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学视角下创业文化构成体系研究

2013-09-07汤伶俐副教授肖鼎光博士重庆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重庆400050中共重庆市委研究室重庆40005

商业经济研究 2013年6期
关键词:制度经济文化

■ 汤伶俐 副教授 肖鼎光 博士(、重庆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重庆 400050 、中共重庆市委研究室 重庆 40005)

创业文化的总体框架

亚当·斯密认为经济动机具有高度复杂性,并深深地融于更广的社会习俗和道德观中,特定经济现象都是具体文化的外在表现。经济学研究中的创业文化是指人们在创业经济活动中的文化实践,包括在思想观念、认知方法、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制度模式等方面的转变或提升。它是一种行为文化,是社会整体文化的一个侧面。创业文化的构成体系应该包括精神层面的创业价值体系和由知识积累形成的创业制度体系,前者是创业文化在非正式制度层面的体现,后者则是在正式制度层面(见图1)。

创业文化的价值体系

速水佑次郎(1998)指出,“广义上讲,制度以及技术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而狭义地讲,文化是指社会中人们的价值体系”。可以说,创业文化价值体系是创业文化的核心和根本。

(一)个体创业精神

当代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创业精神是在各类社会中刺激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的必要因素。创业者不是一个人闭门造车,而是领导一个团队组建一个组织;不愿小富即安、寄人篱下,而是具有渴望成就的英雄主义情结;不甘从事“安全”的机械性重复劳动,而是甘冒风险、开拓创新。其行为特征反映出创业精神的核心:创新精神、冒险精神与领袖意志。

1.创新精神。创业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动态创新能力,要求创业者具有开创精神以及对已有的创新创业机会的警觉与洞察。市场不是完美的,市场出清状态只存在于理论上,因此市场机会总是存在的。常规性思维无法发现的潜在市场机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家去识别,而后运用其商业眼光对其进行评价,最终决定是否开发这种创业机会。

2.冒险精神。市场经济中信息总是不完备的,经济人的行为总是不尽理性的,因而风险和无法预知的不确定性总是无法避免的,但创业家总是向未知的领域进发,兴办新事业,推出新品种,开辟新市场。创业的不确定性如此之高,无冒险精神不可称为创业家。同时,创业家的冒险又绝不是无谓的冒险,而是以掌握有关事业的知识和谨慎周密的判断为基础的“风险-收益”分析。

3.领袖意志。创业者必须有领导他人、驾驭局势的能力,善于选择自己的助手并信赖他们。一是要渴望成就的英雄主义。正如创业研究先驱熊彼特所说,企业家“存在一种梦想和意志,要去找到一个私人王国”,创业的动力根源于此。二是百折不挠的实干精神。温州人认为创业成功靠的是“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讲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历尽千辛万苦。三是具有团队精神的领导者。管理者更多的是去维持正常管理秩序的运转,关注的是效率的问题;而领导者一定程度上是创造性地破坏,更关注创新。管理者是正确地做事,领导者是做正确的事情。

(二)组织内创业文化

公司创业文化(文中仅限于赢利性企业组织)是创业文化在组织内部的体现,与公司的内创业密不可分,是创业文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组织文化的公司创业文化更契合于创业创新管理模式,将决定公司创业的绩效水平。

公司创业文化的内涵也是当前创业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从创新的角度看,国外经济学者Enrique Claver等(1998)认为组织内促进创新的文化要素主要包含价值观、人力资源、决策制定的程序、组织结构以及以市场为中心的理念等。Thornberry(2003)认为创新文化是组织内一种奖励创新和鼓励冒险的文化。从公司创业的角度,Miller等(1982)将公司创业战略的维度描述为:积极引入新产品和新技术,寻求市场创新和生产制造环节的创新,在竞争中主动出击,倾向于作领先者而不是跟随者,敢于承担风险。

