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撞上元人正出行

2013-09-10廖文伟

收藏 2013年6期
关键词:三寸金莲陶俑

廖文伟

六年前,又是“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时日,一次偶遇,让我的一个宿愿终于有了完满的结局。

近些年,古玩市场赝品泛滥成灾,我已经好几度春秋没有去转上一转了。那日穿过清水塘路,竟然在古玩市场门前与久未谋面的小徐劈面相遇。小徐与我家咫尺之遥,见到我,他吃惊地双眉一扬,诡秘地一笑:“真是巧了,刚才还在想,您老在,一定会喜欢……来来来,快同我去看看,估计还没有出手。”小徐推着我径直往二楼走,一边说:“十多个陶人,好漂亮,就是要价高得吓人。”

上得二楼,就在拐角处,地摊上果真立着两个陶俑,还有些陶罐陶碗和七七八八的瓷瓶瓷盘。

小徐见我有些惊诧,笑了笑说:“还有十来个陶人,放心,都在那个纸箱里。”他指了指地摊旁的一个大纸箱。当这些陶人,“他们”一组12个,整整齐齐一字排开在地摊上时,真像是正要出行的一支队伍。陶人们的土垢土锈,其服饰特色,其形象特点,都在无言地诉说,我面对的,是可遇难求的元代陶俑!

代人下地狱

对于人俑,我并不陌生,对于它们的发生和发展,我曾经作过了解。

《吴越春秋》记载着这么一件荒唐而又残酷的事情。吴王阖闾的爱女自杀身亡,阖闾异常悲痛,要厚葬爱女。于是役使百姓“凿地为池,积土为山”,建造的墓地十分庞大。待到下葬之日,吴王着人组织一批艺人,一路舞着纸扎的白鹤前往墓地,那一日万人空巷,百姓成群结队追随观看。到达墓地后,兵士们突然将百姓围住,强令他们进入墓穴,然后封闭墓门,制造了历史上有名的坑杀万人为公主陪葬的历史性悲剧。

这种惨无人道的“人殉”,在当时甚为盛行,“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权势显赫的王公贵冑们一旦撒手人寰,如何去选择“人殉”,照章办事就是了。奴婢仆役,他们的生与死,全凭主人的一个遗嘱。

春秋时期“人殉”的典型人物,史籍上有记载,如“武公卒,从死者66人”;又如“穆公卒,从死者177人”。大量的无辜奴婢仆役被活生生地杀死陪葬,为的就是让去世的王公贵族们在那个阴冷的地下世界不感到寂寞。

冷血的“人殉”制度直至战国时才逐渐废止,秦国的献公(公元前384年至前362年在位)明令“止从死”,杀活人以陪葬的制度宣告终结。

秦汉时期讲求“事死如生”,这一“止从死”,后事怎么办?于是人俑应运而生。

秦始皇帝的万千兵马俑当是陶俑中的杰作。以后又出现各种材质的其他明器,鸡鸭牛羊猪狗马,耕织书童俳优仆,屋宇田畴舟楫车,人世间所有的,已亡人都要应有尽有,而且越制作越精美,越制作越形象,乃至于涌现出许多的陶瓷、石雕、木雕艺术精品。

制作人俑,为的是“事死如生”。但春秋时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他提倡用草扎的人马陪葬,认为俑有几分像真人,用其陪葬是不人道的。显而易见,孔夫子就连这种微缩了的替代品也不喜欢。

但是,不单人俑一代一代传了下来,“人殉”亦并未绝迹。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曾立一遗嘱,要“未曾生育的嫔妃”陪葬,“人殉”者40余众。

夜读元人俑

面对这群元代陶俑,我抑制不住喜悦之情,强压住蹦蹦直跳的心,尽量平心静气讨价还价。

诚然,就这群元代陶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而言,摊主的要价并不算奇高,只是,谁不想少花钱办好事呢?几个回合的讨价还价,陶俑们终于进了我的“独羊居”。

这群陶俑灰陶质,共12件,都在31厘米左右高度。造型皆为双脚分开与肩平的站姿,胸腹微挺,除一俑着长袍外,余均窄袖短袍,腰束带,脚登靴。但头上戴的帽子有所不同,有戴橄榄形帽者(图1),有戴宽檐小毡帽者(图2),还有戴平顶帽者(图3)。人俑面相丰满,高鼻梁,大耳垂,但神情各不相同,或作拱手状,目光平视;或身背箱包,双手紧抓肩上的背带;或手捧方巾托着的带锁小盒,毕恭毕敬;一手叉腰,一手半握拳平放胸前;或双手一上一下半握拳平放胸腹前,微含笑意。

根据俑群的造型判断,当年他们大多手握长杆式仪杖类物;从服饰衣着看,他们中有跟班衙役,有文案随从,有生活侍仆。由此推断,墓主人必定是位有权有势,官职不大不小的地方官员。

饶有趣味的是:俑群中竟有一名女子(图4)和一名书童(图5)的造型。书童束螺状双髻,长袍长裤,平底鞋,双手捧一伞,嘴角上翘,笑得亲切可爱。女俑为成年女子形象,着短袄长裙,双手用方巾托一小碗,表情温顺。而长裙下却露出“三寸金莲”。

何以“三寸金莲”

元代统治者为蒙古草原民族,从来以“天足”自居,“三寸金莲”的小脚女人为何出现在这一元代官员死后随葬的俑群之中呢?

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建立了强大的元帝国,但社会上自宋代以来盛行的女子裹足的风气,并未因此而消退。对“三寸金莲”的偏爱,甚至比宋代有过之而无不及。陶宗仪著《辍耕录》就曾写有这么一则故事,说是有个杨铁崖耽于酒色,凡酒筵时有漂亮歌伎舞女在侧,便会择一小足纤细者,要她脱下“三寸金莲”,用小绣鞋行酒痛饮,称小脚绣鞋为金莲杯。有一次,杨铁崖宴请朋友,脱一歌伎小鞋行酒。恰恰在座的倪元慎素有洁癖,认为所谓的金莲杯既不雅亦不洁,拂袖而去。在这种时风之下,元代贵族妇女或亦加入裹足的行列。再说,这件“三寸金莲”的女俑是作为侍仆随葬的,说不定其本身就代表着当时作为被统治者汉人的身份。如此,俑群中“她”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责编 有仪

猜你喜欢

三寸金莲陶俑
韩译本《三寸金莲》方言误译分析
丹阳市十墓山西汉墓出土器物
关于汉阳陵着衣式陶俑制作工艺的探讨
西汉彩绘守门陶俑
天津地域文化视域下的《三寸金莲》物质民俗语汇研究
中国古代鞋履趣谈之
——由“三寸金莲”而催生出的弓鞋
晋阳开化陶俑 来自地下的北齐人装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