡、经济增长点较为单一而导致优质资源的浪费与流失。应当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学习东部地区经验,有选择地发展现代工业,实现产业多样化的高效发展。例如同步发展邮电业、零售业以及金融业可以共同扶持文化产业,达到产业间交叉强化的效果。

4.2 深挖历史人文底蕴、打造省际文化产业链

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风俗、文化底蕴深厚,同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氛围让这些地区的省市自治区非常适合发展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教育业、文物业等相关产业。同时可以尝试让文化强省如内蒙古等扶持周边文化产业发展薄弱的省市自治区,开展省际文化产业合作发展项目,努力打造特色省际文化产业链,实现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4.3 有针对性地开展基础设施建设、避免资金浪费

基础设施建设对文化产业的集聚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财政拨款等政府扶持可能存在一些运用不当等浪费现象,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做好规划工作,基于项目重要性进行逐步选择,优先发展影响范围广的基础性建设项目。

4.4 加大科研力度、实现科技反哺经济

文化产业是知识、信息的载体,同时教育、科技、知识对于地方经济来说有着明显的反哺作用,地方科研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地方经济未来的走势。民族地区需要维持较高的科研经费、有针对性地根据地方需求展开科技研究,进一步发掘科技文化的经济反哺作用。

[1]Henderson J V.Way to think about Urban Concentration:Neocalssical Urban Systems Urban Systems Versus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J].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1996,19(1):31 -36.

[2]王洁.我国创意文化空间分布的现状研究[J].财贸研究,2007,(3):148-149.

[3]袁海,曹培慎.中国文化产业区域集聚的空间计量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10):77 -80.

[4]庄锴,王虹.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15):87 -89.

[5]王婧.中国文化产业经济贡献的影响因素[J].统计与决策,2008,(3):111 -114.

[6]雷宏振,潘龙梅,雷蕾.中国文化产业空间集聚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2,(2):35-41.

[7]罗能生,郭更臣,谢里.我国区域文化软实力评价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9):1502 -1506.

[8]Kurgman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gy[J].J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483 -937.

[9]吴学花,杨蕙.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10):36 -43.

[10]陈建军,葛宝琴.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8,30(9):71 -85.

[11]步蕾英,王伟然.山东省农村文化消费状况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软科学研究,2010,(1):48 -50.

猜你喜欢

区位自治区文化产业
袁奇峰:广州南CBD,优越区位截留全城商机
走进神奇的汉特-曼西自治区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关于召开第18届24省(市、自治区)4市铸造学术会议的(第一轮)通知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如何辩证看待“区位条件”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