图1 创业文化的构成体系

基于前人的研究,本文认为公司创业层面的文化内涵包括:一是鼓励创新。内部创业文化最大的功能在于激发凝结在每位员工身上的个人创业激情,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追求个人目标的实现。二是团队合作。公司内部的创新与创业不是个人单打独斗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团队的共同努力。三是信用观念。企业成员间的取信于人与相互信任能降低企业内交易成本、减小交易摩擦;形成利益共享和责任共担的创业凝聚力,降低创业道德风险。四是容许失败。这是衡量经营管理者能否构建公司创业文化的标准之一。

公司创业文化与个体创业精神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紧密。创业之初,创业企业家个人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巨大,为企业文化的形成奠定基调。伴随着企业成长,这种影响只有通过淡化个人作用而强化组织意志才会对企业创业型文化产生积极意义。或者说,创业者个人的意志需要融合于企业意志之中而不是凌驾于企业意志之上。但公司创业文化也不是对个体创业精神的否定,相反还应继续发扬创业激情,把个人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和“敢为天下先”的领袖意志与组织内部已有的理性、制度、规范的价值观相融合,形成优秀的公司创业文化。

(三)区域创业文化

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可以追述到1930年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论述:勤劳、节俭和为积累财富而奋斗的新教主义精神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成长。创业型区域文化是组织外部的宏观创业文化,是一个地区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有利于区域内经济主体从事或支持创新创业活动的群体认识,是创业创新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区域创业文化的内核主要包括尊崇创业创新、宽容失败、流动偏好、开放思维、合作意识、信用观念六个方面。

一是尊崇创业创新。创业本身与创新是分不开的。硅谷模式的成功就在于,硅谷创业人发扬的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追求的是“冒险求变,勇于竞争”的进取精神,开创从前没有的事业。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往往将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的经营战略,而且其成功经历往往是区域内其他经济主体模仿的路径。

二是宽容失败。创业创新行为本身就意味着非常规,意味着对正统和主流的“背离”,将遭受习惯行为、定式化规则的反对,特别是一旦失败,更容易受到批评和侧目。在创业创新过程中有失败的人,未必不是成功者,关键是如何看待失败。如果视为耻辱或污点,歧视失败者,必然会扼杀创业创新热情,助长人们害怕失败、不敢创业与创新的保守心理。

三是流动偏好。差异性和多样化是创业型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来源于人口的流动及由人口流迁所带来的技术流、信息流、经验流、知识流和资金流,为各种文化观念的撞击创造了条件。一方面,劳动力流动,特别是劳动力集聚是资本、技术、信息集聚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负载在劳动力之上的知识、信息、技术及其文化差异是形成创新思想的源泉之一。

四是开放思维。开放思维是人们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基础,也是创新成果容易被接受并通过创业实现商品化的前提。开放思维能够帮助人们破除落后文化的桎梏,吸收先进的文化观念,开阔经济主体的视野,拓展其行为领域。

五是合作意识。创业家在组织企业的过程中需要实现对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联合,是人类合作的一种制度创新。开放合作社会中的企业,其契约关系相对稳定和牢固,合作扩展秩序较容易形成,有利于做大做强。尤其是技术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不仅是企业降低风险和缩减成本的重要战略,还是企业获取外部知识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六是信用观念。在经济生活中,信用观念能为创业主体的创业决策提供稳定的预期,是创业创新的重要基础。其特点有:共赢性,经济人都具有利己性,但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必须尊重他人的利益,即是共赢性特征的基本内涵;广泛性,信用观念绝不只囿于经济领域,而必须从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规范和整个社会运作机理上来考虑,必须要有道德与法制的保障才能形成坚实的基础;奖惩性,信用理念并非与生俱来,需要长期社会教化和自身修养内化的过程,所以配套的惩罚和激励机制是信用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业文化的制度体系

(一)创业融资制度

从创业融资需求来看,初创期企业由于风险大,成本与收益存在严重的不对等性,负债融资难以实现,其融资策略以股权融资为主;随着风险等级逐步降低,创业企业与投资者之间信息趋于对称,负债融资的比重将逐步增加。成功的创业融资体系主要应由中小银行(或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创业投资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组成。

第一,银行融资。中小银行具有成本优势、人缘地缘优势、灵活便捷优势、专业化经营优势和体制对称性优势等比较优势,比较契合创业中小企业的需要。一些较发达和后进的市场经济国家,以扶植和培育中小企业及对其进行金融支持为目的,由政府主导设立了一些专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政策性银行,如韩国中小企业银行、法国中小企业发展银行、日本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德国合作银行等。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集中小企业的征信、信用评级、贷款担保等多种服务于一身,可以极大的帮助创业中小企业融资。

第二,创业投资。英国前首相撤切尔夫人曾指出:“欧洲经济落后于美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欧洲的创业投资落后于美国造成的”。创业投资在结构上可以分为一般创业投资和天使投资。后者单笔投资额度小,主要针对种子期和初创期的企业融资。创业投资的介入不仅帮助初创企业融资,还能凭借自身经验,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创业投资通过组合投资规避项目风险和市场风险,着眼企业的发展前景和长期经营利润,能够降低创业失败的几率。

第三,资本市场融资。创业型经济时代企业的小型化、专业化与高成长特征使资本市场中的创业板市场显得尤为重要。创业板市场主要有以下的作用:一是创业融资功能,为中小创业企业提供了适宜的、公平的融资环境;二是为创业投资提供蜕资出口,促进其有效循环,具有风险分散功能;三是高额融资回报能够凸显创新创业激励功能;四是为市场提供了创业企业的评价与选择机制;五是吸引更多资本加入创业相关领域,展现资金集成功能。

(二)企业孵化器制度

1956年美国商人约瑟夫·曼库索利用一栋破产企业大楼,按不同单元租给不同的企业,并向承租企业提供融资、咨询等服务来促进承租企业的成长。这种在新经济时代被称为“孵化器”(incubator)的制度安排从此诞生。在美国取得成功后,企业孵化器迅速向欧洲、亚洲各地发展。中国第一家创业孵化器是于1987年6月在武汉成立的东湖创业服务中心。企业孵化器的作用在于:一是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包括物质条件和文化氛围),降低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二是通过集群创业效应,形成规模经济与交流网络,降低创业的物质成本与信息成本,同时透过网络学习与模范效应,培育创业型企业家阶层;三是提供各种创业资源,促进创业者把创新发明和技术成果尽快形成商品进入市场,帮助企业成长。

(三)知识产权制度

知识产权已成为当今高技术经济时代最重要的产权形式。据计算,全世界人力资本、土地资本和货币资本的构成比为64∶20∶16。西方国家的许多企业的无形资本在总资本中所占的比例超过了60%。适应这种变化而形成的知识产权制度具有激励创新、鼓励创业、推进竞争与合作的产权调节机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研究指出,如果没有专利保护,60%的药品发明不能研究出来,65%不能被利用;化学发明有38%不会研究出来,30%不会被利用。专利知识产权制度在技术创新与创业方面具有九个方面的功能:一是通过创新成果排他独占权来驱动技术创新;二是激励技术成果的产业化;三是通过专利信息化,避免重复研究,优化技术资源配置;四是降低研究开发成本;五是保障市场公平环境;六是帮助新产品的推出,开拓技术产品市场;七是有助于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八是明晰产权,促进相互合作;九是适度的专利期限有助于推动技术扩散。

(四)破产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

鼓励创新与实验,就必须宽容失败,并获取失败的教训,需要完善的破产制度做保障。个人破产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创业精神、促进创业行动,是新经济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成为小企业家最后的也是最好的保护屏障。据美国联邦法院的统计,仅2003年前9个月美国国内实行个人破产的总人数就达到了163万人,较上年同期增长了7.8%;日本自然人破产的案件从1990年的每年不到2万件激增到2002年的22.5万件。经济发达国家个人破产案件的快速增长从反面证明了创业活动的增加。社会保障制度也对创业具有重要影响,它首先能推动机会型创业。社会保障程度越高,由创业机会拉动型企业家精神指数就越高;社会保障程度越低,创业者需求层次就越低,贫穷推动型企业家精神指数就越高。其次,社会保障制度能保障创业失败者的基本生活,它与破产制度共同构成了抵御创业失败风险的最后屏障。

创业文化价值观与其制度体系的内在联系

(一)创业文化价值观变迁导致制度创新

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提供了经济文化与制度创新相互影响的典型案例。计划经济时期所倡导的一些文化价值观是导致当时国民经济走向崩溃边缘的根本原因。废除这种落后的经济文化,代之以促进经济发展的经济文化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经济制度的转变首先从解放思想、转换观念开始,以真理标准的大讨论统一了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当市场经济体制的力量逐渐强大,战胜改革的阻碍因素,进而一步步取代了落后的计划经济体制。可以说,制度是博弈均衡的结果,是经济、社会和政治交易领域博弈的内生性解决方案,制度的产生不是由历史而是由文化决定的。

创业相关制度的形成同样受到创业价值观的重要影响。例如,现代创业投资制度的形成是得益于美国国会为促进中小企业创业发展而制定的《小企业投资公司法》(SBICs Act:Small Business Investment Companies Act,1958)。但直到1973年美国创业投资协会成立,才为美国创业投资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后1978年美国允许养老基金有条件的介入创业投资业,1981年美国长期资本收益税从原来的49.5%下调到20%,这才迎来创业投资的大发展;现代孵化器制度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而真正的发展也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的大背景正值创业型经济的蓬勃兴起。数据显示,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新企业的诞生率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每年新成立的企业数量达到自有记录以来(过去150年来)从未有过的水平。每年有4%的美国劳动力参与到创造新企业的活动中(多于每年结婚的人数),使得美国企业主数量达到非农劳动力的13%左右。

(二)制度创新保证创业文化价值观重构

每一种经济发展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文化;当原有的经济文化不能适应新的经济体系的要求时,经济文化的转型或重构就是必然的。在这一过程中,新的经济文化与旧的经济文化有相当长的共存期,两者的矛盾冲突亦不可避免。为此,将新的经济文化转化为新的制度安排,是促使新的经济文化尽快占据主导地位的必要举措,是使新的经济文化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积极影响的关键。制度作为游戏规则,具有一种核心的价值指向。制度通过奖惩机制为人们的经济行为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机会集合。通过制度化可以将经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新的制度安排,为人们的经济行为提供新的框架和新的社会经济秩序。没有制度保障,经济文化重构的成果就得不到巩固,它对经济发展应有的积极作用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由此可见,创业文化价值观的形成推动创业的经济实践,进而引发制度创新;创业相关制度的创新又强化了创业文化价值观,进一步推进创业经济实践,从而诱发创业价值观的进化和提升;创业文化价值观不断形成和整合,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这是创业文化与创业制度之间互动关系的基本模式。所以说,创业融资制度、知识产权制度与破产制度既是形成创业文化价值观的关键制度保障,同时也应看作是创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斯科特·A·沙恩.寻找创业沃土[M].奚玉芹,金永红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耿明斋.文化纳入经济分析的必要性及其方法[J].经济学动态,2007(3)

3.辜胜阻等.新经济的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M].武汉出版社,2001

4.Thornberry.Dvpressman Mac,Fostering a Culture of Innovation[J],Proceedings of the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2003,Vol.129(4)

5.贾旭东.中国经济文化的重构[J].哲学研究,2007(3)

6.吴向鹏,高波.文化、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文献回顾与经验观察[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6)

7.吴少新,王国红.创业企业的资本结构理论与融资策略研究[J].经济评论,2007(6)

8.陈忠卫,李晶.内部创业型企业文化的构建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1)

猜你喜欢

制度经济文化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年味里的“虎文化”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经济
文化之间的摇摆